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十八章
我們學中醫,不要輕易去批判,同時不根據病證看處方的優劣也是不正確的。
關於批判,我想說的是同行之間、水平相當之時,或許有分歧和爭吵,但同一領域水平相差很大的兩個人是不可能出現分歧和爭吵的,所以學習中醫,重的不是批判,而是耐下心,從根本學起,等將中醫核心知識搞懂後,再去研究時方和現在的醫生開的處方,到時,你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如今的中醫愛好者越來越多,其中不乏有高手,這是值得慶幸的事,但醫學又是個特殊的領域,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的患者的疾病痊愈否,甚至關係到患者的生死,病人不死於病而死於醫的情況屢屢發生,所以,對中醫的學習是貫穿一生的,是永無止境的,是需要加倍的嚴謹和專注的。
任何技藝的學習,終究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有太多的迷茫和孤獨,隻有熬過了迷茫與孤獨,才會看到頂峰的美景,我想說的是,堅持到底,隻要今日比昨日強即可,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半生已過的我,每每在想,我窮盡半生學習的學問,到底是為了幹什麽?是為了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還是為了有個謀生的手藝?如果說是為了治病救人,我想我是失敗的,因為我本身也沒有救過多少人,再說有些要死的人,憑我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救不回來的,有些疾病的來源根本就不是身體上的原因,而是心理和生活習慣所致,說到心理和生活習慣,這不免又要牽扯到性格和生活條件上,性格和生活條件的來源又得追尋到更深層次的學問上,所以能救的人都是死不了的,救不了的其實都是應該離開的。
如果我學中醫隻是為了有個謀生的手藝,我想,我更是失敗的,半生已過,回顧半生,其實貌似也沒賺到多少錢,幾十年來如一夢,此身仍在堪驚,漂泊半生,得到的永遠是痛苦,是血與淚,而失去的遠遠比得到的多。
師父、薑爺爺、博舟、博和、馬玉軍、張哥等人,他們交織在我的前半生中,而我的後半生中,他們仿佛突然間又消失地無影無蹤,他們每個人給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也讓我懂得了一些別人不曾了解的知識,讓我看見了一些不該看見的事,這讓我的內心從此不再平和和安定,讓我在坦然和糾結中穿梭,清楚與糊塗中沉淪。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出生的那一年我的父親沒有得那個怪病,那麽,我的師父可能就不會出現在我的生命中,如果我當初沒有被下蠱,或者我家根本就沒有那幅畫,那麽馬玉軍就不可能出現在我的生命中,這一切貌似都是巧合,這一切貌似又都很合理,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生命中的好與壞貌似都是偶然間出現,但等該發生的一切都發生時,再次往前推演,發現所有的好壞又出現的不是那麽偶然,而是剛剛好。
如今的我每每走在大街上,一眼望過去,我能清楚的看見路上的行人有些身患什麽病,是鴻運當頭還是黴運降臨等等,但知道了又能幹啥,看清了又能咋樣,我還是我,他還是他,該發生的一定會發生,該離開的人也一定會離開,不會因為我的存在而有一絲絲的改變。
薑爺爺他老人家對我說“不輕易介入他人的因果,不隨便幹涉他人的命運,即為無為”,我想,薑爺爺的痛苦遠比我的多得多。
師父他老人家對我說“生老病死雖說是災難,又何嚐不是世間的法則,不遵循世間法則,即為逆天而行,終究是墮入魔道之舉”,我想,師父比我通透。
博舟曾笑嘻嘻地對我說“靈魂的東西豈能一語道盡,三魂的排列生出了形形色色的人,這就是三生萬物,這世間正是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有了生機,才會生生不息,才有這精彩無比的世界”,我想,博舟遠比我快樂的多。
博和曾一臉糾結地對我說“世間萬物,均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好與壞本就是運動變化的結果,不好即不壞,有好才有壞,這本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麵”,我想,博和其實比我更糾結。
馬玉軍曾在一次醉酒後,抽著煙對我說:“博文,在我當年乞討的那段日子裏,我的夢想隻是吃飽穿暖,我覺得吃飽穿暖就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後來我的生活安定後,我的夢想是不光要吃飽穿暖,而且還要吃好穿好,後來我的這個夢想實現後,我覺得人生隻去追求吃好穿好那隻是為了生存,我不僅要在這世間生存下去,還要生活下去,都是人,都是兩個肩膀抗一個腦袋,憑啥別人吃香喝辣,而我和我的家人就要吃糠咽菜。”我想,馬玉軍比我有誌氣。
有時候我在懷疑,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我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會遇上一些人,這些人無一例外隻是存在在那個時間段,當那個時間段結束後,這些人都消失的幹幹淨淨,除了偶然的回憶和那一兩張發黃的照片之外,我竟然找不到他們曾經跟我在一起的任何證據。
有些人的出現,會讓我刻骨銘心,但越是刻骨銘心的人,消失的越幹淨,越不留一絲遺跡。
有時候我甚至在想,那段時間的我是不是現在的我,我和那個階段的人是不是同一個我。
因為好多次我回憶曾經時,能回憶到曾經的點點滴滴,就是回憶不起來我當時的想法,如果硬要把我割裂成好幾個我,那我覺得比較合適,半生以來,別說長相和身體狀態,就是性格,我都覺得變了好幾次,真正就像薑爺爺所說的按“七”這個數字在變,七歲、十四歲、十七歲、二十一歲、二十七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這每個年齡階段仿佛總會變化一下,有人說這是成長,但我又想,成長總會留下痕跡,總是慢慢的變,但事實是這種轉變是突然發生的,好像來的總是那麽不著痕跡又剛剛好的樣子。
唉!不知不覺竟然囉嗦了一大堆,我不知道我為什麽寫這些,再次從頭翻看一下我寫的這些東西,我總感覺我在胡言亂語,本想把這章刪了,但又覺得既然寫了,花費了那麽多的時間,刪了又總覺得這一兩個小時又白白浪費了,也罷,就不刪除了。
如今的我總是活在糾結中,有時候想著靜下心裏好好讀一讀書,但拿起書又靜不下心,想著去外麵轉一轉,開車兜兜風,但坐在車上,又總覺的沒地方去,來來去去就是那幾條路,已經轉了六七年,早轉膩了。
有時候想著給父母打個電話,但每每拿起手機,卻不知道說什麽,有時候又想著去個娛樂場所好好喝兩杯,順帶吼兩嗓子,但進入娛樂場所後又覺得乏味至極,看著形形色色的人,覺得甚有種群魔亂舞的感覺,總是想融入那種環境中,卻怎麽也融不進去。
有時候想叫幾個朋友吃吃燒烤,談談心,但真正跟朋友們坐在一起時,大家聊的話題總會在工作、車子、房子間徘徊,總覺得好像都在拐彎抹角的炫耀或者極力的想把最好的一麵展現給大家,這又讓我覺得乏味之極,因為我很清楚每個人其實生活的都不如意,但貌似都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如意,都在堅持和硬撐。
有時候我懷疑我得了百合證或者是抑鬱了,但我又很清楚我壓根就沒有問題,唉!到底怎麽了。
好了,洋洋灑灑說了這麽一大堆,真是有惹人煩的意思,至此打住,故事繼續。
我們學中醫,不要輕易去批判,同時不根據病證看處方的優劣也是不正確的。
關於批判,我想說的是同行之間、水平相當之時,或許有分歧和爭吵,但同一領域水平相差很大的兩個人是不可能出現分歧和爭吵的,所以學習中醫,重的不是批判,而是耐下心,從根本學起,等將中醫核心知識搞懂後,再去研究時方和現在的醫生開的處方,到時,你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如今的中醫愛好者越來越多,其中不乏有高手,這是值得慶幸的事,但醫學又是個特殊的領域,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的患者的疾病痊愈否,甚至關係到患者的生死,病人不死於病而死於醫的情況屢屢發生,所以,對中醫的學習是貫穿一生的,是永無止境的,是需要加倍的嚴謹和專注的。
任何技藝的學習,終究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有太多的迷茫和孤獨,隻有熬過了迷茫與孤獨,才會看到頂峰的美景,我想說的是,堅持到底,隻要今日比昨日強即可,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半生已過的我,每每在想,我窮盡半生學習的學問,到底是為了幹什麽?是為了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還是為了有個謀生的手藝?如果說是為了治病救人,我想我是失敗的,因為我本身也沒有救過多少人,再說有些要死的人,憑我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救不回來的,有些疾病的來源根本就不是身體上的原因,而是心理和生活習慣所致,說到心理和生活習慣,這不免又要牽扯到性格和生活條件上,性格和生活條件的來源又得追尋到更深層次的學問上,所以能救的人都是死不了的,救不了的其實都是應該離開的。
如果我學中醫隻是為了有個謀生的手藝,我想,我更是失敗的,半生已過,回顧半生,其實貌似也沒賺到多少錢,幾十年來如一夢,此身仍在堪驚,漂泊半生,得到的永遠是痛苦,是血與淚,而失去的遠遠比得到的多。
師父、薑爺爺、博舟、博和、馬玉軍、張哥等人,他們交織在我的前半生中,而我的後半生中,他們仿佛突然間又消失地無影無蹤,他們每個人給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也讓我懂得了一些別人不曾了解的知識,讓我看見了一些不該看見的事,這讓我的內心從此不再平和和安定,讓我在坦然和糾結中穿梭,清楚與糊塗中沉淪。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出生的那一年我的父親沒有得那個怪病,那麽,我的師父可能就不會出現在我的生命中,如果我當初沒有被下蠱,或者我家根本就沒有那幅畫,那麽馬玉軍就不可能出現在我的生命中,這一切貌似都是巧合,這一切貌似又都很合理,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生命中的好與壞貌似都是偶然間出現,但等該發生的一切都發生時,再次往前推演,發現所有的好壞又出現的不是那麽偶然,而是剛剛好。
如今的我每每走在大街上,一眼望過去,我能清楚的看見路上的行人有些身患什麽病,是鴻運當頭還是黴運降臨等等,但知道了又能幹啥,看清了又能咋樣,我還是我,他還是他,該發生的一定會發生,該離開的人也一定會離開,不會因為我的存在而有一絲絲的改變。
薑爺爺他老人家對我說“不輕易介入他人的因果,不隨便幹涉他人的命運,即為無為”,我想,薑爺爺的痛苦遠比我的多得多。
師父他老人家對我說“生老病死雖說是災難,又何嚐不是世間的法則,不遵循世間法則,即為逆天而行,終究是墮入魔道之舉”,我想,師父比我通透。
博舟曾笑嘻嘻地對我說“靈魂的東西豈能一語道盡,三魂的排列生出了形形色色的人,這就是三生萬物,這世間正是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有了生機,才會生生不息,才有這精彩無比的世界”,我想,博舟遠比我快樂的多。
博和曾一臉糾結地對我說“世間萬物,均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好與壞本就是運動變化的結果,不好即不壞,有好才有壞,這本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麵”,我想,博和其實比我更糾結。
馬玉軍曾在一次醉酒後,抽著煙對我說:“博文,在我當年乞討的那段日子裏,我的夢想隻是吃飽穿暖,我覺得吃飽穿暖就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後來我的生活安定後,我的夢想是不光要吃飽穿暖,而且還要吃好穿好,後來我的這個夢想實現後,我覺得人生隻去追求吃好穿好那隻是為了生存,我不僅要在這世間生存下去,還要生活下去,都是人,都是兩個肩膀抗一個腦袋,憑啥別人吃香喝辣,而我和我的家人就要吃糠咽菜。”我想,馬玉軍比我有誌氣。
有時候我在懷疑,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我的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會遇上一些人,這些人無一例外隻是存在在那個時間段,當那個時間段結束後,這些人都消失的幹幹淨淨,除了偶然的回憶和那一兩張發黃的照片之外,我竟然找不到他們曾經跟我在一起的任何證據。
有些人的出現,會讓我刻骨銘心,但越是刻骨銘心的人,消失的越幹淨,越不留一絲遺跡。
有時候我甚至在想,那段時間的我是不是現在的我,我和那個階段的人是不是同一個我。
因為好多次我回憶曾經時,能回憶到曾經的點點滴滴,就是回憶不起來我當時的想法,如果硬要把我割裂成好幾個我,那我覺得比較合適,半生以來,別說長相和身體狀態,就是性格,我都覺得變了好幾次,真正就像薑爺爺所說的按“七”這個數字在變,七歲、十四歲、十七歲、二十一歲、二十七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這每個年齡階段仿佛總會變化一下,有人說這是成長,但我又想,成長總會留下痕跡,總是慢慢的變,但事實是這種轉變是突然發生的,好像來的總是那麽不著痕跡又剛剛好的樣子。
唉!不知不覺竟然囉嗦了一大堆,我不知道我為什麽寫這些,再次從頭翻看一下我寫的這些東西,我總感覺我在胡言亂語,本想把這章刪了,但又覺得既然寫了,花費了那麽多的時間,刪了又總覺得這一兩個小時又白白浪費了,也罷,就不刪除了。
如今的我總是活在糾結中,有時候想著靜下心裏好好讀一讀書,但拿起書又靜不下心,想著去外麵轉一轉,開車兜兜風,但坐在車上,又總覺的沒地方去,來來去去就是那幾條路,已經轉了六七年,早轉膩了。
有時候想著給父母打個電話,但每每拿起手機,卻不知道說什麽,有時候又想著去個娛樂場所好好喝兩杯,順帶吼兩嗓子,但進入娛樂場所後又覺得乏味至極,看著形形色色的人,覺得甚有種群魔亂舞的感覺,總是想融入那種環境中,卻怎麽也融不進去。
有時候想叫幾個朋友吃吃燒烤,談談心,但真正跟朋友們坐在一起時,大家聊的話題總會在工作、車子、房子間徘徊,總覺得好像都在拐彎抹角的炫耀或者極力的想把最好的一麵展現給大家,這又讓我覺得乏味之極,因為我很清楚每個人其實生活的都不如意,但貌似都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如意,都在堅持和硬撐。
有時候我懷疑我得了百合證或者是抑鬱了,但我又很清楚我壓根就沒有問題,唉!到底怎麽了。
好了,洋洋灑灑說了這麽一大堆,真是有惹人煩的意思,至此打住,故事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