晌午的時候,有消息傳來,範家還活下一個小女孩,晚上起夜,趴在後院裏的木杌上呼呼大睡,算是揀了一條命。範家人丁單落,幾代單傳,五服之內沒有一個親戚,同情歸同情,卻沒有一個鄉親肯伸手。這時候就有人想起了柳家班,問柳大年願不願意收留。
女孩子眉清目秀,短袖小褂,楚楚可憐,是個唱戲的料,柳大年心裏很是喜歡,推託了幾回,便收了下來,隨著老規矩,給女孩子改名叫柳望蘭。
戲班子繞了好幾處地方,回到駐地休養排練,大概過了小半年,範南鎮的南家小少爺竟然自己跟過來了,衣衫襤褸,麵目黑黃,說是想拉胡琴,柳大年震驚之餘不覺心動,便托人往南家捎信,這邊讓他先跟自己練著,為了南家的姓氏,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柳望南。柳望南的出走在南家激起了軒然大波,祖傳的衣缽不接,偏去做走江湖下三流的戲子,南家丟不起這個人,捎了幾回口信讓回去,他都置若罔聞,終於惹惱了南老爺,徹底斷絕了父子關係,好在自己還有三個兄弟,柳望南心裏的愧疚淡去了一些,開始專心致誌學習胡琴。
柳大年新收的這個徒弟,點到即止,什麽話都不用多說,往往擺弄出來的比他自己都高一籌,你根本就不用拉拉扯扯嘴裏罵鞭子抽,沒幾年功夫,就把整本整本的戲拿下來,而且不墨守陳規,無論是什麽樂器,他都會駐足,找出自己可以借鑑的方式,沒過多久,柳望南的技藝早已超出師傅很多了,班子裏的大牌都由他操琴。
柳望南閑下來的時候,自己拉一小段曲子,開始拉人家的,後來就拉自己編排的,嗯嗯呀呀曲調非常上口,先在戲班子傳唱,後來在大戲休息的間隙補空,慢慢地就流傳開來,在鄉間田頭小唱。
柳大年心裏一動,就把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說給柳望南聽,一個富家公子愛上了一個青樓女子,迫於原配夫人的幹涉,青樓女子跳樓自殺,暗戀青樓女子的窮書生也為情而死,這個故事淒婉纏綿,若是寫成一齣戲,一定能唱紅。柳望南幾乎是立刻就喜歡上了這個故事,沉迷於新戲的編寫中。
柳望蘭家遭變故時,隻有三歲左右,跟著班子裏的人哼哼呀呀,就這麽混了兩年,竟然也能唱下大段的台詞,趕到五六歲就開始正兒八經學戲了,離他們七八裏的地方有個班子,裏麵有幾個名角,柳望蘭早晨喊嗓子,總是順著田埂走到人家園子邊遛邊喊。趕上天寒地凍,也不空閑,那幾個角兒都很喜歡她,傾盡所有把自己的拿手戲不保留地傳給她,她回來後就練功,有時還跟班子跑堂會的打下手,當時流行的曲目唱了個八九不離十,身段軟中有硬,一顰一笑,都翩翩入畫,漸漸就唱出了些名氣。
柳望南的新劇完成時,定名為《情冤》,扮演劇中女角青樓女子的非柳望蘭莫屬。新戲上映的第一回,柳大年特意選在離班子三百多裏以外的齊杭府,那裏名流商賈雲集,是當時最繁華的集鎮。
柳望蘭獨自一人,對著掛在篷牆上的一麵大鏡子,細緻地畫眉,上裝……一亮相,鬢貼花黃,鳳眼迷離,嬌小玲瓏的鼻子之下丹唇一點,恰到好處地勾勒出一副嫵媚動人、淒楚慘澹的青樓女子形象,隨著嗓子一亮,把周遭的人都震了。
這一齣戲捧紅了柳望蘭和柳望南兩個人。齊杭府家境殷實的人家都把邀二人唱堂會當作八麵風光的事兒,爭相擺譜兒,價碼跟著上漲。
蘇府老爺做壽,出了個天價,不少人咂舌不下,柳家班在蘇家後花園的空地上搭了個戲台,柳望蘭瞅著機會孤零零地坐在花園一角的石凳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手裏握著那塊長命鎖,細細撫著上麵的紋路,暗自垂淚。
柳望南跟過來,“又想起爹媽了?唉!”
她用指尖畫著長命鎖背麵的那個“範”字,“若是爹媽還活著,我哪裏用得著東奔西跑,街頭賣唱?”
柳望南不知道怎麽勸慰,隻是默默不語地站在一邊。
催場鑼鼓響起的時候,他們急匆匆朝台子趕去,柳望蘭低著頭撞在一個人身上,趕忙說,“對不住,請讓一讓。”
男人順從地讓出道路,她說了聲“謝謝!” 飛快地抬起頭,見到一個儒雅的年輕人,俏臉忍不住“唰”地一下子紅到了脖根。柳望蘭聲腔繞樑漾窗,高吭時信馬由韁,自由馳騁;低回時行雲流水,婉轉清麗。柳望南的胡琴也賣勁兒地幫襯,一根弓子兩根弦充滿了喜慶祥和的穿透力,園子裏蘇家人一片叫好聲。
跟蘇家人見麵的時候,柳望蘭才知道那個年輕人竟然是少公子蘇伯清,不禁又是一陣心跳,周圍親戚中有多嘴的,指著柳望蘭誇獎,瞧這閨女長的多俊啊,跟少奶奶模樣有點像啊。大家互相瞧了瞧,還真是仿佛。蘇家少奶奶麵色一沉,神情惱怒,隻在眼睛瞟向蘇伯清的時候,才嘴角上揚,微微笑了笑。柳望蘭一陣艾怨,對方不願意被人比作戲子,她嘆了口氣,喜悅的心思淡了許多。
齊杭府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繁華熙攘的街道,還是僻靜的小巷,都耳聞聽戲唱曲之風,戲班子從四麵八方匯聚於此。柳大年動了心思,蘇老爺也是一個喜好風雅之人,在他的極力斡旋下,柳家班在城區找到一處合適之所,老巢從此遷置於此。整個齊杭府的最紅的角兒數的是柳望蘭,操琴師則以柳望南為首,柳家班一時間在齊杭府獨領風騷。
女孩子眉清目秀,短袖小褂,楚楚可憐,是個唱戲的料,柳大年心裏很是喜歡,推託了幾回,便收了下來,隨著老規矩,給女孩子改名叫柳望蘭。
戲班子繞了好幾處地方,回到駐地休養排練,大概過了小半年,範南鎮的南家小少爺竟然自己跟過來了,衣衫襤褸,麵目黑黃,說是想拉胡琴,柳大年震驚之餘不覺心動,便托人往南家捎信,這邊讓他先跟自己練著,為了南家的姓氏,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柳望南。柳望南的出走在南家激起了軒然大波,祖傳的衣缽不接,偏去做走江湖下三流的戲子,南家丟不起這個人,捎了幾回口信讓回去,他都置若罔聞,終於惹惱了南老爺,徹底斷絕了父子關係,好在自己還有三個兄弟,柳望南心裏的愧疚淡去了一些,開始專心致誌學習胡琴。
柳大年新收的這個徒弟,點到即止,什麽話都不用多說,往往擺弄出來的比他自己都高一籌,你根本就不用拉拉扯扯嘴裏罵鞭子抽,沒幾年功夫,就把整本整本的戲拿下來,而且不墨守陳規,無論是什麽樂器,他都會駐足,找出自己可以借鑑的方式,沒過多久,柳望南的技藝早已超出師傅很多了,班子裏的大牌都由他操琴。
柳望南閑下來的時候,自己拉一小段曲子,開始拉人家的,後來就拉自己編排的,嗯嗯呀呀曲調非常上口,先在戲班子傳唱,後來在大戲休息的間隙補空,慢慢地就流傳開來,在鄉間田頭小唱。
柳大年心裏一動,就把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說給柳望南聽,一個富家公子愛上了一個青樓女子,迫於原配夫人的幹涉,青樓女子跳樓自殺,暗戀青樓女子的窮書生也為情而死,這個故事淒婉纏綿,若是寫成一齣戲,一定能唱紅。柳望南幾乎是立刻就喜歡上了這個故事,沉迷於新戲的編寫中。
柳望蘭家遭變故時,隻有三歲左右,跟著班子裏的人哼哼呀呀,就這麽混了兩年,竟然也能唱下大段的台詞,趕到五六歲就開始正兒八經學戲了,離他們七八裏的地方有個班子,裏麵有幾個名角,柳望蘭早晨喊嗓子,總是順著田埂走到人家園子邊遛邊喊。趕上天寒地凍,也不空閑,那幾個角兒都很喜歡她,傾盡所有把自己的拿手戲不保留地傳給她,她回來後就練功,有時還跟班子跑堂會的打下手,當時流行的曲目唱了個八九不離十,身段軟中有硬,一顰一笑,都翩翩入畫,漸漸就唱出了些名氣。
柳望南的新劇完成時,定名為《情冤》,扮演劇中女角青樓女子的非柳望蘭莫屬。新戲上映的第一回,柳大年特意選在離班子三百多裏以外的齊杭府,那裏名流商賈雲集,是當時最繁華的集鎮。
柳望蘭獨自一人,對著掛在篷牆上的一麵大鏡子,細緻地畫眉,上裝……一亮相,鬢貼花黃,鳳眼迷離,嬌小玲瓏的鼻子之下丹唇一點,恰到好處地勾勒出一副嫵媚動人、淒楚慘澹的青樓女子形象,隨著嗓子一亮,把周遭的人都震了。
這一齣戲捧紅了柳望蘭和柳望南兩個人。齊杭府家境殷實的人家都把邀二人唱堂會當作八麵風光的事兒,爭相擺譜兒,價碼跟著上漲。
蘇府老爺做壽,出了個天價,不少人咂舌不下,柳家班在蘇家後花園的空地上搭了個戲台,柳望蘭瞅著機會孤零零地坐在花園一角的石凳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手裏握著那塊長命鎖,細細撫著上麵的紋路,暗自垂淚。
柳望南跟過來,“又想起爹媽了?唉!”
她用指尖畫著長命鎖背麵的那個“範”字,“若是爹媽還活著,我哪裏用得著東奔西跑,街頭賣唱?”
柳望南不知道怎麽勸慰,隻是默默不語地站在一邊。
催場鑼鼓響起的時候,他們急匆匆朝台子趕去,柳望蘭低著頭撞在一個人身上,趕忙說,“對不住,請讓一讓。”
男人順從地讓出道路,她說了聲“謝謝!” 飛快地抬起頭,見到一個儒雅的年輕人,俏臉忍不住“唰”地一下子紅到了脖根。柳望蘭聲腔繞樑漾窗,高吭時信馬由韁,自由馳騁;低回時行雲流水,婉轉清麗。柳望南的胡琴也賣勁兒地幫襯,一根弓子兩根弦充滿了喜慶祥和的穿透力,園子裏蘇家人一片叫好聲。
跟蘇家人見麵的時候,柳望蘭才知道那個年輕人竟然是少公子蘇伯清,不禁又是一陣心跳,周圍親戚中有多嘴的,指著柳望蘭誇獎,瞧這閨女長的多俊啊,跟少奶奶模樣有點像啊。大家互相瞧了瞧,還真是仿佛。蘇家少奶奶麵色一沉,神情惱怒,隻在眼睛瞟向蘇伯清的時候,才嘴角上揚,微微笑了笑。柳望蘭一陣艾怨,對方不願意被人比作戲子,她嘆了口氣,喜悅的心思淡了許多。
齊杭府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繁華熙攘的街道,還是僻靜的小巷,都耳聞聽戲唱曲之風,戲班子從四麵八方匯聚於此。柳大年動了心思,蘇老爺也是一個喜好風雅之人,在他的極力斡旋下,柳家班在城區找到一處合適之所,老巢從此遷置於此。整個齊杭府的最紅的角兒數的是柳望蘭,操琴師則以柳望南為首,柳家班一時間在齊杭府獨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