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李自成搞完了登基大典,一把火燒了宮殿和各城門樓,第二日帶著太子二王(後下落不明)撤離了他僅擁有四十一天的北京城,歸心似箭,直奔老家而去。
吳三桂也未入得北京城,當天晚上,多爾袞在薊縣獲知大順軍撤退後,即令他與阿濟格、多鐸率清吳聯軍,快馬加鞭追擊李自成。
其間歷史記載相當混亂。捧多爾袞的又是一番雄才大略的論證,什麽吳三桂有扶立太子(並不在他手上)進京登基的打算,而清軍名義上是為明帝復仇討賊而來,如果讓吳先進了城,清軍再入就名不正言不順了,那多爾袞當然不幹了。占領北京入主中原才是他的雄心壯誌嘛,豈會讓給他吳三桂復興大明?
如果所講屬實,一般人在那個位置上,其實又何嚐不會這樣去做?沒什麽複雜呀?要是這就叫大略的話,太多領袖人物可以稱頌了。何況吳三桂此時是否有那種想法,都很讓人懷疑呢。
山海關戰後,吳三桂隨即徹底投降,手下將士全部剃髮易服,自己也做了大清的平西王,怎麽可能還會立太子於北京即位?何況這太子也不在他手上呀?且看他到了近畿發布的通告,可是半點未提過太子的。
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死心塌地做那清人的鷹犬,不可能再當明之忠臣了,否則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對他百般籠絡,又是加官進爵,又是送錢送糧,他還不投奔了去?或者做個地下黨什麽的?吳三桂,助大清定鼎中原的居功至偉者,不管找什麽理由,都洗刷不掉他民族背叛者的恥辱。
多爾袞讓他繼續追擊李自成,也許就是用他打頭陣這麽簡單,就像後來征討南明時前方打仗的逐漸都變成了漢人部隊,再往後,康熙平三藩向昆明進發時,安排沖在最前麵的基本也都是漢軍一樣。
吳三桂多英武雄健的人呀!打李自成那是毫不手軟,因為同行的清軍基本作為後援部隊參戰,有時甚至故意旁觀,衝鋒在前、浴血奮戰的其實都是他吳家軍。真是不得了啊,一路上連戰皆捷,迫使大順軍很狼狽地退入山西。晉冀咽喉之固關(今山西平定縣境內)腳下,清吳聯軍止步,五月十二日返回北京,吳三桂當然又是大功一件。
而就在十天前,多爾袞便已率領清軍兵不血刃進入了北京。當時城裏的官民們哪知道真相,還以為吳三桂帶著太子回來即位了,趕緊浩浩蕩蕩出城迎接,沒想到定睛一看,來者竟是穿胡服紮辮子的“蠻邦”領袖多爾袞!眾人皆驚,有點氣節者悄悄走了,大部分卻都做了良民,將錯就錯把多爾袞迎入了京城。
此時的多爾袞怎能不開懷大笑?這前前後後運撞得也太大了,新對手竟然如此不堪一擊,讓他一不留神,幹了這等偉大的事兒,入了關,進了北京城了!一個月前打死也不敢相信呀。
終定囊括天下誌(上)
這次多爾袞占了北京,決心要常住了。內部也有人主張狠狠屠戮一番,留點兵馬守著北京,大軍還是回遼東得了,起碼也退保山海關。他哥哥阿濟格,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粗莽漢子,便采此說,愚蠢透頂,無須多論。
既然想長期占著,過去燒殺搶掠那一套就不能再搞了,民心還是要稍稍爭取一下的,於是便有了嚴肅軍紀啦、不擾民啦、為崇禎發喪啦、革除前代弊政啦,等等“英明”舉措。結果多爾袞和清廷又被狠狠高捧了一下,看看!人家獲勝是有道理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不錯,因為入關目的不同,多爾袞領銜主演的這一次,統治手腕上確實有所改進,剛開始略少了一點野蠻,某些方麵終於做得像個正常樣了,不過都是治國最基本的東西,有啥可高看的?何況又有多少真實性呢?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如果李自成掌控了天下,那麽現在看到的就是大順軍如何體民愛民了。
其實就在那無盡頌揚中,細瞅瞅也還是能看到清兵留下的暴行痕跡的。他們從山海關一路下來到京城,沿途強令民眾一律剃髮,怎能不擾民?這可不是現在花幾個小錢理個髮那麽簡單的,直接牽涉到民族尊嚴與個體人格的大事,殘酷性絲毫不遜於殺戮。後來江南諸多民眾已經屈服於征服者的淫威了,卻因剃髮一事,又發出反抗的怒吼呢。
當多爾袞到了北京城,起初也是嚴令剃髮的,隻因抗議聲太大了,剛來也需要鞏固統治,暫時作罷。可他為了騰地方給八旗子弟們住,竟強行把京城東、西、中居民全部趕走,這是何等的擾民?被橫加貶斥的李自成不就是對那些牆頭草們下了點手嗎?可絕沒做過這等混帳事!
至於革除前朝弊政,如免除“三餉”加派這樣聽起來非常冠冕堂皇的民生工程,其實就是一張空頭支票,不僅未得到兌現,整個多爾袞順治時代,收錢反而直線上升了!隻是名字改了一下,不叫遼餉了,“九厘額銀”是也。
更甚者時間不長,多爾袞們就連那一點點刻意塑造的溫情都打碎了,徹底撕下偽裝,凶相畢露,幹出一係列殘酷暴行來。中原民眾不得不生活在戰亂與壓迫的雙重苦難中,這講到清人征服江南時再詳敘吧。總之,清人能夠奪得天下,絕不是憑啥收民心之舉,而是靠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中原民族自己太不爭氣為保障的。
這個民族在明清交替之際進入了一個最晦暗的階段,精神淪喪,一盤散沙,逆來順受,軟弱可欺,人多頂個啥用?還不是讓征服者盤中餐更豐盛些?十七世紀人類史上最大的悲劇與恥辱,就是他們創造的。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一小群野蠻人還能夠讓一個人口超級多的文明之族屈服於他們的鐵蹄下,多麽不可思議!放眼全球,恐怕也隻有在中國發生了。更令人痛心的是,當征服者都認為蛇哪能吞象時,這個民族還盡幹一些事,仿佛在告訴人家,來吧,不要急,一口一口吞,完全行的。
吳三桂也未入得北京城,當天晚上,多爾袞在薊縣獲知大順軍撤退後,即令他與阿濟格、多鐸率清吳聯軍,快馬加鞭追擊李自成。
其間歷史記載相當混亂。捧多爾袞的又是一番雄才大略的論證,什麽吳三桂有扶立太子(並不在他手上)進京登基的打算,而清軍名義上是為明帝復仇討賊而來,如果讓吳先進了城,清軍再入就名不正言不順了,那多爾袞當然不幹了。占領北京入主中原才是他的雄心壯誌嘛,豈會讓給他吳三桂復興大明?
如果所講屬實,一般人在那個位置上,其實又何嚐不會這樣去做?沒什麽複雜呀?要是這就叫大略的話,太多領袖人物可以稱頌了。何況吳三桂此時是否有那種想法,都很讓人懷疑呢。
山海關戰後,吳三桂隨即徹底投降,手下將士全部剃髮易服,自己也做了大清的平西王,怎麽可能還會立太子於北京即位?何況這太子也不在他手上呀?且看他到了近畿發布的通告,可是半點未提過太子的。
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死心塌地做那清人的鷹犬,不可能再當明之忠臣了,否則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對他百般籠絡,又是加官進爵,又是送錢送糧,他還不投奔了去?或者做個地下黨什麽的?吳三桂,助大清定鼎中原的居功至偉者,不管找什麽理由,都洗刷不掉他民族背叛者的恥辱。
多爾袞讓他繼續追擊李自成,也許就是用他打頭陣這麽簡單,就像後來征討南明時前方打仗的逐漸都變成了漢人部隊,再往後,康熙平三藩向昆明進發時,安排沖在最前麵的基本也都是漢軍一樣。
吳三桂多英武雄健的人呀!打李自成那是毫不手軟,因為同行的清軍基本作為後援部隊參戰,有時甚至故意旁觀,衝鋒在前、浴血奮戰的其實都是他吳家軍。真是不得了啊,一路上連戰皆捷,迫使大順軍很狼狽地退入山西。晉冀咽喉之固關(今山西平定縣境內)腳下,清吳聯軍止步,五月十二日返回北京,吳三桂當然又是大功一件。
而就在十天前,多爾袞便已率領清軍兵不血刃進入了北京。當時城裏的官民們哪知道真相,還以為吳三桂帶著太子回來即位了,趕緊浩浩蕩蕩出城迎接,沒想到定睛一看,來者竟是穿胡服紮辮子的“蠻邦”領袖多爾袞!眾人皆驚,有點氣節者悄悄走了,大部分卻都做了良民,將錯就錯把多爾袞迎入了京城。
此時的多爾袞怎能不開懷大笑?這前前後後運撞得也太大了,新對手竟然如此不堪一擊,讓他一不留神,幹了這等偉大的事兒,入了關,進了北京城了!一個月前打死也不敢相信呀。
終定囊括天下誌(上)
這次多爾袞占了北京,決心要常住了。內部也有人主張狠狠屠戮一番,留點兵馬守著北京,大軍還是回遼東得了,起碼也退保山海關。他哥哥阿濟格,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粗莽漢子,便采此說,愚蠢透頂,無須多論。
既然想長期占著,過去燒殺搶掠那一套就不能再搞了,民心還是要稍稍爭取一下的,於是便有了嚴肅軍紀啦、不擾民啦、為崇禎發喪啦、革除前代弊政啦,等等“英明”舉措。結果多爾袞和清廷又被狠狠高捧了一下,看看!人家獲勝是有道理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不錯,因為入關目的不同,多爾袞領銜主演的這一次,統治手腕上確實有所改進,剛開始略少了一點野蠻,某些方麵終於做得像個正常樣了,不過都是治國最基本的東西,有啥可高看的?何況又有多少真實性呢?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如果李自成掌控了天下,那麽現在看到的就是大順軍如何體民愛民了。
其實就在那無盡頌揚中,細瞅瞅也還是能看到清兵留下的暴行痕跡的。他們從山海關一路下來到京城,沿途強令民眾一律剃髮,怎能不擾民?這可不是現在花幾個小錢理個髮那麽簡單的,直接牽涉到民族尊嚴與個體人格的大事,殘酷性絲毫不遜於殺戮。後來江南諸多民眾已經屈服於征服者的淫威了,卻因剃髮一事,又發出反抗的怒吼呢。
當多爾袞到了北京城,起初也是嚴令剃髮的,隻因抗議聲太大了,剛來也需要鞏固統治,暫時作罷。可他為了騰地方給八旗子弟們住,竟強行把京城東、西、中居民全部趕走,這是何等的擾民?被橫加貶斥的李自成不就是對那些牆頭草們下了點手嗎?可絕沒做過這等混帳事!
至於革除前朝弊政,如免除“三餉”加派這樣聽起來非常冠冕堂皇的民生工程,其實就是一張空頭支票,不僅未得到兌現,整個多爾袞順治時代,收錢反而直線上升了!隻是名字改了一下,不叫遼餉了,“九厘額銀”是也。
更甚者時間不長,多爾袞們就連那一點點刻意塑造的溫情都打碎了,徹底撕下偽裝,凶相畢露,幹出一係列殘酷暴行來。中原民眾不得不生活在戰亂與壓迫的雙重苦難中,這講到清人征服江南時再詳敘吧。總之,清人能夠奪得天下,絕不是憑啥收民心之舉,而是靠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中原民族自己太不爭氣為保障的。
這個民族在明清交替之際進入了一個最晦暗的階段,精神淪喪,一盤散沙,逆來順受,軟弱可欺,人多頂個啥用?還不是讓征服者盤中餐更豐盛些?十七世紀人類史上最大的悲劇與恥辱,就是他們創造的。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一小群野蠻人還能夠讓一個人口超級多的文明之族屈服於他們的鐵蹄下,多麽不可思議!放眼全球,恐怕也隻有在中國發生了。更令人痛心的是,當征服者都認為蛇哪能吞象時,這個民族還盡幹一些事,仿佛在告訴人家,來吧,不要急,一口一口吞,完全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