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大漢王朝·漢武揮鞭與大漢中興 作者:老李船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架空歷史] 《大漢王朝·漢武揮鞭與大漢中興》作者:老李船長【完結】
《大漢王朝》推薦文字
正說漢朝四百年的滄桑與輝煌
以人心寫歷史用歷史悅人心
讀史當從漢朝始,前可望先秦,後能觀唐宋,遠能知明清。
——軍騎士(學者博客文字)
《大漢王朝》對歷史的敘述正式而輕鬆,文字的流暢、故事的生動和見解的獨特,讓我讀來如同身臨其境、心潮澎湃
——巨星眼(網友,當代文學博士)
將漢朝歷史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達,使歷史的人和事獲得最恰當的表現;以敘事作為表現歷史本身的形式,並將人心與事實情節化,從而讓我們得到歷史的意義。這是我讀該書的感悟。
——阿海(歷史愛好者)
歷史大的趨勢總是向前的。大漢王朝的歷史在作者的筆下可謂驚心動魄、高潮迭起:大秦帝國的衰亡和大漢王朝的中興;秦皇與漢帝同台競演;英雄與才子各顯神通;文人與騷客共譜華章;淋漓盡致抒寫秦亡與漢興,劉邦當仁不讓登基定幹坤……好戲連台,說盡大漢王朝四百年。快哉!樂哉!
——李小蒙(歷史博士)
用如此的氣魄來寫漢朝的人與事,實乃我輩一大幸事!
——成都網友
1)陰影初現
劉徹最開始要做的自然還是給老爹發喪,冊封各種名號,大赦天下等等每個皇帝都要做的例行公事。竇老太太升格為太皇太後,王娡升格為王太後,連王娡的弟弟田蚡也跟著沾光封了個武安侯。
劉徹今年十六歲,按現在的說法還沒過青春期。正常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比較衝動的,激素分泌旺盛,劉徹也是一樣。劉啟給他留下的一切他都看不入眼,要改。
怎麽改?不知道,反正要改。
不知道就要問別人。問誰?朝堂上的這群人嗎?想想都覺得不太可能。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種情形下要改革,有沒有必要還尚需討論。再說了,朝堂上的老傢夥們也沒個改革的樣子,包括職位最高的丞相衛綰和禦史大夫直不疑。衛綰謹慎敬業;直不疑正直,都沒有改革家的氣質。劉啟留這倆人給劉徹也不是用來改革的,是讓他平穩進行政權過渡的。說實話我如果當時也在那個朝堂之上,我也不想改革,閑得啊。
廟堂之上的人搞不了改革,那就從江湖之遠尋找,野有遺賢。劉徹發布了一道全國範圍的皇帝令:中央高級官員、地方高級官員、諸侯國、各大小侯爵全部向中央政府推薦人才,條件很低,隻有兩條:賢良方正,正言極諫,一是有水平人品好,二是敢說話。不過衛綰又申請加了一條限製:凡是講申不害商鞅韓非那一套法家理論的,和蘇秦張儀那套縱橫家理論的,一律取消資格,衛綰說這是亂國政之言。劉徹表示同意。
這是劉徹即位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著名的求賢詔。各地紛紛響應,推薦上來的有一百多號人物。其實這個數字很寒酸,一百多不算少,但是偌大一個大漢帝國,幾千萬的人口,皇帝說我要人才越多越好,條件也不高,結果隻有一百來號人,真的太少了。看來四十前賈誼說的話放到這個時期依舊光芒四射: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亟待加強。劉徹出問題問這些推薦來的四方人才,這叫策問;這些人回答劉徹的問題,這叫對策。
劉徹這次還真找到不少人,比如董仲舒,比如莊助(嚴助),比如東方朔。劉徹後來多次發出求賢詔,又招來不少比如司馬相如,朱買臣等等的人物,這些人外放的外放,留任中央的留任,等後文中需要他們出場時,自己會跳出來。再後來,推薦人才成了一項正式的國策,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舉孝廉。
劉徹的改革計劃剛開始了第一步不久,發生了一件比較讓人捉摸不透的事兒,當朝丞相,唯一的獨任大丞相衛綰,竟然被免職了,理由是景皇帝時期出了不少冤案,衛綰沒有查實,失職,所以被免職了。這個理由太牽強了,還是翻前朝老本。禦史大夫直不疑也被免職了,理由和衛綰的差不多,都屬於欲加之罪。丞相和禦史大夫都是位列三公啊,就這麽被免職了。這怎麽也不像劉徹下的手,衛直兩人盡管不是改革家,但是他們敬業勤懇,是最好的助理人選,劉徹剛即位幾個月,難道有這麽大的膽量和魄力,有合適的理由,一次性撤掉兩個如此高級別的官員?
其實看一下誰是這次免職事件的受益者就知道怎麽回事了。接任丞相的便是竇嬰,竇老太太的侄兒。想都不用想,竇嬰這個丞相肯定是老太太讓劉徹封的,她終於讓竇家唯一的一個人才做上了帝國丞相高位。對劉徹來講,現在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應該都會按照他的設想運轉。竇老太太有個規定,一切政事除了報皇帝之外,還要奏請她過一遍。劉徹並沒有把這條規定當回事,畢竟是自己的奶奶,孫子要幹什麽,奶奶能不批準嘛。衛綰和直不疑的免職,並沒有停止劉徹的腳步,他還要繼續改革。劉徹還是覺得,自己是皇帝,一切都是他說了算。他實在應該抬頭看看自己頭上的陰影。
2)建元革新
與竇嬰同時上位的還有田蚡,他的職位是帝國太尉,總領三軍。這對田蚡來講,就是一步登天。王娡還是夫人的時候,田蚡不過跟著蹭了一個小小的郎官,不過這個人很聰明,好讀書,腦袋非常靈活,景皇帝對這個小舅子還是很欣賞的。等到王娡做了皇後,田蚡跟著升遷到了太中大夫。現在嗖一下又升到太尉,
《大漢王朝》推薦文字
正說漢朝四百年的滄桑與輝煌
以人心寫歷史用歷史悅人心
讀史當從漢朝始,前可望先秦,後能觀唐宋,遠能知明清。
——軍騎士(學者博客文字)
《大漢王朝》對歷史的敘述正式而輕鬆,文字的流暢、故事的生動和見解的獨特,讓我讀來如同身臨其境、心潮澎湃
——巨星眼(網友,當代文學博士)
將漢朝歷史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達,使歷史的人和事獲得最恰當的表現;以敘事作為表現歷史本身的形式,並將人心與事實情節化,從而讓我們得到歷史的意義。這是我讀該書的感悟。
——阿海(歷史愛好者)
歷史大的趨勢總是向前的。大漢王朝的歷史在作者的筆下可謂驚心動魄、高潮迭起:大秦帝國的衰亡和大漢王朝的中興;秦皇與漢帝同台競演;英雄與才子各顯神通;文人與騷客共譜華章;淋漓盡致抒寫秦亡與漢興,劉邦當仁不讓登基定幹坤……好戲連台,說盡大漢王朝四百年。快哉!樂哉!
——李小蒙(歷史博士)
用如此的氣魄來寫漢朝的人與事,實乃我輩一大幸事!
——成都網友
1)陰影初現
劉徹最開始要做的自然還是給老爹發喪,冊封各種名號,大赦天下等等每個皇帝都要做的例行公事。竇老太太升格為太皇太後,王娡升格為王太後,連王娡的弟弟田蚡也跟著沾光封了個武安侯。
劉徹今年十六歲,按現在的說法還沒過青春期。正常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比較衝動的,激素分泌旺盛,劉徹也是一樣。劉啟給他留下的一切他都看不入眼,要改。
怎麽改?不知道,反正要改。
不知道就要問別人。問誰?朝堂上的這群人嗎?想想都覺得不太可能。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種情形下要改革,有沒有必要還尚需討論。再說了,朝堂上的老傢夥們也沒個改革的樣子,包括職位最高的丞相衛綰和禦史大夫直不疑。衛綰謹慎敬業;直不疑正直,都沒有改革家的氣質。劉啟留這倆人給劉徹也不是用來改革的,是讓他平穩進行政權過渡的。說實話我如果當時也在那個朝堂之上,我也不想改革,閑得啊。
廟堂之上的人搞不了改革,那就從江湖之遠尋找,野有遺賢。劉徹發布了一道全國範圍的皇帝令:中央高級官員、地方高級官員、諸侯國、各大小侯爵全部向中央政府推薦人才,條件很低,隻有兩條:賢良方正,正言極諫,一是有水平人品好,二是敢說話。不過衛綰又申請加了一條限製:凡是講申不害商鞅韓非那一套法家理論的,和蘇秦張儀那套縱橫家理論的,一律取消資格,衛綰說這是亂國政之言。劉徹表示同意。
這是劉徹即位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著名的求賢詔。各地紛紛響應,推薦上來的有一百多號人物。其實這個數字很寒酸,一百多不算少,但是偌大一個大漢帝國,幾千萬的人口,皇帝說我要人才越多越好,條件也不高,結果隻有一百來號人,真的太少了。看來四十前賈誼說的話放到這個時期依舊光芒四射: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亟待加強。劉徹出問題問這些推薦來的四方人才,這叫策問;這些人回答劉徹的問題,這叫對策。
劉徹這次還真找到不少人,比如董仲舒,比如莊助(嚴助),比如東方朔。劉徹後來多次發出求賢詔,又招來不少比如司馬相如,朱買臣等等的人物,這些人外放的外放,留任中央的留任,等後文中需要他們出場時,自己會跳出來。再後來,推薦人才成了一項正式的國策,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舉孝廉。
劉徹的改革計劃剛開始了第一步不久,發生了一件比較讓人捉摸不透的事兒,當朝丞相,唯一的獨任大丞相衛綰,竟然被免職了,理由是景皇帝時期出了不少冤案,衛綰沒有查實,失職,所以被免職了。這個理由太牽強了,還是翻前朝老本。禦史大夫直不疑也被免職了,理由和衛綰的差不多,都屬於欲加之罪。丞相和禦史大夫都是位列三公啊,就這麽被免職了。這怎麽也不像劉徹下的手,衛直兩人盡管不是改革家,但是他們敬業勤懇,是最好的助理人選,劉徹剛即位幾個月,難道有這麽大的膽量和魄力,有合適的理由,一次性撤掉兩個如此高級別的官員?
其實看一下誰是這次免職事件的受益者就知道怎麽回事了。接任丞相的便是竇嬰,竇老太太的侄兒。想都不用想,竇嬰這個丞相肯定是老太太讓劉徹封的,她終於讓竇家唯一的一個人才做上了帝國丞相高位。對劉徹來講,現在的一切都是新的,一切應該都會按照他的設想運轉。竇老太太有個規定,一切政事除了報皇帝之外,還要奏請她過一遍。劉徹並沒有把這條規定當回事,畢竟是自己的奶奶,孫子要幹什麽,奶奶能不批準嘛。衛綰和直不疑的免職,並沒有停止劉徹的腳步,他還要繼續改革。劉徹還是覺得,自己是皇帝,一切都是他說了算。他實在應該抬頭看看自己頭上的陰影。
2)建元革新
與竇嬰同時上位的還有田蚡,他的職位是帝國太尉,總領三軍。這對田蚡來講,就是一步登天。王娡還是夫人的時候,田蚡不過跟著蹭了一個小小的郎官,不過這個人很聰明,好讀書,腦袋非常靈活,景皇帝對這個小舅子還是很欣賞的。等到王娡做了皇後,田蚡跟著升遷到了太中大夫。現在嗖一下又升到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