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名


    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別稱婆羅多。印度的名稱“印度”最初來源於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的國家。這個名稱在古波斯語中轉變為“印督”,在古希臘語中變為“印度伊”,並在希羅多德的《曆史》中被稱為“印度斯”。


    曆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在中國史書中,印度最初被稱為“身毒”,後來又有“天竺”、“忻都”等稱呼。唐朝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印度一詞被正式采用,意為“月亮”,象征著聖賢輩出、教導群生的國家,如同明月照亮長夜一般。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hindu)、希臘語變為iνδ?a(india),龜茲語indaka。


    此外,印度國名在印度國內也有不同的稱呼和爭議。在印度憲法中,明確指出“印度”就是“巴拉特”(bharat),而印度政府曾提出在議會特別會議上討論將國名從“印度”更改為“巴拉特”的決議。這一提議得到了包括印度總理莫迪在內的多位領導人的支持,他們認為“印度”這一名稱是英國殖民者引入的,象征著奴隸製,並希望通過改名來消除英國殖民時代的痕跡。


    2.國旗


    印度國旗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全旗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正中心有一個含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橙色象征了勇氣、獻身與無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顏色,代指舍身為國的英雄們的顏色;白色代表了真理與和平,象征純潔的真理;綠色則代表繁榮、信心與人類生命所依存的生產力。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在位期間修建於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一般說來,人們籠統地稱它為“阿育王法輪”(阿育王篤信佛教,對佛教的傳承與發展有著莫大的貢獻)。神聖的“阿育王法輪”象征著真理與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輪的24根軸條則可代表一天的24小時,對於印度人而言,它是神聖之輪、真理之輪、向著進步轉動之輪,永遠輪回蒼穹之輪,象征國家時時都向前進。


    3.國徽


    印度國徽圖案來源於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圓形台基上站立著三隻金色的獅子,象征信心、勇氣和力量。台基四周有四個守衛四方的守獸: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雄獅下麵中心處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輪;兩邊的守獸象征具有悠久曆史的農業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毅力;圖案下麵有句用梵文書寫的、出自古代印度聖書的格言“唯有真理得勝”。


    阿育王是印度古代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原名阿輸迦,意為“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公元前273年-前232年在位。阿育王結束了列國時代小國林立、征戰不已的分裂局麵,建立了印度曆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的奴隸製帝國。阿育王根據佛教的典章製定了嚴格的道德規範。為嚴明戒律,公諸世人並使之永久保留,阿育王下令把詔令戒律刻在全國各地帶有獅頭的石柱上。這些相背而立的威嚴的雄獅石柱記載了古代印度的強盛,成了印度的國寶。


    1950年1月26日,印度選擇這些古老的雄獅圖案作為國徽,以此來弘揚印度悠久的文化和曆史。


    4.國歌


    印度的國歌《人民的意誌》,是一首深受人們喜愛的國歌,其歌詞充滿了對印度的讚美和對國家的祝福。這首歌曲反映了印度人民的團結和對國家的熱愛,歌詞中的每一句都表達了對印度的敬仰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是由印度詩人泰戈爾作詞作曲的歌曲(原詞為孟加拉語)。該歌曲於1911年12月27日在印度國民大會黨加爾各答會議上首次演唱,並於1950年1月24日正式成為印度國歌。


    《人民的意誌》歌詞大意:印度人的心和命運都由你管轄,你的名字使全國奮發,旁遮普、辛德、吉甲拉特、馬拉塔、達羅毗荼、奧利薩、孟加拉;文底那、喜馬拉雅發出回響,朱木拿、恒河奏樂回答,印度洋的波浪唱著歌,向你頌讚向你祝福,一切人都等你拯拔。印度人的心和命運都由你管轄,你永遠無敵於天下。


    5.國花


    印度國花,印度政府未正式確定國花。一般認為蓮花為印度國花,最早的吠陀文獻和史詩等常有對它的讚詞,把它當作美好的象征。印度蓮花主要有七種,故有“七寶蓮花”之稱。實際上,七種荷花隻有兩種是荷花,即白蓮花(芬陀利花)和紅蓮花(波頭摩花),其它五種都是睡蓮。


    在印度文化中,蓮花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一是純潔與再生:蓮花從汙泥中崛起,花朵始終保持其純潔,因此象征著純潔無瑕和從苦難中重生的精神。二是神聖與美麗:在印度教、佛教等宗教中,蓮花是神聖的象征,與神隻和冥想有著密切的聯係。它的美麗也代表著宇宙和生命的美麗。三是平衡與和諧:蓮花在水中靜靜地開放,象征著內心的平靜和與自然的和諧。


    總的來說,印度蓮花是一個集美麗、純潔、堅韌、神聖於一體的象征,深受印度文化和其他相關文化的喜愛和尊重。


    6.國鳥


    藍孔雀。全世界共有3種孔雀,即藍孔雀、綠孔雀及剛果孔雀。印度分布的孔雀屬於藍孔雀,又叫印度孔雀。


    一九六三年一月印度宣布,藍孔雀為印度的國鳥,並把它列為重點保護對象。在印度曆史上,把摩揭陀國的王朝稱為\"孔雀王朝\"。在印度名聞國內的衛特那博物館裏,還有許多孔雀王朝時代的塑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塑像為\"拿孔雀毛扇的女子\"。可見,孔雀在印度有著特殊的地位。


    \"印度民族之鳥\" 孔雀,美麗、端正、聰敏、機警,它是一種象征吉祥如意的幸福鳥,深受印度人民的喜愛。在古代印度的梵文書裏,稱孔雀為\"摩由暹\"。據文獻記載,早在遠古時代,印度人民就把孔雀美麗的形象,刻在花壇和器皿上,繡在綢帛上,雕在建築上,塑在廟宇裏。印度古代著名詩人迦梨陀娑,對孔雀高度的評價,尊稱為\"印度民族之鳥\"。 孔雀王的聰慧 印度人民愛把孔雀與神聯係在一起,認為孔雀是奇異的鳥,聖潔的鳥。據佛經記載,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說教時,常用孔雀作比喻。


    印度關於孔雀的傳說故事是,過去有隻孔雀王,它有五百隻雌孔雀相隨。有一天,它看見了一隻十分美麗的青藍孔雀,便拋棄了身邊的五百隻雌孔雀,去追求這隻美麗的青藍孔雀。從此以後,孔雀王日夜喂養它,形影不離。為給青藍孔雀尋覓食物,孔雀王被國王的射師捕捉了,這時,孔雀王專心致誌為國王的夫人和老百姓治好了病。孔雀王對國王說:\"我治好了夫人和老百姓的疾病,國人將我當天神來供養,我決心留下來了,請國王解開我吧!\"國王聽了,就解開孔雀王,它就展翅飛走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克製貪欲,不然就會殃及其身;同時也讚美了孔雀王的聰慧,以及給人們的幸福。


    7.國樹


    菩提樹。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在印度、斯裏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菩提”在梵語中為“大徹大悟”之意。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因此,印度定之為國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