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探險] 《超級細菌》作者:水行天下【完結】
一群人孜孜以求地研究,以圖能夠解決世界能源困局,不料卻導致一種完全新型細菌的產生,帶來一係列未曾意料到的後果,從而使人類捲入一場生死保衛戰。
第一章 新能源
海明市是一座擁有百萬人口的中等新興城市,坐落在一處半月形的海灣,呈南北長形布置。它有著新建城市的諸多共同特點:街道整齊劃一、建築物很新又時髦、居民來自四麵八方而且年齡又輕。許多人都擁有私家車,但公共運輸也很完善,特別是那條貫穿南北的地鐵快線,成為上班族的首先。這是一座富有勃勃生機的城市,北麵是三至八百米高度不等的山巒,東麵臨海,南麵和西麵都是起伏的農田,一條水係發達的名叫普度江的河流從遠處起端,穿城而過之後匯入大海。江的兩岸留有寬度一百多米的綠化帶,支流的綠化帶也有五十米,像翡翠般將海明市裝點。這裏的維度約四十度,因而氣候宜人,四季分明。三十年前,這裏還隻是一些身兼漁民和農民身份的人的聚居地,過著幾乎是自給自足的生活,悠閑而寧靜,即使有優良的深水也不曾想過曬製海鹽。後來,由於優質的旅遊資源,這裏很快發達起來,四季皆宜:春天踏的是青、夏天玩的是海、秋天看的是葉、冬天賞的是雪。隨之而來的是依託天然深水港的航運業。一些科研院所也相繼建立起來,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國家新能源研究院海明研究所。
眼下是入秋的旅遊旺季,海明市此時無論遠觀還是近瞧,都是滿目色彩斑斕,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花,點綴而不張揚,而那些先後變化顏色的樹葉則將山野裝扮得多姿多彩,從樹梢到地麵。
海明所由幾幢二到五層不等的建築物組成,坐落在一座矮山的半山腰的平地上,遠可將整個海明市和海灣一覽無餘,近則有伸手可及的花草樹木,一條山澗在這裏形成一個麵積約十畝的水潭,水流馬路下的涵洞下山之後經過一小片農田,漸漸變寬,成為普度江的一條小支流,海明河,穿越市中心最繁華的邊緣而過。海明所建成之後將這無名水潭取了個潛龍潭的威武的名字,但水量不大,更由於它每年春末和深秋兩季承接山林樹葉腐爛而成的汙水,水中隻有一些小魚。這點不足並沒有影響整個安靜適宜的環境,反而常常讓人誤以為是座度假村。最讓外人所不知的是海明所肩負特殊的使命,開闢一個模式,將海明市建成一個完全不需要石油和煤等礦物能源的城市,實現碳的零排放。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免受石油價格高企的負麵影響,也會有利於海明市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日漸顯現的環境保護問題:自身汙染情況的加劇和汙染物的輸出。
通過計算機模擬,海明市從城市規模、人口密度、自然資源等諸多方麵都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前提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將太陽能和生物能轉為可以直接應用於各個行業和生活所需的能源。為此,海明所成立了很多課題室,有些專注於對傳統技術優化,比如沼氣技術和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技術、太陽能利用、風能開發、潮汐能研究等。這些領域盡管技術成熟,但在大幅度提高能量轉化率,特別是礦物能替代可行性方麵進展一直很慢。漸漸地,人們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新技術上,生物工程就是其中最給予厚望的領域。人們希望能夠找到將各種各樣的生物能源直接高效率地轉化成諸如石油、煤炭或者沼氣等形式的能源,這樣的話就不會對人類現有生活方式進行大的改變。
生物工程處下的各課題室位於海明所的三號樓,又分成好幾個專題小組,有傳統的沼氣室、乙醇室等,也有基因室等運用新興技術手段的。該樓是所裏占位最佳的:正麵是大院,後麵就是潛龍潭,稍遠處則可以看見滿山的樹木,幾乎伸手可及。不久前,行政部還很藝術地在潛龍潭旁搭起了三隻用稻草做頂的錯落有致的涼棚,很有一份復古的韻味,讓所有人都感新奇。
這天是當月最後一個星期五的上午,生物工程處在大會議室有個例會,進行月度總結。各傳統專題室匯報了各自的進展,包括簡化工藝、提高效率、擴大適用原料等。盡管都取得一定的改進,但離終極目標似乎很遙遠,仍舊沒有根本擺脫傳統技術。不過,讓大家寄予厚望而又沒有絲毫進展的是基因室,迄今為止還沒有開發出符合預設目標的新菌種,所做的試驗結果最終都滑落到了傳統方法上,或乙醇、或沼氣。
作為基因室領頭的王海盛,年屆四十,一直都很困惑,懷疑基因是不是真的能夠像人們所希望的、如同用轉頭砌房子那樣拆開之後隨便組合,產生新的菌種,從中篩選合適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拚接起來的基因根本沒有活性,偶爾發現能夠生存的,效果上卻和傳統的那些菌種沒有什麽本質區別。他幾度萌生退意,將自己的隊伍解散分配到其他課題室,但比他年長的馬所長堅決讓他堅持下去,言明哪怕十年二十年不出任何成績也要繼續研究,不必在意既定的目標。像之前所經歷的那樣,王海盛重拾信心。
下午,王海盛帶領屬下十人把會議挪到潛龍潭旁來開,希望能夠激發靈感。
“就像研發新藥品,不知道哪種分子式的物質具有藥效,開始總是難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嘛!”王海盛極力鼓勵大家,“我們要拿出地球之初化學湯進化成原始生命的精神契而不舍,不要輕言放棄。”
一群人孜孜以求地研究,以圖能夠解決世界能源困局,不料卻導致一種完全新型細菌的產生,帶來一係列未曾意料到的後果,從而使人類捲入一場生死保衛戰。
第一章 新能源
海明市是一座擁有百萬人口的中等新興城市,坐落在一處半月形的海灣,呈南北長形布置。它有著新建城市的諸多共同特點:街道整齊劃一、建築物很新又時髦、居民來自四麵八方而且年齡又輕。許多人都擁有私家車,但公共運輸也很完善,特別是那條貫穿南北的地鐵快線,成為上班族的首先。這是一座富有勃勃生機的城市,北麵是三至八百米高度不等的山巒,東麵臨海,南麵和西麵都是起伏的農田,一條水係發達的名叫普度江的河流從遠處起端,穿城而過之後匯入大海。江的兩岸留有寬度一百多米的綠化帶,支流的綠化帶也有五十米,像翡翠般將海明市裝點。這裏的維度約四十度,因而氣候宜人,四季分明。三十年前,這裏還隻是一些身兼漁民和農民身份的人的聚居地,過著幾乎是自給自足的生活,悠閑而寧靜,即使有優良的深水也不曾想過曬製海鹽。後來,由於優質的旅遊資源,這裏很快發達起來,四季皆宜:春天踏的是青、夏天玩的是海、秋天看的是葉、冬天賞的是雪。隨之而來的是依託天然深水港的航運業。一些科研院所也相繼建立起來,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國家新能源研究院海明研究所。
眼下是入秋的旅遊旺季,海明市此時無論遠觀還是近瞧,都是滿目色彩斑斕,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花,點綴而不張揚,而那些先後變化顏色的樹葉則將山野裝扮得多姿多彩,從樹梢到地麵。
海明所由幾幢二到五層不等的建築物組成,坐落在一座矮山的半山腰的平地上,遠可將整個海明市和海灣一覽無餘,近則有伸手可及的花草樹木,一條山澗在這裏形成一個麵積約十畝的水潭,水流馬路下的涵洞下山之後經過一小片農田,漸漸變寬,成為普度江的一條小支流,海明河,穿越市中心最繁華的邊緣而過。海明所建成之後將這無名水潭取了個潛龍潭的威武的名字,但水量不大,更由於它每年春末和深秋兩季承接山林樹葉腐爛而成的汙水,水中隻有一些小魚。這點不足並沒有影響整個安靜適宜的環境,反而常常讓人誤以為是座度假村。最讓外人所不知的是海明所肩負特殊的使命,開闢一個模式,將海明市建成一個完全不需要石油和煤等礦物能源的城市,實現碳的零排放。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免受石油價格高企的負麵影響,也會有利於海明市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日漸顯現的環境保護問題:自身汙染情況的加劇和汙染物的輸出。
通過計算機模擬,海明市從城市規模、人口密度、自然資源等諸多方麵都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前提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將太陽能和生物能轉為可以直接應用於各個行業和生活所需的能源。為此,海明所成立了很多課題室,有些專注於對傳統技術優化,比如沼氣技術和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技術、太陽能利用、風能開發、潮汐能研究等。這些領域盡管技術成熟,但在大幅度提高能量轉化率,特別是礦物能替代可行性方麵進展一直很慢。漸漸地,人們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新技術上,生物工程就是其中最給予厚望的領域。人們希望能夠找到將各種各樣的生物能源直接高效率地轉化成諸如石油、煤炭或者沼氣等形式的能源,這樣的話就不會對人類現有生活方式進行大的改變。
生物工程處下的各課題室位於海明所的三號樓,又分成好幾個專題小組,有傳統的沼氣室、乙醇室等,也有基因室等運用新興技術手段的。該樓是所裏占位最佳的:正麵是大院,後麵就是潛龍潭,稍遠處則可以看見滿山的樹木,幾乎伸手可及。不久前,行政部還很藝術地在潛龍潭旁搭起了三隻用稻草做頂的錯落有致的涼棚,很有一份復古的韻味,讓所有人都感新奇。
這天是當月最後一個星期五的上午,生物工程處在大會議室有個例會,進行月度總結。各傳統專題室匯報了各自的進展,包括簡化工藝、提高效率、擴大適用原料等。盡管都取得一定的改進,但離終極目標似乎很遙遠,仍舊沒有根本擺脫傳統技術。不過,讓大家寄予厚望而又沒有絲毫進展的是基因室,迄今為止還沒有開發出符合預設目標的新菌種,所做的試驗結果最終都滑落到了傳統方法上,或乙醇、或沼氣。
作為基因室領頭的王海盛,年屆四十,一直都很困惑,懷疑基因是不是真的能夠像人們所希望的、如同用轉頭砌房子那樣拆開之後隨便組合,產生新的菌種,從中篩選合適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拚接起來的基因根本沒有活性,偶爾發現能夠生存的,效果上卻和傳統的那些菌種沒有什麽本質區別。他幾度萌生退意,將自己的隊伍解散分配到其他課題室,但比他年長的馬所長堅決讓他堅持下去,言明哪怕十年二十年不出任何成績也要繼續研究,不必在意既定的目標。像之前所經歷的那樣,王海盛重拾信心。
下午,王海盛帶領屬下十人把會議挪到潛龍潭旁來開,希望能夠激發靈感。
“就像研發新藥品,不知道哪種分子式的物質具有藥效,開始總是難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嘛!”王海盛極力鼓勵大家,“我們要拿出地球之初化學湯進化成原始生命的精神契而不舍,不要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