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帳篷裏,集中不到一塊兒,所以始終沒有跑成。
當時,大校場有一個給他們發放麵粉的人,老是打聽八路軍的情況。他們估計可能是自己人,可又怕暴露身份,沒敢聯繫。
天漸漸暖和起來,河裏已經能洗澡了。康海生在小橋出著苦力,婦女團參謀長彭玉茹找過他一次。康海生是陳昌浩的警衛員,彭玉茹是張琴秋的警衛員,陳、張是夫妻,因此康、彭也熟識。彭玉茹眼裏流露著真誠,叫康海生想辦法逃跑,並把張琴秋和她都帶走,說: 你不要暴露你的身份,張琴秋現在歌舞團做飯,沒暴露自己的身份,歌舞團的同誌們對她好,把她保護下了!
康海生空有壯誌,四顧茫然,說: 馬匪兵對我們看管得很緊,一時跑不出去!
1937年10月,青海紅軍俘虜編成的補充團經門源、大梁等地去張掖。他們行走在荒漠戈壁,滿目盡是黃色,間或有一小片綠意也被黃色奪了去。康海生踏著戈壁亂石,凝視遠方天地相接的地平線,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前走著。路上遇到大雪,很多人凍死凍傷在冷漠的風雪之中。他們到張掖修飛機場,修公路。1938年六七月,補充團每人發了一套軍裝、一雙鞋,1000多人頂青海的壯丁將送到蘭州師管區(國民黨管壯丁的機構)。
康海生隨隊從張掖出發。小草在野風中低鳴,伴和著他心潮的翻滾。他在隊伍過烏鞘嶺時逃跑了。希望擁抱了他,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夢實現了。他氣宇軒昂,深邃的目光閃著堅毅的光芒
路旁野草挺拔直立,綠色的希望托著溫暖和撫慰。康海生輾轉一個多月,終於回到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當時,謝覺哉是辦事處黨中央代表,伍修權是處長。他開始在辦事處當通訊班長,以後當副官。
補充團 與 工兵營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裏本無春。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青海是淒涼世界,西寧是邊塞孤城,西路軍被俘將士困在這淒涼世界、邊塞孤城。
艱苦的人生是經過洗滌的人生,悲慘的人生是經過砥礪的人生,被俘紅軍在 補充團 與 工兵營 是艱苦的、悲慘的。
被俘紅軍18到20多歲的青年被挑選出300多人,組成三個勞動隊。時間是1936年11月,寒風已起。三個勞動隊被調往民和享堂鎮,擔任享堂橋東西兩岸艱巨的石方工程。開工時編為一個營,叫工兵營,歸當地駐軍第一百師補充旅旅長馬全義管轄。同年底,在西寧又組織了一個300多人的勞動隊。這次征拔年齡延伸到30多歲,修築由西寧東郊到山峽的車馬大道,長20華裏,用了三個月。1937年2月,享堂橋碼頭工程竣工,工兵營調回西寧,改稱工兵第一營,勞動隊稱為工兵第二營。第二營調到循化查汗大寺、古什群峽,開荒2500餘畝,修幹渠一條,連支渠長約幾華裏。第一營調到化隆甘都大灘,開荒約5000畝,修渠幾華裏,還修建房屋多處,名之為 新村 ;先後由化隆、循化移民一百幾十戶,從事耕種。
為進一步從被俘紅軍中攫取財富,1937年三四月間,又選拔十五六歲到40多歲的青壯年一千四五百人,將原有兩個工兵營調返西寧,合編為一個團。起初叫工兵團,不多日又叫特務團,可是與正額編製的特務團同名,不便應用,最後改名為陸軍新編第二軍補充團。補充團下屬四個營,每營四個連,618人,連屬四個排,排以三個班組成。團直屬兩個獨立連,各有173人。全團共計2850人,最高額達到3300人。全團官佐154人,都是馬步芳由新編第二軍調派,馬騰任團長。補充團駐西寧西郊,被勒令修建該處的大橋和崑崙中學的校址。1937年7月,孟全祿任團長。孟全祿原是第一百師三百旅六百團團長,由甘肅張掖赴廬山受訓,因交通阻塞中途折回。馬步芳即令其抵西寧接任補充團團長,並叮嚀 要特別提防 。
孟全祿到職後,將擔任建橋任務的一個營逐漸減為兩個連,其餘
人力投入崑崙中學工程。他每天來往於兩個工地,監督幹活,規定晨7時上工,晚7時收工,中午一個小時的午休吃飯。
馬步芳接受國民黨青海省黨部的建議,在一個時期裏對補充團進行所謂精神講話。講話在勞動間隙,一般由孟全祿擔任,黨政負責人也輪流前往。其中係的馬紹武、復興社的李曉鍾、地方係的陳顯榮等。有次馬步芳派魏敷滋到補充團,魏對戰俘說: 你們走上了歧路,現在得到寬大,隻有好好勞動,以求生路。 在軍官層層嚴密控製下,全場麻木冷漠鴉雀無聲。那天,適逢大雨傾盆,毫無遮攔地澆在戰俘身上。孟全祿不準戰俘稍微移動一下。
補充團戰俘終年吃青稞麵,蔬菜很少,肉類更談不到。每人年發單衣和棉衣一套,布鞋一雙,長期艱苦勞動以致破爛不堪,衣不蔽體,大半赤足。勞動工具隻是簡單的鐵杴、钁頭、背。晚間以班為單位住在單布帳篷,每篷隻有破氈兩條,每人蓋著一件報廢的爛皮襖,虱子叢生。破氈還讓給病員和體弱的使用,其餘都睡在爛草上。遇到大風大雨,縮成一團,互相依偎。
孟全祿向馬步芳邀 功 心切,嫌戰俘做活遲緩,一再命令各級軍官加速督促。平時集合哨音一吹,行動稍慢或隊形站得不整齊的,動輒就打。勞動中直腰喘氣的,也施以種種折磨和體罰。孟全祿心中稍有不快,往往在戰俘身上逞凶發泄。
當時,大校場有一個給他們發放麵粉的人,老是打聽八路軍的情況。他們估計可能是自己人,可又怕暴露身份,沒敢聯繫。
天漸漸暖和起來,河裏已經能洗澡了。康海生在小橋出著苦力,婦女團參謀長彭玉茹找過他一次。康海生是陳昌浩的警衛員,彭玉茹是張琴秋的警衛員,陳、張是夫妻,因此康、彭也熟識。彭玉茹眼裏流露著真誠,叫康海生想辦法逃跑,並把張琴秋和她都帶走,說: 你不要暴露你的身份,張琴秋現在歌舞團做飯,沒暴露自己的身份,歌舞團的同誌們對她好,把她保護下了!
康海生空有壯誌,四顧茫然,說: 馬匪兵對我們看管得很緊,一時跑不出去!
1937年10月,青海紅軍俘虜編成的補充團經門源、大梁等地去張掖。他們行走在荒漠戈壁,滿目盡是黃色,間或有一小片綠意也被黃色奪了去。康海生踏著戈壁亂石,凝視遠方天地相接的地平線,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前走著。路上遇到大雪,很多人凍死凍傷在冷漠的風雪之中。他們到張掖修飛機場,修公路。1938年六七月,補充團每人發了一套軍裝、一雙鞋,1000多人頂青海的壯丁將送到蘭州師管區(國民黨管壯丁的機構)。
康海生隨隊從張掖出發。小草在野風中低鳴,伴和著他心潮的翻滾。他在隊伍過烏鞘嶺時逃跑了。希望擁抱了他,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夢實現了。他氣宇軒昂,深邃的目光閃著堅毅的光芒
路旁野草挺拔直立,綠色的希望托著溫暖和撫慰。康海生輾轉一個多月,終於回到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當時,謝覺哉是辦事處黨中央代表,伍修權是處長。他開始在辦事處當通訊班長,以後當副官。
補充團 與 工兵營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裏本無春。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青海是淒涼世界,西寧是邊塞孤城,西路軍被俘將士困在這淒涼世界、邊塞孤城。
艱苦的人生是經過洗滌的人生,悲慘的人生是經過砥礪的人生,被俘紅軍在 補充團 與 工兵營 是艱苦的、悲慘的。
被俘紅軍18到20多歲的青年被挑選出300多人,組成三個勞動隊。時間是1936年11月,寒風已起。三個勞動隊被調往民和享堂鎮,擔任享堂橋東西兩岸艱巨的石方工程。開工時編為一個營,叫工兵營,歸當地駐軍第一百師補充旅旅長馬全義管轄。同年底,在西寧又組織了一個300多人的勞動隊。這次征拔年齡延伸到30多歲,修築由西寧東郊到山峽的車馬大道,長20華裏,用了三個月。1937年2月,享堂橋碼頭工程竣工,工兵營調回西寧,改稱工兵第一營,勞動隊稱為工兵第二營。第二營調到循化查汗大寺、古什群峽,開荒2500餘畝,修幹渠一條,連支渠長約幾華裏。第一營調到化隆甘都大灘,開荒約5000畝,修渠幾華裏,還修建房屋多處,名之為 新村 ;先後由化隆、循化移民一百幾十戶,從事耕種。
為進一步從被俘紅軍中攫取財富,1937年三四月間,又選拔十五六歲到40多歲的青壯年一千四五百人,將原有兩個工兵營調返西寧,合編為一個團。起初叫工兵團,不多日又叫特務團,可是與正額編製的特務團同名,不便應用,最後改名為陸軍新編第二軍補充團。補充團下屬四個營,每營四個連,618人,連屬四個排,排以三個班組成。團直屬兩個獨立連,各有173人。全團共計2850人,最高額達到3300人。全團官佐154人,都是馬步芳由新編第二軍調派,馬騰任團長。補充團駐西寧西郊,被勒令修建該處的大橋和崑崙中學的校址。1937年7月,孟全祿任團長。孟全祿原是第一百師三百旅六百團團長,由甘肅張掖赴廬山受訓,因交通阻塞中途折回。馬步芳即令其抵西寧接任補充團團長,並叮嚀 要特別提防 。
孟全祿到職後,將擔任建橋任務的一個營逐漸減為兩個連,其餘
人力投入崑崙中學工程。他每天來往於兩個工地,監督幹活,規定晨7時上工,晚7時收工,中午一個小時的午休吃飯。
馬步芳接受國民黨青海省黨部的建議,在一個時期裏對補充團進行所謂精神講話。講話在勞動間隙,一般由孟全祿擔任,黨政負責人也輪流前往。其中係的馬紹武、復興社的李曉鍾、地方係的陳顯榮等。有次馬步芳派魏敷滋到補充團,魏對戰俘說: 你們走上了歧路,現在得到寬大,隻有好好勞動,以求生路。 在軍官層層嚴密控製下,全場麻木冷漠鴉雀無聲。那天,適逢大雨傾盆,毫無遮攔地澆在戰俘身上。孟全祿不準戰俘稍微移動一下。
補充團戰俘終年吃青稞麵,蔬菜很少,肉類更談不到。每人年發單衣和棉衣一套,布鞋一雙,長期艱苦勞動以致破爛不堪,衣不蔽體,大半赤足。勞動工具隻是簡單的鐵杴、钁頭、背。晚間以班為單位住在單布帳篷,每篷隻有破氈兩條,每人蓋著一件報廢的爛皮襖,虱子叢生。破氈還讓給病員和體弱的使用,其餘都睡在爛草上。遇到大風大雨,縮成一團,互相依偎。
孟全祿向馬步芳邀 功 心切,嫌戰俘做活遲緩,一再命令各級軍官加速督促。平時集合哨音一吹,行動稍慢或隊形站得不整齊的,動輒就打。勞動中直腰喘氣的,也施以種種折磨和體罰。孟全祿心中稍有不快,往往在戰俘身上逞凶發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