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的身體還是太弱,隻活到二十九歲;子嗣也不旺,隻有一個兒子,是徐妃生的。他的皇後姓董,是個精明的女人,大概早就想到萬一他壽命不長,必須留一條後路。徐妃雖然肚子爭氣,可娘家沒什麽勢力,品級不高。孩子一生下來,就被董皇後抱去養了。徐妃心裏不樂意,也不敢說什麽。皇後是嫡母,養哪個孩子都是天經地義的。小皇子是在董皇後宮裏長大的,奶娘也是董皇後挑的。董皇後真夠上心,小皇子的吃喝拉撒都親自侍弄,不讓奴婢們上手,比侍候皇帝都悉心,以至於小皇子到了五、六歲都隻認得嫡母,不認得生母。這肯定在徐妃心裏種下了疙瘩,隻是敢怒不敢言罷了。小皇子長到七歲的時候,皇帝的身體撐不下去了。孩子還這麽小,他有太多事放心不下。他把董皇後、徐妃和小皇子叫到跟前,抬起食指動了兩下,讓我把一塊圓形玉印交給董皇後,又把一塊方形玉印交給徐妃,再讓尚書官一字一句記錄下他的話:“圓曰規,方曰矩。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小皇子滿十六歲以前,由董皇後和徐妃兩人垂簾聽政,所有政令必須加蓋圓、方雙印才能生效。”這是他的最後一道聖旨。雖然皇子未成年,太後垂簾聽政在本朝不是第一回,但太後、太妃共同垂簾卻沒有過先例。先帝果然聰明,把權力一分兩半,誰也別搶,誰也奈何不了誰。
最後的最後,他還沒忘了我這個老不死的,特意加了一句:“封元籙為一品誥命夫人,每月享一百兩銀子的供奉,賜在宮裏的靜雅軒養老。”
他咽下最後一口氣,董皇後和徐妃哭得一個比一個大聲,我卻像心頭壓了塊大石頭,隻覺得喘氣都費勁,竟一聲也哭不出來。我趁著棺材還沒抬過來的時候,一眨不眨地多看他幾眼。他病的太重、太久,已經沒了人形,和骷髏一模一樣。他和我的親骨肉沒有區別。他病得不行的時候,隻有我日夜不息地伺候他。奴婢們關心他何時咽氣,好提前通報給各自的主子。董皇後手裏攥著小皇子,已經不關心他的死活了。徐妃隻想搶回兒子,憑著生母的血緣一朝翻身,也顧不得他了。隻有我這個低賤的老奶娘,一心一意想讓他好起來,就算好不了起碼讓他少遭點兒罪。
小皇子成了小陛下。董皇後成了董太後。徐妃成了徐太妃。元籙還是元籙。
那兩個印就開始起作用,所有的大事、小事、內事、外事、全得蓋上那兩個印才辦得了。董太後和徐太妃誰都捨不得放權,凡事都要親自過問,時不時還要給對方使個絆子添回堵,可一旦政務纏身,誰也沒有餘力照顧小陛下。小陛下年幼,跟誰在一起時間長就會跟誰更親近,跟誰更親近長大以後就會更聽誰的話。太後和太妃都清楚,還政是早晚的事,還政之後誰能占上風全看陛下到時候願意聽誰的話。不想放鬆現有的權力,也不想失去未來的權力,至少不能拱手讓對方占了便宜,董太後和徐太妃爭執不下,隻好讓小陛下跟著太後一天,再跟著太妃一天,小陛下沒個安穩,太後和太妃也疲憊難支。沒過半年,太後、太妃和小陛下的身體都累出了病。這不是長久之計。董太後和徐太妃都想找個信得過的人來照顧小陛下,可一個信得過的,另一個肯定信不過。這宮裏宮外早已分成兩派,要麽追隨太後,要麽支持太妃,兩派人馬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結果,董太後和徐太妃把小陛下帶到了靜雅軒,對我說:“元籙,先帝是你帶大的,你心細,也有照顧孩子的經驗。你在宮裏這麽多年,我們都信得過你。你和先帝感情深厚,一定能盡心照顧陛下。”提起先帝,我忍不住擦擦眼淚,點點頭,摟過小陛下,在心中對先帝的在天之靈說:“我的兒,果真如你所料,她們倆把小皇子交給我了。”於是,老奶娘元籙重新出山,像個尋常人家的老奶奶一樣,開始盡心竭力地養育孫兒。董太後和徐太妃可以專心弄權鬥法了。
這兩個女人其實都沒有太多的政治天分,可那句話怎麽說來著,三個臭皮匠還頂一個諸葛亮呢,兩個平庸的女人,不停挑刺,互相找茬,各自領著一幫人明槍暗箭,反倒誰也不敢出錯。小陛下在按部就班地長大,朝堂雖然一直紛爭不斷,卻並沒有被搞垮掉。這都是先帝的能耐。
小陛下的老師是先帝生前指定的,一個不苟言笑的老頑固,資歷老而且骨頭硬,最看不起女人。我不懂他教給小陛下的那些“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是什麽意思,我問:“陛下背的書叫啥?”
“這是《韓非子》。”小陛下說。
我笑著點點頭。我不知道什麽叫《韓非子》,可我知道小陛下手裏的書和先帝生前最愛讀的是同一本。這就錯不了。小陛下一定能長成先帝期望的模樣。
小陛下過完十五歲生日,太後和太妃撤簾還政的日子快到了。之後該怎麽辦,必須要有個打算了。雖然董太後養育小陛下到七歲,但小陛下終究知道了自己的生母是徐太妃,所以太後和太妃哪個在小陛下心裏更有分量其實很難說,連小陛下自己都不清楚。或者,我覺著,哪個都不重要。
小陛下滿十六的日子迫近了,董太後和徐太妃也到了一決勝負的時候。“兩個最高權力是不能共存的。”這是先帝的原話。他是個太聰明的人,他說什麽都是對的。董太後和徐太妃,一個是嫡母一個是生母,不管哪個死了都是大喪,陛下必須守孝,至少有一年不能再提還政的事。一年時間,足夠把對方的人從朝堂裏清出去,把自己的人安進來,所以,如果非要你死我活的話,誰先死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對小陛下最好的結果是:兩個人同時死。那陛下親政就不會有任何阻力了。我跟小陛下說。
最後的最後,他還沒忘了我這個老不死的,特意加了一句:“封元籙為一品誥命夫人,每月享一百兩銀子的供奉,賜在宮裏的靜雅軒養老。”
他咽下最後一口氣,董皇後和徐妃哭得一個比一個大聲,我卻像心頭壓了塊大石頭,隻覺得喘氣都費勁,竟一聲也哭不出來。我趁著棺材還沒抬過來的時候,一眨不眨地多看他幾眼。他病的太重、太久,已經沒了人形,和骷髏一模一樣。他和我的親骨肉沒有區別。他病得不行的時候,隻有我日夜不息地伺候他。奴婢們關心他何時咽氣,好提前通報給各自的主子。董皇後手裏攥著小皇子,已經不關心他的死活了。徐妃隻想搶回兒子,憑著生母的血緣一朝翻身,也顧不得他了。隻有我這個低賤的老奶娘,一心一意想讓他好起來,就算好不了起碼讓他少遭點兒罪。
小皇子成了小陛下。董皇後成了董太後。徐妃成了徐太妃。元籙還是元籙。
那兩個印就開始起作用,所有的大事、小事、內事、外事、全得蓋上那兩個印才辦得了。董太後和徐太妃誰都捨不得放權,凡事都要親自過問,時不時還要給對方使個絆子添回堵,可一旦政務纏身,誰也沒有餘力照顧小陛下。小陛下年幼,跟誰在一起時間長就會跟誰更親近,跟誰更親近長大以後就會更聽誰的話。太後和太妃都清楚,還政是早晚的事,還政之後誰能占上風全看陛下到時候願意聽誰的話。不想放鬆現有的權力,也不想失去未來的權力,至少不能拱手讓對方占了便宜,董太後和徐太妃爭執不下,隻好讓小陛下跟著太後一天,再跟著太妃一天,小陛下沒個安穩,太後和太妃也疲憊難支。沒過半年,太後、太妃和小陛下的身體都累出了病。這不是長久之計。董太後和徐太妃都想找個信得過的人來照顧小陛下,可一個信得過的,另一個肯定信不過。這宮裏宮外早已分成兩派,要麽追隨太後,要麽支持太妃,兩派人馬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結果,董太後和徐太妃把小陛下帶到了靜雅軒,對我說:“元籙,先帝是你帶大的,你心細,也有照顧孩子的經驗。你在宮裏這麽多年,我們都信得過你。你和先帝感情深厚,一定能盡心照顧陛下。”提起先帝,我忍不住擦擦眼淚,點點頭,摟過小陛下,在心中對先帝的在天之靈說:“我的兒,果真如你所料,她們倆把小皇子交給我了。”於是,老奶娘元籙重新出山,像個尋常人家的老奶奶一樣,開始盡心竭力地養育孫兒。董太後和徐太妃可以專心弄權鬥法了。
這兩個女人其實都沒有太多的政治天分,可那句話怎麽說來著,三個臭皮匠還頂一個諸葛亮呢,兩個平庸的女人,不停挑刺,互相找茬,各自領著一幫人明槍暗箭,反倒誰也不敢出錯。小陛下在按部就班地長大,朝堂雖然一直紛爭不斷,卻並沒有被搞垮掉。這都是先帝的能耐。
小陛下的老師是先帝生前指定的,一個不苟言笑的老頑固,資歷老而且骨頭硬,最看不起女人。我不懂他教給小陛下的那些“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是什麽意思,我問:“陛下背的書叫啥?”
“這是《韓非子》。”小陛下說。
我笑著點點頭。我不知道什麽叫《韓非子》,可我知道小陛下手裏的書和先帝生前最愛讀的是同一本。這就錯不了。小陛下一定能長成先帝期望的模樣。
小陛下過完十五歲生日,太後和太妃撤簾還政的日子快到了。之後該怎麽辦,必須要有個打算了。雖然董太後養育小陛下到七歲,但小陛下終究知道了自己的生母是徐太妃,所以太後和太妃哪個在小陛下心裏更有分量其實很難說,連小陛下自己都不清楚。或者,我覺著,哪個都不重要。
小陛下滿十六的日子迫近了,董太後和徐太妃也到了一決勝負的時候。“兩個最高權力是不能共存的。”這是先帝的原話。他是個太聰明的人,他說什麽都是對的。董太後和徐太妃,一個是嫡母一個是生母,不管哪個死了都是大喪,陛下必須守孝,至少有一年不能再提還政的事。一年時間,足夠把對方的人從朝堂裏清出去,把自己的人安進來,所以,如果非要你死我活的話,誰先死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對小陛下最好的結果是:兩個人同時死。那陛下親政就不會有任何阻力了。我跟小陛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