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時不時用一下殺威棒,敲打敲打他們,尤其老吳,並逐漸削奪其權力。比如把吳三桂的心腹愛將們調離雲貴放任他地啦,對其曾精心建置的忠勇、義勇兩營來個釜底抽薪啦等等,當然做得肯定要柔和一些,讓老吳有台階下。


    你還別說,這一招還真不錯,效果也是顯著的,朝廷越來越占據了上風,畢竟位置不一樣嗎,隻要你措施不過激,不把三藩特別吳三桂逼反,後者終歸是臣下,還是隻能被動接招的。


    咱們再來看看老吳是咋接的?你不是擔心俺有兵馬嗎,好吧,裁個5000來人給你看看;你不是害怕俺權力過大嗎,好吧,俺就辭去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並交出用人權。


    捧康者認為三桂用的是欲擒故縱的伎倆,不足為信,嗬嗬,太高看老吳了。不錯,他的基礎仍在,不然以後也造不成反,但年復一年下去總有枝不繁葉不茂後,觸及到根本的時侯,他老吳不會不知道這個理?但這麽多年依然老辦法照舊,也能從一個側麵看出他倒底有多少無奈與反心吧。


    好了,如果朝廷就這樣穩健下去,和平解決三藩應該不是問題。也許吳三桂這一代不行,自己打得“江山”, 根深葉茂,坐得當然更穩當些,但人總在老去呀,你看後來的結果,就是不反,三桂又能活幾年呢?


    下一代再上來,威望呀實力呀根基呀什麽的,可就差多了,解決也更方便些,要是還有下下代,嗬嗬,就更不用多說了。


    但事物的發展哪有想得那麽好喲,康熙時代正式開始後(1669起),當朝政策迅速改變了,告別了穩健,迎來了冒進,三藩之局很快動盪起來,和平之解漸行漸遠,鐵血之決馬上到來,短短四年,戰爭便爆發了。


    以大順軍餘部李來享等夔東十三家於1664年敗沒起,安定不到十年的國家與民眾,再一次捲入血與火的狂暴之中,其規模之大、破壞之巨、國難之重、民創之深,比起大清入關後的戰爭與殺戮,又差了幾許?


    而這人們往往把責任推給吳三桂們,實則康熙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因為是他的意氣用事,草率輕狂,才挑起了戰爭。吳三桂當初最佳時機無反心,十一年(1662~1673)下來,就是到了康熙一再放出手段時,起初也是未有的,隻是後來被逼到牆角無路可退,底線被完全突破了,才反戈一擊,發動了所謂的“三藩之亂”。


    略舉一例。康熙十一年(1672年),也就是大亂前的一年,當吳三桂舉辦六十大壽慶典,朝廷準許他在京實為質的兒子吳應熊,偕妻與子世璠一同來昆明祝壽,不算多了不起的事吧,都引得老吳高興至極,對心腹們說,可見朝廷不疑我,你們平時一定要更加謹慎些。唉,箇中滋味,頗值得玩味呀。


    需要聲明一下,這樣講絕不是同情吳三桂,更不是為他奇詭背叛史翻案,隻是覺得歷史就是歷史,絕不能為了啥目的,任意揉捏把完,甚至曲意篡改它。


    怎麽啦?難道他康大帝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再愚蠢的事到了他頭上,就變成偉大了?嗬嗬,這世上從來沒有神,隻有人和那扮出來的鳥人!


    好了,康熙究竟如何?不是你我上下嘴唇一碰,叭叭就出來的,那是要用事實說話的。就讓咱們接著往下看吧,看他怎麽一步步挑起了如此規模的一場大亂。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


    康熙親政後,初繼續與三藩,確切說與吳三桂明和暗鬥,有波瀾,無浪濤,不過還是提拔提拔老吳的愛將,籠絡籠絡分離分離這些東西,長期積累下來有效果,卻非啥快刀斬亂麻的淩厲辦法。


    這可不符康大帝的意啊,他的輕率冒進性格,容不得如此溫吞水,但又能怎麽做呢?傷腦筋啊。


    突然間,鬱悶的心豁然開朗,原來連陰著的天,晴啦,一道亮麗彩虹當空掛。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69歲的平南王尚可喜(1604-1676)提請撤藩歸老遼東,並希望大兒子尚之信襲爵。


    嗬嗬,康熙偷著樂了,正不知咋辦呢,你卻送上門來,這樣吧,也別一個走一個留了,你們父子一齊回老家吧。


    尚之信愣了,這可是他沒有想到的事,但他不是吳三桂,赤膽忠心慣了,除了服從也沒其他辦法,唉,那就與極不相能的大兒子一起走吧。


    哇!這下可炸了鍋嘍,康熙的彩虹就是其他二藩們的霹靂。吳三桂與耿精忠絕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自己也從未打算過撤藩,但琢磨皇上的意思,這麽痛快恩準老尚與兒子一起回老家,難道對他們也是一個暗示?


    怎麽樣,該考慮是否撤藩了吧?是主動學習先進,還是朝廷下令讓你們跟著模範做,自己惦量去吧,但轉過來想想,又覺得不太可能,唉,真是傷腦筋的事,到底該怎麽辦?是置若罔聞,還是迅速跟上,矛盾啊。


    老吳小耿自非老尚,對現有的一切,留戀著呢,想讓他們主動撤,門都沒有,可人家尚可喜開了口子,打了頭陣,表了忠心,咱們總得有點表示不是?


    於是二人各自關上門,自家人在一起密議一番,最終決定主動提出撤藩,探個行情,摸個準信,再做打算。


    兩人小算盤其實打得都很精,特別三桂。俺在南疆重地坐鎮這麽多年,又是親王重臣,牽一髮而動全身,一係列問題呢,哪能說撤就撤?雖然朝廷對俺疑慮頗深,可這些年俺捫心自問,是努力盡了臣子之節的,不過是有點私心,不忍丟下拚死拚活才擁有的這一切,並想讓子孫們代代想繼罷了,也不是無理要求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清真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芮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芮韜並收藏大清真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