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希特勒提升為“頓河”集團軍群司令官,並受命解救包圍在史達林格勒的保盧斯集團軍的馮·曼施泰因,是法西斯一位久經戰場的軍事頭目,在德軍多次掠奪性的遠征中頗有名氣。保盧斯後來對他的評價是:“這是一位知名人物,具有很高的造脂,才思敏捷,善於在希特勒麵前堅持自己的見解”。馮·梅倫廷少將於11月37日被任命為坦克第48軍參謀長,在談到自己由統帥部大本營前往“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之行時,他對曼施泰因本人更是大加讚譽。
“11月28日晨,我飛抵羅斯托夫,前往新建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從東普魯士乘老式容克——52試驗飛機的這次飛行,時間長得令人難以忍受。我們穿過被毀壞的華沙上空,越過無法通行的平斯克沼澤地和白雪皚皚的烏克蘭大草原,在波爾塔瓦(這兒到處是不詳的古蹟,令人回憶起卡爾十二世的入侵)作短暫停留後,於當天下午到達羅斯托夫。經過這次二千四百公裏的飛行,我對俄羅斯的廣闊無垠,對在如此遙遠的地方進行的戰爭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
當日晚上,我就向曼施泰因元帥及其參謀長韋勒報到。從]940年在波蘭視察我那個師以來,曼施泰因顯得老多了,但威信也高了。與俄國人作戰初期和爾後攻占克裏木時建立的功績,因此而得到的榮譽,是東線任何一位指揮員都非常羨慕的。作為實施包圍戰的專家,他曾被派到戰線的列寧格勒地段,製定奪取俄國人這個舊都的計劃。爾後,他又來到史達林格勒附近,肩負起恢復頓河上的態勢和解救被圍在史達林格勒德軍集團的重任。人們都恰如其分地稱曼施泰因‘是個在非常冷靜的假麵具下,隱藏看豐富感情的人’他派我到‘頓河’集團軍群首席參謀布賽那兒去”。
他談到結束坦克第48軍之行時,梅倫廷沒有掩飾其悲觀情緒:“11月29日拂曉,我飛往坦克第48軍指揮部。我乘飛機在沿途和飛行員一起認真觀察下麵的情況,耽心飛錯了,降落到對方。飛機飛得很低,因此能對俄羅斯的媽媽(指頓河——譯者注)有一個十分完整的概念。頓河兩岸是無邊無際的草原,偶爾能看到一些散落在山穀裏的村莊。這兒的景象使人想起北非的沙漠,隻是在這裏,皚皚白雪代替了沙子。當飛機降落在一個不大的前線機場時,我明白在自己的戎馬生涯中,一個新的和非常黑暗的時期開始了”。
對德軍在史達林格勒被圍以後的形勢,馮·曼施泰因作了詳細的描述。在他的描述中,除了—些細節值得重視外,有許多東西是被歪曲了的,是不可信的。譬如,在史達林格勒大包圍圈裏的德軍有33萬人,他卻說成20萬至22萬人,在分析保盧斯的處境時,他又特別強調空運補給所起的關鍵作用,但同時又把德軍在這兒所犯的錯誤一股腦兒推到希特勒和戈林頭上。這也是希特勒的將軍們在戰後回憶錄裏論述有關問題所慣用的手法。他還談到,作為“頓河”集團軍群的司令官,他掌握的兵力不足於實施解圍進攻。他寫道:“……很快人們就發現,由於兵力不足,最初計劃由坦克第4集團軍從頓河以東的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霍利特’集群從中奇爾河向喀拉蚩發動突擊來解除對第6集團軍的包圍,是難以實現的。誠然,可望在一個地方集結足夠的兵力。在這種情況下,可用於實施解圍突擊的也隻有坦克第4集團軍。這個集團軍離史達林格勒較近,在前往史達林格勒的途中不必跨越頓河。甚至可以預料,敵人會認為我在頓河東岸發動進攻的可能性最小,因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德軍要在這個地帶集結大量部隊,是要冒一定風險的。因此,敵人起初隻往科捷利尼科沃方向派出了較小的部隊掩護合圍的對內正麵。當初,敵人在這兒與坦克第4集團軍對峙隻有5個師,在奇爾河卻有15個師”。
12月1日,集團軍群指揮部命令實施“冬季大雷雨”戰役,命令規定:
坦克第4集團軍從頓河以東的科捷利尼科沃地域以主力發動進攻。進攻開始時間定在12月8日。該集團軍的任務是,突破掩護正麵,向占據史達林格勒以南或以西合圍對內正麵的蘇軍後方和翼側實施突擊,並擊潰那裏的蘇軍。
“霍利特”戰役集群內的坦克第48軍由下奇爾斯卡亞車站一帶頓河和奇爾河上的登陸場向蘇軍後方實施突擊。
第6集團軍遵照希特勒的絕對命令,繼續堅守在大包圍圈裏的原陣地。同時,該集團軍還要向包圍圈西南往頓斯卡亞察裏察河突圍,務必在集團軍群司令部規定的那天與進攻中的坦克第4集團軍會合。
在下奇爾斯卡亞附近奇爾河一線固守的敵軍,距被圍困的保盧斯部隊隻有40公裏。而科捷利尼科沃集團(‘霍特’集團軍群)在發起進攻之前,卻在離保盧斯部隊120公裏的地方。曼施泰因不管這些,仍決定由科捷利尼科沃發動進攻。“他象擺脫了一場冒險的艱苦戰役一樣,放棄了強渡頓河的計劃,選擇了頓河東南的科捷利尼科沃作為作戰地區。在他看來,從這個地方發動進攻是再好不過了”。
定下從科捷利尼科沃發動突擊的決心是由於一係列因素促成的,首先是由於當時的形勢促成的。沙伊貝特在談到這個情況時曾寫道:蘇軍鞏固了合圍圈之後,立即對奇爾河沿岸的德軍發動了攻擊。攻擊的重點故在奇爾河下遊及其在頓河入口處的登陸場。德軍在這幾處地方竭盡全力,最後才在坦克第48軍統一指揮的各個部隊的援助下,打退了蘇軍的幾次攻擊。不過,在“霍利特”突擊集群作為實施解圍戰役的主力於11月底抵近德軍奇爾河防禦正麵以前,重建的坦克第48軍已經失掉了進行解圍戰役的能力。
“11月28日晨,我飛抵羅斯托夫,前往新建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從東普魯士乘老式容克——52試驗飛機的這次飛行,時間長得令人難以忍受。我們穿過被毀壞的華沙上空,越過無法通行的平斯克沼澤地和白雪皚皚的烏克蘭大草原,在波爾塔瓦(這兒到處是不詳的古蹟,令人回憶起卡爾十二世的入侵)作短暫停留後,於當天下午到達羅斯托夫。經過這次二千四百公裏的飛行,我對俄羅斯的廣闊無垠,對在如此遙遠的地方進行的戰爭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
當日晚上,我就向曼施泰因元帥及其參謀長韋勒報到。從]940年在波蘭視察我那個師以來,曼施泰因顯得老多了,但威信也高了。與俄國人作戰初期和爾後攻占克裏木時建立的功績,因此而得到的榮譽,是東線任何一位指揮員都非常羨慕的。作為實施包圍戰的專家,他曾被派到戰線的列寧格勒地段,製定奪取俄國人這個舊都的計劃。爾後,他又來到史達林格勒附近,肩負起恢復頓河上的態勢和解救被圍在史達林格勒德軍集團的重任。人們都恰如其分地稱曼施泰因‘是個在非常冷靜的假麵具下,隱藏看豐富感情的人’他派我到‘頓河’集團軍群首席參謀布賽那兒去”。
他談到結束坦克第48軍之行時,梅倫廷沒有掩飾其悲觀情緒:“11月29日拂曉,我飛往坦克第48軍指揮部。我乘飛機在沿途和飛行員一起認真觀察下麵的情況,耽心飛錯了,降落到對方。飛機飛得很低,因此能對俄羅斯的媽媽(指頓河——譯者注)有一個十分完整的概念。頓河兩岸是無邊無際的草原,偶爾能看到一些散落在山穀裏的村莊。這兒的景象使人想起北非的沙漠,隻是在這裏,皚皚白雪代替了沙子。當飛機降落在一個不大的前線機場時,我明白在自己的戎馬生涯中,一個新的和非常黑暗的時期開始了”。
對德軍在史達林格勒被圍以後的形勢,馮·曼施泰因作了詳細的描述。在他的描述中,除了—些細節值得重視外,有許多東西是被歪曲了的,是不可信的。譬如,在史達林格勒大包圍圈裏的德軍有33萬人,他卻說成20萬至22萬人,在分析保盧斯的處境時,他又特別強調空運補給所起的關鍵作用,但同時又把德軍在這兒所犯的錯誤一股腦兒推到希特勒和戈林頭上。這也是希特勒的將軍們在戰後回憶錄裏論述有關問題所慣用的手法。他還談到,作為“頓河”集團軍群的司令官,他掌握的兵力不足於實施解圍進攻。他寫道:“……很快人們就發現,由於兵力不足,最初計劃由坦克第4集團軍從頓河以東的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霍利特’集群從中奇爾河向喀拉蚩發動突擊來解除對第6集團軍的包圍,是難以實現的。誠然,可望在一個地方集結足夠的兵力。在這種情況下,可用於實施解圍突擊的也隻有坦克第4集團軍。這個集團軍離史達林格勒較近,在前往史達林格勒的途中不必跨越頓河。甚至可以預料,敵人會認為我在頓河東岸發動進攻的可能性最小,因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德軍要在這個地帶集結大量部隊,是要冒一定風險的。因此,敵人起初隻往科捷利尼科沃方向派出了較小的部隊掩護合圍的對內正麵。當初,敵人在這兒與坦克第4集團軍對峙隻有5個師,在奇爾河卻有15個師”。
12月1日,集團軍群指揮部命令實施“冬季大雷雨”戰役,命令規定:
坦克第4集團軍從頓河以東的科捷利尼科沃地域以主力發動進攻。進攻開始時間定在12月8日。該集團軍的任務是,突破掩護正麵,向占據史達林格勒以南或以西合圍對內正麵的蘇軍後方和翼側實施突擊,並擊潰那裏的蘇軍。
“霍利特”戰役集群內的坦克第48軍由下奇爾斯卡亞車站一帶頓河和奇爾河上的登陸場向蘇軍後方實施突擊。
第6集團軍遵照希特勒的絕對命令,繼續堅守在大包圍圈裏的原陣地。同時,該集團軍還要向包圍圈西南往頓斯卡亞察裏察河突圍,務必在集團軍群司令部規定的那天與進攻中的坦克第4集團軍會合。
在下奇爾斯卡亞附近奇爾河一線固守的敵軍,距被圍困的保盧斯部隊隻有40公裏。而科捷利尼科沃集團(‘霍特’集團軍群)在發起進攻之前,卻在離保盧斯部隊120公裏的地方。曼施泰因不管這些,仍決定由科捷利尼科沃發動進攻。“他象擺脫了一場冒險的艱苦戰役一樣,放棄了強渡頓河的計劃,選擇了頓河東南的科捷利尼科沃作為作戰地區。在他看來,從這個地方發動進攻是再好不過了”。
定下從科捷利尼科沃發動突擊的決心是由於一係列因素促成的,首先是由於當時的形勢促成的。沙伊貝特在談到這個情況時曾寫道:蘇軍鞏固了合圍圈之後,立即對奇爾河沿岸的德軍發動了攻擊。攻擊的重點故在奇爾河下遊及其在頓河入口處的登陸場。德軍在這幾處地方竭盡全力,最後才在坦克第48軍統一指揮的各個部隊的援助下,打退了蘇軍的幾次攻擊。不過,在“霍利特”突擊集群作為實施解圍戰役的主力於11月底抵近德軍奇爾河防禦正麵以前,重建的坦克第48軍已經失掉了進行解圍戰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