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在離開奧地利之前,還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懲罰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王國本應保持中立國地位,但那不勒斯王國的波旁王朝與革命後的法國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尤其仇恨拿破崙,所以當他們獲悉法國海軍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慘敗後,欣喜若狂,認為拿破崙一定會失敗,便和英國和俄國拉上了關係,向英國、俄國開放了各個港口,在其各邦接納了1 2000名俄軍和8000名英軍。那不勒斯王後曾當著法國使節的麵毫不掩飾地說:她想使那不勒斯王國成為一根點燃燎原烈火的火柴。"但請陛下想一想,不管這場大火的結局如何,火柴總是首先燒盡。"法國使者這樣回答了他。現在,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以後,這根"火柴"在轉瞬之間就燃為灰燼了。拿破崙對波旁王族進行了殘酷的清算,他宣告:“波旁王朝不再統治那不勒斯了。"法軍立即占領了整個王國。波旁王室在英國艦隊的保護下逃到西西裏島,拿破崙的哥哥約瑟夫被任命為那不勒斯國王。
耶拿之戰1806年1月26日,拿破崙離開維也納回到巴黎,受到無數狂歡民眾的歡迎。幾天後,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傳來:拿破崙的死敵、英國首相威廉。皮特去世,英國要求與法國簽訂和約。威廉。皮特是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創立者和鼓吹者,他希望這個耗費了幾百萬黃金建立起來的聯盟能夠阻止法國向英國進攻。然而,奧斯特裏茨一戰使得這一聯盟土崩瓦解。
議員們開始指責威廉。皮特,反對黨要他下野,皮特經受不住精神上的震動,就此一病不起,過了幾個星期便一命嗚呼。格蘭維爾繼任為英國首相,他任命了同情法國大革命的福克斯為外交大臣。福克斯一貫反對皮特的對外政策,他真誠希望法國和英國能和平相處。於是,福克斯派亞爾默思勳爵去巴黎進行和談。
拿破崙向亞爾默思勳爵表示:如果英國在他的條件下簽訂和約,他願把漢諾瓦還給英王。消息傳到普魯士,整個宮廷大為震怒。普魯士曾用了兩個侯國交換了漢諾瓦,隻是由於英國因此要對其宣戰,才讓拿破崙的軍隊繼續駐紮該地。如今拿破崙又將漢諾瓦作為與英國和談的籌碼,普魯士政府感到自己受了極大的欺騙。特別是那些在1805年曾極力主張加入反法聯盟的人對此更是憤慨,他們斷言,如果當時毅然決然地加入反法聯盟,便會預防奧斯特裏茨的失敗,也不致使普魯士今天在同拿破崙麵對麵的鬥爭中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時,拿破崙為了鞏固自己對德意誌西部和中部部分地區的統治,決定建立萊茵同盟。
1806年7月12日,德意誌各國君主根據拿破崙的命令簽訂了相應的條約,萊茵同盟正式形成。參加同盟的有巴伐利亞、符登堡、巴登等16個西部和南部的德意誌國家。這個同盟選舉拿破崙為自己的保護人。為了對皇帝的"保護"表示感謝,同盟有義務在發生戰爭的情況下為拿破崙提供63000名士兵。許多以前服從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們的獨立小國,現在都要受到萊茵同盟各國君主的管轄,他們的領土也都劃入萊茵同盟各國。整整存在了100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1806年8月,奧地利皇帝根據拿破崙的建議,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廢除了“德意誌皇帝"的稱號。
與此同時,拿破崙開始在被占領地區給身邊的高官重臣、兄弟親戚封王封爵。繆拉元帥為克累弗和貝格大公爵,貝爾蒂埃為納夏泰爾大公,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塔列蘭為貝涅維特大公,貝爾納多特為本特。科爾諾大公,康巴塞雷斯為巴馬公爵,勒布倫為起亞琴察公爵,這些人是拿破崙在這些地區的全權代理人。
萊茵同盟的成立及占領區各重要官員的任命使得普魯士極為不安。普魯士看到拿破崙的權力已深入到德意誌的心髒,直接威脅著普魯士的領土完整,反法情緒日益高漲。1806年4月8日,普魯士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軍立刻從德意誌土地上撤出。拿破崙根本不予理睬。6月,拿破崙公開向立法院宣布,他有45萬軍隊,而且有足夠的經費來維持,不用借貸,也不會發生赤字。同時他將20萬軍隊集中到萊茵河兩岸的阿爾薩斯、洛林和萊茵同盟各國。拿破崙的所作所為激起了普魯士主戰派的狂熱情緒,他們咒罵國王是膽小鬼,不敢去碰一碰科西嘉島的小矮子,同時譴責主和派首領豪格維茨是祖國的叛徒。軟弱無能的國王正逐漸受到主戰派的控製。
7月6日,俄國外交官烏布裏來到巴黎,名義上是來談判,實際上是來探聽英法之間的和平究竟有多大可能。兩個星期後,塔列蘭與烏布裏簽訂了法俄和約的初約。不過,俄皇亞歷山大並不急於批準這項和約,他要看法國與亞爾默思勳爵談判的結果如何。
英法兩國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互不相讓。這時傳來一個意外消息:外交大臣福克斯去世了。福克斯是英國唯一竭力主張與法國議和的人,隨著他的去世,英法談判也宣告結束,俄皇也就拒絕批準法俄和約。
7月24日,普、俄就同法國作戰問題達成秘密協定。根據協定:一旦普法戰爭爆發,俄國則用武力援助普魯士。這時期魯士與英國的關係十分微妙,盡管兩國表麵上因漢諾瓦問題處於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而實際上,英國正極力慫恿普魯士對法作戰,並保證提供大量英鎊支援。這樣,以俄普為中心、由英國提供經費的第四次反法聯盟又開始形成。
耶拿之戰1806年1月26日,拿破崙離開維也納回到巴黎,受到無數狂歡民眾的歡迎。幾天後,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傳來:拿破崙的死敵、英國首相威廉。皮特去世,英國要求與法國簽訂和約。威廉。皮特是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創立者和鼓吹者,他希望這個耗費了幾百萬黃金建立起來的聯盟能夠阻止法國向英國進攻。然而,奧斯特裏茨一戰使得這一聯盟土崩瓦解。
議員們開始指責威廉。皮特,反對黨要他下野,皮特經受不住精神上的震動,就此一病不起,過了幾個星期便一命嗚呼。格蘭維爾繼任為英國首相,他任命了同情法國大革命的福克斯為外交大臣。福克斯一貫反對皮特的對外政策,他真誠希望法國和英國能和平相處。於是,福克斯派亞爾默思勳爵去巴黎進行和談。
拿破崙向亞爾默思勳爵表示:如果英國在他的條件下簽訂和約,他願把漢諾瓦還給英王。消息傳到普魯士,整個宮廷大為震怒。普魯士曾用了兩個侯國交換了漢諾瓦,隻是由於英國因此要對其宣戰,才讓拿破崙的軍隊繼續駐紮該地。如今拿破崙又將漢諾瓦作為與英國和談的籌碼,普魯士政府感到自己受了極大的欺騙。特別是那些在1805年曾極力主張加入反法聯盟的人對此更是憤慨,他們斷言,如果當時毅然決然地加入反法聯盟,便會預防奧斯特裏茨的失敗,也不致使普魯士今天在同拿破崙麵對麵的鬥爭中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時,拿破崙為了鞏固自己對德意誌西部和中部部分地區的統治,決定建立萊茵同盟。
1806年7月12日,德意誌各國君主根據拿破崙的命令簽訂了相應的條約,萊茵同盟正式形成。參加同盟的有巴伐利亞、符登堡、巴登等16個西部和南部的德意誌國家。這個同盟選舉拿破崙為自己的保護人。為了對皇帝的"保護"表示感謝,同盟有義務在發生戰爭的情況下為拿破崙提供63000名士兵。許多以前服從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們的獨立小國,現在都要受到萊茵同盟各國君主的管轄,他們的領土也都劃入萊茵同盟各國。整整存在了100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1806年8月,奧地利皇帝根據拿破崙的建議,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廢除了“德意誌皇帝"的稱號。
與此同時,拿破崙開始在被占領地區給身邊的高官重臣、兄弟親戚封王封爵。繆拉元帥為克累弗和貝格大公爵,貝爾蒂埃為納夏泰爾大公,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塔列蘭為貝涅維特大公,貝爾納多特為本特。科爾諾大公,康巴塞雷斯為巴馬公爵,勒布倫為起亞琴察公爵,這些人是拿破崙在這些地區的全權代理人。
萊茵同盟的成立及占領區各重要官員的任命使得普魯士極為不安。普魯士看到拿破崙的權力已深入到德意誌的心髒,直接威脅著普魯士的領土完整,反法情緒日益高漲。1806年4月8日,普魯士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軍立刻從德意誌土地上撤出。拿破崙根本不予理睬。6月,拿破崙公開向立法院宣布,他有45萬軍隊,而且有足夠的經費來維持,不用借貸,也不會發生赤字。同時他將20萬軍隊集中到萊茵河兩岸的阿爾薩斯、洛林和萊茵同盟各國。拿破崙的所作所為激起了普魯士主戰派的狂熱情緒,他們咒罵國王是膽小鬼,不敢去碰一碰科西嘉島的小矮子,同時譴責主和派首領豪格維茨是祖國的叛徒。軟弱無能的國王正逐漸受到主戰派的控製。
7月6日,俄國外交官烏布裏來到巴黎,名義上是來談判,實際上是來探聽英法之間的和平究竟有多大可能。兩個星期後,塔列蘭與烏布裏簽訂了法俄和約的初約。不過,俄皇亞歷山大並不急於批準這項和約,他要看法國與亞爾默思勳爵談判的結果如何。
英法兩國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互不相讓。這時傳來一個意外消息:外交大臣福克斯去世了。福克斯是英國唯一竭力主張與法國議和的人,隨著他的去世,英法談判也宣告結束,俄皇也就拒絕批準法俄和約。
7月24日,普、俄就同法國作戰問題達成秘密協定。根據協定:一旦普法戰爭爆發,俄國則用武力援助普魯士。這時期魯士與英國的關係十分微妙,盡管兩國表麵上因漢諾瓦問題處於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而實際上,英國正極力慫恿普魯士對法作戰,並保證提供大量英鎊支援。這樣,以俄普為中心、由英國提供經費的第四次反法聯盟又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