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大漢王朝·漢武揮鞭與大漢中興 作者:老李船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武等人被扣的消息傳到長安後,劉徹下令:酒泉、敦煌、張掖、武威駐軍,最高戰備。
同年底,趙破奴將軍從匈奴逃回長安。在匈奴呆了四年,趙破奴帶回大量情報,匈奴的軍力分布、指揮官特點什麽的。
第二年,前99年,劉徹第41年,冰雪融化,氣溫回暖時節,海西侯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三萬,出酒泉,向天山進發,攻打匈奴右賢王。隨行者有一個叫趙充國,隴西人,職任代理司馬。
同時,劉徹把駐守酒泉的騎都尉李陵,召回長安,讓其為李廣利大軍運輸物資,提供後勤保障。
2)孫子的時代
李陵是李廣的親孫子,我們前邊說過。李廣活著時李陵就出生了。
李陵和李廣性格很像,見過李廣的人,都說李陵有乃祖之風。
乃祖之風主要有三點,一是無畏,不怕死,怕不讓死,把打仗作為一生的事業;二是無法,治軍不靠軍法,而是靠個人魅力,這是很拉風的一件事,但也決定了帶兵數量有上限,不能指揮大軍團;三是無功,好像老天開玩笑一樣,打多少仗,殺多少人,就是沒戰功,不封侯。
不知道李陵繼承乃祖的哪一風。反正李廣身上不是太好,又不能說不好的一點遺傳給李陵了:麵子大過一切。
李陵不喜歡李廣利,不想跟著他打仗,何況還是做後勤。就跟李廣當年不喜歡衛青和霍去病一樣,李廣來自民間,寄託著底層人民最單純的期望;衛霍是皇族外戚,大部分人對之有天然的牴觸情緒。所以從這方麵講,李廣和衛霍的關係永遠也不會好。李廣利也是皇族外戚,所以作為李廣孫子的李陵,是不可能對李廣利有什麽好感的,更何況李陵還和李廣利打過交道,李廣利打大宛回來,李陵出關一直到羅布泊迎接的他,李陵知道李廣利是哪路貨色,至少李陵認為,李廣利領兵遠遠不如他——後來一場悲劇證明了李陵的想法。
所以麵對劉徹的命令,李陵以沉默應對。
劉徹也明白這裏麵的事。誰看不上誰,誰不喜歡誰。劉徹少有的沒發脾氣,問李陵,你是不是不想歸到李廣利部下?
李陵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表態:我在邊疆有五千戰士,都是荊楚勇士,能征善戰,希望陛下能讓我單獨率軍出征,分散匈奴的注意力,減輕李廣利將軍那邊的壓力。
李陵這話其實已經回答了劉徹,他就是不想跟著李廣利打仗,如果真如他所說,李廣利打一邊,他打一邊,這樣一樣,甭管軍銜和職務,至少在這次戰爭中,李陵已經和李廣利平起平坐了。李陵很希望這一次這麽打。
劉徹看著李陵,似乎當年那個無論如何也要打前鋒的李廣又回來了。
“騎兵都給李廣利了,沒有你的,你還是給他轉運物資吧。”
劉徹這話有試探的成分,李廣利一共才三萬兵,哪至於騎兵都沒了,劉徹想知道李陵什麽反應。
“我不用騎兵,如果陛下同意,我願率我的五千步兵,以少擊眾,打到匈奴的單於庭!”李陵正色答道。
好!劉徹讚嘆。他已經很久沒聽到這麽讓他暢快的話了。
“轉運物資的事情,我找別人。你回去吧,到邊疆聽我的詔令。”
李陵大喜退下。
我今天沒有給先人們丟臉,李陵暗暗給自己鼓勁兒。
這孩子有前途啊,別跟他爺爺一樣,運氣那麽差。劉徹暗想。
3)趙充國的敢死隊
李廣利領軍三萬向西北進攻匈奴右賢王,一路很順利到天山,打得也很順利。右賢王實力一般,漢軍裝備也比匈奴好。幾次交手,漢軍占盡優勢,右賢王損失一萬多人,向東撤退。李廣利沒有追,他怕遇到匈奴單於本部的大部隊。李廣利是有點聰明的,但是他的聰明到此為止。
不好意思,我又要拿李廣利和衛青霍去病比較。衛帥打仗,事前周密籌劃,走哪條路,怎麽走,誰打哪裏誰打哪裏,哪裏打哪裏不打,打完怎麽撤回來…清清楚楚,衛帥打一仗,就像寫了一篇好看的小說;霍少打仗,生猛無比,疾速行軍,全軍壓上,集團衝鋒,士兵們銳氣殆盡時,撤,仿佛作了一首詩,還是李白的詩,暢快淋漓。廣利哥哪邊也不占,他是打到哪兒算哪兒,像寫記。
我們前邊說過了,匈奴現在的控製範圍比之前小了很多,也就是說,縱深小了。匈奴人當然不喜歡這樣,但是對李廣利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利因素。二十年前,混邪王投降,當時的匈奴單於眼睜睜看著就是沒辦法,因為太遠太遠了,力不從心。如今匈奴的反應和集結時間短了很多,右賢王吃了敗仗,且鞮侯收到消息,迅速做出反應,短時間內集結數萬軍隊,應對李廣利。這是地方小的好處,動員快。
匈奴人沒有追李廣利。幹嘛要追,吃力不討好,我半路攔截。
李廣利掉小心了,來回走的都是一條路,而且走得不快,情報工作還不到位。匈奴人急行軍,斜插到李廣利回師路線的前方,打伏擊戰。
李廣利很聽話地陷進匈奴人伏擊圈。匈奴人從四麵八方衝過來時,李廣利仰天長嘆,我打個仗怎麽就這麽背!李廣利下令軍隊迎擊,幾次突圍未果,包圍圈反而越來越小。
李廣利明白五年前趙破奴將軍為什麽投降了。這沒法打,又不想死,隻能投降。
同年底,趙破奴將軍從匈奴逃回長安。在匈奴呆了四年,趙破奴帶回大量情報,匈奴的軍力分布、指揮官特點什麽的。
第二年,前99年,劉徹第41年,冰雪融化,氣溫回暖時節,海西侯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三萬,出酒泉,向天山進發,攻打匈奴右賢王。隨行者有一個叫趙充國,隴西人,職任代理司馬。
同時,劉徹把駐守酒泉的騎都尉李陵,召回長安,讓其為李廣利大軍運輸物資,提供後勤保障。
2)孫子的時代
李陵是李廣的親孫子,我們前邊說過。李廣活著時李陵就出生了。
李陵和李廣性格很像,見過李廣的人,都說李陵有乃祖之風。
乃祖之風主要有三點,一是無畏,不怕死,怕不讓死,把打仗作為一生的事業;二是無法,治軍不靠軍法,而是靠個人魅力,這是很拉風的一件事,但也決定了帶兵數量有上限,不能指揮大軍團;三是無功,好像老天開玩笑一樣,打多少仗,殺多少人,就是沒戰功,不封侯。
不知道李陵繼承乃祖的哪一風。反正李廣身上不是太好,又不能說不好的一點遺傳給李陵了:麵子大過一切。
李陵不喜歡李廣利,不想跟著他打仗,何況還是做後勤。就跟李廣當年不喜歡衛青和霍去病一樣,李廣來自民間,寄託著底層人民最單純的期望;衛霍是皇族外戚,大部分人對之有天然的牴觸情緒。所以從這方麵講,李廣和衛霍的關係永遠也不會好。李廣利也是皇族外戚,所以作為李廣孫子的李陵,是不可能對李廣利有什麽好感的,更何況李陵還和李廣利打過交道,李廣利打大宛回來,李陵出關一直到羅布泊迎接的他,李陵知道李廣利是哪路貨色,至少李陵認為,李廣利領兵遠遠不如他——後來一場悲劇證明了李陵的想法。
所以麵對劉徹的命令,李陵以沉默應對。
劉徹也明白這裏麵的事。誰看不上誰,誰不喜歡誰。劉徹少有的沒發脾氣,問李陵,你是不是不想歸到李廣利部下?
李陵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表態:我在邊疆有五千戰士,都是荊楚勇士,能征善戰,希望陛下能讓我單獨率軍出征,分散匈奴的注意力,減輕李廣利將軍那邊的壓力。
李陵這話其實已經回答了劉徹,他就是不想跟著李廣利打仗,如果真如他所說,李廣利打一邊,他打一邊,這樣一樣,甭管軍銜和職務,至少在這次戰爭中,李陵已經和李廣利平起平坐了。李陵很希望這一次這麽打。
劉徹看著李陵,似乎當年那個無論如何也要打前鋒的李廣又回來了。
“騎兵都給李廣利了,沒有你的,你還是給他轉運物資吧。”
劉徹這話有試探的成分,李廣利一共才三萬兵,哪至於騎兵都沒了,劉徹想知道李陵什麽反應。
“我不用騎兵,如果陛下同意,我願率我的五千步兵,以少擊眾,打到匈奴的單於庭!”李陵正色答道。
好!劉徹讚嘆。他已經很久沒聽到這麽讓他暢快的話了。
“轉運物資的事情,我找別人。你回去吧,到邊疆聽我的詔令。”
李陵大喜退下。
我今天沒有給先人們丟臉,李陵暗暗給自己鼓勁兒。
這孩子有前途啊,別跟他爺爺一樣,運氣那麽差。劉徹暗想。
3)趙充國的敢死隊
李廣利領軍三萬向西北進攻匈奴右賢王,一路很順利到天山,打得也很順利。右賢王實力一般,漢軍裝備也比匈奴好。幾次交手,漢軍占盡優勢,右賢王損失一萬多人,向東撤退。李廣利沒有追,他怕遇到匈奴單於本部的大部隊。李廣利是有點聰明的,但是他的聰明到此為止。
不好意思,我又要拿李廣利和衛青霍去病比較。衛帥打仗,事前周密籌劃,走哪條路,怎麽走,誰打哪裏誰打哪裏,哪裏打哪裏不打,打完怎麽撤回來…清清楚楚,衛帥打一仗,就像寫了一篇好看的小說;霍少打仗,生猛無比,疾速行軍,全軍壓上,集團衝鋒,士兵們銳氣殆盡時,撤,仿佛作了一首詩,還是李白的詩,暢快淋漓。廣利哥哪邊也不占,他是打到哪兒算哪兒,像寫記。
我們前邊說過了,匈奴現在的控製範圍比之前小了很多,也就是說,縱深小了。匈奴人當然不喜歡這樣,但是對李廣利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利因素。二十年前,混邪王投降,當時的匈奴單於眼睜睜看著就是沒辦法,因為太遠太遠了,力不從心。如今匈奴的反應和集結時間短了很多,右賢王吃了敗仗,且鞮侯收到消息,迅速做出反應,短時間內集結數萬軍隊,應對李廣利。這是地方小的好處,動員快。
匈奴人沒有追李廣利。幹嘛要追,吃力不討好,我半路攔截。
李廣利掉小心了,來回走的都是一條路,而且走得不快,情報工作還不到位。匈奴人急行軍,斜插到李廣利回師路線的前方,打伏擊戰。
李廣利很聽話地陷進匈奴人伏擊圈。匈奴人從四麵八方衝過來時,李廣利仰天長嘆,我打個仗怎麽就這麽背!李廣利下令軍隊迎擊,幾次突圍未果,包圍圈反而越來越小。
李廣利明白五年前趙破奴將軍為什麽投降了。這沒法打,又不想死,隻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