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夔薊聞言既不驚也不惱。“英明與否,任人評說。孤是王,隻做王該做的事。先知太固執了。巫氏已經參戰。鎬國往東、南兩麵的戰事即將打響。先知仍要蠱惑人心,和孤唱反調。既然先知的影響力不能消失,那就隻好讓先知消失了。欲攘外,先安內。要打勝仗,必須上下一心。”夔薊的表情沒有絲毫戲謔,甚至帶點兒惋惜。這些話,他是想說給巫荀聽的吧,因為巫荀死了,隻好說給我聽。
然而,夔薊的神情很快堅毅起來。“巫氏同意,待戰爭結束,再選第十二代先知。不過,孤以為,鎬國自此隻尊夔氏也無不可——隻需給巫氏足夠多的土地,讓百姓們過上更富裕的生活,孤就是鎬國名副其實的守護神,從此不必再有先知和神殿了。”
原來如此,先知大人果真非死不可的。
“王,鎬國四野無烽煙已經兩百餘年,從乳臭幼兒到耄耋老者,無人見過血流成河的景象,風調雨順,路不拾遺。戰爭會把百姓推入火坑。”我對夔薊說,就算他聽不進去,隻當是替巫荀再勸他一次吧。
“想得到好處,總得付出代價。除了戰爭,別無他法。孤相信,痛苦隻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勝利的喜悅和豐碩的戰果會助人忘記痛苦。”夔薊堅決地說。“請祭司節哀順變,保重身體。有朝一日,當祭司親眼看到一個更強盛的鎬國時,一定也會忘記失去先知的痛苦和對孤的怨恨。”
“怨恨?不,‘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這是先知大人常說的話。乜茯不怨恨王,也不相信有能用戰爭獲得的幸福。”我說。
“孤會證明,先知和祭司都錯了!”夔薊大聲說。
“時間自會證明,誰對誰錯。”我說。
夔薊一生都在指揮鎬國四麵征戰,或者應戰。戰爭會結下仇恨,誘發新的戰爭。四十年後,鎬國人口少了一大半,十戶之中僅存二三。
四十年間,鎬國的土地在不斷地得失反覆後並未增加許多。靠近邊界的沃土,因多年戰亂全部荒廢。不少百姓家即使得到更多的土地,也因壯丁戰死,老弱婦孺無力開墾而被閑置。
傷殘者不計其數,無力餬口,淪為乞丐。
光陰流轉過四十年,這片土地上的人從生活艱難,變成了生存絕望,臉上不再有歡笑欣喜,隻剩下麻木茫然。
曜山上再無神殿,隻有九重門孤獨地矗立,卻已斑駁。
巫氏族中多出將士,再無先知。
人們說,鎬王夔薊親手葬送了最好的時代。
又是一個熱浪蒸騰的炎夏之日,夔薊的侍從帶著藥草味來到素心殿,說:“王要見祭司大人。”
六十一歲的夔薊,形如枯槁,暮氣沉沉,已經病入骨髓。
“祭司——”夔薊蜷臥著,喉嚨裏擠出遊絲樣的聲音。“曜神會不會……原諒孤這個罪人?”他幹樹枝樣的手指努力地伸向我。
我主動上前,將他的手指包裹在雙掌之中,湊近他的耳朵說:“王,曜神會原諒世間所有的罪,永遠愛每一個人。”
夔薊的眼神有些渙散,聲音愈加無力。“問問曜神……如果,孤不再打仗,讓百姓找回信仰,鎬國會不會……好起來?”
“會的!”我使勁說出這兩個字,像在應許最莊嚴的承諾。
“信仰不是要拯救誰,而是在苦難中度化自己。”我對夔薊說,不知他是否還聽得見。掌中已是一片冰涼。
傅王後的故事
“王後娘娘薨逝了,王後娘娘薨逝了——”
我隔著素心殿的窗,聽著宮人四下報喪——報我自己的喪。
我不是還沒死嗎?可我這樣跟死了又有什麽分別?
王後傅氏的訃文早就備好了吧。糜梓恪已經坐上王位,傅瑽瑢這個丟人現眼的女人怎麽還不快些死去?
這樣也好,讓所有人都知道傅瑽瑢死了,把那些蜚短流長一同埋葬,糜梓恪這國王才能當得舒心。
既然幫他,就幫到底吧。
可我的眼淚還是淌了出來,滴在腳前的白磚上。
曾經,人人都說傅瑽瑢和糜梓恪是晏國最恩愛的夫妻。如今,一個恨不得另一個去死。
他親手把我鎖在這座幽僻蕭寂的冷宮裏,好像鎖住一個隱秘陰暗的恥辱。
走的時候,他忽然回頭,眼睛卻不看我,隻那麽垂著,好像在對地上的白磚講話:“瑽瑢,你我之間怎麽到了這步田地?”
是啊,怎麽就到了這步田地?
還記得蓄養幻士的徽朝嗎?在江北存續了一百六十多年後,徽朝起了內亂,分裂成“衡”、“晏”兩國。衡國的王是徽朝皇帝的血親,所以算是與徽朝一脈相承。晏國卻不是一姓王朝。那些對徽朝不滿意,擁有大量土地和家丁的地方世族聯合起來,把徽朝皇室趕出了都城,一直趕到烏鐸山西邊。之後,以烏鐸山為界,西邊是徽朝殘餘的衡國。東邊,曾經徽朝最繁華的都城和州郡,是晏國的領地。聯合反徽的世族有十一個,實力和勢力都難分高下,經歷了幾番文爭武鬥,最後確立了“禪讓”為晏國王位的繼承方式。晏國的王,必須從對立國有功的十一個世族中擇優推舉。一旦敗德昏庸,會被其他世族聯名廢黜。如果保持勤政英明,可以終生為王。所以,晏國沒有國姓,兩代國王之間也未必有血緣關係。不過,因為世族之間既互相輔助,又互相監督,晏國的民生倒也欣欣向榮,讓衡國七十年不敢東征。晏國的王在位最長者歷二十五年,壽終正寢;最短者僅七個月,便被十一世族聯名廢黜。所以,在晏國,生在十一世族中任何一戶的男孩說要在有生之年當上晏國的王,都不是不可能的。但十一世族人數眾多,連旁枝都算上,再加上一些因為有功被賜姓的家丁,十一世族的人數在晏國將近一半。單從這一點看,想成為王,並不容易。傅、糜兩姓都在十一世族之中。十一世族之間的婚姻被視為最理所應當的事。
然而,夔薊的神情很快堅毅起來。“巫氏同意,待戰爭結束,再選第十二代先知。不過,孤以為,鎬國自此隻尊夔氏也無不可——隻需給巫氏足夠多的土地,讓百姓們過上更富裕的生活,孤就是鎬國名副其實的守護神,從此不必再有先知和神殿了。”
原來如此,先知大人果真非死不可的。
“王,鎬國四野無烽煙已經兩百餘年,從乳臭幼兒到耄耋老者,無人見過血流成河的景象,風調雨順,路不拾遺。戰爭會把百姓推入火坑。”我對夔薊說,就算他聽不進去,隻當是替巫荀再勸他一次吧。
“想得到好處,總得付出代價。除了戰爭,別無他法。孤相信,痛苦隻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勝利的喜悅和豐碩的戰果會助人忘記痛苦。”夔薊堅決地說。“請祭司節哀順變,保重身體。有朝一日,當祭司親眼看到一個更強盛的鎬國時,一定也會忘記失去先知的痛苦和對孤的怨恨。”
“怨恨?不,‘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這是先知大人常說的話。乜茯不怨恨王,也不相信有能用戰爭獲得的幸福。”我說。
“孤會證明,先知和祭司都錯了!”夔薊大聲說。
“時間自會證明,誰對誰錯。”我說。
夔薊一生都在指揮鎬國四麵征戰,或者應戰。戰爭會結下仇恨,誘發新的戰爭。四十年後,鎬國人口少了一大半,十戶之中僅存二三。
四十年間,鎬國的土地在不斷地得失反覆後並未增加許多。靠近邊界的沃土,因多年戰亂全部荒廢。不少百姓家即使得到更多的土地,也因壯丁戰死,老弱婦孺無力開墾而被閑置。
傷殘者不計其數,無力餬口,淪為乞丐。
光陰流轉過四十年,這片土地上的人從生活艱難,變成了生存絕望,臉上不再有歡笑欣喜,隻剩下麻木茫然。
曜山上再無神殿,隻有九重門孤獨地矗立,卻已斑駁。
巫氏族中多出將士,再無先知。
人們說,鎬王夔薊親手葬送了最好的時代。
又是一個熱浪蒸騰的炎夏之日,夔薊的侍從帶著藥草味來到素心殿,說:“王要見祭司大人。”
六十一歲的夔薊,形如枯槁,暮氣沉沉,已經病入骨髓。
“祭司——”夔薊蜷臥著,喉嚨裏擠出遊絲樣的聲音。“曜神會不會……原諒孤這個罪人?”他幹樹枝樣的手指努力地伸向我。
我主動上前,將他的手指包裹在雙掌之中,湊近他的耳朵說:“王,曜神會原諒世間所有的罪,永遠愛每一個人。”
夔薊的眼神有些渙散,聲音愈加無力。“問問曜神……如果,孤不再打仗,讓百姓找回信仰,鎬國會不會……好起來?”
“會的!”我使勁說出這兩個字,像在應許最莊嚴的承諾。
“信仰不是要拯救誰,而是在苦難中度化自己。”我對夔薊說,不知他是否還聽得見。掌中已是一片冰涼。
傅王後的故事
“王後娘娘薨逝了,王後娘娘薨逝了——”
我隔著素心殿的窗,聽著宮人四下報喪——報我自己的喪。
我不是還沒死嗎?可我這樣跟死了又有什麽分別?
王後傅氏的訃文早就備好了吧。糜梓恪已經坐上王位,傅瑽瑢這個丟人現眼的女人怎麽還不快些死去?
這樣也好,讓所有人都知道傅瑽瑢死了,把那些蜚短流長一同埋葬,糜梓恪這國王才能當得舒心。
既然幫他,就幫到底吧。
可我的眼淚還是淌了出來,滴在腳前的白磚上。
曾經,人人都說傅瑽瑢和糜梓恪是晏國最恩愛的夫妻。如今,一個恨不得另一個去死。
他親手把我鎖在這座幽僻蕭寂的冷宮裏,好像鎖住一個隱秘陰暗的恥辱。
走的時候,他忽然回頭,眼睛卻不看我,隻那麽垂著,好像在對地上的白磚講話:“瑽瑢,你我之間怎麽到了這步田地?”
是啊,怎麽就到了這步田地?
還記得蓄養幻士的徽朝嗎?在江北存續了一百六十多年後,徽朝起了內亂,分裂成“衡”、“晏”兩國。衡國的王是徽朝皇帝的血親,所以算是與徽朝一脈相承。晏國卻不是一姓王朝。那些對徽朝不滿意,擁有大量土地和家丁的地方世族聯合起來,把徽朝皇室趕出了都城,一直趕到烏鐸山西邊。之後,以烏鐸山為界,西邊是徽朝殘餘的衡國。東邊,曾經徽朝最繁華的都城和州郡,是晏國的領地。聯合反徽的世族有十一個,實力和勢力都難分高下,經歷了幾番文爭武鬥,最後確立了“禪讓”為晏國王位的繼承方式。晏國的王,必須從對立國有功的十一個世族中擇優推舉。一旦敗德昏庸,會被其他世族聯名廢黜。如果保持勤政英明,可以終生為王。所以,晏國沒有國姓,兩代國王之間也未必有血緣關係。不過,因為世族之間既互相輔助,又互相監督,晏國的民生倒也欣欣向榮,讓衡國七十年不敢東征。晏國的王在位最長者歷二十五年,壽終正寢;最短者僅七個月,便被十一世族聯名廢黜。所以,在晏國,生在十一世族中任何一戶的男孩說要在有生之年當上晏國的王,都不是不可能的。但十一世族人數眾多,連旁枝都算上,再加上一些因為有功被賜姓的家丁,十一世族的人數在晏國將近一半。單從這一點看,想成為王,並不容易。傅、糜兩姓都在十一世族之中。十一世族之間的婚姻被視為最理所應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