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人類史上七大帝國的沒落 作者:梅朝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下奇冤
袁崇煥,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十三萬人圍攻寧遠。袁崇煥誓師與寧遠城共存亡,軍士感奮,士氣高漲。袁崇煥行堅壁清野之策,同時將全部庫存的白銀置於城上,激勵將士。二十四日,後金軍來攻,明朝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後金軍敗去。次日,重振士氣,再次來攻,總帥努爾哈赤被飛來的炮石擊中,血流不止。後金又不得不收兵退去。在撤兵途中,努爾哈赤去世。
努爾哈赤死後,由皇太極即位當權。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率軍攻打錦州,錦州守軍一麵堅決抵抗,一麵飛報袁崇煥請援。袁崇煥識破皇太極圍錦州是調虎離山之計,目的在寧遠。於是堅守寧遠不動,派精騎四千繞到清軍後麵猛攻,致使清軍兩麵受敵。同時又奏請朝廷調其他路兵支援。皇太極見攻錦州不下,便回師進攻寧遠。城上明軍萬炮齊發,矢石如雨,清軍損傷慘重,又一次敗績。“寧、錦大捷”後,魏忠賢冒領功勳,大加封賞自己的爪牙,而袁崇煥不但沒有封賞,反誣他“不救錦州為暮氣”。袁崇煥一怒之下,辭官歸鄉。
袁崇煥既然已經辭官還鄉了,後來怎麽還會有那麽多的故事,看來他還有復出的一天。
崇禎帝即位之後,召袁崇煥入京,與他商量平遼方略。袁崇煥離京赴任時,崇禎帝親自為其送行,賜予尚方寶劍,對其寄予恢復邊疆的厚望。袁崇煥深知身負重命,擔心皇帝不能對己無疑,便再次懇請皇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還解釋說“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禎帝皆“優詔答之”。
袁崇煥到邊境後未立一戰功,但請餉之奏卻接連不斷,使崇禎皇帝大為不悅。身旁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又藉機挑撥,使崇禎帝雖然勉強發去了軍餉,但卻開始懷疑袁崇煥恃邊逼餉以充私囊。其後不久,袁崇煥又擅殺了皮島守將毛文龍。毛文龍在遼東失陷後堅守皮島,多次襲擊清軍後方,有力地牽製了清軍的南下。但他恃功跋扈,不但不聽袁崇煥調遣,而且還誣衊袁崇煥剋扣他的軍餉。崇禎帝對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十分惱火,但礙於尚方寶劍,隻能“優旨褒答”。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地,從蒙古繞道入關,很快便直逼京師而來。袁崇煥心急如焚,立即親率精銳部隊,馬不停蹄,急赴京師救援。他們趕到北京城外,與圍攻廣渠門的清軍交鋒,一場惡戰,清軍敗退。
皇太極又遇袁崇煥,心下十分懊惱,決定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行反間計。他首先假擬了兩封以自己口吻約袁崇煥私下議和的所謂“密信”,讓部下“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後又讓兩名被捕的宦官“無意間”聽到將士議論袁崇煥已與清主私下議和的消息,“逃”了其中一名。崇禎帝聽說後,怒不可遏,當即傳旨令袁崇煥入見,將其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謀叛欺君罪”將袁崇煥處以磔刑。袁崇煥死後,邊將更無人選,集體投降的將士日漸增加,崇禎帝輕率疑臣,自毀長城,致使大明王朝的堡壘不攻自破。
死不醒悟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進兵東渡黃河。崇禎急詔天下兵入京勤王,並調吳山桂入關。三次下罪己詔,罷天下遼餉,但進京赴王命者寥寥。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欲取庫中錢財賞賜兵卒,卻發現根本無銀兩可賞,最後隻能發給守衛險要處的兵士每人一百個銅錢。起義軍開始對平則門、彰義門發動攻擊,聲勢猛烈,士兵逃亡大半,崇禎不得已隻好命宮內太監上城拒守。下午戰事越來越激烈,彰義門守門執事太監曹化淳開門納降,起義軍呼嘯著破城而入。
中國卷 第四編 日落前的烏飛鳶唳(12)
起義軍破城的消息傳到禁中後,城內大亂,留守的百官紛紛逃跑,崇禎更是心急如焚,慌忙闖入殿內撞鍾招人,結果卻沒有人應答。不得已持劍跑入後宮,見皇後及公主嬪妃正聚在一處慟哭,下令皇後自盡。自己又流著淚,掩著麵狠心砍向長平公主,公主尖叫一聲,揮起左臂做擋,立刻血流成河,暈死過去。崇禎再也沒有勇氣對其心愛的女兒下手,提著劍跑到昭仁殿,砍死了另一個女兒昭仁公主。其他的宮人無計可施,隻有對泣,崇禎又殺嬪妃數人,投水而亡者有數百人。
之後,他把太子及永王、定王等安排躲到了外戚周、田家,自己在混亂中與太監王承恩等準備換便裝出城,可惜幾個城門守將不是射箭阻止他逃跑就是躲起來不做理會,崇禎不得已再一次退回宮內擊鍾,希望有文武官員來護駕,結果和第一次一模一樣。
已經是窮途末路的崇禎,臨死之前留給後世一個遺詔,他悔悟了嗎?
崇禎逃至萬壽山上,看到自己的宮闕內烽煙四起,起義軍魚貫而入,當下淚流滿麵,心知大勢已去。用劍割破手指立遺詔說:“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憑賊分裂,勿傷百姓一個。”逐披麵赤足,著藍衣,自縊於山角下一古柏旁。時年35歲。
袁崇煥,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十三萬人圍攻寧遠。袁崇煥誓師與寧遠城共存亡,軍士感奮,士氣高漲。袁崇煥行堅壁清野之策,同時將全部庫存的白銀置於城上,激勵將士。二十四日,後金軍來攻,明朝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後金軍敗去。次日,重振士氣,再次來攻,總帥努爾哈赤被飛來的炮石擊中,血流不止。後金又不得不收兵退去。在撤兵途中,努爾哈赤去世。
努爾哈赤死後,由皇太極即位當權。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率軍攻打錦州,錦州守軍一麵堅決抵抗,一麵飛報袁崇煥請援。袁崇煥識破皇太極圍錦州是調虎離山之計,目的在寧遠。於是堅守寧遠不動,派精騎四千繞到清軍後麵猛攻,致使清軍兩麵受敵。同時又奏請朝廷調其他路兵支援。皇太極見攻錦州不下,便回師進攻寧遠。城上明軍萬炮齊發,矢石如雨,清軍損傷慘重,又一次敗績。“寧、錦大捷”後,魏忠賢冒領功勳,大加封賞自己的爪牙,而袁崇煥不但沒有封賞,反誣他“不救錦州為暮氣”。袁崇煥一怒之下,辭官歸鄉。
袁崇煥既然已經辭官還鄉了,後來怎麽還會有那麽多的故事,看來他還有復出的一天。
崇禎帝即位之後,召袁崇煥入京,與他商量平遼方略。袁崇煥離京赴任時,崇禎帝親自為其送行,賜予尚方寶劍,對其寄予恢復邊疆的厚望。袁崇煥深知身負重命,擔心皇帝不能對己無疑,便再次懇請皇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還解釋說“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禎帝皆“優詔答之”。
袁崇煥到邊境後未立一戰功,但請餉之奏卻接連不斷,使崇禎皇帝大為不悅。身旁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又藉機挑撥,使崇禎帝雖然勉強發去了軍餉,但卻開始懷疑袁崇煥恃邊逼餉以充私囊。其後不久,袁崇煥又擅殺了皮島守將毛文龍。毛文龍在遼東失陷後堅守皮島,多次襲擊清軍後方,有力地牽製了清軍的南下。但他恃功跋扈,不但不聽袁崇煥調遣,而且還誣衊袁崇煥剋扣他的軍餉。崇禎帝對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十分惱火,但礙於尚方寶劍,隻能“優旨褒答”。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地,從蒙古繞道入關,很快便直逼京師而來。袁崇煥心急如焚,立即親率精銳部隊,馬不停蹄,急赴京師救援。他們趕到北京城外,與圍攻廣渠門的清軍交鋒,一場惡戰,清軍敗退。
皇太極又遇袁崇煥,心下十分懊惱,決定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行反間計。他首先假擬了兩封以自己口吻約袁崇煥私下議和的所謂“密信”,讓部下“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後又讓兩名被捕的宦官“無意間”聽到將士議論袁崇煥已與清主私下議和的消息,“逃”了其中一名。崇禎帝聽說後,怒不可遏,當即傳旨令袁崇煥入見,將其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謀叛欺君罪”將袁崇煥處以磔刑。袁崇煥死後,邊將更無人選,集體投降的將士日漸增加,崇禎帝輕率疑臣,自毀長城,致使大明王朝的堡壘不攻自破。
死不醒悟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進兵東渡黃河。崇禎急詔天下兵入京勤王,並調吳山桂入關。三次下罪己詔,罷天下遼餉,但進京赴王命者寥寥。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欲取庫中錢財賞賜兵卒,卻發現根本無銀兩可賞,最後隻能發給守衛險要處的兵士每人一百個銅錢。起義軍開始對平則門、彰義門發動攻擊,聲勢猛烈,士兵逃亡大半,崇禎不得已隻好命宮內太監上城拒守。下午戰事越來越激烈,彰義門守門執事太監曹化淳開門納降,起義軍呼嘯著破城而入。
中國卷 第四編 日落前的烏飛鳶唳(12)
起義軍破城的消息傳到禁中後,城內大亂,留守的百官紛紛逃跑,崇禎更是心急如焚,慌忙闖入殿內撞鍾招人,結果卻沒有人應答。不得已持劍跑入後宮,見皇後及公主嬪妃正聚在一處慟哭,下令皇後自盡。自己又流著淚,掩著麵狠心砍向長平公主,公主尖叫一聲,揮起左臂做擋,立刻血流成河,暈死過去。崇禎再也沒有勇氣對其心愛的女兒下手,提著劍跑到昭仁殿,砍死了另一個女兒昭仁公主。其他的宮人無計可施,隻有對泣,崇禎又殺嬪妃數人,投水而亡者有數百人。
之後,他把太子及永王、定王等安排躲到了外戚周、田家,自己在混亂中與太監王承恩等準備換便裝出城,可惜幾個城門守將不是射箭阻止他逃跑就是躲起來不做理會,崇禎不得已再一次退回宮內擊鍾,希望有文武官員來護駕,結果和第一次一模一樣。
已經是窮途末路的崇禎,臨死之前留給後世一個遺詔,他悔悟了嗎?
崇禎逃至萬壽山上,看到自己的宮闕內烽煙四起,起義軍魚貫而入,當下淚流滿麵,心知大勢已去。用劍割破手指立遺詔說:“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憑賊分裂,勿傷百姓一個。”逐披麵赤足,著藍衣,自縊於山角下一古柏旁。時年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