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當時的長壽郎(女)慌了,因為她不知道長壽郎(男)落井前做了什麽,斧高君又看到了多少。於是她吩咐斧高君把離開祭祀堂到此刻為止的全部所見所聞都說出來。”


    “聽了斧高自述的經歷,她斷定不會有問題了。不過,考慮到斧高喜歡長壽郎(女),說出真相求他幫忙不是更省事麽?”


    “對方隻是個六歲的孩子啊。畢竟不能憑一己獨斷,就把一守家的未來交於斧高君之手吧。她讓斧高君捎去那句奇妙的留言就是明證。”


    “啊?就是那張通知妃女子落井的便條嗎?”


    “沒錯。內容是’妃女子落井。我讓小斧兒給你們傳話。這不是撒謊也不是玩笑。長壽郎‘。”


    “哪裏奇妙了?”


    “為什麽要特別說明’我讓小斧兒給你們傳話‘呢?明明來傳話的千真萬確就是斧高君本人。”


    “為什麽呢?”


    “因為隻有長壽郎(女)才會用’小斧兒‘這個稱呼。通過這個稱呼,她向兵堂氏等人傳達了一個信息,即便條的署名’長壽郎‘不是換回身分後的長壽郎(男),而是一直以來的長壽郎(女)。換言之,落井的人是長壽郎(男)。”


    “難怪兵堂先生和甲子婆的反應那麽奇怪啊。”


    “僉鳥鬱子女士提醒完全處於震驚狀態的兩人,長壽郎少爺還在境內——當然此處是指長壽郎(女),這時藏田婆婆一不留神說了句’老爺,長壽郎少爺還在呢‘。明明長壽郎才是中心人物,可她卻用了個’還‘字。要說也該說成’妃女子小姐還在‘,否則就奇怪了。”


    “難怪從井裏打撈屍體的時候,不能讓傭人們看。”


    “在那之前,藏田婆婆用準備好的線香和蠟燭完成了簡單的超度。但是,她拿念珠很自然,為什麽還需要拂塵呢?”


    “這麽說來……”


    “那不是拂塵,而是藏田婆婆在祭祀堂把妃女子(男)變回長壽郎(男)時,從他頭上剪下來的長長的黑色發束啊。”


    “原來如此。斧高之所以把長壽郎(男)認成了長壽郎,是因為他的頭髮和長壽郎(女)一樣短。”


    “對,就算天太黑看不清臉,有沒有長發還是能辨認出來的。”


    “原來是甲子婆婆在打撈屍體前,把剪下來的頭髮撒進了井。”


    “就為強調死的是妃女子小姐。”


    “迅速辦完妃女子(男)的葬禮也好,實行火葬也好,都是為了防止身份暴露嗎?”


    “是,由於長壽郎(女)舉止一切依舊,原本不必如此擔心,不過作為當事人一方,還是希望慎之又慎吧。”


    “那屍體沒有頭的傳言呢?”


    “把屍體從井裏撈出來的溜吉先生和宅造先生,在接受高屋敷巡警問話時什麽也沒說。關於頭髮的事,巡警也是從斧高君那裏聽到的。由此可見,兩名傭人嚴格遵守了兵堂氏的吩咐,不但在打撈過程中閉上了眼,後來也沒說一句多餘的話。”


    “是啊。”


    “另一方麵,葬禮剛結束,曾堅決拒絕驗屍的富堂翁不但允許高屋敷巡警搜查,甚至還顯出了合作的姿態。就在那時,傳出了其實是一具無頭屍的謠言。而且,更有謠言說其出處似乎就在一守家。”


    “啊!難道是富堂翁自己……”


    “實際傳播謠言的是藏田婆婆吧,當然這是富堂翁的指示,作為應付村民的一種障眼法。不需要讓人們真的相信是淡首大人在作祟,目的隻是想通過散布謠言,讓人們以為十三夜參禮那晚發生了變故,妃女子小姐死了。”


    “但是,這個謠言卻讓我和丈夫起了疑心,懷疑被害者是否真是妃女子。”


    “這也叫造化弄人啊。不過,富堂翁和藏田婆婆根本不可能產生無頭屍替換詭計之類的念頭。”


    “那倒也是。嗯?這麽說,甲子婆婆送到不啟倉的飯菜是……”


    “我想可能是給鈴江姑娘的吧。”


    “鈴、鈴江!但是,為什麽……”


    “離開一守家的那天,她和斧高說了很多知心話。我想一定是被藏田婆婆聽到了。”


    “這麽一說我想起來了,斧高看到過一個人影。”


    “鈴江姑娘本人似乎沒有意識到,她的話裏含有和雙胞胎秘密相關的重大信息。藏田婆婆是這麽想的吧,如果就這樣讓她出了村,回到八王子的老家在那裏亂說一氣,可就麻煩啦。”


    “所以就把她關起來了?”


    “是,不過我想時間不長。當藏田婆婆知道她放棄回老家,斷定威嚇已充分奏效時,就悄悄放她離村了吧。”


    “我還以為鈴江姑娘就這樣一直……”


    “嗯,這種可能性也不好完全否定,但不管怎麽說,監禁的日子越長,就越可能被傭人發現。既然如此,不如幹脆處理掉……”


    “不、不會吧!”


    “事實如何我也不清楚,但形勢還沒到迫不得已的地步,所以很可能是給了點封口錢,威脅她不許再回村子後就解除了監禁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如無頭作祟之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三津田信三_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三津田信三_並收藏如無頭作祟之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