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兩大重鎮一失,東北震動,萬曆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調集大軍征討,並任楊鎬為遼東經略。楊鎬喪師朝鮮被詬病誇大太多,其實換成他人,也不見得就能取得勝利,中日軍力相差並不大,豐臣秀吉不死,相持也。楊鎬還算是大臣中知軍事的人,後巡撫遼東時,曾多次指揮部隊擊敗侵擾的蒙古人和女真人。這次東北風雲再起,時為兵部右侍郎的楊鎬因為熟悉遼事,經過大臣們會推,才被萬曆賦予重任的。不是給楊鎬翻案,能力之外,感覺他也確實有些點兒背,就說這次,換成其他人幹,就能勝嗎?明清相當幾十年,除了後期的李定國,可從沒人在與滿洲八旗麵對麵大野戰中勝過呢。


    同年冬季,四方徵調之兵會集遼陽,時天寒地凍之際,並不適於大軍出征,但朝廷以為建州女真不足為懼,萬曆求勝心切,內閣、兵部也怕師久餉匱,都主張速戰速決,一再催促楊鎬進軍。看看指導思想就有誤,未戰先折一陣了。


    萬曆四十七年(1619)二月十一日,楊鎬遼陽誓師,議定戰鬥方案。明軍會合朝鮮、葉赫兵,共計10餘人,號稱47萬,二十一日四路齊發,三月二日相約二道關會師並進,直搗努爾哈赤政治中心赫圖阿拉。山海總兵杜鬆出撫順攻西;總兵馬林出開原攻北,葉赫兵相助;遼東總兵李如柏從清河出鴉鶻關攻南;總兵劉綎出寬奠,於涼馬佃會合朝鮮軍攻東。


    不巧,天降大雪,道路難行,大軍出發時間隻好改為二十五日。時杜鬆因大雪迷路,劉綎也以未諳地形,都請求緩師,很有道理呀,無奈朝廷催進,楊鎬不敢違命。明軍天時地利皆不利,又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再折一陣。更為嚴重的是軍情也泄露了,努爾哈赤對明軍行動已了如指掌,三折吧。


    至於分兵出擊,兵家慣用戰術,本沒有錯,問題是分了就要及時合,否則被敵各個擊破,那也形不成合力了呀,可惜明軍四路僅僅是分了,直到大敗也未能合到一起,四折也。事後諸葛看,麵對女真這等生猛強敵,還是一開始就不分得為好,不過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不能苛求呀。


    明軍此次征討,把家底子都給晾出來了,絕對是當時帝國最精銳部隊。劉綎,不用多說了,萬曆三大征中已見其驍健身姿。杜鬆,綽號“杜瘋子”,與劉綎齊名的超勇猛將也,守陝西時與蒙古人大小百餘戰,無不克捷。李如柏、馬林稍遜,所帶之兵也不可小覷。


    常理講,明軍實力不同凡響啊,有得一拚,但長期以來形成的弊病關鍵時刻總會“閃光發亮”,各路人馬其實並未按照主帥的統一部署行事,四路軍馬沒有會合成有此原因,被敵各個擊破更是與此相關,五折也。


    且說後金兵力雖少些,6萬來人,但新興之師,軍紀嚴明,戰力超強,從後來的歷次大戰看,別說分路了,明軍就是集中起來,10萬來人也是很難打贏的。這才是努爾哈赤能取得決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謀略固然重要,沒有實力為後盾。何況努爾哈赤三十多年“槍林彈雨”中走來,怎會沒有兩把刷子?他針對明軍的部署,又採取了正確的應對策略,“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分路擊破明軍。如此不是折陣的問題了,明軍大敗不可避免也


    杜鬆急著搶頭功,率西路軍從撫順先期出發,渡渾河,三月一日抵達薩爾滸(今撫順大夥房水庫之地),遭遇八旗精銳,一番搏殺,全軍覆沒,無以身免。馬林由開原出三貧口進至赫圖阿拉之北,聞杜鬆兵敗,趕緊結營自固,仍未逃脫噩運,被八旗兵殺得大敗,僅馬林帶著數騎逃回。坐鎮瀋陽的楊鎬獲悉兩路兵敗,立即下令東路劉綎、南路李如柏停止出擊。行動遲緩的李如柏正好趕上,遂奉命不進。劉綎卻已孤軍深入至赫圖阿拉僅50裏的阿布達裏岡(今桓仁滿族自治縣老道溝嶺),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跟進的朝鮮軍隨後投降,明監軍喬一琦投崖而死。


    薩爾滸一戰,明軍完敗,損失文武將吏300餘、士兵45000餘和馬匹28600餘(見《明史》),慘重之極。從此,明清(後金)角色互換,大明由攻轉守。看起來那麽偉岸雄壯的大明帝國,竟如此不堪一擊,東亞超級帝國的光環迅速散去,危機越發顯現了。後金則由僻處塞外的蕞爾小邦,疾步躍登東亞歷史的大舞台,一戰功成名就,成了領銜主演的頭牌。


    附“七大恨”(以天聰四年木刻榜文所載為準)


    我祖宗與南朝看邊進貢,忠順已久,忽於萬曆年間,將我二祖無罪加誅,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關、北關、烏剌、蒙古等九部,會兵攻我,南朝休戚不關,袖手坐視,仰庇皇天,大敗諸部,後我國復仇,攻破南關,遷入內地,贅南關吾兒忽答為婿,南朝責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復置故地。後北關攻南關,大肆擄掠,然我國與北關同是外番,事一處異,何以懷服,所以惱恨二也


    先汗忠於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見疑,故同遼陽副將吳希漢,宰馬牛,祭天地,立碑界銘誓曰‘漢人私出境外者殺;夷人私入境內者殺’。後沿邊漢人,私出境外,挖參採取。念山澤之利,係我過活,屢屢申稟上司,竟若罔聞,雖有怨尤,無門控訴。不得已遵循碑約,始感動手傷毀,實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會應新巡撫下馬,例應叩賀,遂譴幹骨裏、方巾納等行禮,時上司不糾出口招釁之非,反執送禮行賀之人,勒要十夷償命。欺壓如此,情何以堪。所謂惱恨者三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真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芮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芮韜並收藏大清真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