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左翼陣地之第一二四師三七○旅呂康部,敵於14日午前11時,以大炮8門轟我金鬥山陳營陣地約1小時後,繼以騎兵五六十、步兵七八百,分路進撲,激戰至午後2時,經我蔡營抽兵三連由右翼出擊,敵終不支,退回石牆。
集團軍鑑於界河正麵陣地緊急,遂決定抽調位於滕縣之總預備隊第一二二師第三六四旅(該旅兵力僅三營)二營,以及收容之第一二七師王永棫團數百人,於北沙河配備第二線陣地,並為製止敵向我左翼包圍,以第一二四師第三七二旅於大塢村、小塢村占領陣地。入夜,我左右各部隊仍守普陽山、龍山與大、小塢村各陣地,與包圍之敵混戰。
當界河正麵戰事激烈之際,擔任滕縣城防之部隊,僅第一二二師第三六四旅之一部及由石牆退回之第一二四師第三七○旅劉止戎營,兵力甚為薄弱。為確保城防,第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於午後4時,電調駐守太平邑之第三六六旅童澄部星夜馳回滕縣增防。
3月15日,集團軍接到蔣介石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電令,要旨如下:
滕縣為津浦北段要點,關係全局,務應竭力死守,支持時間,以待增援。1
接令後,集團軍總司令孫震乃電飭各部,調整部署,務予來犯之敵以至大之打擊,必要時,以全力死守滕城,流盡最後一滴血,爭取時間,以待援軍之到達。
拂曉,敵即以機械化部隊2000餘人繞攻我北沙河陣地。第一二二師第三六四旅第七二七團張宣武部當麵迎擊,並編組決死隊,潛伏鐵道兩側,以手榴彈炸毀敵之戰車五六輛,並廣泛破壞道路,阻滯敵之前進。敵步兵失其掩護,戰鬥力驟減,復遭我機槍之掃射,死傷甚重,不得前進,遂形成對峙狀態。
中午,敵後續部隊陸續增加,達萬人之眾,由龍山以東向南運動。午後1時,我界河陣地亦被突破,第一二七師一部由左翼南撤,兩處之敵遂相會合,並向龍山第一二七師第三七九旅楊庶威部及第一二五師第三七三旅姚超倫部包圍攻擊,敵我肉搏爭奪,死傷枕藉,終因敵火力過猛,我龍山陣地於午後2時30分失陷。孫震遂飭該軍占領龍陽店、北明、東漷附近各地區,以掩護我北沙河陣地之右側,俾與敵於滕城外圍作最後之支撐。然在該軍轉進時,敵跟蹤追擊,致使既定之線無法領有,不得已乃布防城頭及其以南高地,拒止敵之前進。此時我第一二二師第三六六旅旅長童澄正率王文振團(缺第一營)向滕縣急進,行至長巷村附近,與敵追擊部隊遭遇,激戰1小時許,被敵戰車衝散,退至官橋收容整頓後,企圖繼續向滕縣推進,復被敵阻,除先頭一個營鑽隙向滕縣前進外,餘向嶧縣方向轉進。
與此同時,我配置於大、小塢村之第一二四師第三七二旅曾蘇元部,亦遭優勢之敵壓迫,大部向滕縣城郊轉進,小部仍據原陣地繼續抵抗。
由泗水、太平邑調回之王文振團一個營(即嚴翊營)已於午後5時到達滕縣東關,擔任東關外防務。晚8時,敵由東沙河進犯。午夜,敵以炮火掩護其部隊數次夜襲,均被嚴營沉著擊退。
尚在開戰之初,集團軍總司令孫震就以正麵過廣、兵力薄弱,總預備隊僅有一團,曾電請派兵增援,繼奉蔣介石及李宗仁復諭,已派湯恩伯第二十軍團馳援,本日18時,其先頭部隊約一個團已到達臨城。
戰至15日夜,由龍山以東向南運動之敵大部已到達滕縣城東北之城頭、東漷、北明、龍陽店等地區;左翼大、小塢村方麵之敵,也大部向縣城東北轉移。至此,敵將由右翼迂迴圍攻滕縣之企圖已暴露無遺。敵此一招術可收兩方麵之功效,即既可直取戰略要點——滕縣,又可使滕縣外圍陣地不攻自破,失去作用。這一招術確實厲害,我正麵各部隊因後方為敵截斷,遂成混戰,除一部在普陽山、大、小塢村據守陣地,並奪回龍山外,滕縣外圍陣地逐個被敵擊破,守備部隊於混戰中或由敵後方,或由敵左翼突圍衝出,脫離戰場。而滕縣縣城已完全暴露在敵軍正麵,形勢處在萬分危急之中。集團軍總司令孫震令第一二二師師長兼代理第四十一軍軍長王銘章指揮第一二二師、第一二四師固守滕縣。就是在這十分嚴峻的時刻,保衛滕縣的艱巨任務落到了王銘章的肩上。
滕縣城保衛戰
王銘章,字之鍾,清光緒十九年正月二十九日(1893年3月17日)生,四川省新都縣泰興鄉人。因父母早年相繼病逝,家庭生活困窘,王銘章在其叔祖父王心田的資助下,上了新都縣高等小學,1909年考入四川陸軍小學第五期。辛亥革命時,曾參加四川保路同誌會的反清愛國革命活動。在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中,參加了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指揮的進攻江南製造局的戰鬥,失敗後返回四川,考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14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川軍第二師劉存厚部擔任排長。1915年12月,蔡鍔首先在雲南舉起了護國的義旗,川軍第二師起而響應,參加討袁之役,與袁世凱的北洋軍激戰於四川瀘州、納溪一帶,戰鬥中,王銘章屢立戰功,升任連長。護國戰爭剛一結束,便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川、滇、黔軍閥混戰。1917年在仁壽縣土地坎作戰中,王銘章身負重傷,因功升任川軍第四師第八旅第十五團第一營營長。1920年在川滇軍閥混戰中,升任第七師第十三旅第二十五團團長。1922年在川黔軍閥混戰中,升任第十三師第二十五旅旅長。1925年在部隊移駐德陽時,升任第十三師師長,隸屬田頌堯率領的四川西北屯殖軍。1927年任西北屯殖軍第一路副司令兼第三混成旅旅長。此時,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正席捲中國大地,四川西北屯殖軍在北伐戰爭的影響下順應潮流,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王銘章改任第二十九軍第四師師長。1930年移防成都,1932年冬兼成都衛戍司令。此期間,內戰代替了北伐,王銘章曾任川陝邊區左縱隊司令,參加過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發起的三路圍攻。1935年中央軍入四川,將第二十九軍改編為第四十一軍,孫震任軍長,王銘章任第一二二師師長,授銜陸軍少將。改編後,王銘章被調入峨眉山軍官訓練團受訓。1936年移防江油,不久奉命入甘,晉升為陸軍中將。西安事變後奉調入陝討伐張、楊,部隊進至漢中時,事變已和平解決,便率部返回德陽。王銘章作為一名正直的愛國軍人,作戰勇敢,指揮有方。但他從軍以來,多次被捲入軍閥混戰,並參加過對紅軍的圍剿。對此,他深惡痛絕,思想逐漸轉變。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堅決擁護抗戰救國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槍口一致對外”的主張。全麵抗戰爆發後,他請纓上陣,要求到前線殺敵。1937年9月12日,王銘章在四川德陽部隊駐地舉行的誓師大會上,慷慨陳詞,激動地表示:過去打了20年內戰,對不起四川的父老鄉親。今後在抗日戰場上,一定要做到受命不辱,臨危不苟,負傷不退,被俘不屈,以熱血和生命報效祖國,以實際行動來贖回自己20年來參與內戰,危害民眾的罪愆。爾後,他返回新都家鄉,對家人立下遺囑,辭別家鄉父老兄弟,率部出川北上,走上抗日戰爭的戰鬥前線。
集團軍鑑於界河正麵陣地緊急,遂決定抽調位於滕縣之總預備隊第一二二師第三六四旅(該旅兵力僅三營)二營,以及收容之第一二七師王永棫團數百人,於北沙河配備第二線陣地,並為製止敵向我左翼包圍,以第一二四師第三七二旅於大塢村、小塢村占領陣地。入夜,我左右各部隊仍守普陽山、龍山與大、小塢村各陣地,與包圍之敵混戰。
當界河正麵戰事激烈之際,擔任滕縣城防之部隊,僅第一二二師第三六四旅之一部及由石牆退回之第一二四師第三七○旅劉止戎營,兵力甚為薄弱。為確保城防,第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於午後4時,電調駐守太平邑之第三六六旅童澄部星夜馳回滕縣增防。
3月15日,集團軍接到蔣介石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電令,要旨如下:
滕縣為津浦北段要點,關係全局,務應竭力死守,支持時間,以待增援。1
接令後,集團軍總司令孫震乃電飭各部,調整部署,務予來犯之敵以至大之打擊,必要時,以全力死守滕城,流盡最後一滴血,爭取時間,以待援軍之到達。
拂曉,敵即以機械化部隊2000餘人繞攻我北沙河陣地。第一二二師第三六四旅第七二七團張宣武部當麵迎擊,並編組決死隊,潛伏鐵道兩側,以手榴彈炸毀敵之戰車五六輛,並廣泛破壞道路,阻滯敵之前進。敵步兵失其掩護,戰鬥力驟減,復遭我機槍之掃射,死傷甚重,不得前進,遂形成對峙狀態。
中午,敵後續部隊陸續增加,達萬人之眾,由龍山以東向南運動。午後1時,我界河陣地亦被突破,第一二七師一部由左翼南撤,兩處之敵遂相會合,並向龍山第一二七師第三七九旅楊庶威部及第一二五師第三七三旅姚超倫部包圍攻擊,敵我肉搏爭奪,死傷枕藉,終因敵火力過猛,我龍山陣地於午後2時30分失陷。孫震遂飭該軍占領龍陽店、北明、東漷附近各地區,以掩護我北沙河陣地之右側,俾與敵於滕城外圍作最後之支撐。然在該軍轉進時,敵跟蹤追擊,致使既定之線無法領有,不得已乃布防城頭及其以南高地,拒止敵之前進。此時我第一二二師第三六六旅旅長童澄正率王文振團(缺第一營)向滕縣急進,行至長巷村附近,與敵追擊部隊遭遇,激戰1小時許,被敵戰車衝散,退至官橋收容整頓後,企圖繼續向滕縣推進,復被敵阻,除先頭一個營鑽隙向滕縣前進外,餘向嶧縣方向轉進。
與此同時,我配置於大、小塢村之第一二四師第三七二旅曾蘇元部,亦遭優勢之敵壓迫,大部向滕縣城郊轉進,小部仍據原陣地繼續抵抗。
由泗水、太平邑調回之王文振團一個營(即嚴翊營)已於午後5時到達滕縣東關,擔任東關外防務。晚8時,敵由東沙河進犯。午夜,敵以炮火掩護其部隊數次夜襲,均被嚴營沉著擊退。
尚在開戰之初,集團軍總司令孫震就以正麵過廣、兵力薄弱,總預備隊僅有一團,曾電請派兵增援,繼奉蔣介石及李宗仁復諭,已派湯恩伯第二十軍團馳援,本日18時,其先頭部隊約一個團已到達臨城。
戰至15日夜,由龍山以東向南運動之敵大部已到達滕縣城東北之城頭、東漷、北明、龍陽店等地區;左翼大、小塢村方麵之敵,也大部向縣城東北轉移。至此,敵將由右翼迂迴圍攻滕縣之企圖已暴露無遺。敵此一招術可收兩方麵之功效,即既可直取戰略要點——滕縣,又可使滕縣外圍陣地不攻自破,失去作用。這一招術確實厲害,我正麵各部隊因後方為敵截斷,遂成混戰,除一部在普陽山、大、小塢村據守陣地,並奪回龍山外,滕縣外圍陣地逐個被敵擊破,守備部隊於混戰中或由敵後方,或由敵左翼突圍衝出,脫離戰場。而滕縣縣城已完全暴露在敵軍正麵,形勢處在萬分危急之中。集團軍總司令孫震令第一二二師師長兼代理第四十一軍軍長王銘章指揮第一二二師、第一二四師固守滕縣。就是在這十分嚴峻的時刻,保衛滕縣的艱巨任務落到了王銘章的肩上。
滕縣城保衛戰
王銘章,字之鍾,清光緒十九年正月二十九日(1893年3月17日)生,四川省新都縣泰興鄉人。因父母早年相繼病逝,家庭生活困窘,王銘章在其叔祖父王心田的資助下,上了新都縣高等小學,1909年考入四川陸軍小學第五期。辛亥革命時,曾參加四川保路同誌會的反清愛國革命活動。在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中,參加了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指揮的進攻江南製造局的戰鬥,失敗後返回四川,考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14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川軍第二師劉存厚部擔任排長。1915年12月,蔡鍔首先在雲南舉起了護國的義旗,川軍第二師起而響應,參加討袁之役,與袁世凱的北洋軍激戰於四川瀘州、納溪一帶,戰鬥中,王銘章屢立戰功,升任連長。護國戰爭剛一結束,便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川、滇、黔軍閥混戰。1917年在仁壽縣土地坎作戰中,王銘章身負重傷,因功升任川軍第四師第八旅第十五團第一營營長。1920年在川滇軍閥混戰中,升任第七師第十三旅第二十五團團長。1922年在川黔軍閥混戰中,升任第十三師第二十五旅旅長。1925年在部隊移駐德陽時,升任第十三師師長,隸屬田頌堯率領的四川西北屯殖軍。1927年任西北屯殖軍第一路副司令兼第三混成旅旅長。此時,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正席捲中國大地,四川西北屯殖軍在北伐戰爭的影響下順應潮流,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王銘章改任第二十九軍第四師師長。1930年移防成都,1932年冬兼成都衛戍司令。此期間,內戰代替了北伐,王銘章曾任川陝邊區左縱隊司令,參加過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發起的三路圍攻。1935年中央軍入四川,將第二十九軍改編為第四十一軍,孫震任軍長,王銘章任第一二二師師長,授銜陸軍少將。改編後,王銘章被調入峨眉山軍官訓練團受訓。1936年移防江油,不久奉命入甘,晉升為陸軍中將。西安事變後奉調入陝討伐張、楊,部隊進至漢中時,事變已和平解決,便率部返回德陽。王銘章作為一名正直的愛國軍人,作戰勇敢,指揮有方。但他從軍以來,多次被捲入軍閥混戰,並參加過對紅軍的圍剿。對此,他深惡痛絕,思想逐漸轉變。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堅決擁護抗戰救國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槍口一致對外”的主張。全麵抗戰爆發後,他請纓上陣,要求到前線殺敵。1937年9月12日,王銘章在四川德陽部隊駐地舉行的誓師大會上,慷慨陳詞,激動地表示:過去打了20年內戰,對不起四川的父老鄉親。今後在抗日戰場上,一定要做到受命不辱,臨危不苟,負傷不退,被俘不屈,以熱血和生命報效祖國,以實際行動來贖回自己20年來參與內戰,危害民眾的罪愆。爾後,他返回新都家鄉,對家人立下遺囑,辭別家鄉父老兄弟,率部出川北上,走上抗日戰爭的戰鬥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