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馬蒂亞?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53年森在印度完成大學學業後赴劍橋大學就讀,1959年取得博士學位。森曾執教於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擁有托馬斯?威廉?拉蒙特校級教授頭銜。他曾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寫過人類發展報告,當過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的經濟顧問。福利經濟學試圖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根據社會公眾的生活狀況來評估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否得當。阿瑪蒂亞窮其一生致力於這一研究,並因此而被稱作“經濟學界的良心”。
一、人物經曆
1933年3月,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聖蒂尼克坦,地點在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創立的國際大學校園內。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紀印度文學的著名學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學權威,與泰戈爾過從甚密。阿馬蒂亞這個名字就是詩翁泰戈爾為他取的,意為“永生”。
他的父親在達卡大學(在今孟加拉國)教授化學。浸染在周圍濃厚的學術氛圍當中,據他後來回顧,未來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誌向學,教書為文,輾轉於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園之間, 想不出還會是別的什麽樣子了。
森幼承家學,發蒙很早,而後來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則主要完成於泰戈爾建立的學校。這裏課程設置豐富,充分反映了泰戈爾在文化上兼收並蓄的思想。學校的教育理念也很先進,那就是著重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對於在考試成績上爭強好勝,希望因此而出人頭地的表現,則從不鼓勵。這種教育理念對他影響至深,使他畢生受用。他在青少年時期愛好廣泛,17歲以前誌趣幾變,曾遊移在梵語、數學、物理等不同專業之間,最後終於被經濟學所吸引,不再旁騖。不過,畢生從事教學和研究的意願,則從未變過。
離開聖蒂尼克坦後,1951年,他進入加爾各答管區學院,專修經濟;1953年離印赴英,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繼續深造,並於1959年獲得博士學位。
此後,他相繼在印度德裏大學經濟學院、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萬靈學院、哈佛大學等高等學府任教,教授經濟學和哲學等。1998年,他被三一學院選為院長,複回劍橋,主持學政。2003年以後,他又返回哈佛工作。他擔任過一些重要的學術組織,如美國經濟協會、經濟計量學協會和國際經濟協會的主席,也曾在國際事務中起過重要作用,如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經濟顧問,以及幫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編製人類發展報告等。
1952年18歲的時候,他曾罹患口腔癌,在加爾各答進行了大劑量的放射治療。當時距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不過7年,對於這一療法的長期效果依然認識不足。大劑量放射雖然消滅了口內的癌細胞,但也破壞了他的硬齶骨骼。在後來的近20年內,他一直麵臨著癌症複發和骨骼壞死的潛在威脅。1971年他赴倫敦經濟學院工作。在倫敦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住進醫院,進行徹底診治。醫生為他做了近7個小時的整形手術,當他從麻醉狀態中醒來時,已是淩晨4點。他急於知道自己的癌症是不是複發了。但是值班護士告訴他,結果得等到9點大夫查房時,才能宣布。他變得緊張起來。護士感到了他的惶惑不安,似乎想說些什麽,但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同情心起了作用,她對他說:“他們誇你好呢。”他知道這樣的話意味著什麽,於是如釋重負,安然睡去。此後,每當他在研究工作中,打算通過人民的健康水準,來判斷一個社會的優劣時,他總會想起那位善良的護士小姐,把她對待病者的仁愛態度視為基準。
阿馬蒂亞·森有過三次婚姻經曆。他的第一個妻子納巴尼塔·黛烏是一位詩人、小說家和文學批評家,是當代最受歡迎的孟加拉語作家之一,常有詩人帶著自己的作品當麵給她朗讀,征求她的意見。早年她還同森一起研究過《羅摩衍那》等梵語史詩的風格和創作特點等問題。他們的婚姻在1971年去倫敦後結束。1973年森同愛娃·科洛爾尼結婚,她的雙親都是猶太人。科洛爾尼學法律、哲學和經濟學,為人深具道義精神,善於理性思考。她在1985年因胃癌溘然去世。他的第三個妻子埃瑪·喬治娜·羅思柴爾德是一位經濟史專家,做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曆史和經濟學中心主任。
森研究經濟學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幫助他的祖國印度擺脫經濟貧困,走向繁榮。為此,他曾經選擇經濟發展問題作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
他在1971年離開印度,輾轉於歐美各著名學府,但始終和國內的大學保持著緊密的聯係,尤其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德裏大學。他一直是該大學的榮譽教授。為了學術活動,也出於自己的愛好,他始終過著帶有遊曆性質的生活。劍橋畢業以後,他便常回印度,從來沒有半年不歸的情況。他也一直保持著印度國籍。這樣的好處之一是保證了他對於國內公眾事務的發言權。
阿馬蒂亞·森研究範圍廣泛,除經濟發展外,在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理論等方麵著力尤多,成就斐然。他已經出版了《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理性與自由》、《以自由看待發展》、《身份認同與暴力》、《經濟發展與自由》、《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論經濟上的不平等》、《倫理學和經濟學》、《自由、合理性與社會抉擇》等十幾部專著,其中前五種已經出版漢譯本。
為了表彰他在福利經濟學和社會選擇理論研究上的突出貢獻,以及他對於社會最貧窮成員所麵臨問題的關心,瑞典皇家科學院將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他。
他在1970年出版的專著《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影響深遠。該書就個人權利、多數裁定原則、有關個體狀況資料的有效性等做了著重論述,意在促使研究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社會基本福利問題上。他設計了若幹方法,用以測算貧窮的程度,算後所得的數據,可以為改進窮人的經濟狀況提供有效的幫助。他關於饑荒原因的著作尤負盛名。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為有效地防止或減輕食物短缺帶來的後果提供了實際的解決方法。
二、成就貢獻
1、解決“投票悖論”
阿馬蒂亞·森對公共選擇理論的四項主要貢獻之一,是解決了名為”投票悖論“的問題。這問題可以用包括三個人物和三項選擇的例子來解釋。假設人物1選擇是a,其次是b,最後是c;人物2的選擇順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們的選擇可以表示為:就人物1和3的組合而言,a的選票多於b;但在人物1和2之間,b的選票多於c;在人物2和3之間,c的選票多於a。這裏出現一種投票悖論,破壞得多數票者獲勝的規則。投票悖論對公共選擇問題顯然是一種固有的難題,所有公共選擇規則都不能避開這個問題。
阿馬蒂亞·森建議的解決方法實際上非常簡單,假設將人物1的選擇中a和b的項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現在b勝過c(人物1和2),c勝過a(人物2和3),而b也勝過a(人物1和2),投票悖論已告消失,惟有b獲得大多數票而獲勝。阿馬蒂亞·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覺,所有人物均同意a項並非最佳。因此,理應可將這種論證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種條件中任何一種選擇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種選擇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項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項不是最差。至於有四項或四項以上的選擇情況時,每個包括三項選擇的子集合須符合這三種條件之一。這就是阿馬蒂亞·森著名的價值限製理論,它產生的結果是得大多數票者獲勝的規則總是能達成唯一的決定。
2、引入“個人選擇”(也稱運氣均等主義)
他的第二個主要貢獻,就是引入了個人選擇的概念,令公共選擇理論內容更豐富。除了社會上可供選擇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稅收政策),他引入私人方麵的元素(譬如個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這些元素的擁有人來評估,這種情況與社會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證明了,在尊重個人權益與做出集體決定之間,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換言之,沒有一個集體決議機製能與尊重個人並存。
3、挑戰“不可能定理”
阿馬蒂亞·森克服了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難題,在這方麵充分顯示出他的睿智。
為了解決阿羅不可能定理,學術文獻主要提出了兩種處理方法,而阿馬蒂亞·森對這兩種方法均具貢獻。其中一種方法是,就阿羅所定出的四個假設(公理),逐一地加以放寬,並考察放寬的後果。這些公理本身沒有什麽不好,但更好的做法是增加它們的信息內容。阿羅假設不可將不同人之間的滿足程度互相比較,但阿馬蒂亞·森卻引入滿足感的可度量性和可比較性。他及其他學者證明了,如果可具備更多的信息,實在可以擴展合理的社會福利函數的範圍。一旦個人的滿足水平可視為人際間可比較的,則你已可以做出不同種類的社會評價。
4、論爭傳統
《慣於爭鳴的印度人》是阿馬蒂亞·森的一部論文集,討論的問題廣泛涉及印度的社會、文化,曆史、哲學、宗教、政治、教育、文學等很多方麵。這部書的專業性雖然不那麽強,但仍舊不乏作者撰寫學術著作所一貫具有的文雅之風和雄辯之氣。全書分作四編,各有四篇文章,書名所用的,便是第一編第一篇的篇名。如此冠題書名,顯然表明森對於印度人“爭鳴”傳統的重視非同一般。而這種重視,當然自有緣由:在他看來,爭鳴的存在,固為民主政治的特征之一;若問源流,則爭鳴也是民主政治的濫觴。依照印度人的經驗,他為我們展示出這樣的社會發展邏輯:爭鳴——寬容——民主政治。
5、饑荒問題研究
森對於饑荒問題所做研究的成果,集中體現在他出版於1981年的《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一書中。在這部書裏,他向從未遭到質疑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這種觀點認為造成饑荒最重要的原因無非是食物短缺,故往往發生在旱災或洪澇災害之後。通過對1940年以來發生在印度、孟加拉和非洲撒哈拉等貧窮國家和地區數起災荒的實證研究,他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例如1974年孟加拉國饑荒,就是由於當年該國發生水災引起食物價格飛漲,農業工人的就業機會急劇減少,收入大幅降低,使得他們無力購買糧食,從而陷入饑餓境地造成的。他認為,要想徹底弄清饑荒的形成機製,必須仔細分析不同的社會經濟因素如何影響不同的社會經濟群體,進而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致使某些群體連果腹這樣應得的基本社會福利都無法獲得。
6、民主問題研究
阿馬蒂亞·森深切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民主究竟是什麽?”
他在他的長文《作為普世價值的民主》中自己設問,並力圖做出盡可能圓滿的回答。民主作為一種製度,自然是和社會政治生活密切相關的。但是,他指出,“我們不可把民主等同於多數人統治”,當然更不能等同於少數人包打天下,多數人集體失聲的偽“多數統治”。在他看來,“民主有著必須滿足的複雜要求,其中當然包括投票選舉和尊重選舉結果,但同時也應該保障獨立自主和個人自由,尊重法律賦予的權利,容許自由討論,撤銷針對新聞傳播和公正評論的政府檢查。如果不同的政治派別不能得到充分的機會以表達各自的立場,或者選民不能享有獲得消息以及考慮競選領袖觀點的自由,選舉即使舉行了,也不免存在重大缺陷。民主是一種需要滿足多種要求的製度,而不僅僅是在隔絕狀態下運作的機械性規定(如多數人統治)”。森認為民主政治的優越性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麵:第一,人民獲得了行使公民權和參政權的保障,它們是作為社會存在的所有個體為尋求良好生活所必需的固有權利。第二,在效用上,它能夠促使政府傾聽人民的聲音,注意他們的政治要求。第三,民主的實施,使公民獲得了彼此溝通和互相理解的機會,從而有助於社會形成其價值觀念,確定其不同時期所應優先處理的不同問題。這三個方麵分別體現了民主內在性的、工具性的和建設性的價值。這樣的民主,正是不傷天,不害理,不侵犯任何人,卻能使所有人擺脫恐懼,享受安定生活的保證。
因此,森堅定地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應為人類社會的任何成員所天生享有。
三、來華訪問並做學術報告
2016年2月25日,哈佛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訪問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並在“構建包容高效的國際發展援助與合作體係”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在演講開始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孫祁祥教授代表東道主致歡迎辭。主旨演講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劉民權教授主持。
在演講中,森教授首先表達了再次來到北京大學進行學術交流的喜悅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即將由我國主辦g20峰會的熱切期待。他指出,中國能夠很好地將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充分調動起來為社會服務,其發展經驗值得世界借鑒,“中國是了不起的!”森教授係統梳理和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之路,特別強調了重視教育對於中國成功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阿瑪蒂亞·森教授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滿懷信心,認為不能用中等收入陷阱來解釋中國經濟的放緩。最後,森教授特別強調,如何將經濟增長轉化為社會進步是一個值得不懈深入思考的問題,而文化因素在社會發展中也扮演著不可輕視的作用。在問答環節,阿瑪蒂亞·森教授還就現場聽眾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南南合作等相關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在演講結束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章政教授為阿瑪蒂亞·森頒發了經濟學院特聘教授聘書。在授聘儀式上,章政教授總結了森教授的學術貢獻。他談到,阿瑪蒂亞·森教授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被稱為經濟學界的良心和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學術研究涉及經濟學、道德哲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而且在這些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鑒於森教授在學術領域的傑出貢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決定授予阿瑪蒂亞·森特聘教授職位。
一、人物經曆
1933年3月,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聖蒂尼克坦,地點在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創立的國際大學校園內。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紀印度文學的著名學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學權威,與泰戈爾過從甚密。阿馬蒂亞這個名字就是詩翁泰戈爾為他取的,意為“永生”。
他的父親在達卡大學(在今孟加拉國)教授化學。浸染在周圍濃厚的學術氛圍當中,據他後來回顧,未來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誌向學,教書為文,輾轉於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園之間, 想不出還會是別的什麽樣子了。
森幼承家學,發蒙很早,而後來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則主要完成於泰戈爾建立的學校。這裏課程設置豐富,充分反映了泰戈爾在文化上兼收並蓄的思想。學校的教育理念也很先進,那就是著重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對於在考試成績上爭強好勝,希望因此而出人頭地的表現,則從不鼓勵。這種教育理念對他影響至深,使他畢生受用。他在青少年時期愛好廣泛,17歲以前誌趣幾變,曾遊移在梵語、數學、物理等不同專業之間,最後終於被經濟學所吸引,不再旁騖。不過,畢生從事教學和研究的意願,則從未變過。
離開聖蒂尼克坦後,1951年,他進入加爾各答管區學院,專修經濟;1953年離印赴英,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繼續深造,並於1959年獲得博士學位。
此後,他相繼在印度德裏大學經濟學院、倫敦經濟學院、牛津大學萬靈學院、哈佛大學等高等學府任教,教授經濟學和哲學等。1998年,他被三一學院選為院長,複回劍橋,主持學政。2003年以後,他又返回哈佛工作。他擔任過一些重要的學術組織,如美國經濟協會、經濟計量學協會和國際經濟協會的主席,也曾在國際事務中起過重要作用,如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經濟顧問,以及幫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編製人類發展報告等。
1952年18歲的時候,他曾罹患口腔癌,在加爾各答進行了大劑量的放射治療。當時距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不過7年,對於這一療法的長期效果依然認識不足。大劑量放射雖然消滅了口內的癌細胞,但也破壞了他的硬齶骨骼。在後來的近20年內,他一直麵臨著癌症複發和骨骼壞死的潛在威脅。1971年他赴倫敦經濟學院工作。在倫敦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住進醫院,進行徹底診治。醫生為他做了近7個小時的整形手術,當他從麻醉狀態中醒來時,已是淩晨4點。他急於知道自己的癌症是不是複發了。但是值班護士告訴他,結果得等到9點大夫查房時,才能宣布。他變得緊張起來。護士感到了他的惶惑不安,似乎想說些什麽,但欲言又止。最後還是同情心起了作用,她對他說:“他們誇你好呢。”他知道這樣的話意味著什麽,於是如釋重負,安然睡去。此後,每當他在研究工作中,打算通過人民的健康水準,來判斷一個社會的優劣時,他總會想起那位善良的護士小姐,把她對待病者的仁愛態度視為基準。
阿馬蒂亞·森有過三次婚姻經曆。他的第一個妻子納巴尼塔·黛烏是一位詩人、小說家和文學批評家,是當代最受歡迎的孟加拉語作家之一,常有詩人帶著自己的作品當麵給她朗讀,征求她的意見。早年她還同森一起研究過《羅摩衍那》等梵語史詩的風格和創作特點等問題。他們的婚姻在1971年去倫敦後結束。1973年森同愛娃·科洛爾尼結婚,她的雙親都是猶太人。科洛爾尼學法律、哲學和經濟學,為人深具道義精神,善於理性思考。她在1985年因胃癌溘然去世。他的第三個妻子埃瑪·喬治娜·羅思柴爾德是一位經濟史專家,做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曆史和經濟學中心主任。
森研究經濟學的重要動機之一,是幫助他的祖國印度擺脫經濟貧困,走向繁榮。為此,他曾經選擇經濟發展問題作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
他在1971年離開印度,輾轉於歐美各著名學府,但始終和國內的大學保持著緊密的聯係,尤其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德裏大學。他一直是該大學的榮譽教授。為了學術活動,也出於自己的愛好,他始終過著帶有遊曆性質的生活。劍橋畢業以後,他便常回印度,從來沒有半年不歸的情況。他也一直保持著印度國籍。這樣的好處之一是保證了他對於國內公眾事務的發言權。
阿馬蒂亞·森研究範圍廣泛,除經濟發展外,在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理論等方麵著力尤多,成就斐然。他已經出版了《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理性與自由》、《以自由看待發展》、《身份認同與暴力》、《經濟發展與自由》、《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論經濟上的不平等》、《倫理學和經濟學》、《自由、合理性與社會抉擇》等十幾部專著,其中前五種已經出版漢譯本。
為了表彰他在福利經濟學和社會選擇理論研究上的突出貢獻,以及他對於社會最貧窮成員所麵臨問題的關心,瑞典皇家科學院將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他。
他在1970年出版的專著《集體選擇和社會福利》影響深遠。該書就個人權利、多數裁定原則、有關個體狀況資料的有效性等做了著重論述,意在促使研究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社會基本福利問題上。他設計了若幹方法,用以測算貧窮的程度,算後所得的數據,可以為改進窮人的經濟狀況提供有效的幫助。他關於饑荒原因的著作尤負盛名。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為有效地防止或減輕食物短缺帶來的後果提供了實際的解決方法。
二、成就貢獻
1、解決“投票悖論”
阿馬蒂亞·森對公共選擇理論的四項主要貢獻之一,是解決了名為”投票悖論“的問題。這問題可以用包括三個人物和三項選擇的例子來解釋。假設人物1選擇是a,其次是b,最後是c;人物2的選擇順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們的選擇可以表示為:就人物1和3的組合而言,a的選票多於b;但在人物1和2之間,b的選票多於c;在人物2和3之間,c的選票多於a。這裏出現一種投票悖論,破壞得多數票者獲勝的規則。投票悖論對公共選擇問題顯然是一種固有的難題,所有公共選擇規則都不能避開這個問題。
阿馬蒂亞·森建議的解決方法實際上非常簡單,假設將人物1的選擇中a和b的項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現在b勝過c(人物1和2),c勝過a(人物2和3),而b也勝過a(人物1和2),投票悖論已告消失,惟有b獲得大多數票而獲勝。阿馬蒂亞·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覺,所有人物均同意a項並非最佳。因此,理應可將這種論證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種條件中任何一種選擇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種選擇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項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項不是最差。至於有四項或四項以上的選擇情況時,每個包括三項選擇的子集合須符合這三種條件之一。這就是阿馬蒂亞·森著名的價值限製理論,它產生的結果是得大多數票者獲勝的規則總是能達成唯一的決定。
2、引入“個人選擇”(也稱運氣均等主義)
他的第二個主要貢獻,就是引入了個人選擇的概念,令公共選擇理論內容更豐富。除了社會上可供選擇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稅收政策),他引入私人方麵的元素(譬如個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這些元素的擁有人來評估,這種情況與社會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證明了,在尊重個人權益與做出集體決定之間,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換言之,沒有一個集體決議機製能與尊重個人並存。
3、挑戰“不可能定理”
阿馬蒂亞·森克服了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難題,在這方麵充分顯示出他的睿智。
為了解決阿羅不可能定理,學術文獻主要提出了兩種處理方法,而阿馬蒂亞·森對這兩種方法均具貢獻。其中一種方法是,就阿羅所定出的四個假設(公理),逐一地加以放寬,並考察放寬的後果。這些公理本身沒有什麽不好,但更好的做法是增加它們的信息內容。阿羅假設不可將不同人之間的滿足程度互相比較,但阿馬蒂亞·森卻引入滿足感的可度量性和可比較性。他及其他學者證明了,如果可具備更多的信息,實在可以擴展合理的社會福利函數的範圍。一旦個人的滿足水平可視為人際間可比較的,則你已可以做出不同種類的社會評價。
4、論爭傳統
《慣於爭鳴的印度人》是阿馬蒂亞·森的一部論文集,討論的問題廣泛涉及印度的社會、文化,曆史、哲學、宗教、政治、教育、文學等很多方麵。這部書的專業性雖然不那麽強,但仍舊不乏作者撰寫學術著作所一貫具有的文雅之風和雄辯之氣。全書分作四編,各有四篇文章,書名所用的,便是第一編第一篇的篇名。如此冠題書名,顯然表明森對於印度人“爭鳴”傳統的重視非同一般。而這種重視,當然自有緣由:在他看來,爭鳴的存在,固為民主政治的特征之一;若問源流,則爭鳴也是民主政治的濫觴。依照印度人的經驗,他為我們展示出這樣的社會發展邏輯:爭鳴——寬容——民主政治。
5、饑荒問題研究
森對於饑荒問題所做研究的成果,集中體現在他出版於1981年的《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一書中。在這部書裏,他向從未遭到質疑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這種觀點認為造成饑荒最重要的原因無非是食物短缺,故往往發生在旱災或洪澇災害之後。通過對1940年以來發生在印度、孟加拉和非洲撒哈拉等貧窮國家和地區數起災荒的實證研究,他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例如1974年孟加拉國饑荒,就是由於當年該國發生水災引起食物價格飛漲,農業工人的就業機會急劇減少,收入大幅降低,使得他們無力購買糧食,從而陷入饑餓境地造成的。他認為,要想徹底弄清饑荒的形成機製,必須仔細分析不同的社會經濟因素如何影響不同的社會經濟群體,進而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致使某些群體連果腹這樣應得的基本社會福利都無法獲得。
6、民主問題研究
阿馬蒂亞·森深切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民主究竟是什麽?”
他在他的長文《作為普世價值的民主》中自己設問,並力圖做出盡可能圓滿的回答。民主作為一種製度,自然是和社會政治生活密切相關的。但是,他指出,“我們不可把民主等同於多數人統治”,當然更不能等同於少數人包打天下,多數人集體失聲的偽“多數統治”。在他看來,“民主有著必須滿足的複雜要求,其中當然包括投票選舉和尊重選舉結果,但同時也應該保障獨立自主和個人自由,尊重法律賦予的權利,容許自由討論,撤銷針對新聞傳播和公正評論的政府檢查。如果不同的政治派別不能得到充分的機會以表達各自的立場,或者選民不能享有獲得消息以及考慮競選領袖觀點的自由,選舉即使舉行了,也不免存在重大缺陷。民主是一種需要滿足多種要求的製度,而不僅僅是在隔絕狀態下運作的機械性規定(如多數人統治)”。森認為民主政治的優越性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麵:第一,人民獲得了行使公民權和參政權的保障,它們是作為社會存在的所有個體為尋求良好生活所必需的固有權利。第二,在效用上,它能夠促使政府傾聽人民的聲音,注意他們的政治要求。第三,民主的實施,使公民獲得了彼此溝通和互相理解的機會,從而有助於社會形成其價值觀念,確定其不同時期所應優先處理的不同問題。這三個方麵分別體現了民主內在性的、工具性的和建設性的價值。這樣的民主,正是不傷天,不害理,不侵犯任何人,卻能使所有人擺脫恐懼,享受安定生活的保證。
因此,森堅定地認為,民主具有普世價值,應為人類社會的任何成員所天生享有。
三、來華訪問並做學術報告
2016年2月25日,哈佛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訪問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並在“構建包容高效的國際發展援助與合作體係”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在演講開始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孫祁祥教授代表東道主致歡迎辭。主旨演講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劉民權教授主持。
在演講中,森教授首先表達了再次來到北京大學進行學術交流的喜悅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即將由我國主辦g20峰會的熱切期待。他指出,中國能夠很好地將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充分調動起來為社會服務,其發展經驗值得世界借鑒,“中國是了不起的!”森教授係統梳理和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之路,特別強調了重視教育對於中國成功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阿瑪蒂亞·森教授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滿懷信心,認為不能用中等收入陷阱來解釋中國經濟的放緩。最後,森教授特別強調,如何將經濟增長轉化為社會進步是一個值得不懈深入思考的問題,而文化因素在社會發展中也扮演著不可輕視的作用。在問答環節,阿瑪蒂亞·森教授還就現場聽眾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南南合作等相關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在演講結束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章政教授為阿瑪蒂亞·森頒發了經濟學院特聘教授聘書。在授聘儀式上,章政教授總結了森教授的學術貢獻。他談到,阿瑪蒂亞·森教授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被稱為經濟學界的良心和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學術研究涉及經濟學、道德哲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而且在這些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鑒於森教授在學術領域的傑出貢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決定授予阿瑪蒂亞·森特聘教授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