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吳三桂所有的部下將官兵丁舊人等三、四萬人(還不包括各自家眷親屬),簡單區分一下所謂從逆的輕重,先砍了一大批,其餘一律罰沒,充往東北苦寒之地,當永世不得翻身的賤民,代代受苦役,輩輩受奴役,子孫們不能入仕為官,不能當兵,也不能幹其他任何稍算體麵的職業,甚至婚姻都是自行解決,不準與外部聯姻,比起印度等級製度中最下等的那一層,所受待遇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至於附逆又投誠者,戰時的赦免基本作廢,除前文提及的林興珠等極少數人,也是殺殺殺,全家老小自然都跟著遭殃。耿精忠呢?降後立再大功也沒用了,再表忠心也白搭了,隨便給按個罪名,淩遲處死。尚之信則有點冤,並未真正附逆過,且一年不到便歸正了,康熙實際也清楚,但最後還是難逃一死,全家罰沒。王輔臣算是個明白人,康熙未及動手,先假裝病死提前了斷啦。
當然為首耿精忠等,殺之以儆效尤,且永除後患也屬正常,但不分青紅皂白,連小角色,及親屬這樣的無辜者,都極端不放過,未免失之於太狠太毒了,再怎麽說人家最後也是把立場站穩了啊?
好了,不多說了,歷代政治搏殺中,狠毒如康熙者也不在少數,不必為此專門苛責他,但聖祖實錄類及有些後人們,還通過他在戰爭期間聖旨呀講話呀什麽的,刻意把他打扮得多麽仁義慈悲,一副完美的聖君模樣,兩相一較,就有點讓人笑,讓人厭了。
當然,勝者王侯,敗者寇,老吳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落得如此下場,要怪也隻有怪自己,怪不得別人了。至於耿尚這類不堅定者,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點同情。
戰後簡要來回顧(上)
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在腥風血雨和國痛民苦中告別了歷史舞台,康熙成功逃脫了他六十一年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一場劫難,吳三桂卻沒能實現他人生最奇詭華麗的一次人生跨躍。
雙方孰是孰非?勝王敗寇的定律,三百年世事的變遷,吳三桂人生的詭譎,康大帝過度的神化等等,輿論上自然把鮮花掌聲給了後者,他才是正義的化身,吳三桂?三性家奴也。
這還屬於正常範疇,更有甚者還把二者的較量,上升為一場國家統一與分裂相爭的層麵上來,就未免有點滑稽可笑,霸王硬上弓了。
先說大亂緣起,康熙才是真正的肇始者,是他先挑的事,跟著吳三桂也不是善茬,結果二人一拍即合,前者擬了初稿,後者潤色修訂,最後大亂倡儀書正式出爐,所以要打起碼也是各打五十大板呀。
再說性質,也很難講誰就一定代表正義。不可否認的是,滿洲人作為異族,入關奪了天下,不過才三十年嗎,大陸抗清之火熄滅更是在九年前,何況鄭氏家族至今還孤懸海外,著華夏衣冠,不忘反清復明呢。
這種大背景下,吳三桂高舉民族復興大旗,動機肯定不純,但真得獲勝,結果不還是一樣?要不然華夏大地群起響應的,為啥大都是漢人?
如此非要說康熙是對的,不等於說南明抗清是分裂行為,李定國、鄭成功也是分裂主義者嗎?想來這價值觀不會變化這麽快吧?九年就天翻地覆了?
所以還是不要給他們定性為好,雙方誰都不代表正義,這樣也許更合情理些。至於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清越來越融入進來,名正言順成為大中華的代表,則是以後的事了。
歷史就是歷史,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屬性,如果一味地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待它,豈不大亂,搞得不知所以然?比方歐洲逐漸朝著一個國家的方向邁進,真到實現的那一天,法國的聖女貞德就不是民族英雄了?而是破壞英法自家人團結統一的罪人了?嗬嗬,不會吧?
這裏沒有貶康抬吳的意思,因為拋開民族大義不談,在這場大亂中,僅就一般民眾生存來說,兩人都是一樣的,都是造成他們又一次陷入痛苦災難的罪魁禍首。唉,他們過上安穩的日子沒多久呀,心裏怎能沒有一肚子怨言?
三桂?你搗什麽亂呀?幹嗎要用咱老百姓的痛苦與災難,去換取你一已之私?唉,真是三性家奴,豈是好鳥?也罷也罷,反正你也敗了,結局也夠慘了,罵名也夠大了,咱就不和你多計較了。
康熙?到要多說道說道你,身為一國之領袖,說話做事哪能任著性子來,這下可好,挑起了這麽一場大災難!咱老百姓命苦,受點罪也就算了,反正也沒處申冤,可你差點讓你的民族丟了天下,這罪過可就大了,還把好不容易走上穩定發展道路的國家,又重新拉回到你老爸那個時侯,甚至還不如,你說,你這二十年是不是白幹了?
好多好多帝王,一生坐這位子還沒你浪費的時間多。唉,你也就是長命,再憑個年齡小當政,幹了六十一年,得以機會收了一籮筐,否則,以頭二十年來算,平庸者甚至罪人者都將與你為伍啦,這後世的聲名肯定好不了哪去!
戰後簡要來回顧(中)
隻是千年一帝,他就是千年一帝,怎會如此慘澹告別歷史舞台?單說這次大亂,如此危亡之即,他都能挺過來,去迎接後四十年的繁華似錦,著實非同凡響,不愧大帝名號啊。
至於如何打贏了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了,作為最高領袖,康熙自應算上一份,這是不容置疑的,關鍵是作用有多大?
至於附逆又投誠者,戰時的赦免基本作廢,除前文提及的林興珠等極少數人,也是殺殺殺,全家老小自然都跟著遭殃。耿精忠呢?降後立再大功也沒用了,再表忠心也白搭了,隨便給按個罪名,淩遲處死。尚之信則有點冤,並未真正附逆過,且一年不到便歸正了,康熙實際也清楚,但最後還是難逃一死,全家罰沒。王輔臣算是個明白人,康熙未及動手,先假裝病死提前了斷啦。
當然為首耿精忠等,殺之以儆效尤,且永除後患也屬正常,但不分青紅皂白,連小角色,及親屬這樣的無辜者,都極端不放過,未免失之於太狠太毒了,再怎麽說人家最後也是把立場站穩了啊?
好了,不多說了,歷代政治搏殺中,狠毒如康熙者也不在少數,不必為此專門苛責他,但聖祖實錄類及有些後人們,還通過他在戰爭期間聖旨呀講話呀什麽的,刻意把他打扮得多麽仁義慈悲,一副完美的聖君模樣,兩相一較,就有點讓人笑,讓人厭了。
當然,勝者王侯,敗者寇,老吳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落得如此下場,要怪也隻有怪自己,怪不得別人了。至於耿尚這類不堅定者,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點同情。
戰後簡要來回顧(上)
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終於在腥風血雨和國痛民苦中告別了歷史舞台,康熙成功逃脫了他六十一年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一場劫難,吳三桂卻沒能實現他人生最奇詭華麗的一次人生跨躍。
雙方孰是孰非?勝王敗寇的定律,三百年世事的變遷,吳三桂人生的詭譎,康大帝過度的神化等等,輿論上自然把鮮花掌聲給了後者,他才是正義的化身,吳三桂?三性家奴也。
這還屬於正常範疇,更有甚者還把二者的較量,上升為一場國家統一與分裂相爭的層麵上來,就未免有點滑稽可笑,霸王硬上弓了。
先說大亂緣起,康熙才是真正的肇始者,是他先挑的事,跟著吳三桂也不是善茬,結果二人一拍即合,前者擬了初稿,後者潤色修訂,最後大亂倡儀書正式出爐,所以要打起碼也是各打五十大板呀。
再說性質,也很難講誰就一定代表正義。不可否認的是,滿洲人作為異族,入關奪了天下,不過才三十年嗎,大陸抗清之火熄滅更是在九年前,何況鄭氏家族至今還孤懸海外,著華夏衣冠,不忘反清復明呢。
這種大背景下,吳三桂高舉民族復興大旗,動機肯定不純,但真得獲勝,結果不還是一樣?要不然華夏大地群起響應的,為啥大都是漢人?
如此非要說康熙是對的,不等於說南明抗清是分裂行為,李定國、鄭成功也是分裂主義者嗎?想來這價值觀不會變化這麽快吧?九年就天翻地覆了?
所以還是不要給他們定性為好,雙方誰都不代表正義,這樣也許更合情理些。至於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清越來越融入進來,名正言順成為大中華的代表,則是以後的事了。
歷史就是歷史,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屬性,如果一味地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待它,豈不大亂,搞得不知所以然?比方歐洲逐漸朝著一個國家的方向邁進,真到實現的那一天,法國的聖女貞德就不是民族英雄了?而是破壞英法自家人團結統一的罪人了?嗬嗬,不會吧?
這裏沒有貶康抬吳的意思,因為拋開民族大義不談,在這場大亂中,僅就一般民眾生存來說,兩人都是一樣的,都是造成他們又一次陷入痛苦災難的罪魁禍首。唉,他們過上安穩的日子沒多久呀,心裏怎能沒有一肚子怨言?
三桂?你搗什麽亂呀?幹嗎要用咱老百姓的痛苦與災難,去換取你一已之私?唉,真是三性家奴,豈是好鳥?也罷也罷,反正你也敗了,結局也夠慘了,罵名也夠大了,咱就不和你多計較了。
康熙?到要多說道說道你,身為一國之領袖,說話做事哪能任著性子來,這下可好,挑起了這麽一場大災難!咱老百姓命苦,受點罪也就算了,反正也沒處申冤,可你差點讓你的民族丟了天下,這罪過可就大了,還把好不容易走上穩定發展道路的國家,又重新拉回到你老爸那個時侯,甚至還不如,你說,你這二十年是不是白幹了?
好多好多帝王,一生坐這位子還沒你浪費的時間多。唉,你也就是長命,再憑個年齡小當政,幹了六十一年,得以機會收了一籮筐,否則,以頭二十年來算,平庸者甚至罪人者都將與你為伍啦,這後世的聲名肯定好不了哪去!
戰後簡要來回顧(中)
隻是千年一帝,他就是千年一帝,怎會如此慘澹告別歷史舞台?單說這次大亂,如此危亡之即,他都能挺過來,去迎接後四十年的繁華似錦,著實非同凡響,不愧大帝名號啊。
至於如何打贏了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了,作為最高領袖,康熙自應算上一份,這是不容置疑的,關鍵是作用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