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破解普法戰爭之戰略棋局:麵對德國統一進程的拿破崙三世 作者:李寒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勝利者的自大和自得決定了他們是難以聽進任何逆耳忠言的,俾斯麥晚年鬱鬱不得誌,和德皇意見不合,最後黯然離開政壇,而歷史真的就像俾斯麥所預言的那樣發展下去了。俾斯麥的地區守成政策迅速地被全球爭霸的政策所代替,俾斯麥圓滑和高明的外交被粗暴和野蠻的外交所代替,俾斯麥的戰略節製和和平發展的國策被野心勃勃的軍事擴張政策所取代。德國崛起了,也要求在全世界有陽光的地盤下爭取屬於自己的地盤了,德意誌變得越來越有擴張性了,開始覺得上天不公、給德意誌的生存空間太少了。當德國咄咄人地與俄國競逐巴爾幹的時候,當德國在巴格達擊退了英國的勢力的時候,當德國在北非摩洛哥威脅法國的時候,俾斯麥所有的外交成果都被逐一斷喪。驕傲自大的德國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四麵樹敵,地緣包圍的陰影在一步一步靠近:英國先是和世仇法國簽訂和約,因為英國覺得英德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接著英國又和俄國簽訂和約,再加上法俄和約,俾斯麥的預言完全被言中了。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被三麵夾擊(東俄,西英法美,南義大利),德國戰敗被列強肢解。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利用泛德意誌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全麵走向軍國主義道路,最後又兩麵被夾擊(東蘇俄,西英法美),歷史在以驚人的相似重複著。隻是二戰失敗後德國更慘,國土被美英法蘇軍事戰領,國土被人為地分裂成兩個國家,國權也慘遭剝奪。軍事擴張的德國完全放棄了外交和國家戰略的製定,盲目迷信武力和暴力,最終嚐到苦果。
筆者在德國留學其間,認識了一位德國老先生,他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我去他家作客的時候,他總會講述很多過去的故事。有一次,他給筆者看了四幅德國不同時期的地圖,第一幅是一張特別陳舊、發黃的德國地圖,時間居然是1871年,那是俾斯麥才統一德國時候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界跟今天略有出入,但大體上是一致的。第二幅是1940年納粹德國時期繪製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域象吹了氣的氣球一樣,大大膨脹起來,1940年的納粹已經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德國”版圖大得驚人。如果地圖再晚繪製一年,“德國”地圖大概要延伸到蘇聯莫斯科了(1941年納粹製定巴巴羅沙計劃進攻蘇聯)。第三幅是1945年德國的地圖,德國戰敗,版圖大大縮小,納粹的軍事占領的土地被迫全部交了出來,當時德國的版圖變成德國歷史上最小的,而西德的版圖就更小了,德國在俾斯麥以後擴張了那麽久終於一無所獲,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四幅是德國1990年重新統一後的地圖,德國戰後走和平發展、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羨慕的經濟奇蹟,最後東德主動要求和聯邦德國合併。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輪迴,德國的疆界又幾乎恢復如初。
老人笑著對我說:“你們中國人,可以從普魯士以來的德國歷史學到很多東西”。是啊,老人的話總是充滿智慧:德國全力去爭的時候,最後卻什麽也沒爭到;德國不去(靠軍事暴力)爭的時候,國家版圖卻得以復原。這樣看來,爭卻是沒爭,沒爭卻是在爭,這難道不是德國的教訓和德國的智慧嗎?這難道不值得今天生活在中國崛起時代的國人深思嗎?
2.2 ii.中國的俾斯麥
縱觀俾斯麥的一生,我們發現了他身上充滿矛盾之處。他出生於保守家庭,政治思想上反對社會主義,卻進行了大量的社會改良運動,並推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定社會保險製度;他自己宣稱是君主製的信徒,卻又毫不留情推翻了實施君主製度的德國諸侯;他處處顯示了德意誌至上情結,卻又小心謹慎,為歐洲許多國家的和平斡旋。在那麽多的矛盾背後,俾斯麥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實用主義者,他對內發展德國的經濟,進行社會改良,以平息尖銳的階級矛盾,為德國創造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他對外卻收斂鋒芒,大玩平衡外交術,以歐洲和平者自居;他念念不忘的是防止法國來復仇,因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和俄國、義大利和英國的關係,其根本目的也是為德國建立一個和平的周邊環境,讓德國能夠搭上當時歐洲工業化的快車。
對比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我們立即就能發現中國的改革之父鄧小平和俾斯麥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鄧公受命於危難之中,卻能高瞻遠矚,力挽狂瀾,促進了中國的復興和崛起。他是共產主義者,卻很早就發現了計劃經濟的問題,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他勇於拋棄意識形態,把中國帶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之路;他善於把握世界總體趨勢,看到了高科技是如何深刻地改變世界發展的軌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外交上和國家戰略上鄧公的國家實用主義路線一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影響著我國國家戰略的總方向,鄧後的中國領導人依然蕭規曹隨,緊遵鄧公為我們留下的28字外交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我想,中國古老的智慧和策略最完美地體現在這28個字內,鄧的善於守拙和俾斯麥的善於守成是多麽驚人地相似;鄧韜光養晦的策略同俾斯麥的戰略節製是多麽的接近;鄧的“決不當頭”和俾斯麥的不爭霸世界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鄧留給我們的指導方針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應當牢記:無論外邊世界怎麽打得天翻地覆,我們中國要老老實實,關起門來,一心一意謀取建設發展。鄧和俾斯麥都是實用主義的愛國主義者,都深刻參透一個道理:一個國家要謙卑,絕不可因為國力的上升而揚揚自得,到處用武力去張顯自己的實力。一個國家決不可以透支自己的國力和濫用國力,到處進行擴張,而是要善於保存、維護和發展自己的國力,以一步一步壯大自己。一個新興強國崛起的時候,要從地區守成的道路逐步走向世界強國的道路,而絕不能走全球爭霸、四處出擊的道路,更不能主動向世界霸主發起挑戰。直到今天,韜光養晦和善於守拙依然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它有助於我們繞開許多彎路,讓中國崛起的歷史進程能夠順利完成。
筆者在德國留學其間,認識了一位德國老先生,他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我去他家作客的時候,他總會講述很多過去的故事。有一次,他給筆者看了四幅德國不同時期的地圖,第一幅是一張特別陳舊、發黃的德國地圖,時間居然是1871年,那是俾斯麥才統一德國時候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界跟今天略有出入,但大體上是一致的。第二幅是1940年納粹德國時期繪製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域象吹了氣的氣球一樣,大大膨脹起來,1940年的納粹已經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德國”版圖大得驚人。如果地圖再晚繪製一年,“德國”地圖大概要延伸到蘇聯莫斯科了(1941年納粹製定巴巴羅沙計劃進攻蘇聯)。第三幅是1945年德國的地圖,德國戰敗,版圖大大縮小,納粹的軍事占領的土地被迫全部交了出來,當時德國的版圖變成德國歷史上最小的,而西德的版圖就更小了,德國在俾斯麥以後擴張了那麽久終於一無所獲,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四幅是德國1990年重新統一後的地圖,德國戰後走和平發展、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羨慕的經濟奇蹟,最後東德主動要求和聯邦德國合併。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輪迴,德國的疆界又幾乎恢復如初。
老人笑著對我說:“你們中國人,可以從普魯士以來的德國歷史學到很多東西”。是啊,老人的話總是充滿智慧:德國全力去爭的時候,最後卻什麽也沒爭到;德國不去(靠軍事暴力)爭的時候,國家版圖卻得以復原。這樣看來,爭卻是沒爭,沒爭卻是在爭,這難道不是德國的教訓和德國的智慧嗎?這難道不值得今天生活在中國崛起時代的國人深思嗎?
2.2 ii.中國的俾斯麥
縱觀俾斯麥的一生,我們發現了他身上充滿矛盾之處。他出生於保守家庭,政治思想上反對社會主義,卻進行了大量的社會改良運動,並推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定社會保險製度;他自己宣稱是君主製的信徒,卻又毫不留情推翻了實施君主製度的德國諸侯;他處處顯示了德意誌至上情結,卻又小心謹慎,為歐洲許多國家的和平斡旋。在那麽多的矛盾背後,俾斯麥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實用主義者,他對內發展德國的經濟,進行社會改良,以平息尖銳的階級矛盾,為德國創造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他對外卻收斂鋒芒,大玩平衡外交術,以歐洲和平者自居;他念念不忘的是防止法國來復仇,因此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和俄國、義大利和英國的關係,其根本目的也是為德國建立一個和平的周邊環境,讓德國能夠搭上當時歐洲工業化的快車。
對比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我們立即就能發現中國的改革之父鄧小平和俾斯麥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鄧公受命於危難之中,卻能高瞻遠矚,力挽狂瀾,促進了中國的復興和崛起。他是共產主義者,卻很早就發現了計劃經濟的問題,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他勇於拋棄意識形態,把中國帶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之路;他善於把握世界總體趨勢,看到了高科技是如何深刻地改變世界發展的軌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外交上和國家戰略上鄧公的國家實用主義路線一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影響著我國國家戰略的總方向,鄧後的中國領導人依然蕭規曹隨,緊遵鄧公為我們留下的28字外交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我想,中國古老的智慧和策略最完美地體現在這28個字內,鄧的善於守拙和俾斯麥的善於守成是多麽驚人地相似;鄧韜光養晦的策略同俾斯麥的戰略節製是多麽的接近;鄧的“決不當頭”和俾斯麥的不爭霸世界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鄧留給我們的指導方針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應當牢記:無論外邊世界怎麽打得天翻地覆,我們中國要老老實實,關起門來,一心一意謀取建設發展。鄧和俾斯麥都是實用主義的愛國主義者,都深刻參透一個道理:一個國家要謙卑,絕不可因為國力的上升而揚揚自得,到處用武力去張顯自己的實力。一個國家決不可以透支自己的國力和濫用國力,到處進行擴張,而是要善於保存、維護和發展自己的國力,以一步一步壯大自己。一個新興強國崛起的時候,要從地區守成的道路逐步走向世界強國的道路,而絕不能走全球爭霸、四處出擊的道路,更不能主動向世界霸主發起挑戰。直到今天,韜光養晦和善於守拙依然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它有助於我們繞開許多彎路,讓中國崛起的歷史進程能夠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