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養生在馬邑之圍受的箭傷,是二十多年前的老傷,那時候劉據還沒出生。
說來黃養生也沒生在一個好時候,既沒有跟著衛青、霍去病打過仗,也沒沾光用到科館研發的醫用酒精,
這箭傷為貫穿傷,但遠不至於整條腿都廢了,看那烏黑潰爛的顏色,多半是戰後處理不當,直接就感染壞死了,
“陛下...”
黃養生鼓起勇氣,在滿是人中龍鳳的朝堂上,開口道,
“陛下對我們的好,我們都記在心裏,但,什麽事情不能都靠著陛下......我們也不是動不了的娃娃,我們能養活自己!”
聞言,朝堂上萬籟俱寂,大多數官員都正色看向老黃,算是真正認識了大漢子民,
官和民都是人,這不假,但官和民的差別,猶如天塹,治民的官員,甚至可以說一輩子都不用接觸普通百姓。
像劉邦雖為布衣皇帝,但朝中能辦事的官員,大多都不是布衣。那些隨劉備打天下的老家兄弟是功勳,卻並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很為難的是,劉邦如果要治理好天下,是要依靠貴族和前朝官員的,因為他們有治國的經驗,並且從小就是受的精英教育,
如為劉邦規定禮製的叔孫通,就是秦朝官員,劉邦立漢都五年了,勳貴們上朝時還是大喊大叫,沒個正形,後來叔孫通規整了禮製,讓劉邦感歎,“今天我才體會到了何為天子。”
朱元璋也是如此情況,他出身更赤貧,滅元立明後,朝中還是要依靠前朝官員,來治理天下,
讀書人都是精英階層,他們學而優則仕,賣於帝王家,甚至改朝換代,他們還能接著為官,他們隻要向上服務就好,沒有向下接觸百姓的必要。
所以,像出身民間的劉病己,和問牛的丙吉,這些對百姓真正知冷知熱的官員,才彌足珍貴。
劉據掃過群臣,
像那群武將,最起碼還要接觸底層的兵員,對老黃他們還算是態度積極,但文官這邊,就顯得冷漠了。今日,劉據也用老黃給高高在上的官員們上一課,
風骨,不光是你們讀書人有,老百姓也有,而且不比你們差多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朕是天下人的君父,朕的子民連活下去都難了,難道父親會眼睜睜的看著兒子餓死嗎?”
老黃噎住,低下頭,
陛下這句話,讓他們吃多少苦都願意!比大冬天喝上熱酒都舒坦!
新任搜粟都尉的魏相,癡癡望著前方,
百姓是陛下的孩子,臣子也是陛下的孩子,陛下要救扶起自己的孩子,陛下其他的孩子,當然要鼎力相助!
因善養民入仕的魏相,平步青雲,一步登天,但今日過後,他心中已經徹底沒有得意之情了,隻有沉重的責任!
陛下的話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力行!
不僅是老黃,方才的獨眼,也讓官員們刮目相看,
他主動說出黃養生脫襪失禮的事,就是要把這事說開,好叫之後沒人拿這事上綱上線,既然陛下都點頭了,旁人就沒什麽能說的了。
看似輕易,實則勇氣、智慧、時機缺一不可。
孔子有的話說得好,有的話說得不好,儒家理教對民的態度,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話充滿了讀書人對普通百姓的傲慢、優越感,奉儒家學說為圭臬的人難免會沾染。
劉據頓了頓,看向獨眼,
“你叫什麽?”
獨眼恭敬,自走進大殿,腦袋裏就一片空白,上麵問什麽,他就答什麽,
“回陛下,草民叫孟世國。”
“你以為此事該怎麽辦?”
此言一出,文官們眼中難免又現出輕色,他們都搞不定的問題,陛下去問一個大頭兵,那不是白問嗎?
獨眼完全沒想到陛下會問到自己頭上,但,還是如實開口,
“陛下,草民以為,可以化繁為簡。”
獨眼聲音像磨鐵一樣難聽,說出的話,卻讓劉據眼睛一亮,
“有意思,繼續。”
被劉據肯定後,獨眼的聲音自信不少,
“殘兵傷的地方不一樣,傷的深淺也不一樣,像大弓這樣的殘兵,隻斷了條胳膊,腿腳卻比其他人麻利太多,像走夫、進海、采山澤,這種活計他都能幹好。
草民愚見,隻要把大弓他們挑出來,他們是能養活好自己的,而且,不會比旁人活得差。
這類人,據草民估算,約占四成,他們能養活自己,就少給朝廷增加負擔,別的,草民就不知了。”
獨眼刺耳的聲音在朝堂內回蕩,就連丞相李蔡都不由深深望了他一眼。
他說出的話,若不是常與殘兵打交道的人,是絕對說不出的。比如像桑弘羊他們,殘兵在他們腦中被打包成了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對於大漢的財政負擔是巨大的,
而獨眼的話,給官員們打開了思路,傷殘程度不一樣,謀生的能力就不同,不必因為殘疾的共性,就把大家都捆綁在一起,不如先解決能解決的一部分,其餘的,再想辦法!
官員們,尤其是文官一側,表情嚴肅。
看著這一切,劉據笑而不語,
這是劉據想給官員上的第二課,
你們為精英階層不假,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排除二霍這種頂級妖孽,你們與泥腿子百姓的最大差別,隻是投了個好胎?隻是比他們多了受教育的機會?
劉據對這點深信不疑,所以,不論是對誰,都常懷敬畏之心,
曆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過,小小的沛縣和小小的鳳陽縣,其中的人才,就足夠治理一國,大多數默默無聞的人,未必不是英雄,未必不是豪傑,隻不過,是缺少了一個機會。
獨眼為鐵證,就站在這裏。
劉據掃過一圈,官員們體悟聖心,明白了陛下敲打他們的意思,紛紛低下了頭,
實則,朝中官員也有辦法,可他們就是不願意去想,因為從他們的視角來看,殘兵就是個大包袱,是無用資源,徒勞消耗著財政,又不能通過稅收回饋朝廷,所以,他們不想多在這事上費心思。
而,從頭到尾一直要把此事往前推動的,是劉據。
這群官員看陛下如此堅決,便也不吱聲了,反正治標不治本,想著陛下搞不定以後,這事就過去了,
可現在,劉據目光所及處,官員們都麵帶愧色。
說來黃養生也沒生在一個好時候,既沒有跟著衛青、霍去病打過仗,也沒沾光用到科館研發的醫用酒精,
這箭傷為貫穿傷,但遠不至於整條腿都廢了,看那烏黑潰爛的顏色,多半是戰後處理不當,直接就感染壞死了,
“陛下...”
黃養生鼓起勇氣,在滿是人中龍鳳的朝堂上,開口道,
“陛下對我們的好,我們都記在心裏,但,什麽事情不能都靠著陛下......我們也不是動不了的娃娃,我們能養活自己!”
聞言,朝堂上萬籟俱寂,大多數官員都正色看向老黃,算是真正認識了大漢子民,
官和民都是人,這不假,但官和民的差別,猶如天塹,治民的官員,甚至可以說一輩子都不用接觸普通百姓。
像劉邦雖為布衣皇帝,但朝中能辦事的官員,大多都不是布衣。那些隨劉備打天下的老家兄弟是功勳,卻並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很為難的是,劉邦如果要治理好天下,是要依靠貴族和前朝官員的,因為他們有治國的經驗,並且從小就是受的精英教育,
如為劉邦規定禮製的叔孫通,就是秦朝官員,劉邦立漢都五年了,勳貴們上朝時還是大喊大叫,沒個正形,後來叔孫通規整了禮製,讓劉邦感歎,“今天我才體會到了何為天子。”
朱元璋也是如此情況,他出身更赤貧,滅元立明後,朝中還是要依靠前朝官員,來治理天下,
讀書人都是精英階層,他們學而優則仕,賣於帝王家,甚至改朝換代,他們還能接著為官,他們隻要向上服務就好,沒有向下接觸百姓的必要。
所以,像出身民間的劉病己,和問牛的丙吉,這些對百姓真正知冷知熱的官員,才彌足珍貴。
劉據掃過群臣,
像那群武將,最起碼還要接觸底層的兵員,對老黃他們還算是態度積極,但文官這邊,就顯得冷漠了。今日,劉據也用老黃給高高在上的官員們上一課,
風骨,不光是你們讀書人有,老百姓也有,而且不比你們差多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朕是天下人的君父,朕的子民連活下去都難了,難道父親會眼睜睜的看著兒子餓死嗎?”
老黃噎住,低下頭,
陛下這句話,讓他們吃多少苦都願意!比大冬天喝上熱酒都舒坦!
新任搜粟都尉的魏相,癡癡望著前方,
百姓是陛下的孩子,臣子也是陛下的孩子,陛下要救扶起自己的孩子,陛下其他的孩子,當然要鼎力相助!
因善養民入仕的魏相,平步青雲,一步登天,但今日過後,他心中已經徹底沒有得意之情了,隻有沉重的責任!
陛下的話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力行!
不僅是老黃,方才的獨眼,也讓官員們刮目相看,
他主動說出黃養生脫襪失禮的事,就是要把這事說開,好叫之後沒人拿這事上綱上線,既然陛下都點頭了,旁人就沒什麽能說的了。
看似輕易,實則勇氣、智慧、時機缺一不可。
孔子有的話說得好,有的話說得不好,儒家理教對民的態度,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話充滿了讀書人對普通百姓的傲慢、優越感,奉儒家學說為圭臬的人難免會沾染。
劉據頓了頓,看向獨眼,
“你叫什麽?”
獨眼恭敬,自走進大殿,腦袋裏就一片空白,上麵問什麽,他就答什麽,
“回陛下,草民叫孟世國。”
“你以為此事該怎麽辦?”
此言一出,文官們眼中難免又現出輕色,他們都搞不定的問題,陛下去問一個大頭兵,那不是白問嗎?
獨眼完全沒想到陛下會問到自己頭上,但,還是如實開口,
“陛下,草民以為,可以化繁為簡。”
獨眼聲音像磨鐵一樣難聽,說出的話,卻讓劉據眼睛一亮,
“有意思,繼續。”
被劉據肯定後,獨眼的聲音自信不少,
“殘兵傷的地方不一樣,傷的深淺也不一樣,像大弓這樣的殘兵,隻斷了條胳膊,腿腳卻比其他人麻利太多,像走夫、進海、采山澤,這種活計他都能幹好。
草民愚見,隻要把大弓他們挑出來,他們是能養活好自己的,而且,不會比旁人活得差。
這類人,據草民估算,約占四成,他們能養活自己,就少給朝廷增加負擔,別的,草民就不知了。”
獨眼刺耳的聲音在朝堂內回蕩,就連丞相李蔡都不由深深望了他一眼。
他說出的話,若不是常與殘兵打交道的人,是絕對說不出的。比如像桑弘羊他們,殘兵在他們腦中被打包成了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對於大漢的財政負擔是巨大的,
而獨眼的話,給官員們打開了思路,傷殘程度不一樣,謀生的能力就不同,不必因為殘疾的共性,就把大家都捆綁在一起,不如先解決能解決的一部分,其餘的,再想辦法!
官員們,尤其是文官一側,表情嚴肅。
看著這一切,劉據笑而不語,
這是劉據想給官員上的第二課,
你們為精英階層不假,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排除二霍這種頂級妖孽,你們與泥腿子百姓的最大差別,隻是投了個好胎?隻是比他們多了受教育的機會?
劉據對這點深信不疑,所以,不論是對誰,都常懷敬畏之心,
曆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過,小小的沛縣和小小的鳳陽縣,其中的人才,就足夠治理一國,大多數默默無聞的人,未必不是英雄,未必不是豪傑,隻不過,是缺少了一個機會。
獨眼為鐵證,就站在這裏。
劉據掃過一圈,官員們體悟聖心,明白了陛下敲打他們的意思,紛紛低下了頭,
實則,朝中官員也有辦法,可他們就是不願意去想,因為從他們的視角來看,殘兵就是個大包袱,是無用資源,徒勞消耗著財政,又不能通過稅收回饋朝廷,所以,他們不想多在這事上費心思。
而,從頭到尾一直要把此事往前推動的,是劉據。
這群官員看陛下如此堅決,便也不吱聲了,反正治標不治本,想著陛下搞不定以後,這事就過去了,
可現在,劉據目光所及處,官員們都麵帶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