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們驚慌失措的時候,突然,一切又歸於風平浪靜,恢復了原先的靜寂。那神秘的盒子也變回原先暗淡無光的樣子,石像還是一動不動的,隻是眼神裏的那束綠光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殺氣騰騰,一副窮兇惡極模樣,那副姿勢就像隨時撲殺而來。氣氛頓時變得詭異可怕。
小妞隻感到全身發冷,不安的道:“我們還是離開這裏吧,我總覺得怪怪的。”簫薇也使命點頭附和。
現才暫時撇開剛才的荒唐想法,堅定的道:“不行,要是我們就這樣離開了,說不定這個盒子就是巨蟒所說的寶物盒呢?不管怎麽樣,我們也得試試。”
現才再次運氣,猛的一下就躍上去,這次,他很順利的,不受任何阻礙就取到了盒子。道光他們高興壞了,雀躍不已,小妞很是高興:“現才,你看,你現在都可以整個抓住它了,說明你就是人啊。快,打開看看,裏麵到底是不是像巨蟒所說的,有寶物在裏麵。”
現才卻感到越來越不對勁,這次怎麽就這樣順利,連第一次那觸電痙攣的感覺也沒有了。他提心弔膽的,緩慢的打開盒子。可是,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了,在盒子打一開的一剎那,除了中間的那一尊石像之外,其他周圍牆壁的石像突然像箭一樣,“嗖嗖”從洞口衝出,直飛撲他們而來。
好在現才剛才留了個神,耳聽四方,很快就感覺到石像的動作,他把盒子往懷裏一揣,拉著他們往門口就跑:“小心,我們快走。”
那石門突然轟轟隆隆的一聲巨響,死死的關上了,他們被擋了回來,看來,他們已無路可逃,隻能做困獸之鬥。說時遲那時快,石像已把他們緊緊的包圍起來,那窮兇惡極的樣子讓人懼怕。現才他們你看我,我看你,麵麵相覷,從每個人的眼神裏都看出了絕望。
“把盒子留下……。”一個翁聲翁氣、陰森森的、沙啞的聲音像是從地底下傳上來,在宮殿久久的迴蕩著。石像機械性的揮舞著手裏的兵器,向他們砍去,現才拉著他們左躲右閃,可畢竟鬥不過那詭異的石像,沒幾下,除了現才之外,其他幾個身上都掛了彩,現才的隱身術可以派上用場,可是,他手忙腳亂,一時之間救不了所有人,隻聽到他們幾個的慘叫聲,照這樣的情形下去,他們絕對沒人能活著出去。
在打鬥的過程中,盒子在現才的懷裏一直跳動著,翻滾著,現才感到懷裏一陣灼熱感刺激得他很是難忍,隻得將盒子取了出來。“咣”,那盒子一下子自個跳到地上去了,眾石像一見盒子掉地,像是被點了定身術,突然停止了攻擊,目不轉晴的看著盒子,道光他們也愣住了,屏住呼吸。
盒子緩慢的在他們麵前自動打開了,他們不由得大失所望,盒子裏除了一個裝著綠色液體的普通玻璃瓶之外,還有就是盒子本身鑲著一麵圓形的鏡子。他們開始懷疑巨蟒的話是否可信。
盒子裏的鏡子突然開始閃閃發光,一道白色的光芒出現在宮殿,原先黑呼呼的盒子變得通體透明,婉如一玉盒。白光越來越強烈,石像一碰觸到白光,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白光所到的地方,竟出現了很多很多的畫麵,現才他們就像被人帶進了另一個世界。
第一百一十二章:最終謎底7
白光就像一部影像,那畫麵出現了四個大字“四年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這四個字一下子就闖入他們的腦海,這四個字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了。這是發生在明朝的一場爭帝戰爭,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起於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難道地宮跟這有關聯嗎?
就在他們疑惑不解時,畫麵上出現了明朝景像、士兵,每個景像的出現都有一段描述文字。他們一字不漏的看了下去。
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一方麵加強君主專製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麵,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朱元璋是這樣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裏,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並有軍事指揮權,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邊塞諸王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朝殘餘勢力的軍隊,尤被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製,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製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構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有個叫葉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後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叛”、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製,減其衛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把葉氏抓進監牢,囚死獄中。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葉伯巨的預料,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未及數世而在朱元璋死後就立即強烈地爆發了。
小妞隻感到全身發冷,不安的道:“我們還是離開這裏吧,我總覺得怪怪的。”簫薇也使命點頭附和。
現才暫時撇開剛才的荒唐想法,堅定的道:“不行,要是我們就這樣離開了,說不定這個盒子就是巨蟒所說的寶物盒呢?不管怎麽樣,我們也得試試。”
現才再次運氣,猛的一下就躍上去,這次,他很順利的,不受任何阻礙就取到了盒子。道光他們高興壞了,雀躍不已,小妞很是高興:“現才,你看,你現在都可以整個抓住它了,說明你就是人啊。快,打開看看,裏麵到底是不是像巨蟒所說的,有寶物在裏麵。”
現才卻感到越來越不對勁,這次怎麽就這樣順利,連第一次那觸電痙攣的感覺也沒有了。他提心弔膽的,緩慢的打開盒子。可是,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了,在盒子打一開的一剎那,除了中間的那一尊石像之外,其他周圍牆壁的石像突然像箭一樣,“嗖嗖”從洞口衝出,直飛撲他們而來。
好在現才剛才留了個神,耳聽四方,很快就感覺到石像的動作,他把盒子往懷裏一揣,拉著他們往門口就跑:“小心,我們快走。”
那石門突然轟轟隆隆的一聲巨響,死死的關上了,他們被擋了回來,看來,他們已無路可逃,隻能做困獸之鬥。說時遲那時快,石像已把他們緊緊的包圍起來,那窮兇惡極的樣子讓人懼怕。現才他們你看我,我看你,麵麵相覷,從每個人的眼神裏都看出了絕望。
“把盒子留下……。”一個翁聲翁氣、陰森森的、沙啞的聲音像是從地底下傳上來,在宮殿久久的迴蕩著。石像機械性的揮舞著手裏的兵器,向他們砍去,現才拉著他們左躲右閃,可畢竟鬥不過那詭異的石像,沒幾下,除了現才之外,其他幾個身上都掛了彩,現才的隱身術可以派上用場,可是,他手忙腳亂,一時之間救不了所有人,隻聽到他們幾個的慘叫聲,照這樣的情形下去,他們絕對沒人能活著出去。
在打鬥的過程中,盒子在現才的懷裏一直跳動著,翻滾著,現才感到懷裏一陣灼熱感刺激得他很是難忍,隻得將盒子取了出來。“咣”,那盒子一下子自個跳到地上去了,眾石像一見盒子掉地,像是被點了定身術,突然停止了攻擊,目不轉晴的看著盒子,道光他們也愣住了,屏住呼吸。
盒子緩慢的在他們麵前自動打開了,他們不由得大失所望,盒子裏除了一個裝著綠色液體的普通玻璃瓶之外,還有就是盒子本身鑲著一麵圓形的鏡子。他們開始懷疑巨蟒的話是否可信。
盒子裏的鏡子突然開始閃閃發光,一道白色的光芒出現在宮殿,原先黑呼呼的盒子變得通體透明,婉如一玉盒。白光越來越強烈,石像一碰觸到白光,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白光所到的地方,竟出現了很多很多的畫麵,現才他們就像被人帶進了另一個世界。
第一百一十二章:最終謎底7
白光就像一部影像,那畫麵出現了四個大字“四年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這四個字一下子就闖入他們的腦海,這四個字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熟悉了。這是發生在明朝的一場爭帝戰爭,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起於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難道地宮跟這有關聯嗎?
就在他們疑惑不解時,畫麵上出現了明朝景像、士兵,每個景像的出現都有一段描述文字。他們一字不漏的看了下去。
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一方麵加強君主專製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麵,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朱元璋是這樣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裏,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並有軍事指揮權,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邊塞諸王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朝殘餘勢力的軍隊,尤被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製,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製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構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有個叫葉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後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叛”、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製,減其衛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把葉氏抓進監牢,囚死獄中。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葉伯巨的預料,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未及數世而在朱元璋死後就立即強烈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