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大漢王朝·漢武揮鞭與大漢中興 作者:老李船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8)西征(2)
與此同時,徐自為(打過羌人)、韓說(打過東南沿海)、衛伉(衛青兒子)、路博德(霍去病老部下)領兵加強西北邊境防禦,抵抗匈奴人進攻。
李廣利第二次踏上西征之路。這一次他的腰杆硬了很多,人多膽氣壯。李廣利兵分兩路,分別走沙漠南北,因為他擔心全軍隻走一路的話,沿途的小部落不夠搶的…他真是這麽想的…李廣利和主力部隊走北路,另一支由一個叫王申生的校尉率領,走沙漠南路崑崙山。
劉徹打這一仗已經不是單純的為要馬了,而是他認為這一仗是民族氣節問題,是尊嚴問題,大宛都打不下來,西域諸國怎麽看待帝國。
劉徹瘋了。
劉徹打匈奴,我們說應該打,打得好;打兩越,打西南,打朝鮮,我們可以說他雄圖大略,擴張領土;第一次西征打大宛,我們說他是為了爭奪戰馬這種重要戰略資源;剛剛派兵加強西北防禦,我們說這是正常國防措施。這些都說得過去,出發點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排出足夠的理由來解釋。可是這第二次西征,為了尊嚴,為了麵子問題…口號很宏偉,形象很高大,代價很沉重。六萬軍隊,十八萬預備隊,十萬頭牛,三萬匹馬,上萬頭駱駝,連拉磨的驢也上前線了!衛霍當年打漠北決戰也沒這麽豁出去過。這個規模別說當年,放到今天也是國家級總動員了,相當於劉徹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這個所謂的國家尊嚴受損,就是去打人家沒打過,勉強算是受損了吧。尊嚴應該維護,需要維護,沒有人否認,可是總不能把整個國家都搭上吧。劉徹家沒有那麽多牛,那麽多馬,那多麽駱駝和驢,全都是來自民間。連驢子都去打仗了,大家還怎麽過?
用整個國家為尊嚴買單,劉徹是大漢帝國第一愛國者。愛國主義是邪惡者的美德。我忽然很懷念汲黯。
這一仗真的打出了問題,直接後果就是,一種消失了近一個世紀的可怕景象重現帝國:民變。這個我們後邊說。
李廣利第二次西行,除了不可抗的氣候地理因素,其他順利了很多。沿途的部落看到漢軍規模大了好幾倍,都很識相,主動湊上去送吃送喝,他們怕挨打。有不怕的,輪台,就在今天的新疆輪台縣。輪台對漢軍敵對,李廣利對輪台實施種族滅絕…屠城這種事,也是快一個世紀沒出現過了…
第二次西征,很虛,很邪惡。
路上怎麽走的略過。北線跟著李廣利的,三萬人到了大宛,其餘的死或逃,一般是死了;南線到了的,隻有幾千人。兩支隊伍到大宛的時間差不多,但是作戰目標不一樣。
李廣利和上次一樣,先到的大宛東部邊城鬱成,他有機會報上次的兵敗之仇。但是他沒打。李廣利覺得他的目的是搶馬,兼為皇帝出氣,不能在鬱成浪費時間,再說鬱成一開打,大宛王肯定會得到消息有所防備,得不償失,所以李廣利繞過鬱成直接去打大宛的國都,宛城去了。他要搞一次名副其實的斬首行動——李廣利這傢夥一點也不笨嘛。
李廣利大軍開到宛城,大宛軍隊出城應戰,李廣利以弓弩迎接他們。就一波攻擊,大宛軍退回城裏,關城門防守。
接下來就是攻城戰了。最難打的戰爭,孫子兵法都說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攻城。城樓上的人拿石頭砸,拿弓箭射;城樓下的用梯子爬,用弓箭射。你來我往,不亦樂乎,李廣利下令衝鋒了幾個批次,無果。幹脆不打了,圍起來,斷了宛城的補給。大宛王毋寡——就不能給人家翻譯個好聽的名字嗎——一邊積極組織抵抗,一邊派人秘密出城,去向鄰國康居求援。
8)西征(3)
李廣利隨軍帶的工兵派上了用場。這些人是劉徹的參謀們主動送給李廣利的,因為之前出使大宛的人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情報,大宛沒有井,喝水全靠河水,宛城也是依河而建。李廣利命令工兵們把宛城的水源河流挖了,改道。
理論上講,這一下應該比百萬大軍都管用,宛城應該馬上有反應。可惜裏邊什麽動靜都沒有。後來李廣利得到消息,宛城內有漢人,知道挖井取水——當然這要拜劉徹鼓勵大家出西域冒險有關,有留下定居的人。
那沒辦法,繼續圍吧,圍了四十多天。
宛城終於還是熬不住了,起了內訌。宛城內的貴族們,把漢軍大兵壓境這一責任,歸到了大宛王頭上,如果不是他先前拒絕給漢朝使者好馬,又派人截殺,李廣利也不會三番兩次打過來,現在好了吧,被圍困了,有水喝也不頂用,糧食早晚不夠吃啊,康居那邊一直也沒消息,看樣子指望不上。
康居確實在觀望,康居王也聽帝國的使者們說過,漢朝實力有多麽多麽強大,雖然他未必全信,但是如今李廣利真的打過來啦,他幫大宛的話,豈不是開罪漢朝,後果是什麽,真不好說。所以康居那邊一直在隔岸觀火,看形勢向哪一邊傾斜,就幫哪邊。康居這也是沒辦法,雖說遠親不如近鄰,但誰都要生存,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沒有義氣。
宛城內很快發生政變,貴族們聯合起來把大宛王殺掉,提著人頭出來和李廣利談判。
宛城人提出的條件是,漢軍隻要停止圍困,咱什麽都好說,要馬我們給你馬;如果拒絕,我們隻好拚死抵抗,好馬我們都殺掉,你們也甭要了,等康居的援軍來到,大家拚個兩敗俱傷,你們覺得有沒有這個必要?
與此同時,徐自為(打過羌人)、韓說(打過東南沿海)、衛伉(衛青兒子)、路博德(霍去病老部下)領兵加強西北邊境防禦,抵抗匈奴人進攻。
李廣利第二次踏上西征之路。這一次他的腰杆硬了很多,人多膽氣壯。李廣利兵分兩路,分別走沙漠南北,因為他擔心全軍隻走一路的話,沿途的小部落不夠搶的…他真是這麽想的…李廣利和主力部隊走北路,另一支由一個叫王申生的校尉率領,走沙漠南路崑崙山。
劉徹打這一仗已經不是單純的為要馬了,而是他認為這一仗是民族氣節問題,是尊嚴問題,大宛都打不下來,西域諸國怎麽看待帝國。
劉徹瘋了。
劉徹打匈奴,我們說應該打,打得好;打兩越,打西南,打朝鮮,我們可以說他雄圖大略,擴張領土;第一次西征打大宛,我們說他是為了爭奪戰馬這種重要戰略資源;剛剛派兵加強西北防禦,我們說這是正常國防措施。這些都說得過去,出發點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排出足夠的理由來解釋。可是這第二次西征,為了尊嚴,為了麵子問題…口號很宏偉,形象很高大,代價很沉重。六萬軍隊,十八萬預備隊,十萬頭牛,三萬匹馬,上萬頭駱駝,連拉磨的驢也上前線了!衛霍當年打漠北決戰也沒這麽豁出去過。這個規模別說當年,放到今天也是國家級總動員了,相當於劉徹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這個所謂的國家尊嚴受損,就是去打人家沒打過,勉強算是受損了吧。尊嚴應該維護,需要維護,沒有人否認,可是總不能把整個國家都搭上吧。劉徹家沒有那麽多牛,那麽多馬,那多麽駱駝和驢,全都是來自民間。連驢子都去打仗了,大家還怎麽過?
用整個國家為尊嚴買單,劉徹是大漢帝國第一愛國者。愛國主義是邪惡者的美德。我忽然很懷念汲黯。
這一仗真的打出了問題,直接後果就是,一種消失了近一個世紀的可怕景象重現帝國:民變。這個我們後邊說。
李廣利第二次西行,除了不可抗的氣候地理因素,其他順利了很多。沿途的部落看到漢軍規模大了好幾倍,都很識相,主動湊上去送吃送喝,他們怕挨打。有不怕的,輪台,就在今天的新疆輪台縣。輪台對漢軍敵對,李廣利對輪台實施種族滅絕…屠城這種事,也是快一個世紀沒出現過了…
第二次西征,很虛,很邪惡。
路上怎麽走的略過。北線跟著李廣利的,三萬人到了大宛,其餘的死或逃,一般是死了;南線到了的,隻有幾千人。兩支隊伍到大宛的時間差不多,但是作戰目標不一樣。
李廣利和上次一樣,先到的大宛東部邊城鬱成,他有機會報上次的兵敗之仇。但是他沒打。李廣利覺得他的目的是搶馬,兼為皇帝出氣,不能在鬱成浪費時間,再說鬱成一開打,大宛王肯定會得到消息有所防備,得不償失,所以李廣利繞過鬱成直接去打大宛的國都,宛城去了。他要搞一次名副其實的斬首行動——李廣利這傢夥一點也不笨嘛。
李廣利大軍開到宛城,大宛軍隊出城應戰,李廣利以弓弩迎接他們。就一波攻擊,大宛軍退回城裏,關城門防守。
接下來就是攻城戰了。最難打的戰爭,孫子兵法都說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攻城。城樓上的人拿石頭砸,拿弓箭射;城樓下的用梯子爬,用弓箭射。你來我往,不亦樂乎,李廣利下令衝鋒了幾個批次,無果。幹脆不打了,圍起來,斷了宛城的補給。大宛王毋寡——就不能給人家翻譯個好聽的名字嗎——一邊積極組織抵抗,一邊派人秘密出城,去向鄰國康居求援。
8)西征(3)
李廣利隨軍帶的工兵派上了用場。這些人是劉徹的參謀們主動送給李廣利的,因為之前出使大宛的人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情報,大宛沒有井,喝水全靠河水,宛城也是依河而建。李廣利命令工兵們把宛城的水源河流挖了,改道。
理論上講,這一下應該比百萬大軍都管用,宛城應該馬上有反應。可惜裏邊什麽動靜都沒有。後來李廣利得到消息,宛城內有漢人,知道挖井取水——當然這要拜劉徹鼓勵大家出西域冒險有關,有留下定居的人。
那沒辦法,繼續圍吧,圍了四十多天。
宛城終於還是熬不住了,起了內訌。宛城內的貴族們,把漢軍大兵壓境這一責任,歸到了大宛王頭上,如果不是他先前拒絕給漢朝使者好馬,又派人截殺,李廣利也不會三番兩次打過來,現在好了吧,被圍困了,有水喝也不頂用,糧食早晚不夠吃啊,康居那邊一直也沒消息,看樣子指望不上。
康居確實在觀望,康居王也聽帝國的使者們說過,漢朝實力有多麽多麽強大,雖然他未必全信,但是如今李廣利真的打過來啦,他幫大宛的話,豈不是開罪漢朝,後果是什麽,真不好說。所以康居那邊一直在隔岸觀火,看形勢向哪一邊傾斜,就幫哪邊。康居這也是沒辦法,雖說遠親不如近鄰,但誰都要生存,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沒有義氣。
宛城內很快發生政變,貴族們聯合起來把大宛王殺掉,提著人頭出來和李廣利談判。
宛城人提出的條件是,漢軍隻要停止圍困,咱什麽都好說,要馬我們給你馬;如果拒絕,我們隻好拚死抵抗,好馬我們都殺掉,你們也甭要了,等康居的援軍來到,大家拚個兩敗俱傷,你們覺得有沒有這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