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勤工作上去了,關鍵還要有人打仗呀,於是調兵遣將肯定又是一番大運作。二十三年(1684)九月, 康熙考慮進攻雅克薩非同小可(當時敵軍實際不到500人), 下令八旗都統瓦山等人前往黑龍江, 會同薩布素議定攻取大計,後又派八旗都統彭春擔任前線清軍統帥,副都統班達爾善、護軍統領佟寶等參贊軍務。


    同時,多方徵調部隊赴援,從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四省各調熟練火器兵250共1000人,連同火器送京師以備協攻雅克薩城;調杜爾伯特、紮賴特蒙古兵500人維護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至雅克薩之間的驛站交通;甚至還從福建抽調了善於水戰的藤牌兵500人呢。


    如此大規模的戰前準備,可見康熙對這場即將到來的決鬥,重視程度何其高了,簡直就是擺開了和一個強國對壘傾力一搏的架式。俄羅斯那時算不算強國呢?應該算吧,雖然還沒經歷彼得大帝革命性改造,未上一個更高的層次,就在它老家這塊地界上,也非一枝獨秀,瑞典、波蘭、土耳其皆不遜也,但從武力上來說,仍算是東歐一強國了,尤其與武器差距甚大的東方世界相比,軍事上的優勢更加明顯。


    俄羅斯此時如傾力與大清一戰,後者極端危險也,但這樣的事絕對不可能發生的,為啥?待以後說到尼布楚條約時再詳議,這裏暫且不提,單講能夠參加黑龍江侵奪戰的俄軍,前已多次提及,實力差得太遠了,第一次雅克薩大戰,他們參戰的才450人。這樣一看,就覺得康熙實有點太謹慎,過於興師動眾了,完全不必如此的,要浪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呀。


    退一步講,既然已經全力出擊了,那就索性幹個大的,不僅收復黑龍江流域,雅克薩什麽的,還把俄國人從東西伯利亞趕走,起碼讓雅庫次克這些城堡成為大清的屏障,而不是人家以後窺探你謀劃你侵占你的據點。


    大清完全能做到的,僅靠以後出動的實際兵力也ok。東西伯利亞荒寒之地,居大不易也,毛皮多對駐守有啥用,吃的難題就夠解決的了,不要說大清,就是黑龍江一隅也勝之千裏。那裏的俄國人又遠離故土,不象現在有鐵路有飛機,想從大後方得到及時接濟,比登天還難。


    軍力更加不足,從日後雅克薩最後的決戰看,俄軍包括增援部隊也不到900人,想想看東西伯利亞上根本沒有多少對手的地方,他們又能駐紮多少兵?2000來人上天了。火器配備最多用於戰場的,大炮才12門,其他總人數在那呢,能有多少?守守還行,想作為決勝清軍的資本,小兒科,小兒科啊。吾湟湟大清也是有火器營的,大炮也是不錯的,總體質量差了點,卻也未有決定戰場勝負的根本性差距,輔以超級規模的軍隊,還能怕了你們這些個鳥人?


    多好的機會呀,但康熙怎麽做的呢?東西伯利亞就不說了,他根本不會想到,不過也能理解,好戰如蒙古人毗鄰幾百年,都未染指過呢,現在地圖把西伯利亞都劃入當年蒙古大帝國的範圍內,其實並不合適。可雅克薩這樣連康大帝自己都曾提過的戰略要地(參看前文),絕不讓俄國人占了去,百分百正確,自己卻準備棄守?就讓人大吃一驚,難以理解了,大動員大出兵就有點不劃算了。


    很奇怪,千年一帝的雄心氣魄到哪去了?領導軍民抗擊沙俄入侵,功勳卓著,值得歌頌,大書特書都不為過,但其中的經驗與教訓還是要認真吸取的,尤其後來遺憾之處更多,更要好好總結,為了以後咱們能做得更好嗎。


    大戰前的小熱身


    清廷做好各方戰備的同時,也與俄國人打了幾場熱身仗,效果很不錯。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也就是清軍永戍黑龍江之初,格裏高裏•梅爾尼克率領6艘船67名哥薩克的迷你型俄國水軍,增援恆滾河(今俄羅斯阿姆貢河) 上的哥薩克匪幫。索倫總管博克率清軍將其包圍, 降俘31人, 擊斃15人,船隻盡收。


    清軍再由精奇裏江上溯, 平毀俄軍城堡多隆斯克和塞林賓斯克(為我所用不更好嗎),二十三年正月, 清將鄂羅舜又進軍黑龍江下遊, 降俄軍21人, 獲鳥槍20桿,收復了圖古爾斯克和烏第斯克, 俄軍殘餘狼狽逃回老巢雅庫次克。


    與此同時,黑龍江各族民眾也紛紛響應,積極配合清軍行動,奮勇抗擊沙俄侵略者。軍民同心協力威力大啊,二十三年(1684)初,整個黑龍江中下遊及其各支流上的沙俄侵略據點全被拔除,大好江土復為吾中華所有。下一步,清軍得以傾力指向黑龍江上遊的雅克薩與尼布楚了。


    萬事俱備,隻欠最後一擊。有意思的是,全力準備開戰時,康熙仍不忘和談(其實這是他永恆的追求)。二十二年( 1683年) 九月, 康熙諭令理藩院行文俄國外交機構, 其中寫道:“若改前過, 將根特木爾等逃人送來, 急回本地, 則兩相無事, 於彼為益不淺。倘猶執迷不悟, 留我邊疆彼時必致天討, 難免誅罰”。早說了,搞這個等於對牛彈琴,俄國人不會甩你的,反而會警醒,噢,清人要打了,那就抓緊做好雅克薩增援防務工作吧。幸虧他們力量不足,想援也沒多少人可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二十四年(1685)正月二十三日,康熙終於下達了武力收復雅克薩的命令。他指出“兵非善事, 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羅剎無故犯邊, 收我逋逃, 後漸越界而來, 擾害索倫、赫哲、飛牙喀、奇勒爾諸地, 不遑寧邊; 剽劫人口, 搶擄村莊, 攘奪貂皮, 肆惡多端。是以屢遣人宣諭, 復移文來使, 羅剎竟不報命, 反深入赫哲、飛牙喀一帶, 擾害益甚。爰發兵黑龍江扼其往來之路, 羅剎又竊據如故, 不送還逋逃, 應即剪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真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芮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芮韜並收藏大清真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