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回到家裏,他想跟國家應急中心聯繫,卻發現電話已經無法使用。他回想起一路上所見到的慌亂局麵,判定已經沒有人去正常維護那些通訊和交通等等係統了。他又讓母親翻找出多年不用的收音機,欣喜地發現無線廣播還在工作,隻是,從新聞中獲知馬氏菌已經在全球全麵擴散的消息,除此之外就是勸告人們不要盲目外出,反覆宣傳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馬氏菌。
這時候,一些聽說李祥麒回鄉的鄰居陸陸續續前來,眼神和話語中充滿期盼。
麵對被看成救世主,李祥麒仿佛又回到了在海明市的職責,於是答應大家無論如何也要想盡辦法謀劃渡過難關。
日子一天天過去,世界似乎變得也越來越安靜了:那台收音機在電池還沒有用完之前就沒有了廣播,供電係統也早已經中斷。所有現代文明所衍生出來的東西都成了擺設,甚至是累贅,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久遠的過去,連農耕都無法進行的原始生活。小鎮十幾個人在李祥麒的組織下過著集體生活,將之前各自所有收藏的糧食統一保管,勞作也統一安排。其中一部分人維護和採集那些野生果樹,另一部分人則負責修復那些被遺棄的漁船,並試著出海捕魚和撈取海帶等海生植物,以彌補無法耕種蔬菜。
一時間,小鎮像個遠古時期的村落,角角落落晾曬著野果和海魚、海帶等物。
盡管生活漸漸穩定,但巨大的陰影還是籠罩在人們的心頭:他們不知道小鎮外現在的情況,也不知道之前外逃親人的下落,更為擔憂的是小鎮除了李祥麒一家外都隻有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就算能夠渡過這場災變的難關,種族的傳承也難以為繼。人們明裏暗裏希望有人光顧,給平靜生活帶來些許興奮點,哪怕是個仇家也行。
李祥麒一再告誡人們一定要先熬過這兩年,在一切穩定之後再去尋訪他處更為合適,猶豫再三,還是決定不告訴眾人馬氏菌對全球氣候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轉眼到了冬天,小鎮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情形的異常。盡管氣候漸漸變暖已經變成人們的常識,但是,這裏每年冬天仍然可以見到下雪,最低溫維持零度以下的時間也有近一個月。然而,自從李祥麒回鄉以來,小鎮別說是下雪,就算一次像樣的降溫也不曾發生過,唯一熟悉的是太陽高度像往年一樣一天天降低。以往,隻有颱風季節才有的暴雨和狂風漸漸成為常態;夏天才出現的悶熱氣溫和高濕度使採集的野果保存難度越來越高,出海的機會也在一點點減少。
人們相信,要不是之前對房子進行了特殊加固,特別是選擇高地勢和緩坡,它們是很難適用這種惡劣的天氣的。老人們終於意識到李祥麒還有很多事情隱瞞著,相信他是為大家好,但還是非常想知道。
這天上午,外麵像以往一樣毫無徵兆地下起了瓢潑大雨並伴隨著狂風,幾乎遮天蔽日般昏暗,恨不能將天地之間全都充滿浩瀚的大水,幾乎隨時都有可能將那些孤零零的房子或者衝垮,或者吹走。那些沒有人住的房子大多數已經被沖走了,山上的樹木也減少大半,最讓人不安的是可供出海的時間越來越少,而海水已經越過巨石湧進那條小溪,被淹沒的麵積越來越大。他們所居住的小山坡大有被海水吞沒之勢。
李祥麒對出現這種異常天氣並不陌生,因為之前看過計算機模擬:如果馬氏菌侵襲全球、把有機質全都分解成二氧化碳,地球會因為這種溫室氣體而迅速變熱,一切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都會隨之融化,導致海平麵急劇上升,伴隨而來的是激烈的大氣活動和強降雨,少則兩三年,多則十幾年,大氣活動才會漸漸趨穩。不過,這些日子以來,當這種天氣已經變成常態,而且把他們死死地困在山坡上時,李祥麒還是感到非常意外,恐懼感也在一天天加強。
下午,人們趁著暴風雨的間隙,陸陸續續來到李祥麒家,熱切地看著他。
“我們遲早得搬家。”李祥麒決定把馬氏菌侵襲後所有已經發生和可能發生的後果全盤端出來,讓大家來做決定,說實在,他自己也沒有想好下一步該怎麽走,但有一樣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如果走錯一步,肯定沒有挽救的餘地,不可能重來。
有了親眼所見,眾人對李祥麒的描述也就不那麽恐懼了,一致表示聽他的。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要去的地方必須滿足以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海邊,因為要靠海生存;二是地勢,要有避開強風的天然屏障;三是距離,不能期望有很多天風平浪靜的日子;四是紅土地,一定要有抵禦馬氏菌的自然保護條件。”
人們努力想著能夠滿足這些條件的可去之處,但腦子裏一片空白。起初,李祥麒也是如此,絞盡腦汁地回憶多年學習跟營救相關的地裏課程,忽然,眼睛一亮:離此地北上不足百公裏的地方就是王海盛的老家,當初在海明市聊天時曾經談起過,而且,更讓他感到非常興奮的是王海盛肯定也是回老家避難,說不定到時候還能見麵。
主意既定,李祥麒和盤托出自己的設想和計劃,沒有人反對,相反,有了一線曙光的人們終於稍微鬆開一直緊鎖的眉頭。
就這樣,人們一邊做著準備工作,一邊等著合適的天氣實施安全轉移。
又是一場連續十幾天的超強暴風雨,這天上午,天空終於化開,耀眼的陽光將每一個角落照的清清楚楚。經過大半年的沖刷,小鎮四周所剩無幾,山坡上露出紅色土壤,上麵豎著孤零零的幾幢房子,海平麵急劇上升後已經將原本的耕作區變成海洋的一部分,順著巨大的海浪起伏,這使山坡感覺上幾乎隨時都有可能被吞沒。
這時候,一些聽說李祥麒回鄉的鄰居陸陸續續前來,眼神和話語中充滿期盼。
麵對被看成救世主,李祥麒仿佛又回到了在海明市的職責,於是答應大家無論如何也要想盡辦法謀劃渡過難關。
日子一天天過去,世界似乎變得也越來越安靜了:那台收音機在電池還沒有用完之前就沒有了廣播,供電係統也早已經中斷。所有現代文明所衍生出來的東西都成了擺設,甚至是累贅,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久遠的過去,連農耕都無法進行的原始生活。小鎮十幾個人在李祥麒的組織下過著集體生活,將之前各自所有收藏的糧食統一保管,勞作也統一安排。其中一部分人維護和採集那些野生果樹,另一部分人則負責修復那些被遺棄的漁船,並試著出海捕魚和撈取海帶等海生植物,以彌補無法耕種蔬菜。
一時間,小鎮像個遠古時期的村落,角角落落晾曬著野果和海魚、海帶等物。
盡管生活漸漸穩定,但巨大的陰影還是籠罩在人們的心頭:他們不知道小鎮外現在的情況,也不知道之前外逃親人的下落,更為擔憂的是小鎮除了李祥麒一家外都隻有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就算能夠渡過這場災變的難關,種族的傳承也難以為繼。人們明裏暗裏希望有人光顧,給平靜生活帶來些許興奮點,哪怕是個仇家也行。
李祥麒一再告誡人們一定要先熬過這兩年,在一切穩定之後再去尋訪他處更為合適,猶豫再三,還是決定不告訴眾人馬氏菌對全球氣候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轉眼到了冬天,小鎮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情形的異常。盡管氣候漸漸變暖已經變成人們的常識,但是,這裏每年冬天仍然可以見到下雪,最低溫維持零度以下的時間也有近一個月。然而,自從李祥麒回鄉以來,小鎮別說是下雪,就算一次像樣的降溫也不曾發生過,唯一熟悉的是太陽高度像往年一樣一天天降低。以往,隻有颱風季節才有的暴雨和狂風漸漸成為常態;夏天才出現的悶熱氣溫和高濕度使採集的野果保存難度越來越高,出海的機會也在一點點減少。
人們相信,要不是之前對房子進行了特殊加固,特別是選擇高地勢和緩坡,它們是很難適用這種惡劣的天氣的。老人們終於意識到李祥麒還有很多事情隱瞞著,相信他是為大家好,但還是非常想知道。
這天上午,外麵像以往一樣毫無徵兆地下起了瓢潑大雨並伴隨著狂風,幾乎遮天蔽日般昏暗,恨不能將天地之間全都充滿浩瀚的大水,幾乎隨時都有可能將那些孤零零的房子或者衝垮,或者吹走。那些沒有人住的房子大多數已經被沖走了,山上的樹木也減少大半,最讓人不安的是可供出海的時間越來越少,而海水已經越過巨石湧進那條小溪,被淹沒的麵積越來越大。他們所居住的小山坡大有被海水吞沒之勢。
李祥麒對出現這種異常天氣並不陌生,因為之前看過計算機模擬:如果馬氏菌侵襲全球、把有機質全都分解成二氧化碳,地球會因為這種溫室氣體而迅速變熱,一切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都會隨之融化,導致海平麵急劇上升,伴隨而來的是激烈的大氣活動和強降雨,少則兩三年,多則十幾年,大氣活動才會漸漸趨穩。不過,這些日子以來,當這種天氣已經變成常態,而且把他們死死地困在山坡上時,李祥麒還是感到非常意外,恐懼感也在一天天加強。
下午,人們趁著暴風雨的間隙,陸陸續續來到李祥麒家,熱切地看著他。
“我們遲早得搬家。”李祥麒決定把馬氏菌侵襲後所有已經發生和可能發生的後果全盤端出來,讓大家來做決定,說實在,他自己也沒有想好下一步該怎麽走,但有一樣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如果走錯一步,肯定沒有挽救的餘地,不可能重來。
有了親眼所見,眾人對李祥麒的描述也就不那麽恐懼了,一致表示聽他的。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要去的地方必須滿足以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海邊,因為要靠海生存;二是地勢,要有避開強風的天然屏障;三是距離,不能期望有很多天風平浪靜的日子;四是紅土地,一定要有抵禦馬氏菌的自然保護條件。”
人們努力想著能夠滿足這些條件的可去之處,但腦子裏一片空白。起初,李祥麒也是如此,絞盡腦汁地回憶多年學習跟營救相關的地裏課程,忽然,眼睛一亮:離此地北上不足百公裏的地方就是王海盛的老家,當初在海明市聊天時曾經談起過,而且,更讓他感到非常興奮的是王海盛肯定也是回老家避難,說不定到時候還能見麵。
主意既定,李祥麒和盤托出自己的設想和計劃,沒有人反對,相反,有了一線曙光的人們終於稍微鬆開一直緊鎖的眉頭。
就這樣,人們一邊做著準備工作,一邊等著合適的天氣實施安全轉移。
又是一場連續十幾天的超強暴風雨,這天上午,天空終於化開,耀眼的陽光將每一個角落照的清清楚楚。經過大半年的沖刷,小鎮四周所剩無幾,山坡上露出紅色土壤,上麵豎著孤零零的幾幢房子,海平麵急劇上升後已經將原本的耕作區變成海洋的一部分,順著巨大的海浪起伏,這使山坡感覺上幾乎隨時都有可能被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