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右翼,主要在頓河一線,由匈牙利第2集團軍防禦。該集團軍盤踞在190公裏寬的地帶上,編成內有12個師,其中德軍師兩個。緊接著為義大利第8集團軍,在180公裏寬的地帶上,它擁有10個義大利師和兩個德國師。該集團軍的右翼是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這個集團軍的作戰範圍是在170公裏寬的地帶上,擁有10個師的兵力。


    往下便是德國軍團:有由16個師組成的第6集團軍,駐紮在140公裏寬的地段上。然後是坦克第4集團軍,該集團軍的3個師在50公裏長的地段上作戰。在該集團軍編成內的7個羅馬尼亞師,沿伏爾加河彎曲部,部署在史達林格勒城南經向南沿伸的丘陵地上,耶爾格尼,地段的寬度約200公裏。大約從11月20日開始,原隸屬於坦克第4集團軍的羅馬尼亞部隊,在它們完成補充後,轉隸羅馬尼亞獨立第4集團軍。摩托化步兵第16師,雖然也在坦克第4集團軍編成內,但同該集團軍幾乎沒有協同動作。該師負責“b”集團軍群的翼側,並控製到捷烈克河大約300公裏寬的地段(在捷烈克河地區作戰的是坦克第1集團軍)。


    x·沙伊貝特指出,在規定各師地段的平均寬度時,把集團軍預備隊也計算在各集團軍師的數字中。然而,部署在史達林格勒地區的許多部隊和兵團,尤其是炮兵和工兵,卻沒有計算進去。


    他寫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b”集團軍群的戰線拉得過長——將近1千3百公裏〔等於日內瓦到哥本哈根的航線距離)。倘若注意到集團軍群有此眾多的隸屬軍團,那末就會明白,在軍隊指揮中,有許多純屬技術性的困難。這裏還應加上同盟國之間的許多問題,那由四個民族組成的部隊的共同行動問題。它們之間的關係恰恰是存在許多因難的。例如,不能把相互懷有敵對情緒的羅馬尼亞部隊和匈牙利部隊部署在一起,這就是把義大利第8集團軍部署在匈牙利第2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之間的原因”。


    x·沙伊貝符在對比了各集團軍部隊的密度後,得出結論說,盡管德國的盟國軍隊在裝備、指揮人員和戰鬥力上,都不及德軍,但都被指派在寬闊的地帶上。然而,在史達林格勒的德軍都集結在比較狹窄的地段。編入盟國集團軍的德國師,由於數量不多,不能從本質上影響這些集團軍的戰鬥力。同時,這些師的部分炮兵團、士兵營又調到了戰鬥最激烈的史達林格勒。


    德國第6集團軍的主力投入了奪取史達林格勒的戰鬥。從南麵與該集團軍部隊毗鄰的坦克第4集團軍,也對史達林格勒實施突擊,並與第6集團軍協同作戰,從喀拉蚩地域攻入城內。


    在史達林格勒比較狹窄的空間進行的殘酷的巷戰和建築物內的戰鬥疲憊和消耗了德軍。機動能力小、裝備差的羅馬尼亞各師的任務是保障希特勒軍隊集團的兩翼。德國盟國的四個集團軍校端缺乏機動預備隊。


    x·沙伊貝特繼續寫道:“b”集團軍群在其整個戰線上,除了步兵第294師、德國坦克第22師和羅馬尼亞坦克第1師外,沒有戰役預備隊。“隻是在德國有一些新編軍隊,但其戰鬥力都令人懷疑。在德國還有些人數較多、裝備較新的新編坦克師”。同時,由於“b”集團軍群戰線漫長,在突然出現危機時,不能及時調來必要的兵力。光調一個坦克師就需80—90節列車。根據連接德國和東線的鐵路運輸負荷,一個師由西線從下命令登車到抵達俄國作戰區,至少需三個星期。沙伊貝特解釋這個原因說,大部分鐵路是單線,並且不是所有線路都改為西歐通用的窄軌,另外,缺乏車皮和其他鐵路設備以及不能適應俄羅斯的冬天,也是一個原因。除此之外,不僅是“b”集團軍群,蘇德戰場的其他集團也需要補充兵員。


    法西斯德國軍隊不僅直接在自己的對麵有作戰對手,而且在其深遠的後方,蘇聯遊擊隊也在戰鬥。西德作者說,在過去的流血鬥爭中,紅軍吸取了經驗,在軍事藝術方麵,學會了許多東西,並且在繼續狂熱地戰鬥(準確點說,應該是英勇地)。毫無疑問,他講的是對的。沙伊貝特繼續說到對下麵我們所要講的問題的看法。他寫道:“空中和地麵偵察以及其它情報來源證實,俄國人在加強史達林格勒地區的兵力的同時,在盟國正麵也集線了大量的新銳部隊。作為德國武裝力置和陸軍總司令的希特勒,雖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這些俄國兵力的存在,但認為它們將被史達林格勒的最激烈戰鬥所牽製。然而,俄國人卻在有計劃地集結自己的突擊集團軍。


    目前的態勢是,我們在史達林格勒地區有自己強大的兵力,而在城西北和城南的兩翼卻是薄弱的。與此相反,俄國人在史達林格勒卻有強大的兵力,而在城的兩麵,盟國集團軍的正麵出發陣地上,還有更大的突擊力量”。


    這就大體上構畫出了蘇軍反攻前史達林格勒城下德軍比較準確的態勢圖。


    在殘酷戰鬥中疲憊不堪的敵軍不得不以主力轉入防禦。隻是在市內,敵人還企圖利用9個師的部分兵力實施進攻。但在這裏,他們也很快轉入了防禦。10月、11月的市區戰鬥表明,敵人完全控製史達林格勒的所有企圖都是徒勞的。


    希特勒統帥部開始重視在史達林格勒前線地段構築防禦工事。敵人用了一個半月至二個月的時間,在頓河中遊和史達林格勒城南構築了縱深為5—8公裏的防禦戰術地幅。這個地幅象一條帶子,大部分地段由兩層陣地組成。在一公裏的正麵有3—4個土木火力點,敵人把防禦地帶的居民區建成了環形防禦。以上講的是敵人直接在史達林格勒市區構築防禦工事的情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200天大血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 A·M·薩姆索諾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 A·M·薩姆索諾夫並收藏200天大血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