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研究] 《巨星閃耀》作者:郭宏軍【完結】
1976年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逝世以來,有關這三位偉人的圖書浩如煙海。本書是三位偉人逝世30周年紀念集,獨闢蹊徑,首次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人聯繫在一起,從一個嶄新的視角,重溫了他們之間那段舉世罕見的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交往與合作。一幅幅清晰真切,親切感人的照片,再次把讀者帶回那段可歌可泣的巨人時代,那段巨星閃耀的日子。
中央文獻出版社 出版
一、母親
毛澤東深愛的女性
文七妹、鍾氏、萬冬兒,這幾位連真正屬於自己的名字都沒有的東方婦女,卻哺育了三位改變歷史的巨人。雖然她們是那樣地普通與平凡,卻正是她們搖動搖籃的手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進程!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當我們來到世上,第一次睜開雙眼,好奇地打量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看到的第一個人便是母親。躺在母親的懷裏,吮吸著母親的乳汁,承受著母親的愛撫,聆聽著母親的呼吸,接受著母親的哺育和薰陶。母愛的光輝使母親成為孩子心理、性格與思想形成的總設計師。教育學家說,“一個瞽母勝過一打特級教師”!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這三位偉人的母親,其經歷是那樣地不同,但她們卻又是那樣地一致,了解了她們,我們才能真正走入領袖們的內心世界。
文七妹,一位勤勞、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1867年,她出生於湖南湘鄉縣唐家坨(現名棠佳閣)的一個富裕農家,18歲的時候,她嫁到了僅一山之隔的韶山沖,成為農民毛貽昌的妻子,也成了這個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1893年始,她相繼生下了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
文七妹沒念過書,但佛教思想對她的影響極深,忍耐、慈悲、布施、平等,這些思想在她的身上有鮮活的反映。文七妹心地善良,對貧苦人富有同情心,經常瞞著丈夫接濟貧苦鄉親。饑荒年,窮人乞討,她更是多加布施。而丈夫是不贊成施捨的,家裏為了這種事情經常發生爭吵。毛澤東回憶往事的時候,曾風趣地說:“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僱工也包括在內。”毛澤東有個堂叔生活非常困難,父親毛貽昌想“乘人之危”買下他的水田,這遭到了文七妹的堅決反對,她常帶著毛澤東偷偷地去接濟這位窮本家。母親的美德對毛澤東影響極深,耳濡目染,無聲無息地滲入他幼小的心靈,使毛澤東從小就對弱者極具同情心,並與母親一樣經常幫助別人。
毛澤東六七歲時開始到私塾讀書。一天,他向母親提出要帶著午飯到學校裏去吃。文七妹以為兒子是為了利用往返時間多讀點書,於是便同意了兒子的要求。可是在這以後的連續幾天內,文七妹發現兒子帶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學回家後卻依舊顯得很飢餓。她擔心兒子是不是得了什麽怪病,便細細盤問。當她得知兒子帶飯是為了和窮苦的同學黑皮伢子一起吃的時候,文七妹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感到非常欣慰。
為了求學,為了實現人生理想,毛澤東早早地便離開了母親,隻是在1919年春,毛澤東把患病的母親接到長沙醫院治病,母子才得以短聚。其間,毛澤東和毛澤民、毛澤覃攙扶著老母到照相館合影留念。這竟是他們最後的一次團聚,也是世上僅有的一張他們與母親的合影。
回到老家的文氏病情一天重似一天。1919年10月5日,這位操勞一生、勤儉一世的賢良女人,躺在病榻上,眼中充滿了思兒的淚水,在一聲聲“石三伢子”的呼喚聲中告別了人世。
毛澤東接到二弟毛澤民從韶山寄來的母親病危的特急家信後,便帶著在長沙讀書的小弟弟毛澤覃,連夜趕路,直奔韶山。然而,天不遂人願,當他們趕到家時,母親卻已經入棺兩天了。母親才52歲,不想一場小病竟奪走了她的生命。守在母親的靈前,對母親的思念最終化為一篇摧人淚下的《祭母文》: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後來,毛澤東在給好友鄒蘊真寫的一封信中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母親:“世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已的,利己不損人的,損己利人的。我的母親該屬最後一種人。”
從毛澤東寫的《祭母文》和信件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母親的眷戀和愛戴。正是文七妹那種忠厚賢慧、善良慷慨、勤勞簡樸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響了毛澤東的思想和性格,“給了他一副眷愛天下窮苦人的心腸”,母親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中國解放後,毛澤東多次寄錢給生活困難的父老鄉親和師友,邀請他們到北京敘舊,設宴款待,贈送禮物。而他自己則吃穿都很普通,生活相當儉樸。母親的高尚情操讓毛澤東受益終生。
周恩來早逝的溫情
與毛澤東不同的是,周恩來有三位“母親”:生母、嗣母和乳母。
1976年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逝世以來,有關這三位偉人的圖書浩如煙海。本書是三位偉人逝世30周年紀念集,獨闢蹊徑,首次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人聯繫在一起,從一個嶄新的視角,重溫了他們之間那段舉世罕見的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交往與合作。一幅幅清晰真切,親切感人的照片,再次把讀者帶回那段可歌可泣的巨人時代,那段巨星閃耀的日子。
中央文獻出版社 出版
一、母親
毛澤東深愛的女性
文七妹、鍾氏、萬冬兒,這幾位連真正屬於自己的名字都沒有的東方婦女,卻哺育了三位改變歷史的巨人。雖然她們是那樣地普通與平凡,卻正是她們搖動搖籃的手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進程!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當我們來到世上,第一次睜開雙眼,好奇地打量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看到的第一個人便是母親。躺在母親的懷裏,吮吸著母親的乳汁,承受著母親的愛撫,聆聽著母親的呼吸,接受著母親的哺育和薰陶。母愛的光輝使母親成為孩子心理、性格與思想形成的總設計師。教育學家說,“一個瞽母勝過一打特級教師”!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這三位偉人的母親,其經歷是那樣地不同,但她們卻又是那樣地一致,了解了她們,我們才能真正走入領袖們的內心世界。
文七妹,一位勤勞、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1867年,她出生於湖南湘鄉縣唐家坨(現名棠佳閣)的一個富裕農家,18歲的時候,她嫁到了僅一山之隔的韶山沖,成為農民毛貽昌的妻子,也成了這個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1893年始,她相繼生下了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
文七妹沒念過書,但佛教思想對她的影響極深,忍耐、慈悲、布施、平等,這些思想在她的身上有鮮活的反映。文七妹心地善良,對貧苦人富有同情心,經常瞞著丈夫接濟貧苦鄉親。饑荒年,窮人乞討,她更是多加布施。而丈夫是不贊成施捨的,家裏為了這種事情經常發生爭吵。毛澤東回憶往事的時候,曾風趣地說:“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僱工也包括在內。”毛澤東有個堂叔生活非常困難,父親毛貽昌想“乘人之危”買下他的水田,這遭到了文七妹的堅決反對,她常帶著毛澤東偷偷地去接濟這位窮本家。母親的美德對毛澤東影響極深,耳濡目染,無聲無息地滲入他幼小的心靈,使毛澤東從小就對弱者極具同情心,並與母親一樣經常幫助別人。
毛澤東六七歲時開始到私塾讀書。一天,他向母親提出要帶著午飯到學校裏去吃。文七妹以為兒子是為了利用往返時間多讀點書,於是便同意了兒子的要求。可是在這以後的連續幾天內,文七妹發現兒子帶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學回家後卻依舊顯得很飢餓。她擔心兒子是不是得了什麽怪病,便細細盤問。當她得知兒子帶飯是為了和窮苦的同學黑皮伢子一起吃的時候,文七妹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感到非常欣慰。
為了求學,為了實現人生理想,毛澤東早早地便離開了母親,隻是在1919年春,毛澤東把患病的母親接到長沙醫院治病,母子才得以短聚。其間,毛澤東和毛澤民、毛澤覃攙扶著老母到照相館合影留念。這竟是他們最後的一次團聚,也是世上僅有的一張他們與母親的合影。
回到老家的文氏病情一天重似一天。1919年10月5日,這位操勞一生、勤儉一世的賢良女人,躺在病榻上,眼中充滿了思兒的淚水,在一聲聲“石三伢子”的呼喚聲中告別了人世。
毛澤東接到二弟毛澤民從韶山寄來的母親病危的特急家信後,便帶著在長沙讀書的小弟弟毛澤覃,連夜趕路,直奔韶山。然而,天不遂人願,當他們趕到家時,母親卻已經入棺兩天了。母親才52歲,不想一場小病竟奪走了她的生命。守在母親的靈前,對母親的思念最終化為一篇摧人淚下的《祭母文》: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後來,毛澤東在給好友鄒蘊真寫的一封信中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母親:“世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已的,利己不損人的,損己利人的。我的母親該屬最後一種人。”
從毛澤東寫的《祭母文》和信件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母親的眷戀和愛戴。正是文七妹那種忠厚賢慧、善良慷慨、勤勞簡樸的高尚品德深深地影響了毛澤東的思想和性格,“給了他一副眷愛天下窮苦人的心腸”,母親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中國解放後,毛澤東多次寄錢給生活困難的父老鄉親和師友,邀請他們到北京敘舊,設宴款待,贈送禮物。而他自己則吃穿都很普通,生活相當儉樸。母親的高尚情操讓毛澤東受益終生。
周恩來早逝的溫情
與毛澤東不同的是,周恩來有三位“母親”:生母、嗣母和乳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