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決定先在長安等下去,一年兩年…一直等了五年沒有任何消息。期間打了兩次匈奴,無數漂在長安的大小人物得到機會上位,主父偃還是藉藉無名的齊國主父偃。主父偃遊學二十多年,世間百態,人情冷暖,他比誰都感同身受;別人白眼相向,冷眼相對,他不在乎;主父偃最喜歡仰天大笑,無論困窘破落還是顛沛流離,主父偃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生機勃勃。這是一個真正笑傲江湖的人物。


    生活所迫,性格使然,主父偃在長安漂不下去了,他做了最後一件事,寫了一封長文上奏未央宮。官方的文件劉徹都看不過來,民間發上來的估計就成堆的扔在角落裏了。主父偃也沒報什麽指望,收拾行裝,準備離開長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3)相見恨晚


    主父偃是一大早去未央宮自薦的,到了下午竟然來人請他,去見皇帝。主父偃長笑一聲,衣服也沒換直接就去了。主父偃在未央宮前舉目四望,仿佛整個長安都在他的手中。他是第一次進入到未央宮裏麵,他這些年來始終相信,總有一天他會踏入這座全天下最高大的建築,隻是沒想到是他要走的這一天。主父偃覺得,這個地方不會辜負他,他也不會辜負這個地方。


    和主父偃一起受到劉徹接見的還有兩個人,一個叫徐樂一個叫嚴安。徐樂是燕國人,嚴安和主父偃是老鄉,都是京漂一族,主父偃認識他們。劉徹並沒有主父偃想像的那麽嚴肅,見麵後,劉徹很爽朗笑了幾聲,說,“幾位先生,我們真是相見恨晚啊。”相見恨晚這個成語就從這裏來的。


    劉徹為什麽說相見恨晚,從主父偃當天一大早報給劉徹的自薦書裏就知道了。主父偃在裏麵一共說了九件事,八件是講法律的,第九件,也是劉徹認為最具重量級的,是講的匈奴。主父偃的意思,總結成幾句話就是:我們一定要打匈奴,但是不能一味消耗國力,要考慮周全,以免重蹈前秦覆轍。主父偃開頭引用了一句話,“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這是春秋末期齊國將軍兼軍事理論家司馬穰苴的名言。這句話是常常被後人斷章取義的言論之一,或者取前半句,或者取後半句。


    事實上,目前在打匈奴的問題上,劉徹是比較孤獨的,國內到處都是反對派——反對派永遠都存在,比如田蚡和韓安國,雖然死的死老的老,但是他們代表了一種思潮,安穩了快一百年了,為什麽要破壞和平。盡管因為劉徹強勢,反對派不太敢發出聲音,但是他們始終存在。當然,後來經過劉徹對政府的改造,反對派銷聲匿跡了,大家都圍著劉徹轉,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劉徹需要培養自己的聲音。主父兮類人物,正是劉徹最需要的。


    徐樂和嚴安上書的內容和主父偃差不多,徐樂說,“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劉徹應該“以天下為務”;嚴安說,“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三個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說,仗可以打,應該打,但是別把國家也賠進去。三個人的話都是一針見血,沒有刻意去迎逢劉徹的心理,而且行文流暢,才氣斐然,劉徹對有文才的人是很有好感的。


    後世提到劉徹,總免不了八字真言: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這一點沒有冤枉劉徹,但是劉徹反而對這些告訴他不要窮兵黷武的人說相見恨晚,矛盾吧?嗬嗬。有容乃大,諸多矛盾的人矛盾的事,在劉徹手裏揉沙成團,僅憑這一點,把劉徹列入千古英主之列,不過分。


    劉徹從他們三個身上感受到蓬勃向上的精氣神,正和己意。尤其主父偃,仿佛迸發著某種和他這個年齡不相稱的朝氣。三個人都被劉徹留下,官拜郎中,小小的官。做官免不了的都是從最小的的開始,一級級升遷,升遷最快的是主父偃,一年升了三次,由郎中到謁者,到中郎,再到中大夫,級別不高不低,為劉徹提供顧問諮詢服務。主父偃能升這麽快,因為他連續為劉徹解決了大問題,國家級別的、真正的大問題。主父偃憋了一輩子,在這一年裏瘋狂宣洩。


    第一件,搞死諸侯。


    4)推恩令(1)


    當年劉邦迫於六國後人滿地跑的形勢,和鑑於前秦滅國的教訓,不得已而封諸侯。這事沒有對錯,隻不過是劉邦和時代的妥協,不得已而為之。他自己對這些封國也是極其不放心的,所以拚著一條老命,借陳烯造反一事,滅掉了韓信、彭越和英布。而後定了一條規矩,不姓劉的不能封王。這是帝國對付諸侯的第一步。


    呂後時期,劉姓諸侯都還沒成氣候,被壓得很慘。文皇帝劉恆即位,劉姓諸侯王們也羽翼豐滿,齊王劉襄甚至豎起大旗,氣勢洶洶西來,準備接管長安。這讓劉恆太擔心了。一代奇才賈誼適時出現,為劉恆提供了一條智慧含量非常高的策略:把王國們拆了。劉恆施行了,於是齊國被拆為七份(齊、城陽、濟北、濟南、膠東、膠西、菑川),淮南國被拆為三份(淮南、衡山、廬江)。但是吳國他沒敢動,因為吳王劉濞沒死,他找不到理由拆,而且吳國實力太強,他也不太敢,所以他對吳國還是籠絡為上。劉恆同樣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埋下了禍端。劉恆的裂國政策算是帝國對付諸侯的第二步。


    景皇帝劉啟對諸侯幾乎有除之而後快的感覺了,他有些野蠻的傾向催生了晁錯這位快刀手,不就是諸侯嗎?砍!削!大漢可不是中央政府形同虛設的周朝。一刀砍到石頭上,彈回來,迸到了自己的腦袋瓜,七國之亂發生了。幸而劉恆為劉啟留下了一員擎天大將,周亞夫用三個月時間平定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叛亂。一心謀國的晁錯以身殉國,晁錯的死一半是他自己的性格,一半是時代使然,註定諸侯們的氣數未盡。其後梁王劉武恃寵而驕,長安爭儲,甚至不惜製造恐怖行動。諸侯的勢力似乎有反彈的傾向。難得劉啟堅持住了立場,劉武失敗,鬱鬱而死。劉啟不得不繼續賈誼的策略,分拆諸侯,於是趙國被拆為六國(趙、河間、中山、清河、廣川、常山),梁國被拆為五國(梁、濟川、濟東、山陽、濟陰),並且立下規定:各王國政府,不再由王國自己組織,而是完全由中央政府決定。削藩和對王國進行改造,這是第三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王朝·漢武揮鞭與大漢中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李船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李船長並收藏大漢王朝·漢武揮鞭與大漢中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