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吳沒有那個膽識氣度,錯過了稍縱即逝的機會,成全了康熙,讓他僥倖逃脫了人生中僅有的一次大風大浪,現在倒成了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形象代言人了。
收台灣?要不是鄭成功走荷蘭紅毛夷在前,那裏隨即成了漢人最後一塊抗清基地,以康熙和帝國貴族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海外蠻荒之地嗎,又非我朝固有之土(20年前還在東北呢),不要也罷,荷人占了也就占了,隨它去了。
現在倒好,你我共知的時勢麵前,有些人乘機曲解國家的大政方針,不顧事實地高捧康熙還有那施琅,並醜化鄭經,其實這哪跟哪呀?就算退一步說,收台灣最應該被歌頌的是人家鄭成功啊!
定蒙古?好象準噶爾耗了康熙三四十年,仍在老地方稱雄呢,幹隆時才乘人家內亂幹掉了它。嗬嗬,一個實力並不強的遊牧政權,康熙都打成了這樣,真不知吹鼓手們吹起來臉紅不紅,心跳不跳?當然民族團結是大事,康熙在解決外蒙與西藏歸附問題上作出的貢獻,再次說一下,一定要肯定肯定再肯定的。
尼布楚?前麵已說過了,平等個哈喲,可康熙命就是真箇好啊,後代子孫的窩囊,簽了一大堆喪權辱國的條約,反而沖淡了它的喪它的辱,可能再加上近代以後被洋人打弱了的心態,回過頭再看,哇,尼布楚條約很不錯了,割點荒地算什麽,總體還是維護了大清的顏麵的,該捧該捧。
其實他們忘記了,當時的大清可不是以後的大清,俄羅斯也不是以後的俄羅斯,不能等量齊觀的,更不能自己看輕了自己。當然嘍,還有其它高捧原因,嗬嗬,以後再詳說啦。
文字獄什麽的呢?這裏就不用多說了吧?好了,咱們還是把康大帝的偉業,一件一件再詳細瞧瞧吧,不僅真真切切感受到康熙的好運,更能深深入入看清他到底有幾斤重量。
2、差點丟了那江山
且說康熙親政後,少年英發,雄心勃勃,一心想幹一番大事業。這不他的矛頭首先指向了三藩,那些跟隨大清征服華夏戰績彪炳封疆裂土的漢人們,雲貴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後來起兵時還有廣西的孫延齡(孔有德的女婿),實則四藩,習稱三藩。
他們絕不是一群有大出息的人,更不是民族主義者,原本非常安於現狀,享受那種富貴榮華盡在手的藩王生活,要不然順康之交,康熙小小年紀,他們又是鎮壓南方抗清大勝、意氣風發的時侯,乘勢幹他一場豈不更易成功?
但狡兔死,走狗烹,歷來顛撲不破的道理,何況他們還是漢人呢,異族的統治者可不會這樣想喲,康熙一心想撤掉三藩,永除後患,換個角度想,也是情理中的事。
關鍵是怎麽撤的問題。拚死拚活換來的利益,加上又有強勁的武力保障,豈能拱手就讓你拿了去?這時就要看當朝,特別是最高領袖的手腕如何了。
遺憾的是,咱們的千年一帝表現得可不怎麽樣啊,甚至說愚蠢都不為過,前前後後性格的乖張固執,決斷的草率輕浮,為人的意氣用事,頗有當年崇禎(參看吾百年明清貼)的“風采”,也幾乎與崇禎同樣的命運。
要不是吳三桂太“厚道”了,大禮送了一大包,他康熙差一點就把祖宗三代浴血沙場拚下的中原大好江山又給丟了去。唉,n次羅嗦一句,好命之人啊。
唯一不同的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度皇權專治下出來的什麽帝王實錄,極盡掩飾吹捧之能事,後人們又無聊渲染,結果同類的人,卻強弱反差千萬裏。
但真相就是真相,憑你怎麽弄,總會露出蛛絲馬跡來,就讓咱們看看康熙實際上是咋做的吧。
先把三藩逐個看(上)
要說康大帝一生誰是真正的對手?道一個人出來,也許有看官們會吃驚不解,他就是吳三桂!
為啥?不論準噶爾的噶爾丹叔侄、台灣的鄭經,還是俄羅斯的托爾布津(雅克薩之戰俄軍頭目)之流,皆未對康熙手上的大清帝國產生過真正的危脅,充其量騷擾或隱患,隻是程度大小不同罷了,就算噶爾丹厲害些,不也是每戰即潰?
可他吳三桂就不一樣啦。以他領銜發動(不是挑起)的三藩之亂,才是康熙六十一年帝王生涯中,遭遇過的僅有的一次差點致命的打擊,大清不見得會亡,但逃回關外老巢遼東的可能,還是極端存在的。
唉,世事就是這麽難料啊,想當初,不是後來成為三藩的吳三桂們,赤膽忠心拚死拚活幫著打江山,大清哪能二十年(1644~1664)就消滅了南明,掌控了華夏?現如今倒好,又成了不共戴天的死對頭了。
說到吳三桂(1612~1678),嗬嗬,不多說兩句還真不行呢。要說康熙是那千年一帝,打死也不敢苟同苟同,可說他老吳千古一詭人,信哉信哉。試問咱四千年華夏青史留名的主兒,有誰比他的人生更詭譎奇特?
老吳出生於明末關外軍事小重鎮中後所的將門豪族之家,父吳襄做過大明總兵官、都督同知等職,舅祖大壽更是了不得的大人物,據關外錦州抵禦清人整整十年的大明擎天柱,可惜晚節不保,有點象八年抗戰時指揮衡陽保衛戰的方先覺。
且說吳三桂人生第一個階段,憑藉遼東豪門背景,更靠自己英武不凡,真可謂少年得誌,功立疆場。在明弱清強的大背景下,麵對東亞那支無敵之師,雖不能取得啥大功奇功,但在鬆錦戰後國家危亡之即,連祖大壽和當時最被時人所倚重的洪承疇都降清的險惡環境中,任敵百般勸誘,我自巋然不動,堅定不移扛起抗清的槍,三十二、三歲便成為大明遼東禦敵之參天樹,由不得不讓人讚嘆啊。
收台灣?要不是鄭成功走荷蘭紅毛夷在前,那裏隨即成了漢人最後一塊抗清基地,以康熙和帝國貴族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海外蠻荒之地嗎,又非我朝固有之土(20年前還在東北呢),不要也罷,荷人占了也就占了,隨它去了。
現在倒好,你我共知的時勢麵前,有些人乘機曲解國家的大政方針,不顧事實地高捧康熙還有那施琅,並醜化鄭經,其實這哪跟哪呀?就算退一步說,收台灣最應該被歌頌的是人家鄭成功啊!
定蒙古?好象準噶爾耗了康熙三四十年,仍在老地方稱雄呢,幹隆時才乘人家內亂幹掉了它。嗬嗬,一個實力並不強的遊牧政權,康熙都打成了這樣,真不知吹鼓手們吹起來臉紅不紅,心跳不跳?當然民族團結是大事,康熙在解決外蒙與西藏歸附問題上作出的貢獻,再次說一下,一定要肯定肯定再肯定的。
尼布楚?前麵已說過了,平等個哈喲,可康熙命就是真箇好啊,後代子孫的窩囊,簽了一大堆喪權辱國的條約,反而沖淡了它的喪它的辱,可能再加上近代以後被洋人打弱了的心態,回過頭再看,哇,尼布楚條約很不錯了,割點荒地算什麽,總體還是維護了大清的顏麵的,該捧該捧。
其實他們忘記了,當時的大清可不是以後的大清,俄羅斯也不是以後的俄羅斯,不能等量齊觀的,更不能自己看輕了自己。當然嘍,還有其它高捧原因,嗬嗬,以後再詳說啦。
文字獄什麽的呢?這裏就不用多說了吧?好了,咱們還是把康大帝的偉業,一件一件再詳細瞧瞧吧,不僅真真切切感受到康熙的好運,更能深深入入看清他到底有幾斤重量。
2、差點丟了那江山
且說康熙親政後,少年英發,雄心勃勃,一心想幹一番大事業。這不他的矛頭首先指向了三藩,那些跟隨大清征服華夏戰績彪炳封疆裂土的漢人們,雲貴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後來起兵時還有廣西的孫延齡(孔有德的女婿),實則四藩,習稱三藩。
他們絕不是一群有大出息的人,更不是民族主義者,原本非常安於現狀,享受那種富貴榮華盡在手的藩王生活,要不然順康之交,康熙小小年紀,他們又是鎮壓南方抗清大勝、意氣風發的時侯,乘勢幹他一場豈不更易成功?
但狡兔死,走狗烹,歷來顛撲不破的道理,何況他們還是漢人呢,異族的統治者可不會這樣想喲,康熙一心想撤掉三藩,永除後患,換個角度想,也是情理中的事。
關鍵是怎麽撤的問題。拚死拚活換來的利益,加上又有強勁的武力保障,豈能拱手就讓你拿了去?這時就要看當朝,特別是最高領袖的手腕如何了。
遺憾的是,咱們的千年一帝表現得可不怎麽樣啊,甚至說愚蠢都不為過,前前後後性格的乖張固執,決斷的草率輕浮,為人的意氣用事,頗有當年崇禎(參看吾百年明清貼)的“風采”,也幾乎與崇禎同樣的命運。
要不是吳三桂太“厚道”了,大禮送了一大包,他康熙差一點就把祖宗三代浴血沙場拚下的中原大好江山又給丟了去。唉,n次羅嗦一句,好命之人啊。
唯一不同的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度皇權專治下出來的什麽帝王實錄,極盡掩飾吹捧之能事,後人們又無聊渲染,結果同類的人,卻強弱反差千萬裏。
但真相就是真相,憑你怎麽弄,總會露出蛛絲馬跡來,就讓咱們看看康熙實際上是咋做的吧。
先把三藩逐個看(上)
要說康大帝一生誰是真正的對手?道一個人出來,也許有看官們會吃驚不解,他就是吳三桂!
為啥?不論準噶爾的噶爾丹叔侄、台灣的鄭經,還是俄羅斯的托爾布津(雅克薩之戰俄軍頭目)之流,皆未對康熙手上的大清帝國產生過真正的危脅,充其量騷擾或隱患,隻是程度大小不同罷了,就算噶爾丹厲害些,不也是每戰即潰?
可他吳三桂就不一樣啦。以他領銜發動(不是挑起)的三藩之亂,才是康熙六十一年帝王生涯中,遭遇過的僅有的一次差點致命的打擊,大清不見得會亡,但逃回關外老巢遼東的可能,還是極端存在的。
唉,世事就是這麽難料啊,想當初,不是後來成為三藩的吳三桂們,赤膽忠心拚死拚活幫著打江山,大清哪能二十年(1644~1664)就消滅了南明,掌控了華夏?現如今倒好,又成了不共戴天的死對頭了。
說到吳三桂(1612~1678),嗬嗬,不多說兩句還真不行呢。要說康熙是那千年一帝,打死也不敢苟同苟同,可說他老吳千古一詭人,信哉信哉。試問咱四千年華夏青史留名的主兒,有誰比他的人生更詭譎奇特?
老吳出生於明末關外軍事小重鎮中後所的將門豪族之家,父吳襄做過大明總兵官、都督同知等職,舅祖大壽更是了不得的大人物,據關外錦州抵禦清人整整十年的大明擎天柱,可惜晚節不保,有點象八年抗戰時指揮衡陽保衛戰的方先覺。
且說吳三桂人生第一個階段,憑藉遼東豪門背景,更靠自己英武不凡,真可謂少年得誌,功立疆場。在明弱清強的大背景下,麵對東亞那支無敵之師,雖不能取得啥大功奇功,但在鬆錦戰後國家危亡之即,連祖大壽和當時最被時人所倚重的洪承疇都降清的險惡環境中,任敵百般勸誘,我自巋然不動,堅定不移扛起抗清的槍,三十二、三歲便成為大明遼東禦敵之參天樹,由不得不讓人讚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