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關的滿洲鐵騎雖然所向無敵,畢竟兵員不多,進入中原後又迅速腐化(那麽多惡政護著,自然了),短短幾年戰鬥力便遠不如昔,再想橫掃中原難矣。應該說僅憑這支力量,清人想完全掌控天下根本不可能,但有人幫他呀,作用還不小呢,最後甚至都成關鍵性、主導性的了。他們就是前前後後降清的漢人們。
入關前清軍中的漢人部隊已經很可觀,之後投誠的更如過江之鯽,遠多於毅然抗清者。被明廷斥為匪寇的大順、大西等農民軍反倒降者了了,所謂正統的明軍卻一降一大片,弘光時一下就有數十萬之眾,並在鎮壓抗清武裝中驍勇異常,功勳卓著。像後來又反正的原左良玉部下金聲桓、高傑部下李成棟,連滿洲八旗都相當忌憚。那個時代的中原民族讓人痛心又需要總結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多爾袞們後來就是採取“以漢製漢”政策,靠著大批的漢人部隊打頭陣作先鋒,乃至成為諸多血戰的主要力量,滿洲八旗則越來越成為後方的坐鎮者及前方的殿後者了,但必須承認滿洲人的戰鬥力那時依然最強。
別說,這一招還真靈,有了這些漢人的鼎力相助,清人又漸漸站穩了腳根。多爾袞的愚蠢讓他七年攝政始終未能平定天下,但也沒有大難臨頭,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貢獻大大的,當然還有對手的更加不濟相助了。
過去抗清的no1大順軍,李自成不幸遇難後群龍無首,一直難成合力,待李錦、高一功率軍趕來匯合,整體力量增強,但領導權問題依然未能解決,戰鬥力和決策力自然大受影響。他們一度有投靠清人的意思,就像前麵所講剃髮問題及民族大義使然,最終還是決定聯明抗清,先後接受了隆武、永曆政權的領導。雖然並不受明廷待見,屢遭歧視排擠,他們依然奮勇殺敵,成為當時南明抗清的主力軍。
農民軍並世雙雄,李自成亡了,餘部尚在繼續戰鬥。張獻忠呢?一聲嘆息啊!清軍沒打來時,他與南明鬥也與大順爭,居於四川始終未消停過,等肅親王豪格帶著吳三桂(征服中原豈能沒有他)前來征討時,剛在西充鳳凰山接上火(1647),他又率先中箭身亡了。大西軍麵對強敵,實力本就稍遜,再群龍無首,焉能不敗?一戰大潰也。後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的帶領下進入雲南,一番拚搏奮鬥,竟涅槃重生,開創了比在四川更宏大的事業。不過因為位置的關係,大西軍當時還遠離抗清的主戰場。
南明呢?弘光政權敗亡不是結束僅僅開始,隨之先後有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浙東監國與之相爭)、桂王朱有榔在廣東肇慶建立的永曆政權(初有隆武帝之弟朱聿鐭建立的紹武政權短暫抗衡)。作為最具正統性、最有號召力的抗清政權,江南諸省又在手上,地盤、人口都不小哦,財富比起北方也是沒話說,如能拋開歧視,與農民軍緊密合作,北上驅逐“韃虜”不現實,保住南方誰說不可能呢?
但他們哪是成氣的主!內從未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形成合力,皇帝和朝廷都是個空架子,缺乏牢固的領導核心,黨爭激烈,軍閥自雄,紛亂不已;外又不能與農民軍真心誠意攜手並進,形成強有力的抗清統一戰線,麵對強敵豈能不敗?
且說南明最後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永曆政權,經過剛開始湖南、廣東等地連續丟失的係列慘敗後,更多因為金聲桓、李成棟分別於江西、廣東反正,一度有過復興的大好景象,無奈不成氣就是不成氣,很快又落花流水春去也。順治七年(1650),孔有德占領了廣西,尚可喜和耿仲明(部下收留逃人畏罪自殺)之子耿繼茂拿下了廣東。永曆政權從此丟掉了根基,很快成為完全依附於大西軍的一個空殼,僅僅起到象徵性的抗清旗幟作用。
身前天下何曾定(下)
就在清軍拿下兩廣不久,確切說是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病逝於喀喇城(今河北灤平),享年三十八歲。他自己肯定沒有料到,入關第二年便以為天下已定,怎麽到現在五年過去了,仍看不出可以馬放南山呢?也不知他逝前有否認真總結一下,對自己當初的判斷失誤來點後悔與自責,反正那些惡政他絕不會認為是錯的。
七年的攝政生涯,多爾袞僥倖入主了中原,建立了不世之功業,但接下來第二步他並未走好,想讓大清成為四海一統的大王朝,對以後親政的順治來講,依然是個極端艱巨的苦差事。
看看多爾袞病亡後的天下大勢吧。南明變成了空殼,華夏抗清之火卻依然在熊熊燃燒。第二年(1651)大順軍終匯聚於夔東,與其他一些抗清武裝共同組建了著名的“夔東十三家”,與清人進行著英勇的戰鬥,直到康熙三年(1664)才徹底敗亡。東南沿海鄭成功(見大帝卷台灣篇)抗清武裝也迅速發展壯大,日後同西南李定國堪稱南明抗清之兩大擎天柱。
孫可望等領導大西軍更是光芒四射,僅僅兩年多時間,便把雲南治理得井井有條,毫無爭議成為日後華夏抗清最為穩固、最具實力的大後方,南明丟失兩廣後還能再堅持個十年,主要依賴於此也。作為大西軍的第一領袖,孫可望文武兼備,才智非凡,安居一隅,卻放眼全國,主動提出聯明抗清(關鍵時刻農民軍比明廷士大夫們更有大局觀),並付之於實踐。
入關前清軍中的漢人部隊已經很可觀,之後投誠的更如過江之鯽,遠多於毅然抗清者。被明廷斥為匪寇的大順、大西等農民軍反倒降者了了,所謂正統的明軍卻一降一大片,弘光時一下就有數十萬之眾,並在鎮壓抗清武裝中驍勇異常,功勳卓著。像後來又反正的原左良玉部下金聲桓、高傑部下李成棟,連滿洲八旗都相當忌憚。那個時代的中原民族讓人痛心又需要總結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多爾袞們後來就是採取“以漢製漢”政策,靠著大批的漢人部隊打頭陣作先鋒,乃至成為諸多血戰的主要力量,滿洲八旗則越來越成為後方的坐鎮者及前方的殿後者了,但必須承認滿洲人的戰鬥力那時依然最強。
別說,這一招還真靈,有了這些漢人的鼎力相助,清人又漸漸站穩了腳根。多爾袞的愚蠢讓他七年攝政始終未能平定天下,但也沒有大難臨頭,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貢獻大大的,當然還有對手的更加不濟相助了。
過去抗清的no1大順軍,李自成不幸遇難後群龍無首,一直難成合力,待李錦、高一功率軍趕來匯合,整體力量增強,但領導權問題依然未能解決,戰鬥力和決策力自然大受影響。他們一度有投靠清人的意思,就像前麵所講剃髮問題及民族大義使然,最終還是決定聯明抗清,先後接受了隆武、永曆政權的領導。雖然並不受明廷待見,屢遭歧視排擠,他們依然奮勇殺敵,成為當時南明抗清的主力軍。
農民軍並世雙雄,李自成亡了,餘部尚在繼續戰鬥。張獻忠呢?一聲嘆息啊!清軍沒打來時,他與南明鬥也與大順爭,居於四川始終未消停過,等肅親王豪格帶著吳三桂(征服中原豈能沒有他)前來征討時,剛在西充鳳凰山接上火(1647),他又率先中箭身亡了。大西軍麵對強敵,實力本就稍遜,再群龍無首,焉能不敗?一戰大潰也。後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的帶領下進入雲南,一番拚搏奮鬥,竟涅槃重生,開創了比在四川更宏大的事業。不過因為位置的關係,大西軍當時還遠離抗清的主戰場。
南明呢?弘光政權敗亡不是結束僅僅開始,隨之先後有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浙東監國與之相爭)、桂王朱有榔在廣東肇慶建立的永曆政權(初有隆武帝之弟朱聿鐭建立的紹武政權短暫抗衡)。作為最具正統性、最有號召力的抗清政權,江南諸省又在手上,地盤、人口都不小哦,財富比起北方也是沒話說,如能拋開歧視,與農民軍緊密合作,北上驅逐“韃虜”不現實,保住南方誰說不可能呢?
但他們哪是成氣的主!內從未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形成合力,皇帝和朝廷都是個空架子,缺乏牢固的領導核心,黨爭激烈,軍閥自雄,紛亂不已;外又不能與農民軍真心誠意攜手並進,形成強有力的抗清統一戰線,麵對強敵豈能不敗?
且說南明最後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永曆政權,經過剛開始湖南、廣東等地連續丟失的係列慘敗後,更多因為金聲桓、李成棟分別於江西、廣東反正,一度有過復興的大好景象,無奈不成氣就是不成氣,很快又落花流水春去也。順治七年(1650),孔有德占領了廣西,尚可喜和耿仲明(部下收留逃人畏罪自殺)之子耿繼茂拿下了廣東。永曆政權從此丟掉了根基,很快成為完全依附於大西軍的一個空殼,僅僅起到象徵性的抗清旗幟作用。
身前天下何曾定(下)
就在清軍拿下兩廣不久,確切說是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病逝於喀喇城(今河北灤平),享年三十八歲。他自己肯定沒有料到,入關第二年便以為天下已定,怎麽到現在五年過去了,仍看不出可以馬放南山呢?也不知他逝前有否認真總結一下,對自己當初的判斷失誤來點後悔與自責,反正那些惡政他絕不會認為是錯的。
七年的攝政生涯,多爾袞僥倖入主了中原,建立了不世之功業,但接下來第二步他並未走好,想讓大清成為四海一統的大王朝,對以後親政的順治來講,依然是個極端艱巨的苦差事。
看看多爾袞病亡後的天下大勢吧。南明變成了空殼,華夏抗清之火卻依然在熊熊燃燒。第二年(1651)大順軍終匯聚於夔東,與其他一些抗清武裝共同組建了著名的“夔東十三家”,與清人進行著英勇的戰鬥,直到康熙三年(1664)才徹底敗亡。東南沿海鄭成功(見大帝卷台灣篇)抗清武裝也迅速發展壯大,日後同西南李定國堪稱南明抗清之兩大擎天柱。
孫可望等領導大西軍更是光芒四射,僅僅兩年多時間,便把雲南治理得井井有條,毫無爭議成為日後華夏抗清最為穩固、最具實力的大後方,南明丟失兩廣後還能再堅持個十年,主要依賴於此也。作為大西軍的第一領袖,孫可望文武兼備,才智非凡,安居一隅,卻放眼全國,主動提出聯明抗清(關鍵時刻農民軍比明廷士大夫們更有大局觀),並付之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