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朝廷現在話說得好,對撤藩工作也抓得緊抓得深抓得細,事無巨細,周密安排,力求給吳三桂們一個最溫暖最舒適最可靠的安樂窩,一旦真撤後,地盤沒有了,兵權也無了,象吳三桂這等風雲人物,等待他的又會是什麽呢?


    古往今來,政治上過河拆橋的事情太多了,也不缺吳三桂一個。就說這次三藩之亂,清廷也是諾言一大堆,許多人上當,結果怎麽樣,用自己的項上人頭甚至株連九族,換取了不盡的人生悔恨,原來朝廷說話是放屁!


    老吳有否此種想法,不得而知,反正決心已定時,他是自信滿滿的。比較一下,他以為自己文韜武略天下已無雙,將士們又是百戰之銳、忠心之輩,要是起兵無不從命,所據雲南也是經營多年,地險財富(有天下富嗎),另有一批過去的老部下如現任陝西提督王甫臣等雖調走,卻可作為外圍。


    簡說老吳的文武之才,四個女婿胡國柱、夏相國、郭壯圖和衛樸,都是一時才具,或文或武或文武雙全,另武有吳國貴、吳應期、馬寶、王屏藩、張國柱等,文有方光琛、劉茂遐等,個個頂呱呱。


    再看朝廷,皇上年方20,乳臭未幹,不堪大任,實際也是,過去平定中原的名將大都凋零,剩下的及新起的一代豈是他的對手?這裏插兩句話,其實老吳主觀了點,事後也證實,滿洲八旗雖不如剛入關時,依舊兇悍得很。另,他也忘了,時間如果讓人家凋零,自己與老部下們十一年來不也要走同樣的路嗎?


    接著往下說,還有一點,絕對不能忽視,那就是滿漢之爭。明亡清興至今不過三十年,大陸抗清之火被撲滅也隻在九年前(1664),漢人故國之思豈能說忘就忘?就連做漢奸已很久的吳三桂,手下不也有胸懷反清復明之士?他的女婿臂膀之一胡國柱就是呢。


    況滿洲貴族對漢人的統治,必須正視三十年來殘暴多於仁慈,賤視多於平等,不客氣說占據帝國人口百分之九十好幾的漢人隻是二三等的公民,地位不要說主體滿民族,就是連蒙藏都不如,這是不爭的事實。


    如此環境,要說廣大漢人短時間內,都能心悅誠服地被滿洲貴族統治,也就太虛假了,有清三百年好象也沒有吧。這次撤三藩,恰恰撤得也都是漢人,不是一兩個,而是牽涉到幾個大大小小集團足足六七萬人呢,無形中觸發了民族之感情,引發了民族之對立(現今角度看,康熙也是罪過大呀)。


    而正是由這種客觀存在的民族之爭,不僅讓三藩內部凝聚力更強,也是日後大亂爆發初期,雖然發動者是為人所不齒的昔日背叛者,大江南北漢人們響應者仍眾的原因之所在。當然,跟著當朝的漢人也不少,尤其那些既得利益者們,而坐山觀虎鬥的漢人同樣不少。箇中原因不想多說了,十七世紀漢民族的不斷失敗,根子就在於此。


    切入正題。這邊廂吳三桂們真得開始磨刀霍霍了,而康熙那邊還渾然不知呢,全力做著撤藩的前期準備工作,好幾萬人呢,漫漫長路,線路怎麽走,沿途怎麽接待,到目的地後又怎麽安置,浩大的工程啊。


    比起三峽移民恐也不簡單吧,三百多年前的事了,沒飛機火車汽車輪船什麽的,綜合條件更是差之千裏,尤其他們並非一般民眾,而是三個強大的軍民結合體,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康熙忙得不亦樂呼,還有很多專門禦批呢,體現了康大帝對撤藩之事的重視與被撤之眾的關切,但從他的著眼點看,倒能明確一個真相。


    原來他忙了半天,沒有一件觸及到假如吳三桂們有啥異常如何防範的問題,雖然聖祖實錄之類書上有不少事後彌補這方麵不足的大帝語錄及其他相關言辭,但你根本找不到能夠證明當時朝廷哪怕有一點實際舉措的證據。


    嗬嗬,這也側證了咱們康大帝當初決定三蕃同撤時,想得就是那麽簡單,認為聖旨一到,一切ok,大臣們想這想那,還分幾步走,純粹多慮。你看是不是一個糊塗蛋!什麽“撤亦反,不撤亦反”,純粹扯蛋,事後遁詞也。


    好了,管你康熙糊不糊塗不塗蛋不蛋,吳三桂們謀反之箭已在弦上,必須要發了。經過一番精心謀劃,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終於正式反了!


    老吳也從此進入了人生的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他的前不見古人後不知是否有來者的奇詭人生也至此奠定。


    打你個措手不及


    就在起事的第一天,吳三桂宣布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建國號“周”,以明年為周元年。


    接著選擇良辰吉日,脫去滿裝,改穿漢服,蓄髮復宗,率領眾將士哭拜永曆陵,動情之至,慟器不止,雖然有點諷刺,這永曆帝當年可是他從緬甸要回絞殺(1662)的,但那都是過去的事了,誰還會再去計較呢?


    就這樣,吳三桂以哭陵為契機,以民族大義為號召,開了一個極為成功的誓師大會,做了一個尤其生動的思想動員,成效非常顯著,全軍上下民族情感高漲,凝聚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唉,公文寫慣了)。


    老吳為了師出有名,還搞了一個討清檄文,氣貫長虹得很呢,不失為名家精心之作,嗬嗬,宣傳工作從來都少不了,把握輿論導向很是關鍵啊。


    這文本是很有講頭的,能看出很多東西,真的假的,虛的實的,一應俱全,隻是本文重點還是寫康熙,不能再於老吳的細節處多究了,想想還是把全文(附1)及隨後康大帝的討吳諭旨(附2)一併附後,供各位看官欣賞,相互一對照,有意思得很呢。這裏僅說一件,也算回應剛講吳三桂時提及過的一個話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真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芮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芮韜並收藏大清真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