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王軍英和旗娃的背影,我們繼續前行。
壩子上走起來很安靜,很平緩,很不真實。這還是出發以來,第一次走上這麽舒緩的路麵。除了腳底踏下的聲響,就剩微弱的水響灌進耳朵,咱們之前碰到的水電站,離這裏似乎不太遠。再一會兒,前麵的壩子裏,就出現了一棟水泥樓。這個水泥樓,樣式跟水電站那一棟差不了不多,也是簡陋得很,但有個三層樓高。
抬眼一看,建築體上灰乎乎的一片,成年累月的灰塵,讓上麵的玻璃再不通透,幾乎就要與灰暗的樓體混為一體。相比水電站那裏的建築成色,眼前這棟要老舊不少。
鄧鴻超說,壩體上一共有三棟明顯的樓房,三棟樓,他和王軍英都搜索過了。現在,我們不必再浪費時間,而是直接進入地底下。望著這棟矗立在黑暗中的水泥樓,神情不免有些恍惚。時間往前推個幾十年,這裏肯定不是現在這翻頹死的模樣,肯定是人聲鼎沸,忙碌有序,燈火通明。
談不上什麽滄海桑田,但幻想出的那種人來人往,再對比現今的寂靜無聲,肯定還是有點兒感慨之情。
而當年那支考察隊,恐怕也和咱們一樣,打著手電筒,穿行於黑暗,行走於這些地底建築物之中。
想像伸延,我似乎看到了當年那些忙碌的隊員,隊員們個個皺起眉頭,和現在的我一樣,百思不得其解。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在幾天之前,我聽聞了一個奇奇詭詭的陳年往事,而幾天後,我竟然站在了故事的發生地,印證那故事裏的一切。當抽象的故事,變換為具象的現實,或許都會有這種感覺吧。
抬頭一看,頭頂上方黑漆漆的一片,看不到任何光亮。看來,當年考察隊吊降的入口,是真的被水泥封回去了。光束的晃移之中,似乎能看到,還有另一棟樓的影子林立在右側的黑暗中,但我們直直走向目標,看不到那邊兒的具體。
很古怪,很陰森,腳踩水泥,樓影重現,雖然樓並不多,但這裏,給了我一種城市的錯覺。無人之城,靜靜幽幽,千百年後,這裏肯定會是那時候考古隊員的重大發現。
由於之前已經見識過蘇聯人的鋼筋水泥,可以上天入地,所以現在站在這塊水泥壩子上,倒也不覺得有多神奇了。隻是,故事裏的情節一個個在腦袋裏浮現,我感覺自己離真相越來越近。失蹤的考察隊員,死不見屍,活不見人,他們究竟去了哪裏?
當年的蘇聯人,又是為什麽,要到這地方來修建水泥大樓?
再有就是,鄧鴻超究竟是要來找什麽玩意兒?我一定得找機會問問他。
走過這棟水泥樓,壩子上就開始淩亂起來。地上開始出現發黴發爛的紙張,以及黴黑的衣物。也還會有成堆成堆的木箱子、鋼架和鋼纜堆在一起。
“老毛子,還真他媽不講究,卡車都扔下來了,也不見修個垃圾場。”旗娃扶著我,在我耳邊抱怨著說。
但這個時候,我的注意力,已經不在淩亂的壩子上了。前邊兒的王軍英,不知何時將光束一調而高,斜射而上。斜射的光束,在黑暗裏觸碰到了龐然大物。
隻見一坨三四十米見寬、而不見其高的巨大建築物,赫然出現在咱們正前方。
“到了。”鄧鴻超在黑暗裏做著旁白。
在旗娃的慢步攙移下,我高望著頭,被這建築的氣勢所深深震撼。隨著距離的靠近,那模糊的龐然大物,在視野裏也越來越清晰。我看清,建築由地而起,在最下麵,是敦實的鋼筋水泥,與寬厚的鐵樁子。而那隱隱不見頭的頂部,鐵影交錯,幾何形多,正是之前用信號彈探到的鐵塔!
如果不出意外,眼前這東西,就該是地底工程的入口了。
跨越著水泥壩上的淩亂物,四個人走到了這個龐然大物的身前。舉著手電筒,我放開旗娃的身子,一邊盯察著三人的動靜,一邊用光束滿足我的好奇心。黃班長當時講的故事中,隻是簡單提了一下這個地底下的建築群,也隻是簡單說,當時吊下的工兵班長,看到了什麽鐵塔。
但我不會想到,那個留存在腦袋裏的模糊玩意兒,竟會有如此氣勢!
這座鐵塔,並不是為了美觀,而修建在底下的水泥建築上的。由我得找到的信息來看,鐵塔修有底座,底座大概就像著名的艾菲爾鐵塔那樣,造型差不了多少,但更加“工業”,更加“硬朗”,沒那麽美觀,沒那麽多修飾。
隻是有四根粗壯的鐵柱子,踏落地麵,穩弱泰山。
而那底下的水泥建築,就是在底座的基礎上加修的。雖不能升空俯瞰,但不難想像,鐵塔下的水泥建築,應該呈一個圓形“扣”在地麵。從我這個位置望上去,隻感覺那就像一個抽象版的“蒙古包”——就如我在最初時候寫的那樣。
“蒙古包”上邊兒看不到明顯的窗框,水泥封得死死的。
再看那上麵的鐵架子。光束的光力有限,無法將照清高聳鐵塔的全貌。但是,能看到鐵架交錯中,交纏著數不清的鋼纜電纜一類的設施。鐵架的中部,也置有一大坨機器疙瘩,鑲嵌在裏頭。最為顯眼的,是機器疙瘩下,鐵架中央,穿下了一根巨大無比的鐵皮柱子,直直鑽進底下的“蒙古包”建築內。
我想起了它,那應該就是在故事中,直通地底,見頭不見尾的“定海神針”。
壩子上走起來很安靜,很平緩,很不真實。這還是出發以來,第一次走上這麽舒緩的路麵。除了腳底踏下的聲響,就剩微弱的水響灌進耳朵,咱們之前碰到的水電站,離這裏似乎不太遠。再一會兒,前麵的壩子裏,就出現了一棟水泥樓。這個水泥樓,樣式跟水電站那一棟差不了不多,也是簡陋得很,但有個三層樓高。
抬眼一看,建築體上灰乎乎的一片,成年累月的灰塵,讓上麵的玻璃再不通透,幾乎就要與灰暗的樓體混為一體。相比水電站那裏的建築成色,眼前這棟要老舊不少。
鄧鴻超說,壩體上一共有三棟明顯的樓房,三棟樓,他和王軍英都搜索過了。現在,我們不必再浪費時間,而是直接進入地底下。望著這棟矗立在黑暗中的水泥樓,神情不免有些恍惚。時間往前推個幾十年,這裏肯定不是現在這翻頹死的模樣,肯定是人聲鼎沸,忙碌有序,燈火通明。
談不上什麽滄海桑田,但幻想出的那種人來人往,再對比現今的寂靜無聲,肯定還是有點兒感慨之情。
而當年那支考察隊,恐怕也和咱們一樣,打著手電筒,穿行於黑暗,行走於這些地底建築物之中。
想像伸延,我似乎看到了當年那些忙碌的隊員,隊員們個個皺起眉頭,和現在的我一樣,百思不得其解。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在幾天之前,我聽聞了一個奇奇詭詭的陳年往事,而幾天後,我竟然站在了故事的發生地,印證那故事裏的一切。當抽象的故事,變換為具象的現實,或許都會有這種感覺吧。
抬頭一看,頭頂上方黑漆漆的一片,看不到任何光亮。看來,當年考察隊吊降的入口,是真的被水泥封回去了。光束的晃移之中,似乎能看到,還有另一棟樓的影子林立在右側的黑暗中,但我們直直走向目標,看不到那邊兒的具體。
很古怪,很陰森,腳踩水泥,樓影重現,雖然樓並不多,但這裏,給了我一種城市的錯覺。無人之城,靜靜幽幽,千百年後,這裏肯定會是那時候考古隊員的重大發現。
由於之前已經見識過蘇聯人的鋼筋水泥,可以上天入地,所以現在站在這塊水泥壩子上,倒也不覺得有多神奇了。隻是,故事裏的情節一個個在腦袋裏浮現,我感覺自己離真相越來越近。失蹤的考察隊員,死不見屍,活不見人,他們究竟去了哪裏?
當年的蘇聯人,又是為什麽,要到這地方來修建水泥大樓?
再有就是,鄧鴻超究竟是要來找什麽玩意兒?我一定得找機會問問他。
走過這棟水泥樓,壩子上就開始淩亂起來。地上開始出現發黴發爛的紙張,以及黴黑的衣物。也還會有成堆成堆的木箱子、鋼架和鋼纜堆在一起。
“老毛子,還真他媽不講究,卡車都扔下來了,也不見修個垃圾場。”旗娃扶著我,在我耳邊抱怨著說。
但這個時候,我的注意力,已經不在淩亂的壩子上了。前邊兒的王軍英,不知何時將光束一調而高,斜射而上。斜射的光束,在黑暗裏觸碰到了龐然大物。
隻見一坨三四十米見寬、而不見其高的巨大建築物,赫然出現在咱們正前方。
“到了。”鄧鴻超在黑暗裏做著旁白。
在旗娃的慢步攙移下,我高望著頭,被這建築的氣勢所深深震撼。隨著距離的靠近,那模糊的龐然大物,在視野裏也越來越清晰。我看清,建築由地而起,在最下麵,是敦實的鋼筋水泥,與寬厚的鐵樁子。而那隱隱不見頭的頂部,鐵影交錯,幾何形多,正是之前用信號彈探到的鐵塔!
如果不出意外,眼前這東西,就該是地底工程的入口了。
跨越著水泥壩上的淩亂物,四個人走到了這個龐然大物的身前。舉著手電筒,我放開旗娃的身子,一邊盯察著三人的動靜,一邊用光束滿足我的好奇心。黃班長當時講的故事中,隻是簡單提了一下這個地底下的建築群,也隻是簡單說,當時吊下的工兵班長,看到了什麽鐵塔。
但我不會想到,那個留存在腦袋裏的模糊玩意兒,竟會有如此氣勢!
這座鐵塔,並不是為了美觀,而修建在底下的水泥建築上的。由我得找到的信息來看,鐵塔修有底座,底座大概就像著名的艾菲爾鐵塔那樣,造型差不了多少,但更加“工業”,更加“硬朗”,沒那麽美觀,沒那麽多修飾。
隻是有四根粗壯的鐵柱子,踏落地麵,穩弱泰山。
而那底下的水泥建築,就是在底座的基礎上加修的。雖不能升空俯瞰,但不難想像,鐵塔下的水泥建築,應該呈一個圓形“扣”在地麵。從我這個位置望上去,隻感覺那就像一個抽象版的“蒙古包”——就如我在最初時候寫的那樣。
“蒙古包”上邊兒看不到明顯的窗框,水泥封得死死的。
再看那上麵的鐵架子。光束的光力有限,無法將照清高聳鐵塔的全貌。但是,能看到鐵架交錯中,交纏著數不清的鋼纜電纜一類的設施。鐵架的中部,也置有一大坨機器疙瘩,鑲嵌在裏頭。最為顯眼的,是機器疙瘩下,鐵架中央,穿下了一根巨大無比的鐵皮柱子,直直鑽進底下的“蒙古包”建築內。
我想起了它,那應該就是在故事中,直通地底,見頭不見尾的“定海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