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清高宗幹隆篇(9)


    劉墉:祖傳牛皮癬,專治老中醫


    劉墉劉石庵患有牛皮癬,每當發病的時候奇癢難耐,痛苦不堪。一些江湖術士知道這個情況後,經常打著名醫的幌子上門騙取錢財。有一天又有這麽一位,在劉府門前送帖子,上寫:"祖傳老中醫,專治牛皮癬"。劉墉一見,心想就讓他試試吧。於是接進府裏好好招待。誰知這隻是一個庸醫,各種好藥材都用遍了,錢花了不少,病卻一點也不見好。劉墉一氣之下把他趕出家門,並在自己門前貼一告示,上寫:"祖傳牛皮癬,專治老中醫!"


    張之洞在湖北開始創辦洋學堂的時候,聘請了好多老師宿儒來當教習(等於現在的教授)。張之洞第一次對教習們講話,說了句語重心長的笑話。他說:今天請到的老師們,都是"袞袞諸公"(衣服光鮮的樣子,指做官),希望大家能夠盡心盡力地教好學生。如果不能教好學生,便和開設這學堂的最初意願相悖了,那麽,隻好是"諸公滾滾"了!


    張之洞最討厭人們用日本名詞。有一次,他的一個幕僚草擬了一份文稿,他審閱的時候看到裏麵有"健康"一詞,就批示說:"健康乃是日本名詞,寫文章居然用這種字眼實在是可恨!"這幕僚反唇相譏,在旁邊標註說:"名詞一詞也是日本傳來的,用了豈不是更可恨?!"


    清代的年羹堯,原來秉賦非常惡劣,粗魯愚鈍。後來是靠一位明師教導出來,而文成武就的。因此日後他對請來教導子女的老師也就特別恭敬、重視,優待異常。優待歸優待,在老師教書的地方,他卻貼了這樣一副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倒是直白懇切。


    1896年,李鴻章懷著"聯絡西洋、牽製東洋"的心理,帶領四十五名隨員從上海出發,乘法輪赴歐洲考察。先出席莫斯科沙皇的加冕禮,繼而訪問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再渡海赴美,經加拿大、日本,於10月返抵天津。這趟歐美之行令這位在中國推行洋務改革已三十年之久的大臣大開眼界。不過在此期間李鴻章也出了不少洋相:


    帶上棺材一起走。出訪期間,自然是各類物品、人員都準備齊全,出奇的是李鴻章竟然還帶著一具棺材隨行。他說:"我已73歲,隨時可能辭世,但中國人不能死在外國土地上,一旦死於外國,就把我安置在棺木中運回國去,也等於是死在了天朝故土。"也算愛國吧。


    大抽水菸袋。不管何時何地,隻要菸癮發作,李鴻章就會呼喚隨從端來他的大水菸袋,侍候他吸菸。出訪日本,在日本酒店住過以後,他的水菸蒂竟然把房間的地毯燒了幾個洞,後來由中國使館負責賠一筆錢給酒店才算了事。


    烹吃寵物。在訪問法國期間,法國的一名大臣贈送給李鴻章一條當地著名的寵物狗。過了幾天,這個大臣回訪李的時侯問他:"您覺得那隻小狗怎麽樣?您喜歡嗎?"李鴻章回答說:"味道和中國的狗差不多,倒是非常的可口。"


    某一位學究,認為自己的書法獨步海內,既有名家大師的傳統又有獨到的創新。一次有機會遇到曾國藩,就洋洋自得地請這位重臣點評。曾國藩早聽說了有關他的事情,於是煞有介事地看著他寫的條幅說:"諸位看,這一筆自然是取自顏體,很有風範;這一筆一定是取自柳體,也頗得神髓;而這一筆則取自趙體……"學究剛一聽,自然非常得意,當他見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的時候才回過味兒來:曾國藩這是在罵他寫的字是四不像的雜拌字呀!


    紀曉嵐:欽賜翰林院吃煙


    清代幹隆年間編修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自號石雲,是清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任《四庫金書》館總纂官,刪定總目提要。性坦率、好滑稽。著有《紀文達公遺集》和《閱微草堂堂記》等。


    紀昀嗜煙如命,幹隆皇帝得知他嗜煙如命,也"賜鬥一枚,準其在館吸食。"紀昀也由此自稱是"欽賜翰林院吃煙"。


    《清朝野史大觀》記載:紀昀不慎丟了旱菸袋,著急之餘,其僕人對他說:"您別著急,明天到舊貨市場上轉轉,肯定能找回來。"紀昀半信半疑。但次日他還是按僕人說的,來到舊貨市場,果然看見。一人正拿著他的菸袋在市場上等待買主。紀昀便急忙上前問道:


    "多少銀兩先生肯賣?"賣者說:"這個菸袋鍋子太大,沒人能用得了,客官若看得上,隨便給幾文就行。"於是,紀昀隻花了幾文小錢,便使自己的大菸袋失而復得。


    另有一則說和府新建花園,因為紀的才學過人,和珅就請他為花園題寫亭額。紀昀爽快答應,給他送去了"竹苞"二字的橫扁。和珅將紀昀的題字掛在自己新建花園的涼亭上,並向幹隆皇帝匯報了此事。幹隆一聽,哈哈大笑起來,和珅被皇帝的大笑弄得莫明其妙,急忙向幹隆帝求教,幹隆帝這方邊笑邊說,"你把那兩字拆開來看看,豈不是個個草包嗎?"


    幹隆怒斥紀曉嵐


    清朝各個皇帝都偏愛南巡。一百年來,曾十二次大規模南巡。光是幹隆皇帝一人,就曾經六下江南。各個皇帝在南巡途中雖然也做了一些興修水利、修建海塘等利國利民之事,並減免沿途百姓的賦稅,但是沿途修建行宮、禦道、遊玩景點,拆毀房廬屋舍,致使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百業凋敝,給百姓帶來的卻是難以承受的苦難。朝中百官和各地的地方官自然知道其中的苦楚,可誰又敢掃皇上的興致呢?但總有一些生性耿直、剛正不阿的人站出來進言。然而螳臂當車,常是招來禍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景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景暉並收藏清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