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軍與鎮北軍也因為各自肩負著要責,而成為晟國最重要的兩股軍力,與晟京的皇都衛隊並列為國中三大精銳軍隊。因此,鎮南將軍、鎮北將軍與京畿將軍是晟國僅有的三位一品武官,職級比肩丞相。不客氣地說,晟國能在一南一北兩大強國的夾縫中太平度日,全賴鎮南軍和鎮北軍枕戈待旦地守門衛戶。至於京畿將軍,則是皇宮的看門狗,皇上防備鎮南軍和鎮北軍反叛的最後一張王牌。守邊境太苦,真正的皇親國戚不愛幹這活兒。鎮南將軍和鎮北將軍多是外姓。可京畿將軍卻無一人不是皇姓。
晟國人習慣於把兩位守邊的將軍南北並稱。我出生的時候,父親卓興光是鎮南將軍,段鵠翼是鎮北將軍,於是並稱“南卓北段”。父親守了南州二十年,段鵠翼將軍守了北州十八年。可“南卓北段”的說法在晟國存在了三十年。父親和段將軍卸任後的十年,晟國依然是“南卓北段”,“卓”指的是卓興光之女卓衛南;“段”指的是段鵠翼之子段戍北。
我是獨生女,段戍北是獨生子。他比我大十七天。我倆都是生在晟京,長在邊地,母親都出自皇族。籠絡實權的武官從來都是王位穩固的關鍵,晟國也不例外。我母親是醇王的女兒。醇王是晟皇的四叔。戍北的母親是惇王的女兒。惇王是晟皇的三叔。說起來,我們都和皇室沾親帶故。母親性情柔順,但身體不好,隻生了我一個女兒。父親雖有實權,一介武官,娶到母親也是高攀。就算沒有兒子,也不能納妾。好在父親與母親感情和睦。父親守邊十八年,母親一直在南州陪伴,到死都沒回過晟京。母親是父親的約束,也是護身符。有母親在,有我在,父親就不用擔心朝裏那些無事生非的文官們老拿鎮南軍“尾大不掉”說事兒。
段家的情形略有不同。或許是遺傳,惇王年輕時就以性情暴烈出名,戍北的母親亦是個性十足。這位皇族貴女對段鵠翼將軍並不中意,迫於無奈下嫁段家。生下戍北後,便稱責任已盡,再不肯與段將軍同房,對親生兒子也不管不問。段將軍便將戍北帶在身邊,常年駐於北州,隻有述職才回晟京,回京也不住在家裏。晟京的鎮北將軍府,其實隻供戍北的母親居住,曾有傳言,說戍北的母親在府裏包養麵首。皇族婚娶,多是聯姻,中意與否,本無大礙。段將軍忠心不貳,段戍北聰明伶俐,惇王不置可否,晟皇裝聾作啞,大家相安無事。
我還沒有桌角高的時候就披著小鬥篷,挎著小弓箭,跟在父親身後了。小霞是我的護衛長。晟國人口不及昱國,單兵戰力不及昊國,為了提高軍力,隻好奉行四個字“全民皆兵”。這倒不是說,每個晟國人都是軍人,而是,軍中募勇是不論男女的,隻要有力氣,有膽量,會騎馬,會使兵器的,都可以從軍,掙軍餉。按照殺敵立功的多少一級級升上去。所以,晟國有名有姓的女將軍,倒也不止我一人。隻是,升到了一品的女將軍,獨我一人。
遇見段戍北那年我十五歲,還不是一品將軍,區區一個六品千總。那日,纏綿病榻多時的母親把我叫到跟前。母親的枕邊擱著一封書信,用白色布袋裝的,應是訃告。果然,母親對我說:“南兒,娘親的一位堂姐過世了。年幼時,這位堂姐與娘親的交情不淺。娘親身體不適,你替娘親回趟晟京,送送這位親人吧。”於是,我帶著小霞,裝上母親的奠儀,回了十幾年都沒回過的晟京。到了晟京才知道,娘親讓我祭奠的這位親人,就是戍北的母親。十五歲的段戍北,正處在從少年變成男人的中間階段,英氣、銳氣,帶上一分稚氣,就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當然,還有失去母親的喪氣。不過,他的悲傷很克製,沒有一絲一毫的歇斯底裏,同時,又很真摯,沒有與母親常年隔閡後的冷漠。
他披麻戴孝,跪在靈堂一側,麵前的火盆裏錫箔漸漸化成飛灰,在空中飄舞一番,徐徐落在他身上。他靜靜注視著火焰,不時添入新的錫箔。靈堂另一側有僧人在敲木魚念經,叫做超度。到底是去往另一個世界的言語,咿咿呀呀的聽著就很遙遠。將軍府的人說了,北州戰事不寧,段鵠翼將軍不敢擅離,喪事全交給段戍北操辦,一切從簡。已至傍晚時分,來拜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鎮北將軍府,本來就人丁稀少,這時能跪在靈堂前的也隻有段戍北了。昏暗的夕陽伴著咿呀的佛音,襯得段戍北孤獨的身影愈發悲戚。我忽然對那位從未見過麵的鎮北將軍生出怒氣來。讓一個十五歲的孩子,獨自為近乎陌生的母親辦喪,實在是不近人情。
我走入靈堂,跪拜,上香,奉上奠儀,然後走近段戍北。“請節哀。”這是我跟他說的第一句話,隻有三個字。邊地不乏戰爭,戰爭難免死人。見得多了便習以為常,反而不知該有怎樣的安慰之辭。
“生死有命。”戍北認真地朝我鞠躬致謝,言語間倒是一副安慰我的樣子。
我在他身旁跪下,也學他的樣子往火盆裏丟錫箔。他仔細看看我剛奉上的奠儀落款,念道:“鎮南將軍卓興光夫婦。”再看看我,說:“所以,你是——”
“卓衛南。”我說。
“段戍北。”他說。
我們都為對方的名字怔愣了一瞬,各自的家族、責任、命運,似乎在那一瞬從“衛南”和“戍北”中找到了共鳴。那一瞬過後,我們不再是陌生人了。
晟國人習慣於把兩位守邊的將軍南北並稱。我出生的時候,父親卓興光是鎮南將軍,段鵠翼是鎮北將軍,於是並稱“南卓北段”。父親守了南州二十年,段鵠翼將軍守了北州十八年。可“南卓北段”的說法在晟國存在了三十年。父親和段將軍卸任後的十年,晟國依然是“南卓北段”,“卓”指的是卓興光之女卓衛南;“段”指的是段鵠翼之子段戍北。
我是獨生女,段戍北是獨生子。他比我大十七天。我倆都是生在晟京,長在邊地,母親都出自皇族。籠絡實權的武官從來都是王位穩固的關鍵,晟國也不例外。我母親是醇王的女兒。醇王是晟皇的四叔。戍北的母親是惇王的女兒。惇王是晟皇的三叔。說起來,我們都和皇室沾親帶故。母親性情柔順,但身體不好,隻生了我一個女兒。父親雖有實權,一介武官,娶到母親也是高攀。就算沒有兒子,也不能納妾。好在父親與母親感情和睦。父親守邊十八年,母親一直在南州陪伴,到死都沒回過晟京。母親是父親的約束,也是護身符。有母親在,有我在,父親就不用擔心朝裏那些無事生非的文官們老拿鎮南軍“尾大不掉”說事兒。
段家的情形略有不同。或許是遺傳,惇王年輕時就以性情暴烈出名,戍北的母親亦是個性十足。這位皇族貴女對段鵠翼將軍並不中意,迫於無奈下嫁段家。生下戍北後,便稱責任已盡,再不肯與段將軍同房,對親生兒子也不管不問。段將軍便將戍北帶在身邊,常年駐於北州,隻有述職才回晟京,回京也不住在家裏。晟京的鎮北將軍府,其實隻供戍北的母親居住,曾有傳言,說戍北的母親在府裏包養麵首。皇族婚娶,多是聯姻,中意與否,本無大礙。段將軍忠心不貳,段戍北聰明伶俐,惇王不置可否,晟皇裝聾作啞,大家相安無事。
我還沒有桌角高的時候就披著小鬥篷,挎著小弓箭,跟在父親身後了。小霞是我的護衛長。晟國人口不及昱國,單兵戰力不及昊國,為了提高軍力,隻好奉行四個字“全民皆兵”。這倒不是說,每個晟國人都是軍人,而是,軍中募勇是不論男女的,隻要有力氣,有膽量,會騎馬,會使兵器的,都可以從軍,掙軍餉。按照殺敵立功的多少一級級升上去。所以,晟國有名有姓的女將軍,倒也不止我一人。隻是,升到了一品的女將軍,獨我一人。
遇見段戍北那年我十五歲,還不是一品將軍,區區一個六品千總。那日,纏綿病榻多時的母親把我叫到跟前。母親的枕邊擱著一封書信,用白色布袋裝的,應是訃告。果然,母親對我說:“南兒,娘親的一位堂姐過世了。年幼時,這位堂姐與娘親的交情不淺。娘親身體不適,你替娘親回趟晟京,送送這位親人吧。”於是,我帶著小霞,裝上母親的奠儀,回了十幾年都沒回過的晟京。到了晟京才知道,娘親讓我祭奠的這位親人,就是戍北的母親。十五歲的段戍北,正處在從少年變成男人的中間階段,英氣、銳氣,帶上一分稚氣,就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當然,還有失去母親的喪氣。不過,他的悲傷很克製,沒有一絲一毫的歇斯底裏,同時,又很真摯,沒有與母親常年隔閡後的冷漠。
他披麻戴孝,跪在靈堂一側,麵前的火盆裏錫箔漸漸化成飛灰,在空中飄舞一番,徐徐落在他身上。他靜靜注視著火焰,不時添入新的錫箔。靈堂另一側有僧人在敲木魚念經,叫做超度。到底是去往另一個世界的言語,咿咿呀呀的聽著就很遙遠。將軍府的人說了,北州戰事不寧,段鵠翼將軍不敢擅離,喪事全交給段戍北操辦,一切從簡。已至傍晚時分,來拜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鎮北將軍府,本來就人丁稀少,這時能跪在靈堂前的也隻有段戍北了。昏暗的夕陽伴著咿呀的佛音,襯得段戍北孤獨的身影愈發悲戚。我忽然對那位從未見過麵的鎮北將軍生出怒氣來。讓一個十五歲的孩子,獨自為近乎陌生的母親辦喪,實在是不近人情。
我走入靈堂,跪拜,上香,奉上奠儀,然後走近段戍北。“請節哀。”這是我跟他說的第一句話,隻有三個字。邊地不乏戰爭,戰爭難免死人。見得多了便習以為常,反而不知該有怎樣的安慰之辭。
“生死有命。”戍北認真地朝我鞠躬致謝,言語間倒是一副安慰我的樣子。
我在他身旁跪下,也學他的樣子往火盆裏丟錫箔。他仔細看看我剛奉上的奠儀落款,念道:“鎮南將軍卓興光夫婦。”再看看我,說:“所以,你是——”
“卓衛南。”我說。
“段戍北。”他說。
我們都為對方的名字怔愣了一瞬,各自的家族、責任、命運,似乎在那一瞬從“衛南”和“戍北”中找到了共鳴。那一瞬過後,我們不再是陌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