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在美洲立住腳後,又通過戰爭和殖民將地盤逐步擴大。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奪取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紐約),與法國的七年戰爭中,英國又於1760年占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使得英國獲得了北美更多的控製權。


    隨後,澳大利亞(1788年被發現,最早是犯人的流放地)和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70%。大英帝國的雛形基本形成。


    頭角崢嶸


    17~18世紀英國在美洲的擴張,使得英帝國的實力大增,第一次引領了世界的風光。這段時期也被稱為“第一英帝國”。從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則被稱為“第二英帝國”。


    從18世紀起,第一英帝國開始衰落。此時輝格黨人長期控製國內政治權力(1714~1762年),忽視了對英國殖民體係的控製。後來,為了扭轉這種對殖民地的忽視,採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主要包括了從殖民地徵收更多的稅收),結果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使得英國喪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外國卷 第七編 沒有什麽輝煌可以永恆(3)


    但美國的獨立也使英國意識到,即使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因為此時的英國已經開始了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使得英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無可爭辯的競爭力,獲取豐厚的利潤成為很簡單現實的事情。


    此前,英國的經濟領域流行重商主義,這種學說認為,金銀或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金銀。所以除了直接開採金銀礦藏以外,對外貿易是貨幣財富的唯一來源。為此,國家要想致富,就應積極幹預經濟,努力發展對外貿易。在對外貿易中遵循多賣少買、賤買貴賣的原則,以保證盡量多的貨幣流向國內。但此時經過工業革命的英國,更需要自由、無幹涉的貿易來打破別國壁壘,傾銷自己的產品,所以重商主義很快就被亞當·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經濟自由主義代替了。這一原則在1840年左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標誌是英國撤銷了限製自由貿易的《玉米法》和《航海條例》,完全地開放了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了它們的市場。


    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英國是全球唯一的工業化強國,是全球30%工業產品的生產地(1870年)。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能夠如此有效、低廉地生產工業品,以至其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在運輸到外國後其價格依然比外國當地所生產的產品更具競爭力。隻要其海外市場的政局穩定,即使沒有實施正式的殖民統治,英國依然能夠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1815年英國在滑鐵盧打敗拿破崙,最終確立了其國際強國的地位;工業革命也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國;1855年的克裏米亞戰爭,英法聯軍擊敗俄國,又使英國牢牢掌握了世界工業和海上霸權,最終成為了影響全球的大帝國。


    早在1757年普拉西戰役勝利後,英國就讓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到了19世紀,東印度公司已經幾乎控製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之後該公司將管轄的領土移交給女王政府。維多利亞女王於1876年被宣布為印度女皇。隨後錫蘭(今天的斯裏蘭卡)、緬甸和馬來亞也被納入英國在亞洲的勢力範圍。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大敗中國,逼迫中國開放口岸,並且強行租借了香港。


    大英帝國的勢力如日中天,它的觸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時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與英帝國抗衡。帝國的事業達到了輝煌,“日不落”稱號由此形成,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


    2.尾大不掉———“英國病”的由來


    每當中國人想起當年英法聯軍敲破國門,稱我們為“東亞病夫”的時候,我們都無比的憤慨,心中越發堅定了要自強的信念。然而英國人在打破中國國門半個世紀以後,也患上了一種幹脆叫做“英國病”的病症,這又是為什麽呢?


    在那位受人尊敬和擁護的女王時代,英國國力空前,橫掃天下。1860年前後,英國生產了全世界鐵的53%、煤和褐煤的50%。現代能源消費是美國的五倍,法國的六倍,俄國的一百五十五倍。英國單獨占有全世界商業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都飄揚著“米”字旗。從1770年到1840年,每個工人的月生產率平均提高了二十倍,原棉消耗量從1800年的520萬磅,增至1840年的近5萬億磅,生鐵產量1720年為25,000噸,1840年增至140萬噸。


    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率先建立紡織、鋼鐵、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一個新型的現代國家拔地而起,到19世紀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業和世界貿易的壟斷地位,難怪顢頇無知的清政府根本不是它的對手。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麵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製的勢力範圍達到全世界麵積的四分之一,幾乎地球上每個角落都能聞到大英帝國的氣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類史上七大帝國的沒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朝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朝榮並收藏人類史上七大帝國的沒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