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人類史上七大帝國的沒落 作者:梅朝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張居正對明朝的政事從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麵下手,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改革。政治上,他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作為升遷、黜陟的依據;軍事上整飭軍備,加強邊防,選用能征善戰、帶兵嚴格的將領,對蒙古採取安撫睦鄰政策;經濟上,清丈全國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這一係列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使得萬曆前十年,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當時太倉的積糧可支用10年,國庫錢財多達400餘萬。
如此卓有成效的統治,怎麽還會在後世被人說成是明之亡亡於神宗呢?
可惜好景不長,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神宗開始獨掌政權。反對改革的官僚紛紛起來攻擊、誣陷張居正,神宗也對昔日威柄震主的師傅日益不滿,回想起以前馮、張二人對自己的約束,神宗反感陡升。於萬曆十年十二月,將馮保以欺君蠹國之罪,免除東廠提督之職,抄沒家產,隨後將張居正重用的人統統罷免,同時為從前反對張居正的人一一恢復名譽或官職。又追奪張居正的封號和諡號,查抄張家,謫戍家人,改革全部被廢止。
從此以後,朝廷一天天地走向沒落。他長年深居禁宮,盡情享樂,群臣不認識他,他不認識群臣。甚至連郊廟祭祀這些古代禮法社會中認為很重要的事情都委人代行,終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使得朝政大壞。生活上他十分奢侈,揮金如土,喜歡大興土木,整個統治階級糜爛不堪,貪汙成風。他還以采木、燒造、織造、採辦為名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當礦監、稅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並提倡官吏向他進奉,把進奉財物的多少作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標準。為此人心洶洶,民變紛起,社會越發動盪不安。
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寧夏副總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同時西南又發生播州楊應龍叛亂。明神宗被迫三路出征,史稱“萬曆三大征”。三征歷時十餘年雖然獲得全勝,但卻喪師數十萬,耗銀千萬兩,兵連禍結,國家遭難。
中國卷 第四編 日落前的烏飛鳶唳(5)
神宗因為寵愛貴妃鄭氏,想要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儲,而把皇長子朱常洛晾在一邊,這引起了全體大臣的激烈反對,是為明朝政壇重事之一的“國本之爭”,這是繼嘉靖朝“大議禮之爭”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皇帝與大臣的衝突。雖然最終勝利的是大臣,但此事前後拖延達二十年之久,為此有好多大臣掛冠還鄉,朝中職位空缺嚴重。神宗也與文官政府形成消極對抗,幾十年不理朝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東林黨人與邪黨的鬥爭更加是水火不容,持續了很久。而此時東北的後金卻迅速崛起,努爾哈赤用三十年的時間統一了女真各部,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向明王朝發起了進攻。“遼餉”的加派使民怨沸騰,神宗也從此愁眉不展。星火之光,最終發展成為燎原之勢,把明朝送上了覆亡之路。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八月神宗病逝。《明史》評曰:“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對明朝的這幾位皇帝,柏楊先生給過一個很好的總結,讓人失笑,他說:“人的感情反應,有時候竟會恰恰相反。朱祁鎮、朱厚照之類的活寶,把皇宮當作不快樂的地方,總是到外麵遊蕩。而朱厚熜、朱翊鈞之類癟三,又把皇宮當作最快樂的地方,連片刻都不肯離開。對於後者,我們真不了解,在那個範圍有限(不過三四十個院子)的皇宮中,每天所見的都是同一的麵孔和同一的景色,怎麽能自我關閉三十年,而不感到單調煩悶。”
神宗長子朱常洛雖然保住了儲君之位,但即位一月後就糊裏糊塗地死去,從而產生了明朝三大案之一的“紅丸案”。光宗死後由其十五歲的長子朱由校即位,是為明熹宗。在位七年,年號天啟,後因服用“仙藥”而死。
熹宗即位之初,東林黨勢力較大,公正盈朝。楊漣、左光鬥、趙南星、高攀龍等東林人士還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製稍顯清明。但很快,朝政就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把持,肆意屠戮忠良,任用奸小,使明王朝墮入窮途。
魏忠賢不識字,卻善於察言觀色,曲意逢迎。很快便依仗紅極一時的大太監王安爬上權力高峰,之後又設計將王安排擠出去,與熹宗乳母客氏結成了同盟,成為了後宮不可一世的力量。
其時,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來自遼東後金的威脅越來越嚴重,明朝的大片山河墜入敵手。而熹宗卻整天沉浸在自己的木匠活當中,朝夕營造,膳飲都忘,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他心靈手巧,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之類的木匠活,都親自操作。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吳寶崖在《曠園雜誌》記載熹宗“嚐於庭院中蓋小宮殿,高四尺許,玲瓏巧妙”。
他對木匠活的長期沉迷,使魏忠賢有機會與朝堂上的一些奸臣聯合,排擠東林黨人,逐漸掌握了內閣、六部。
魏忠賢總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貫注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哪有時間理會這些事,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導致魏忠賢一手遮天,東林黨人被貶、被殺者不計其數。魏忠賢把他們投入監獄,遍施人間酷刑,然後殺害,但始終沒能將這些人屈服。東林黨人因此也成為繼漢代黨錮之後的又一代千古文人表率,受到後世景仰。
如此卓有成效的統治,怎麽還會在後世被人說成是明之亡亡於神宗呢?
可惜好景不長,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神宗開始獨掌政權。反對改革的官僚紛紛起來攻擊、誣陷張居正,神宗也對昔日威柄震主的師傅日益不滿,回想起以前馮、張二人對自己的約束,神宗反感陡升。於萬曆十年十二月,將馮保以欺君蠹國之罪,免除東廠提督之職,抄沒家產,隨後將張居正重用的人統統罷免,同時為從前反對張居正的人一一恢復名譽或官職。又追奪張居正的封號和諡號,查抄張家,謫戍家人,改革全部被廢止。
從此以後,朝廷一天天地走向沒落。他長年深居禁宮,盡情享樂,群臣不認識他,他不認識群臣。甚至連郊廟祭祀這些古代禮法社會中認為很重要的事情都委人代行,終日沉湎於酒色之中,使得朝政大壞。生活上他十分奢侈,揮金如土,喜歡大興土木,整個統治階級糜爛不堪,貪汙成風。他還以采木、燒造、織造、採辦為名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當礦監、稅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並提倡官吏向他進奉,把進奉財物的多少作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標準。為此人心洶洶,民變紛起,社會越發動盪不安。
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寧夏副總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同時西南又發生播州楊應龍叛亂。明神宗被迫三路出征,史稱“萬曆三大征”。三征歷時十餘年雖然獲得全勝,但卻喪師數十萬,耗銀千萬兩,兵連禍結,國家遭難。
中國卷 第四編 日落前的烏飛鳶唳(5)
神宗因為寵愛貴妃鄭氏,想要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儲,而把皇長子朱常洛晾在一邊,這引起了全體大臣的激烈反對,是為明朝政壇重事之一的“國本之爭”,這是繼嘉靖朝“大議禮之爭”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皇帝與大臣的衝突。雖然最終勝利的是大臣,但此事前後拖延達二十年之久,為此有好多大臣掛冠還鄉,朝中職位空缺嚴重。神宗也與文官政府形成消極對抗,幾十年不理朝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東林黨人與邪黨的鬥爭更加是水火不容,持續了很久。而此時東北的後金卻迅速崛起,努爾哈赤用三十年的時間統一了女真各部,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向明王朝發起了進攻。“遼餉”的加派使民怨沸騰,神宗也從此愁眉不展。星火之光,最終發展成為燎原之勢,把明朝送上了覆亡之路。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八月神宗病逝。《明史》評曰:“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對明朝的這幾位皇帝,柏楊先生給過一個很好的總結,讓人失笑,他說:“人的感情反應,有時候竟會恰恰相反。朱祁鎮、朱厚照之類的活寶,把皇宮當作不快樂的地方,總是到外麵遊蕩。而朱厚熜、朱翊鈞之類癟三,又把皇宮當作最快樂的地方,連片刻都不肯離開。對於後者,我們真不了解,在那個範圍有限(不過三四十個院子)的皇宮中,每天所見的都是同一的麵孔和同一的景色,怎麽能自我關閉三十年,而不感到單調煩悶。”
神宗長子朱常洛雖然保住了儲君之位,但即位一月後就糊裏糊塗地死去,從而產生了明朝三大案之一的“紅丸案”。光宗死後由其十五歲的長子朱由校即位,是為明熹宗。在位七年,年號天啟,後因服用“仙藥”而死。
熹宗即位之初,東林黨勢力較大,公正盈朝。楊漣、左光鬥、趙南星、高攀龍等東林人士還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製稍顯清明。但很快,朝政就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把持,肆意屠戮忠良,任用奸小,使明王朝墮入窮途。
魏忠賢不識字,卻善於察言觀色,曲意逢迎。很快便依仗紅極一時的大太監王安爬上權力高峰,之後又設計將王安排擠出去,與熹宗乳母客氏結成了同盟,成為了後宮不可一世的力量。
其時,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來自遼東後金的威脅越來越嚴重,明朝的大片山河墜入敵手。而熹宗卻整天沉浸在自己的木匠活當中,朝夕營造,膳飲都忘,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他心靈手巧,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之類的木匠活,都親自操作。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吳寶崖在《曠園雜誌》記載熹宗“嚐於庭院中蓋小宮殿,高四尺許,玲瓏巧妙”。
他對木匠活的長期沉迷,使魏忠賢有機會與朝堂上的一些奸臣聯合,排擠東林黨人,逐漸掌握了內閣、六部。
魏忠賢總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貫注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哪有時間理會這些事,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導致魏忠賢一手遮天,東林黨人被貶、被殺者不計其數。魏忠賢把他們投入監獄,遍施人間酷刑,然後殺害,但始終沒能將這些人屈服。東林黨人因此也成為繼漢代黨錮之後的又一代千古文人表率,受到後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