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夭折的千古一帝:隱藏在歷史背後的周世宗 作者:柴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直到南唐昇元三年(公元939年)正月二十三日,在文武百官的再三勸請下,這位南唐開國皇帝正式拋棄“徐知誥”這個名字,“複姓李氏”(8),改稱李昪。國號也從齊朝變成了唐朝,史稱南唐。同時,李昪將養父徐溫的廟號由太祖改為義祖。
李昪為自己改名字,曾經考慮用“昂”、“晃”、“坦”,但昂字犯了唐文宗李昂的名諱,晃字是朱溫曾經用過的,而坦字又犯了唐睿宗李旦的偏諱,所以最終定了“昪”,意為光明。李昪希望自己積三十年之功打拚出來的王朝如日中天。
李昪雖然自稱是唐朝宗室後裔,實際上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的子孫,或者他根本就不姓李。即位後,李昪開始在唐朝宗室中尋找有名望的親王,做為遠祖。按《資治通鑑》的說法,李昪想認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吳王李恪為遠祖。
有大臣說李恪被殺,不祥,不如認鄭王李元懿,但大臣們一商議,覺得李恪的後人位顯望隆,遂定為吳王李恪後人。但陸遊《南唐書》則說李昪認唐憲宗李純第十子、建王李恪為遠祖,追尊建王李恪為定宗靜皇帝。天花亂墮的胡鬧一通後,李昪自稱是唐朝後裔的說法反而破綻百出,成為歷史笑柄。
李昪雖然得位不正,兼有冒稱唐朝宗室之嫌,而且對楊吳宗室的手段極為狠毒,但從治政能力和效果來說,李昪是五代十國時期少有的賢君,至少他對百姓還是很寬厚的。李昪開國後,他實施了許多有益於南唐政權發展的政策,大致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減免百姓賦稅,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數年間,國資豐饒。
二、製定《昇元格》,健全法律體係。
三、嚴禁外戚宦官幹政,他的寵妃種氏勸他立自己所生的小兒子李景逷為太子,李昪大怒,立刻廢掉種氏。
四、與鄰國為善,不妄動兵戈。李昪不求統一天下,隻要能守好江東就非常滿足了。李昪保守的對外政策對久經戰禍洗劫的江東百姓來說,未始不是件好事。
由於李昪出身寒微,他從小就在民間最底層苦苦掙紮,所以他戰爭時代,底層百姓所遭受到的苦難感同身受。“少遭迍難,長罹兵革。民間疾苦無細不知。”
(9)他執政後,製定出許多讓利與民的好政策。一方麵,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的恢復和發展,另一方麵,社會漸趨於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稱李昪時代的南唐是小盛世,一點也不為過。
——————————————————————————————————
(1) 王國維《人間詞話》
(2)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卷六十二
(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
(4) 《十國春秋.陳彥謙傳》卷十
(5)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
(6) 《十國春秋.南唐烈祖紀》卷十五
(7) (8) (9) 《江南野史》卷一
第四章 拉開統一的序幕
一 南唐的前世今生
2
經過楊行密、徐溫、李昪五十年的經營,江東成為當之無愧的南方第一大國。地盤最多、人口最多、經濟最富庶、兵力最強。“其地東暨衢、婺,南及五嶺,西至湖湘,北據長淮,凡三十餘州,廣袤數千裏,盡為其所有,近代僣竊之地,最為強盛。”(1)
在南方九國中,就地勢而言,進可取中原、取可守本土的,隻有前後蜀、楊吳、南唐四國。其他五國要麽國力極弱,如荊南;要麽被吳蜀隔在最南端,根本無力向北發展。
李昪主政江南的十五年間,是南唐的極盛時代,即使是徐溫時代相比,與較為遜色。“是時江淮無事,累歲豐稔,兵食盈積。而梁宋屢亂。群臣鹹言土運中興,宜復先代疆宇之請。”(2)
李昪確定了內守外和的立國政策,輕易不會做出改變,無論大臣們在他麵前如何搖唇鼓舌,他都不為所動。。雖然南唐和並無陸地領土接壤的契丹經常泛海往來,也隻是互通有無而已,並沒有結成戰略聯盟,共同進取中原的打算。
對於李昪的保守型發展戰略,好言兵事的馮延巳諷刺李昪是個目光短淺的田舍翁,“譏笑烈祖(3)戢兵,以為齷齪無大略。此田舍翁,安能成天下事。”(4)
不是說李昪天生保守,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圖抱負,而是他身邊的幾個鄰居,都無釁可取。此時北有石敬瑭的後晉、東有錢元瓘的吳越,南有劉煹哪蝦骸ⅲ西有馬希範的楚,他們的能力都非常強,誰也不好啃。
雖然東南的閩國此時正陷入兄弟內亂,但閩國地形險峻複雜,非一朝一夕能戰而勝之。一旦陷入苦戰,勝負亦未可知。南唐西邊有個荊南倒是個小國,但國主高從誨為人賢明,亦非易取之輩。
而且荊南是中原政權的南線戰略屏障,後晉絕不會坐視不管。在戰略上,先取荊南,逼後晉和楚國同時進攻南唐,這無異於自殺,李昪不會做這等蠢事。所以李昪對外守和,是顧及南唐國力的明智之舉,不能視為膽怯。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江東三位開國君主楊行密、徐溫、李昪,其本人固然神武賢明,但他們的子嗣卻沒有一個成器的。楊行密的一窩兒子如此,徐溫的一窩兒子如此,李昪的一窩兒子還是如此。
李昪為自己改名字,曾經考慮用“昂”、“晃”、“坦”,但昂字犯了唐文宗李昂的名諱,晃字是朱溫曾經用過的,而坦字又犯了唐睿宗李旦的偏諱,所以最終定了“昪”,意為光明。李昪希望自己積三十年之功打拚出來的王朝如日中天。
李昪雖然自稱是唐朝宗室後裔,實際上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的子孫,或者他根本就不姓李。即位後,李昪開始在唐朝宗室中尋找有名望的親王,做為遠祖。按《資治通鑑》的說法,李昪想認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吳王李恪為遠祖。
有大臣說李恪被殺,不祥,不如認鄭王李元懿,但大臣們一商議,覺得李恪的後人位顯望隆,遂定為吳王李恪後人。但陸遊《南唐書》則說李昪認唐憲宗李純第十子、建王李恪為遠祖,追尊建王李恪為定宗靜皇帝。天花亂墮的胡鬧一通後,李昪自稱是唐朝後裔的說法反而破綻百出,成為歷史笑柄。
李昪雖然得位不正,兼有冒稱唐朝宗室之嫌,而且對楊吳宗室的手段極為狠毒,但從治政能力和效果來說,李昪是五代十國時期少有的賢君,至少他對百姓還是很寬厚的。李昪開國後,他實施了許多有益於南唐政權發展的政策,大致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減免百姓賦稅,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數年間,國資豐饒。
二、製定《昇元格》,健全法律體係。
三、嚴禁外戚宦官幹政,他的寵妃種氏勸他立自己所生的小兒子李景逷為太子,李昪大怒,立刻廢掉種氏。
四、與鄰國為善,不妄動兵戈。李昪不求統一天下,隻要能守好江東就非常滿足了。李昪保守的對外政策對久經戰禍洗劫的江東百姓來說,未始不是件好事。
由於李昪出身寒微,他從小就在民間最底層苦苦掙紮,所以他戰爭時代,底層百姓所遭受到的苦難感同身受。“少遭迍難,長罹兵革。民間疾苦無細不知。”
(9)他執政後,製定出許多讓利與民的好政策。一方麵,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的恢復和發展,另一方麵,社會漸趨於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稱李昪時代的南唐是小盛世,一點也不為過。
——————————————————————————————————
(1) 王國維《人間詞話》
(2)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卷六十二
(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
(4) 《十國春秋.陳彥謙傳》卷十
(5)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
(6) 《十國春秋.南唐烈祖紀》卷十五
(7) (8) (9) 《江南野史》卷一
第四章 拉開統一的序幕
一 南唐的前世今生
2
經過楊行密、徐溫、李昪五十年的經營,江東成為當之無愧的南方第一大國。地盤最多、人口最多、經濟最富庶、兵力最強。“其地東暨衢、婺,南及五嶺,西至湖湘,北據長淮,凡三十餘州,廣袤數千裏,盡為其所有,近代僣竊之地,最為強盛。”(1)
在南方九國中,就地勢而言,進可取中原、取可守本土的,隻有前後蜀、楊吳、南唐四國。其他五國要麽國力極弱,如荊南;要麽被吳蜀隔在最南端,根本無力向北發展。
李昪主政江南的十五年間,是南唐的極盛時代,即使是徐溫時代相比,與較為遜色。“是時江淮無事,累歲豐稔,兵食盈積。而梁宋屢亂。群臣鹹言土運中興,宜復先代疆宇之請。”(2)
李昪確定了內守外和的立國政策,輕易不會做出改變,無論大臣們在他麵前如何搖唇鼓舌,他都不為所動。。雖然南唐和並無陸地領土接壤的契丹經常泛海往來,也隻是互通有無而已,並沒有結成戰略聯盟,共同進取中原的打算。
對於李昪的保守型發展戰略,好言兵事的馮延巳諷刺李昪是個目光短淺的田舍翁,“譏笑烈祖(3)戢兵,以為齷齪無大略。此田舍翁,安能成天下事。”(4)
不是說李昪天生保守,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圖抱負,而是他身邊的幾個鄰居,都無釁可取。此時北有石敬瑭的後晉、東有錢元瓘的吳越,南有劉煹哪蝦骸ⅲ西有馬希範的楚,他們的能力都非常強,誰也不好啃。
雖然東南的閩國此時正陷入兄弟內亂,但閩國地形險峻複雜,非一朝一夕能戰而勝之。一旦陷入苦戰,勝負亦未可知。南唐西邊有個荊南倒是個小國,但國主高從誨為人賢明,亦非易取之輩。
而且荊南是中原政權的南線戰略屏障,後晉絕不會坐視不管。在戰略上,先取荊南,逼後晉和楚國同時進攻南唐,這無異於自殺,李昪不會做這等蠢事。所以李昪對外守和,是顧及南唐國力的明智之舉,不能視為膽怯。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江東三位開國君主楊行密、徐溫、李昪,其本人固然神武賢明,但他們的子嗣卻沒有一個成器的。楊行密的一窩兒子如此,徐溫的一窩兒子如此,李昪的一窩兒子還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