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求援,他隻是口頭敷衍,眼見得欲坐收漁利,豈會助我?”顧雍道:“此番不
同。若是那劉備與曹操不共戴天,若是東吳覆亡,劉備坐大,則曹操亦難安也。”
諸葛瑾道:“他正是要等東吳覆亡,然後乘劉備兵力疲憊時收拾兩家也。”忽然
張昭出道:“大王,如今勢難保全,老臣有一策。”孫權問道:“何策?”張昭
搖一搖頭道:“如今江東淪陷,前麵陸伯言又被劉備所拒,老臣看來,這割據事
業,是難得的了。為今之際,不如投歸曹操。”
此言一出,眾皆大驚。孫韶拍案起道:“老大人此是何言!我等當初承破虜、
討逆基業,如今豈可歸降曹孟德耶!”張昭道:“一則,曹操乃漢室正統丞相,
協天子以令諸侯;二者,曹操為人雖多謀略,卻亦是英雄胸襟;三者,曹操與劉
備誓不兩立,前番又與我有盟約。今大王舉全吳數萬之眾歸附,曹操必喜,厚待
大王,如此既可再為朝廷效命,亦可保大王英名也。”一席話說完,孫權大怒道:
“昔日赤壁前夕,子布先生也是勸孤投降曹操;今日又勸孤投降曹操;孤占據江
東,已然三世,莫非竟要居曹操之下否?他日九泉之下,豈有麵目見先父先兄!”
張昭坦然道:“大王與曹操同是王爵,今日雖歸附於他,卻是效命漢室,有何無
顏?若不當機立斷,隻恐不但耽誤大王前程,也害了百姓士卒性命。”
孫權聞言,正欲說話,一邊諸葛瑾出道:“不可,不可!大王,曹操與我盟
約,不過是相互利用。如今坐視我被賊軍攻伐,不發一兵相救,其意昭然。今若
投他,是自取其辱也。下官不才,願拚出性命,陪同孫仁郡主,再往劉備大營走
一遭,以親戚之情說之,交還荊州全土,隻求歸還江東六郡,然後共伐曹操。想
來劉備因恨報關羽之仇,如今也當消了,或者應允,未可知也。”張昭道:“子
瑜所言謬矣。我軍與劉備請和,已有多次。他既不允,如今焉肯答應?若兵臨城
下求和,又被拒了,這才是自取其辱。且與劉備求和,難免說到共滅曹操之事,
若是劉備陰毒,把求盟書與曹操看,必叫曹操深恨我等,則這一路也斷絕也。至
於郡主,前番回東吳來時,還差些把劉禪帶來,引得兩下交兵,如今自己回去,
豈不有辱孫氏家門?且劉備亦必不肯從也。故與其若此,不如直降曹也。”
孫權聽得臉色漸漸回復了。不料一人站出,指張昭大罵道:“皓首匹夫!汝
三番五次,攛掇大王投降曹操,莫非曹操給了汝甚麽官爵麽?”眾人看時,卻是
諸葛恪,無不變色。諸葛瑾急急拉他,諸葛恪朝前一步,對孫權道:“大王,自
古爭霸者,生死事小,名節事大。今日與劉備交戰,若與之謀和,雖是力有不敵,
非為恥也。若是不允,再整六軍,決一雌雄,非為晚也。且如今我卻有一計。那
劉備麾下樑山軍,千裏略進,所到收買民心,顯見有所不軌。我等不妨私下與梁
山軍謀和,卻又故意叫劉備得知,隻說梁山軍聯接東海軍,欲合謀反叛劉備,自
立為主。如此教他將帥相疑,我方戰和有轉機也。今那曹操在北,坐觀孫劉兩家
相鬥,偽有盟約,又不發兵支援。若是戰敗往投,正中彼陰毒之心,豈不壞過與
劉備求和十倍?且曹操為人陰險,主公雄才,他必深嫉之,主公投他,難保無
虞!”張昭嗬嗬大笑道:“元遜為人聰明,何作此無智無禮之言也?老夫年歲已
高,所以不避大王猜嫌,屢進肺腑之言者,唯思當初伯符將軍重託,不敢相廢也。
梁山軍渠首宋江、吳用皆是奸詐之輩,劉備亦非常人,你這離間之計,如何說成
便成?到時與劉備求和被拒,又斷了歸附曹操一路,則數萬將士,徒遭兵禍,你
諸葛父子倒好籍孔明的門戶,到劉玄德帳中受上賓之禮了,是也不是?”諸葛恪
聞言大怒,正要復開口,顧雍急急出道:“張公,元遜,都莫說了。大家俱是為
大吳進言,決斷還在大王。今日且退,再作思量,如何?”於是各自散去。
次日,孫權再聚眾官商議。孫韶道:“以末將看來,此地兵力寡微,難於支
撐,大王當尊駕到陸伯言軍中,末將留守此地,以當賊軍。”張昭道:“江北一
路平坦,去不去陸伯言軍中倒不是大事。隻是老臣想來想去,還是隻有投曹一
路。”諸葛恪豈甘示弱,出來駁斥,兩個爭論不休。孫權隻是決斷不下。忽然間
哨馬來報,說梁山軍林沖、東海軍童威,引軍萬餘,水路並進,從東麵殺來,據
柴桑不過十餘日路程了。眾官皆大驚。須臾,又聞西邊警訊,說江夏被梁山軍攻
占。顧雍聞言叫苦道:“江夏被占,則我與陸伯言之間為賊軍切斷也!”孫權聽
了,心頭惶惶無主,教眾官且散去,自己回後堂,悶頭沉思,總拿不定主意。諸
葛瑾、張昭等分頭登門,各自言和劉和曹之事,孫權決斷不下。
同。若是那劉備與曹操不共戴天,若是東吳覆亡,劉備坐大,則曹操亦難安也。”
諸葛瑾道:“他正是要等東吳覆亡,然後乘劉備兵力疲憊時收拾兩家也。”忽然
張昭出道:“大王,如今勢難保全,老臣有一策。”孫權問道:“何策?”張昭
搖一搖頭道:“如今江東淪陷,前麵陸伯言又被劉備所拒,老臣看來,這割據事
業,是難得的了。為今之際,不如投歸曹操。”
此言一出,眾皆大驚。孫韶拍案起道:“老大人此是何言!我等當初承破虜、
討逆基業,如今豈可歸降曹孟德耶!”張昭道:“一則,曹操乃漢室正統丞相,
協天子以令諸侯;二者,曹操為人雖多謀略,卻亦是英雄胸襟;三者,曹操與劉
備誓不兩立,前番又與我有盟約。今大王舉全吳數萬之眾歸附,曹操必喜,厚待
大王,如此既可再為朝廷效命,亦可保大王英名也。”一席話說完,孫權大怒道:
“昔日赤壁前夕,子布先生也是勸孤投降曹操;今日又勸孤投降曹操;孤占據江
東,已然三世,莫非竟要居曹操之下否?他日九泉之下,豈有麵目見先父先兄!”
張昭坦然道:“大王與曹操同是王爵,今日雖歸附於他,卻是效命漢室,有何無
顏?若不當機立斷,隻恐不但耽誤大王前程,也害了百姓士卒性命。”
孫權聞言,正欲說話,一邊諸葛瑾出道:“不可,不可!大王,曹操與我盟
約,不過是相互利用。如今坐視我被賊軍攻伐,不發一兵相救,其意昭然。今若
投他,是自取其辱也。下官不才,願拚出性命,陪同孫仁郡主,再往劉備大營走
一遭,以親戚之情說之,交還荊州全土,隻求歸還江東六郡,然後共伐曹操。想
來劉備因恨報關羽之仇,如今也當消了,或者應允,未可知也。”張昭道:“子
瑜所言謬矣。我軍與劉備請和,已有多次。他既不允,如今焉肯答應?若兵臨城
下求和,又被拒了,這才是自取其辱。且與劉備求和,難免說到共滅曹操之事,
若是劉備陰毒,把求盟書與曹操看,必叫曹操深恨我等,則這一路也斷絕也。至
於郡主,前番回東吳來時,還差些把劉禪帶來,引得兩下交兵,如今自己回去,
豈不有辱孫氏家門?且劉備亦必不肯從也。故與其若此,不如直降曹也。”
孫權聽得臉色漸漸回復了。不料一人站出,指張昭大罵道:“皓首匹夫!汝
三番五次,攛掇大王投降曹操,莫非曹操給了汝甚麽官爵麽?”眾人看時,卻是
諸葛恪,無不變色。諸葛瑾急急拉他,諸葛恪朝前一步,對孫權道:“大王,自
古爭霸者,生死事小,名節事大。今日與劉備交戰,若與之謀和,雖是力有不敵,
非為恥也。若是不允,再整六軍,決一雌雄,非為晚也。且如今我卻有一計。那
劉備麾下樑山軍,千裏略進,所到收買民心,顯見有所不軌。我等不妨私下與梁
山軍謀和,卻又故意叫劉備得知,隻說梁山軍聯接東海軍,欲合謀反叛劉備,自
立為主。如此教他將帥相疑,我方戰和有轉機也。今那曹操在北,坐觀孫劉兩家
相鬥,偽有盟約,又不發兵支援。若是戰敗往投,正中彼陰毒之心,豈不壞過與
劉備求和十倍?且曹操為人陰險,主公雄才,他必深嫉之,主公投他,難保無
虞!”張昭嗬嗬大笑道:“元遜為人聰明,何作此無智無禮之言也?老夫年歲已
高,所以不避大王猜嫌,屢進肺腑之言者,唯思當初伯符將軍重託,不敢相廢也。
梁山軍渠首宋江、吳用皆是奸詐之輩,劉備亦非常人,你這離間之計,如何說成
便成?到時與劉備求和被拒,又斷了歸附曹操一路,則數萬將士,徒遭兵禍,你
諸葛父子倒好籍孔明的門戶,到劉玄德帳中受上賓之禮了,是也不是?”諸葛恪
聞言大怒,正要復開口,顧雍急急出道:“張公,元遜,都莫說了。大家俱是為
大吳進言,決斷還在大王。今日且退,再作思量,如何?”於是各自散去。
次日,孫權再聚眾官商議。孫韶道:“以末將看來,此地兵力寡微,難於支
撐,大王當尊駕到陸伯言軍中,末將留守此地,以當賊軍。”張昭道:“江北一
路平坦,去不去陸伯言軍中倒不是大事。隻是老臣想來想去,還是隻有投曹一
路。”諸葛恪豈甘示弱,出來駁斥,兩個爭論不休。孫權隻是決斷不下。忽然間
哨馬來報,說梁山軍林沖、東海軍童威,引軍萬餘,水路並進,從東麵殺來,據
柴桑不過十餘日路程了。眾官皆大驚。須臾,又聞西邊警訊,說江夏被梁山軍攻
占。顧雍聞言叫苦道:“江夏被占,則我與陸伯言之間為賊軍切斷也!”孫權聽
了,心頭惶惶無主,教眾官且散去,自己回後堂,悶頭沉思,總拿不定主意。諸
葛瑾、張昭等分頭登門,各自言和劉和曹之事,孫權決斷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