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啟奏,文淵閣大學士李偉濫用職權,臣一心為民,事無巨細皆上奏,反遭其派我去守門,分明是刁難於我!”


    “臣亦附議李偉,臣的奏章稍顯冗長,他卻無法耐心閱讀,竟罰臣抄寫百遍!”


    其他人紛紛附和,這些都是朱元璋特意標記為“李愛卿”建議的事項。


    朱元璋不動聲色地蹙眉道:“我深以為然,你的奏章如此冗長,簡直是浪費紙張,罰你抄寫百遍已是輕罰!”他對李偉的懲罰心懷讚同。


    “還有你,身為侍郎,盡說些不合規矩之事,你是否無所事事?”訓斥聲接連響起。


    被訓斥的人一時啞口無言,難道他們的猜測有誤?李偉的聖眷並未減少?


    “陛下,臣……但臣家境貧寒,缺乏足夠的紙張書寫。”其中一人辯解道。


    朱元璋沉默不語。


    “李愛卿,你怎麽看?”朱元璋將問題拋給了始作俑者。


    李偉早已醒來,麵對直呼其名的指責,難以再眠。


    他起身行禮,接著詢問那位自稱貧窮的老者:“敢問大人尊姓大名?”


    “哼,本官乃刑部侍郎茹太素!”老人冷哼一聲,怒視著李偉。


    “堂堂三品官員,買幾張紙都辦不到嗎?”李偉初來乍到,對這位老人以貧困為由推脫不解。


    在這個時代,紙張的價格仍然昂貴,並不像後世那樣低廉,連擦拭豬屁股都舍不得用。大臣們每月領取朝廷發放的書寫奏書補貼,但數量有限,不是你想寫多少就能報銷多少。


    他們的奏書往往冗長,抄寫一百遍所需的紙張數目龐大。


    “你!”茹太素氣憤不已,怒斥道:“我為官清廉,自然與你這奸佞之人不同!”


    李偉翻了個白眼,他並未貪汙受賄,也未曾枉法偏私,卻不知為何被冠以奸佞之名。


    然而,李偉並非任人欺負的角色,他思索片刻,想起後世公園裏練習書法的老人,心中有了主意:


    “不如讓茹大人以清水代替墨水,用長棍綁上細布作為筆,在石板上抄寫,既節省墨水又節約紙張。”


    朱元璋聽後眼前一亮,這個想法不錯,他怎麽沒想到?以後誰再提交冗長的奏書,就以此方法懲罰他們!


    “這樣很好!茹太素,你就按愛卿李的建議,在午門外抄寫,不抄滿一百遍不許離開!”


    “啊?”


    茹太素臉色蒼白,他的奏書長達數萬字,要在午門外抄寫一百遍,這罪過可不小!


    “那我呢?”另一名侍郎問道。


    “你,就先守一個月門再去吧!”


    隨後,朱元璋通過實際行動進一步彰顯了對李偉的寵愛,同時也讓李偉的奸臣名聲更甚。


    退朝後,李偉與四位新任大學士聚在一起,盡管職位相同,但由於他是前任領導且不懂謙遜,其他人仍隱約以他為首。


    “既然各位已被封為大學士,我們便是同級同事,這些奏章就分攤處理,每人負責一部分。”


    李偉坐在原位,對四人分配任務。


    “理應如此,就請李大人分發吧。”吳伯宗謙遜地說。


    “好的,那我就不客氣,為大家分擔一下。”李偉毫不推辭。


    王傑等人:……


    “受累”這類詞語通常是客套話,李偉自己說出來,顯得並不客氣。


    李偉開始分配工作:“我一份,你一堆,你一堆,你一堆,你一堆,我一份,你……”


    片刻後,李偉麵前隻有寥寥幾份奏章,而吳伯宗、王傑等人麵前則堆滿了厚厚的文件。


    “這……大人,這樣不太合適吧?”較為年輕的吳沉開口,他並不是嫌麻煩,處理皇上的奏章本身就是權力的體現,他們隻會覺得分得不夠,而非太多。


    “你是在嫌分得少了?”


    “不是不是,下官並無此意,隻是大人如此謙讓,讓下官有些不好意思。”


    李偉愣住,一時不解,這是在諷刺我嗎?


    吳沉覺得自己放權太多,有些難以承受,但李偉並未深究,他隻關心這些人是否同意。李偉說道:“別擔心,就這樣決定,大家開始幹活吧。”


    眾人按照既定步驟開始工作,李偉則艱難地開始了閱讀。這確實非常艱難。並非他不認識繁體字,而是那些古文晦澀難懂,更令人困擾的是,文本中竟然沒有標點,一長串文字讓他感到頭暈目眩。


    好在有了前例,他們不再長篇大論。李偉費力看完一本後,開始簡潔概括:


    “震驚!戶部尚書竟在公眾場合將兩名男子壓製……”這是針對戶部尚書乘坐豪華轎子的批評。


    “驚愕!那位往日清廉的大臣,如今竟墮落到這般境地……”這是描述一位患病官員辭職的狀況。


    李偉竭盡全力終於處理完這些奏章,盡管閱讀困難,但處理起來還算輕鬆。至於使用標題,他有自己的考量,實話實說,他實在不願再繼續,每天這麽早起實在吃不消。


    還未到中午,李偉便有了空閑,但朱元璋已明確下班時間,他無法提前離開。思索片刻,他想起兵仗局還有任務等待,不如借此機會去看看,總比在此苦等強,況且那裏沒有電腦,無法玩遊戲或上網。


    “吳大人,我外出一會兒,如果有人來找,就說我去兵仗局。”李偉向吳伯宗打了聲招呼。


    正忙於公務的吳伯宗抬起頭應允,對此並未過多詢問。事實上,官府中的臨時缺席並不罕見,隻要不影響事務,上司通常不會過問。況且,李偉身為文淵閣主官,而且是奉皇命辦事,算不上真正翹班。\"


    離開文淵閣,李偉向守衛詢問兵仗局的位置,隨後走出午門。皇宮內部布局以宮城為中心,文淵閣位於宮城午門附近,因此被稱為宮內機構。宮城之外是皇城,內有內廷各衙門、親軍羽林衛、太廟和社稷等,再往外則是應天府。


    社稷象征土地神和穀神,對於農業社會至關重要。在太廟祭祀祖先,在社稷祭拜這兩尊神靈,體現了古代封建社會的基石——以農為本,倫理綱常為序,確立了社會秩序和個人身份,維持了龐大國家機器的穩定運行。李偉走出午門,門外一位老者手握大號“毛筆”,在地磚上揮毫潑墨,不遠處還有一桶水,頗有現代公園長者的風采。


    剛開始茹太素覺得練習書法還挺有趣的,但不久後他就改變了看法,原本規整的楷書變成了狂放的草書,渴望一口氣寫下百萬字。


    目睹這一幕,李偉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上前笑眯眯地說:


    “哎呀,茹大爺,寫字呢?”


    正專心致誌“創作”的茹太素聽見,抬頭看向眼前這個狡猾的小人,臉色瞬間陰沉,停下筆指著李偉怒斥道:


    “你這奸佞,遲早會有報應的!”


    “嘿,老大爺脾氣怎麽這麽大,算了吧,不跟你計較。”


    李偉輕笑兩聲,不願與他糾纏,吹著口哨轉身離開。


    “你……”


    “站住!別走,快接著寫!”


    茹太素還想追過去再多說幾句,卻被監督他的監察官員攔了下來。


    “大人,能通融一下嗎?”


    茹太素低下姿態懇求道。


    “不行!”


    監察官員堅定地拒絕,他們這類言官都是朱元璋精心挑選的,雖然會批評,但大多堅守原則,絕不會輕易妥協!


    茹太素隻好無奈地回到原位,繼續奮筆疾書……


    李偉繞了好幾個彎,終於在皇城西北角找到了兵器局,那裏時不時傳來叮叮當當的敲擊聲,顯得十分繁忙。


    踏入大門,一個正在忙碌的工匠連忙迎上前來,見到他身著官服,不敢怠慢。


    “小人拜見大人,敢問大人來此有何貴幹?”


    “哦,陛下讓我過來瞧瞧,你們負責人在哪兒?”


    “大人請隨我來。”


    得知是皇上的命令,工匠不敢多問,連忙引路。


    李偉跟隨工匠來到一間小屋前,想必是部門辦公室,門大開,一眼就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小德子,你怎麽在這兒?”


    “李大人……”


    小德子聽見聲音轉過頭,看到是李偉,立刻起身。


    坐在小德子對麵,衣著比普通工匠稍顯體麵的中年工匠也急忙起身,聽到小德子稱呼李偉為大人,原本蒼白的臉色頓時泛起喜悅,幾乎從椅子上彈起,搶先一步迎向李偉。


    “李大人?您就是李大人?請您救救我們啊!”


    這個中年工匠慌忙跑到李偉麵前,雙膝跪地,抱住他的腿苦苦哀求,嚇得李偉一驚。


    “你是誰?快起來!”


    李偉急忙去扶他,卻拉不動。


    “李大人,求求您救救我們啊!”


    中年人不為所動,繼續哭泣。李偉轉向小德子,小德子輕輕歎了口氣,開始向他解釋。


    原來,在李偉出現之前,這裏就已經發生了許多事情……


    工匠們當時聽得目瞪口呆,朱元璋所描述的無需牲畜牽引、單人駕馭可達數千裏的鐵車,以及僅憑扳機就能連發的火銃,在他們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如同癡人說夢一般難以置信。


    然而,皇命難違,朱元璋命令他們必須製造,他不在乎他們是否相信。結果,他們隻造出了兩件似是而非的產物,朱元璋見到後大為光火,對他們嚴詞嗬斥,威脅若再無進展就要砍頭,這讓工匠們驚恐萬分。


    其中一位名叫方建寶的中年匠人,擔任此地的主管,類似於現代的部門經理,除了他之外還有其他幾位管事。而小德子則是朱元璋欽點的兵仗局掌印太監,皇宮內部體製如此,太監代表皇權管理內廷,內廷機構不會讓官員插手事務。


    得知詳情後,李偉直搖頭,老朱竟認為這些設備可以輕易製造?那可是後世眾多傑出人才百年來的智慧結晶!


    朱元璋自己也知道這很難實現,但他仍決定試一試,萬一成功,李偉的地位就會下降,一旦惹惱他,後果將遠非責罰所能比擬。


    “好了,你起來,帶我去看看你們的作品。”李偉用力將方建寶拉起。


    聽到李偉要參觀他們的成果,方建寶抹著眼淚起身,緊握著李偉的衣袖,仿佛怕他逃跑,盡管此舉失禮,但在生死關頭,他顧不了那麽多。


    方建寶引領李偉來到一片空地上,中央停放著一輛奇特的鐵車,車身由鐵皮打造,隻有三個輪子,前部還有兩個類似腳踏板的設計。整體形狀就像後世的三輪人力車,但這款車顯然無法達到朱元璋所說的“日行數千裏”。


    “你們做得不錯,竟然造出了三輪車!”李偉驚歎道,對古代工匠能在壓力下創造出這樣的東西表示讚賞。


    然而,方建寶聽著李偉的讚美,卻沒有絲毫喜悅,因為這輛所謂的“三輪車”與朱元璋的要求相差甚遠,速度遠未達到預期。


    方建寶喚來一名工匠,讓他向李偉演示。那人竭力踩動“腳踏板”,鐵車緩緩移動,盡管工匠已經十分努力,但其速度僅比普通人的步行走得稍快些,一旦有人加快步伐,它就顯得慢了許多。畢竟,沒有現代的軸承和潤滑,騎行起來極為費力。


    李偉看著工匠在空地上轉了幾圈後,便示意停下。


    這個問題三輪車的症結在於轉軸的摩擦力過大,加上齒輪沉重,使得車身負載增加,行駛速度緩慢。改進方法也很直接,更換軸承,將齒輪換成鏈條,必要時添加潤滑劑,這個年代或許能找到替代材料。


    “好了,我明白了,還有其他事項嗎?”李偉詢問道。


    “大人,除了這個,還有連發火槍的問題。但我們無法複製連發火槍,隻是改用了燧石替代火藥。”方建寶補充道。


    “哦?那就是擊發式火槍了?帶我去看看!”李偉興奮地說,對於男性來說,又有誰不喜歡槍械呢?隻是在前世由於法規限製,他並未親自接觸過。雖然在電影電視中見過槍戰場景,但隻能心生向往。


    實際上,製造早期火槍並不困難,隻要有機床和合適的鋼材,哪怕材質稍差,也能製造出來。前世禁槍是在九十年代後期,此前許多小型工坊都能製造槍支,工藝甚至不遜於官方。


    歸根結底,槍械隻是一種機械設備,隻要有設計圖紙,任何機械加工工廠都能生產,隻是質量良莠不齊罷了。李偉認為,要製造出後世那種槍械,關鍵難題在於特殊鋼材和最重要的——無煙火藥。


    這種物質並非易製,他曾看過一段視頻,詳細講述了硝化纖維的生產過程,以及將其轉化為無煙火藥並應用於軍事的曆史,這段曆程充滿了曲折,其間發生了多次重大事故才取得成功。他可不想輕易嚐試,以免遭遇不測。


    跟隨方建寶來到另一個區域,李偉看到他們製造的擊發式火槍,與他的想象大相徑庭。這把槍身保留了傳統火銃的樣式,槍管粗大厚重,僅在後部增設了一個擊發裝置,但缺少藥池蓋,密封性能欠佳。


    “大人,請看,隻需按下這裏,燧石便會彈出撞擊火鐮,引發火源,從而實現火藥發射。”方建寶解釋道。其實古代並非沒有彈簧,隻是沒有現代彈簧鋼那樣先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不一樣的大明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番昌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番昌宏並收藏大明:不一樣的大明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