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清末那幾年:一幕未散場的潛伏傳奇 作者:雪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日,秋涼天氣,恩主邀我吃荔枝、龍眼,這些都是稀罕物兒,除了宮裏,北方極少得見。我怎敢貿然領受,慌忙推讓,恩主卻說:“今夜怕是你在我府中的最後一晚了。”我問:“此話怎講?”恩主言道:“你已有了差使,此一去,也算是助老夫一臂之力,隻是……未知小姐意下如何?”我桃腮不覺淚下紛紛,忙跪倒說:“恩主吩咐,小女怎敢有違。”一夜不題。轉一天,一乘小轎將我送至潞河驛來,一住就是三年有餘。
館驛中,百十號人都是謀生來的,養家餬口,拿餉銀要緊,所以相處起來簡單。林驛丞也不過是尋常俗人,平生隻兩大毛病,一是財迷,二是色。我親眼所見,這幾年他都是吃別人的東道吃慣了口,從不破費自家半個銅板;再者便是沒紅裙佐酒,就咽不下東西去,鎮日裏流連於花街柳巷、秦樓楚館,我看他將來沒什麽造化。張目其人也不足慮,我對他的底細了如指掌,他對我的底細則一無所知,就憑這,他先輸我一陣,而且他心內又鍾情於我。雖說看是看不上他,但給恩主一個麵子,也不得不周旋他一二。至於李耳與王品那兩個活寶,更不在話下。他老二位都是戲迷,得空兒,就換上藍線絹夾袍,紮上螭虎鉤絲帶,人模狗樣地奔戲園子了。若說他倆全然無能也非實情,李耳的耳和王品的嘴都好生了得,一遇新任進京的官員下榻,他倆一個說一個聽,將新任京官的來龍去脈準能摸個八九不離十。李耳就住在張目隔壁,格局我是清楚的,而王品寓處卻要穿過一條鵝卵石砌就的甬道。據說,他屋內典籍四壁,幾輩子都讀不盡,平日屋子上幾道鎖,誰都進不得;他睡則睡在耳房裏,行徑怪得令人生疑。料想必有些蹊蹺,早想一探究竟,怎奈總不得時機。李耳與王品都是有妻室兒女的人,扔他們在家鄉故土不理會,將服侍公婆、撫養兒女之事都丟給妻子一人擔承,自家倒落得清閑,這年頭,受累的總是婦人。如有來生,我甘願跟神仙老祖叩上七七四十九拜,求他老人家格外開恩,讓我托生個鬚眉漢子,少些個折磨。
時候不早,我該動身了,大門走不得,須鑽一條人工石道。石道內有廳有台有樓閣,樓閣中石床、石桌、石椅俱全;更奇的是,石床上有石枕,石桌上有石筆石硯,石椅上端坐一石人,均是前朝鑿出來的。想這一帶是漕運倉儲雲集之地,錢糧多,財主就多;財主多,怪異就多。不知是哪一位大員外吃飽撐得難受,開鑿這麽一個所在,以備不時之需;我也是偶爾發現,一直用條石堵著,怕更多人知道。出得石道,便已是臥虎橋北。上了官道,一路疾行,來至一片樹林,細細查勘。恩主傳書說,薊州城和永平府都沒見到文良老爺的蹤影,懷疑他一行壓根就沒走出通州去。走著走著,突然一麵石壁橫在跟前,上邊赫然寫著:妙人,你晚來矣。用手一摸,墨跡未幹,趕緊隱身樹後,左顧右盼,顯見是有人先我一步。若有禍害的心,怕是早已置我於死地了,這麽一想,不禁冷汗浸透衣衫。不過,一動不如一靜,且藏躲起來瞭望片時,再作理會。周圍死一般寂靜,偶有狼嚎聲一長二短,聽著瘮得慌。不遠處還有廢棄的土穀祠一座,破落多年,時常鬧鬼。路過行人總聽見裏邊吹拉彈唱,一噪就是幾個更次;有兩個漢子壯著膽子進去查看,除了破磚爛瓦,卻不見一人。沒多久,進祠的兩人都嘴歪眼斜,動彈不得,自此再無人敢去招惹。我也曾動過念頭,想見識見識,總不得工夫。現在,又不巧,此處雖看似荒涼清淨、杳無人煙;心底下,我卻恍惚覺得有人跟梢,唯恐露出什麽行跡,便不敢輕舉妄動,隻悄悄巡視一遭,就匆匆離去。又不便徑直回到驛館去,繞著通州城轉了幾個圈子,一路留意身後動靜,確信沒什麽破綻,才放下心來,返回住處。脫掉夜行衣,躺在炕上,輾轉反側,想來想去,總離不了這兇險危難四個字。我囑咐自家,往後小心度日。萬一不慎,我的身份傳將出去,以一傳十,以十傳百,哪消多時,就已傳遍整個通州城了;我站不住腳事小,誤了恩主的軍國要事事大。折騰半宿,方勉強睡去,睡也睡不穩當。
天明,又是尋常景象,差人們晃晃悠悠地做些愚鈍勾當,餵馬的餵馬,上灶的上灶。除非遇到六百裏加急或是軍機處廷寄,才會精心一時;一般的時光,當差的個個均懶於營生。林驛丞也又拉幫結夥傳授勾欄功夫,要發情如何使興陽帶,要助力又當怎樣用蟬酥錠,不嫌有失體統。見我奉茶過去,還裝樣兒談些什麽江山社稷,假是不假!應酬過了,我換了一件素淨衣衫,沿西塔胡同來到一所幽靜小庵,輕叩竹扉,一尼徐步而出,她是我在通州城唯一的朋友,法號靜怡。隻為這二年差徭繁,賦役重,爹娘要將她賣於一個失目老漢做填房,她不從,逃出家來為尼了。我與她惺惺相惜,常作竟夜之談。靜怡將我引入中堂落座,我見她玉容消瘦,淚痕滿腮,不知何故,驚問緣由。靜怡說:“剛接到一封家書,報知家母過世,不免想起往日許多情景,悲從中來。”
經她一說,我也浮想聯翩,回憶起當年自家母親操持內務、照管僕役之餘,還教我讀書;誰想而今已是陰陽兩界,不得相見,不覺落下淚來。二人傷心一場,才相伴攜手到後花園。幾株梅花樹俱是靜怡親手所栽,幾年光景,竟也梅花盛開,香氣撲鼻。靜怡說:“還是梅花好,隻要我不負梅花,梅花便不會負我。”我勸她:“姐姐也莫過於傷感。”靜怡抹掉淚跡:“不傷感了,不傷感了,說說你那位多情種子吧。”我知道她指的是張目,不由得粉臉微赤:“誰又知你說的是哪一個。”靜怡說:“鷂子眼張目呀。”我更是羞得低垂粉頸,抬不起頭來:“他呀,我理都懶得理。”靜怡說:“懶得理,卻又怎會總是提及他?”我搡她一把:“虧你還是個出家人呢。”二人煮茗敘談一番,我起身告辭,靜怡也不挽留;走出去很遠,再回首,見靜怡仍倚門而立。我喟然嘆道:這般淒涼時日,我怕是一日也難消受,真難為了她。
館驛中,百十號人都是謀生來的,養家餬口,拿餉銀要緊,所以相處起來簡單。林驛丞也不過是尋常俗人,平生隻兩大毛病,一是財迷,二是色。我親眼所見,這幾年他都是吃別人的東道吃慣了口,從不破費自家半個銅板;再者便是沒紅裙佐酒,就咽不下東西去,鎮日裏流連於花街柳巷、秦樓楚館,我看他將來沒什麽造化。張目其人也不足慮,我對他的底細了如指掌,他對我的底細則一無所知,就憑這,他先輸我一陣,而且他心內又鍾情於我。雖說看是看不上他,但給恩主一個麵子,也不得不周旋他一二。至於李耳與王品那兩個活寶,更不在話下。他老二位都是戲迷,得空兒,就換上藍線絹夾袍,紮上螭虎鉤絲帶,人模狗樣地奔戲園子了。若說他倆全然無能也非實情,李耳的耳和王品的嘴都好生了得,一遇新任進京的官員下榻,他倆一個說一個聽,將新任京官的來龍去脈準能摸個八九不離十。李耳就住在張目隔壁,格局我是清楚的,而王品寓處卻要穿過一條鵝卵石砌就的甬道。據說,他屋內典籍四壁,幾輩子都讀不盡,平日屋子上幾道鎖,誰都進不得;他睡則睡在耳房裏,行徑怪得令人生疑。料想必有些蹊蹺,早想一探究竟,怎奈總不得時機。李耳與王品都是有妻室兒女的人,扔他們在家鄉故土不理會,將服侍公婆、撫養兒女之事都丟給妻子一人擔承,自家倒落得清閑,這年頭,受累的總是婦人。如有來生,我甘願跟神仙老祖叩上七七四十九拜,求他老人家格外開恩,讓我托生個鬚眉漢子,少些個折磨。
時候不早,我該動身了,大門走不得,須鑽一條人工石道。石道內有廳有台有樓閣,樓閣中石床、石桌、石椅俱全;更奇的是,石床上有石枕,石桌上有石筆石硯,石椅上端坐一石人,均是前朝鑿出來的。想這一帶是漕運倉儲雲集之地,錢糧多,財主就多;財主多,怪異就多。不知是哪一位大員外吃飽撐得難受,開鑿這麽一個所在,以備不時之需;我也是偶爾發現,一直用條石堵著,怕更多人知道。出得石道,便已是臥虎橋北。上了官道,一路疾行,來至一片樹林,細細查勘。恩主傳書說,薊州城和永平府都沒見到文良老爺的蹤影,懷疑他一行壓根就沒走出通州去。走著走著,突然一麵石壁橫在跟前,上邊赫然寫著:妙人,你晚來矣。用手一摸,墨跡未幹,趕緊隱身樹後,左顧右盼,顯見是有人先我一步。若有禍害的心,怕是早已置我於死地了,這麽一想,不禁冷汗浸透衣衫。不過,一動不如一靜,且藏躲起來瞭望片時,再作理會。周圍死一般寂靜,偶有狼嚎聲一長二短,聽著瘮得慌。不遠處還有廢棄的土穀祠一座,破落多年,時常鬧鬼。路過行人總聽見裏邊吹拉彈唱,一噪就是幾個更次;有兩個漢子壯著膽子進去查看,除了破磚爛瓦,卻不見一人。沒多久,進祠的兩人都嘴歪眼斜,動彈不得,自此再無人敢去招惹。我也曾動過念頭,想見識見識,總不得工夫。現在,又不巧,此處雖看似荒涼清淨、杳無人煙;心底下,我卻恍惚覺得有人跟梢,唯恐露出什麽行跡,便不敢輕舉妄動,隻悄悄巡視一遭,就匆匆離去。又不便徑直回到驛館去,繞著通州城轉了幾個圈子,一路留意身後動靜,確信沒什麽破綻,才放下心來,返回住處。脫掉夜行衣,躺在炕上,輾轉反側,想來想去,總離不了這兇險危難四個字。我囑咐自家,往後小心度日。萬一不慎,我的身份傳將出去,以一傳十,以十傳百,哪消多時,就已傳遍整個通州城了;我站不住腳事小,誤了恩主的軍國要事事大。折騰半宿,方勉強睡去,睡也睡不穩當。
天明,又是尋常景象,差人們晃晃悠悠地做些愚鈍勾當,餵馬的餵馬,上灶的上灶。除非遇到六百裏加急或是軍機處廷寄,才會精心一時;一般的時光,當差的個個均懶於營生。林驛丞也又拉幫結夥傳授勾欄功夫,要發情如何使興陽帶,要助力又當怎樣用蟬酥錠,不嫌有失體統。見我奉茶過去,還裝樣兒談些什麽江山社稷,假是不假!應酬過了,我換了一件素淨衣衫,沿西塔胡同來到一所幽靜小庵,輕叩竹扉,一尼徐步而出,她是我在通州城唯一的朋友,法號靜怡。隻為這二年差徭繁,賦役重,爹娘要將她賣於一個失目老漢做填房,她不從,逃出家來為尼了。我與她惺惺相惜,常作竟夜之談。靜怡將我引入中堂落座,我見她玉容消瘦,淚痕滿腮,不知何故,驚問緣由。靜怡說:“剛接到一封家書,報知家母過世,不免想起往日許多情景,悲從中來。”
經她一說,我也浮想聯翩,回憶起當年自家母親操持內務、照管僕役之餘,還教我讀書;誰想而今已是陰陽兩界,不得相見,不覺落下淚來。二人傷心一場,才相伴攜手到後花園。幾株梅花樹俱是靜怡親手所栽,幾年光景,竟也梅花盛開,香氣撲鼻。靜怡說:“還是梅花好,隻要我不負梅花,梅花便不會負我。”我勸她:“姐姐也莫過於傷感。”靜怡抹掉淚跡:“不傷感了,不傷感了,說說你那位多情種子吧。”我知道她指的是張目,不由得粉臉微赤:“誰又知你說的是哪一個。”靜怡說:“鷂子眼張目呀。”我更是羞得低垂粉頸,抬不起頭來:“他呀,我理都懶得理。”靜怡說:“懶得理,卻又怎會總是提及他?”我搡她一把:“虧你還是個出家人呢。”二人煮茗敘談一番,我起身告辭,靜怡也不挽留;走出去很遠,再回首,見靜怡仍倚門而立。我喟然嘆道:這般淒涼時日,我怕是一日也難消受,真難為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