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日頭斜掛了,我才溜到村尾,找見柳寡婦的家門,敲了敲,門打開,正是柳寡婦。這下見到她了,我心裏不由得緊張起來;她似乎在驚詫我會找上門來之餘,也很緊張。兩人便這麽定定地相互對望了一陣,我率先顫聲喚道:“柳阿姨。”她聽了渾身抖了一下,如同受到了什麽刺激,忙讓了門,放我進去。
我進了院子。院裏當真和村人流傳的一般,種有幾塊地,菜花菜葉都養的漂漂亮亮的,大株又翠嫩。她引我入了屋裏,沒有大廳,除去廚房,就隻得她的房間:一鋪床,凳椅桌子衣櫃,還有好些個日常用品用具。她給我搬來椅子,自己找了張凳子,又倒了杯水給我,才坐下來。我偷偷深吸一口氣,並沒有想像中那種獨居的人的房間裏慣有的怪味,比如糟糠味、汗酸味等等。
她隻是瞅著我,說不了話,或許在等我開口,但她的眼神裏並沒有期待我說些什麽的成分。我鼓起勇氣,先謝了她的客氣招待,贊了她的菜種得好,又說今天自己沒事,來她家串串門而已,然後就沒話找話東拉西扯。她仍舊不作聲,隻是抿嘴笑著看我說。我胡掰了一大通,緩口氣,問:“您聽得明白不?”見她點點頭,才舒心些——若是我這麽費勁說了,她居然聽不懂,那是很糾結的事情。我在言談中,不時問她一些話,她隻是點頭或搖頭,要不便是用手指點,根本不開聲說話。我說了許久,有些焉了,就收了話題,告辭回家。她一路送我出去,出了門口好一段路,她才止住腳步,目送我離去。
後來的幾周時間,我每天下午都去柳寡婦家,和她侃天打磕,直到一次她留了我吃飯,心想反正是村裏人,吃過回去再稟報爹娘也行,便應了。吃飽我又聊了一陣,才回家。娘見我遲遲才回來,問我到哪兒野去了,飯也不吃,說著就要布菜盛飯。我擺擺手說吃過了。爹在一旁問,在哪兒吃?我說,柳阿姨家。爹又問,哪個柳阿姨?我遲疑了一下,大不諱道,柳寡婦。娘說,吃了就得了,準備睡覺去。爹等娘去洗碗了,拉過我說,以後不許在別人家吃。我問為啥。爹說,在別人家吃不禮貌。我“哦”了聲,看爹的態度有些驚慌,便留了個心眼。
最後,還是在暑假收假以前,我從爹的鎖住的櫃子裏——那天他恰巧忘了鎖——翻出一張親子鑑定書,才知曉,娘不是我親娘。至於我的親娘是誰,我不必花費腦筋也能想得到了。隻是我被瞞了這麽久,也沒有人告訴我真相。我憤恨,真正失語的不是我可憐的親娘,而是他們。
第三十一章 社公
拜山,是兩廣對“祭祖”的稱呼。拜山不止是對著山石就磕頭,而是有諸多繁雜的講究的:一籮筐帶上發糕、壽桃、米飯、白酒,還有清水煮熟的雞肉豬肉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個籮筐就是碗碟筷箸和香燭黃紙,外加一桶給拜山的親戚喝的老茶葉泡的茶水,解渴消暑、暖體驅寒,倆籮筐由體魄最為壯碩的叔輩用扁擔挑著,姑姑們執了水桶,我們這些個小子提鋤頭和鐵鍬;到一個先祖的墳頭,先用工具將墓邊的雜草亂枝清理幹淨,給墳頭重新蓋上一塊圓盤狀的新泥,擺好各式祭品,這時十公就會斟滿酒杯,嘴裏念叨著“子孫們都來看你了,來食飽飲足哈”,接著把酒分三次倒到地上,我們拿點著的香來耍——就像古代人作揖拜禮,耍完後我們跪地上磕頭,然後也會分三次倒一杯酒到土裏,便算給祖宗喝過了,等姑姑們點著油燭,我們拿了黃紙耍,耍過就可以點了。我是最喜歡燒黃紙的,特別是春節,那段時間還冷,點了能烤火。
逢年過節,村裏的風俗就是要去拜山,祈求祖先和各路神仙保佑一帆風順、雙喜共慶、三生有幸、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畜興旺等等,反正是春聯門貼上寫的都求。今個兒大年初四,十公又帶著我和健平這些家族子孫走在各座山巒之間,拜山去了。
剛下過幾場雨,此刻還有密密麻麻的細涼的水毛子蒙在臉上,撩得寒毛癢癢的。但我們全然不敢去注意那些,把精力都集中在了腳下——山路特別滑。我們腳上都穿著膠靴,靴底下是沒有釘的,若是遇到鬆軟的泥土還好,雖說一踩就陷進去,令膠靴的底部厚了一層,膠靴旁邊還沾滿了土黃的痕跡,但起碼人還行得穩;若要踩上硬實了的泥路,經過多少年的沖刷,還不斷地有枯枝爛葉壘實在裏邊,青苔的生長幹枯給硬泥染上了一層光溜溜的綠色,看上去就讓人膽怯——太滑了,加之膠靴的底部完全是前麵已經沾染了的泥土,更是給靴底抹上了一層潤滑劑。因此我們這幫不踏實的小孩,拜山走路的時候幾乎是趴著上、坐著下的。衣褲滿是黃泥水漿肯定不在話下,隻要不勾破身上的布料便是萬事大吉。
拜完爺爺奶奶輩的墳,就該去拜社公了。社公就是土地神,在山裏自然也代表著山神了。社公是最後祭拜的,以示在這場拜山的儀式當中,它為至尊——掌管土地的,在這山間就是掌管山地的,村裏人的作物來年能否豐收就指望它了。
社公的祭壇設在一棵年長的鬆樹下。那棵鬆樹有多年長我也不知道,總之爹說算是幾百年的老鬆樹了。我不相信,爹便指著鬆樹上的一叢很大很密的由鬆枝鬆葉構成的窩巢,對我說:“你看,那就是證據。要長成這種鬆巢可是要上百年的哦。”
我進了院子。院裏當真和村人流傳的一般,種有幾塊地,菜花菜葉都養的漂漂亮亮的,大株又翠嫩。她引我入了屋裏,沒有大廳,除去廚房,就隻得她的房間:一鋪床,凳椅桌子衣櫃,還有好些個日常用品用具。她給我搬來椅子,自己找了張凳子,又倒了杯水給我,才坐下來。我偷偷深吸一口氣,並沒有想像中那種獨居的人的房間裏慣有的怪味,比如糟糠味、汗酸味等等。
她隻是瞅著我,說不了話,或許在等我開口,但她的眼神裏並沒有期待我說些什麽的成分。我鼓起勇氣,先謝了她的客氣招待,贊了她的菜種得好,又說今天自己沒事,來她家串串門而已,然後就沒話找話東拉西扯。她仍舊不作聲,隻是抿嘴笑著看我說。我胡掰了一大通,緩口氣,問:“您聽得明白不?”見她點點頭,才舒心些——若是我這麽費勁說了,她居然聽不懂,那是很糾結的事情。我在言談中,不時問她一些話,她隻是點頭或搖頭,要不便是用手指點,根本不開聲說話。我說了許久,有些焉了,就收了話題,告辭回家。她一路送我出去,出了門口好一段路,她才止住腳步,目送我離去。
後來的幾周時間,我每天下午都去柳寡婦家,和她侃天打磕,直到一次她留了我吃飯,心想反正是村裏人,吃過回去再稟報爹娘也行,便應了。吃飽我又聊了一陣,才回家。娘見我遲遲才回來,問我到哪兒野去了,飯也不吃,說著就要布菜盛飯。我擺擺手說吃過了。爹在一旁問,在哪兒吃?我說,柳阿姨家。爹又問,哪個柳阿姨?我遲疑了一下,大不諱道,柳寡婦。娘說,吃了就得了,準備睡覺去。爹等娘去洗碗了,拉過我說,以後不許在別人家吃。我問為啥。爹說,在別人家吃不禮貌。我“哦”了聲,看爹的態度有些驚慌,便留了個心眼。
最後,還是在暑假收假以前,我從爹的鎖住的櫃子裏——那天他恰巧忘了鎖——翻出一張親子鑑定書,才知曉,娘不是我親娘。至於我的親娘是誰,我不必花費腦筋也能想得到了。隻是我被瞞了這麽久,也沒有人告訴我真相。我憤恨,真正失語的不是我可憐的親娘,而是他們。
第三十一章 社公
拜山,是兩廣對“祭祖”的稱呼。拜山不止是對著山石就磕頭,而是有諸多繁雜的講究的:一籮筐帶上發糕、壽桃、米飯、白酒,還有清水煮熟的雞肉豬肉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個籮筐就是碗碟筷箸和香燭黃紙,外加一桶給拜山的親戚喝的老茶葉泡的茶水,解渴消暑、暖體驅寒,倆籮筐由體魄最為壯碩的叔輩用扁擔挑著,姑姑們執了水桶,我們這些個小子提鋤頭和鐵鍬;到一個先祖的墳頭,先用工具將墓邊的雜草亂枝清理幹淨,給墳頭重新蓋上一塊圓盤狀的新泥,擺好各式祭品,這時十公就會斟滿酒杯,嘴裏念叨著“子孫們都來看你了,來食飽飲足哈”,接著把酒分三次倒到地上,我們拿點著的香來耍——就像古代人作揖拜禮,耍完後我們跪地上磕頭,然後也會分三次倒一杯酒到土裏,便算給祖宗喝過了,等姑姑們點著油燭,我們拿了黃紙耍,耍過就可以點了。我是最喜歡燒黃紙的,特別是春節,那段時間還冷,點了能烤火。
逢年過節,村裏的風俗就是要去拜山,祈求祖先和各路神仙保佑一帆風順、雙喜共慶、三生有幸、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畜興旺等等,反正是春聯門貼上寫的都求。今個兒大年初四,十公又帶著我和健平這些家族子孫走在各座山巒之間,拜山去了。
剛下過幾場雨,此刻還有密密麻麻的細涼的水毛子蒙在臉上,撩得寒毛癢癢的。但我們全然不敢去注意那些,把精力都集中在了腳下——山路特別滑。我們腳上都穿著膠靴,靴底下是沒有釘的,若是遇到鬆軟的泥土還好,雖說一踩就陷進去,令膠靴的底部厚了一層,膠靴旁邊還沾滿了土黃的痕跡,但起碼人還行得穩;若要踩上硬實了的泥路,經過多少年的沖刷,還不斷地有枯枝爛葉壘實在裏邊,青苔的生長幹枯給硬泥染上了一層光溜溜的綠色,看上去就讓人膽怯——太滑了,加之膠靴的底部完全是前麵已經沾染了的泥土,更是給靴底抹上了一層潤滑劑。因此我們這幫不踏實的小孩,拜山走路的時候幾乎是趴著上、坐著下的。衣褲滿是黃泥水漿肯定不在話下,隻要不勾破身上的布料便是萬事大吉。
拜完爺爺奶奶輩的墳,就該去拜社公了。社公就是土地神,在山裏自然也代表著山神了。社公是最後祭拜的,以示在這場拜山的儀式當中,它為至尊——掌管土地的,在這山間就是掌管山地的,村裏人的作物來年能否豐收就指望它了。
社公的祭壇設在一棵年長的鬆樹下。那棵鬆樹有多年長我也不知道,總之爹說算是幾百年的老鬆樹了。我不相信,爹便指著鬆樹上的一叢很大很密的由鬆枝鬆葉構成的窩巢,對我說:“你看,那就是證據。要長成這種鬆巢可是要上百年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