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年來,一直從事走私毒品和謀殺恐怖的勾當,先後親自指揮販毒分子和黑社會犯罪
分子,謀殺了哥倫比亞政府5名部長級政府首腦、57位法官、3o名記者和300名警察及許
多無辜的老百姓。從l979年開始,他操縱麥德林販毒集團,先後將33噸古柯鹼和其他大
量的毒品運輸到美國經過三章後,美國聯邦大法官米爾頓在對萊德爾的終審判決中宣布:
“終身監禁,追加l60年徒刑,永遠不準保釋。”
指控萊德爾團罪行有走私古柯鹼罪、暴力殺人罪、謀殺罪等10多項罪名。他從此開
始了漫長的鐵窗生涯。美國聯邦調查局和緝毒總署,為了偵破和捕獲這位大毒條,花了
將近十年的時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這對總算如願。但是,盡管萊德爾被
關進了美國監獄,他在哥倫比亞依然陰魂不散。許多古柯種植者和麥德林人,還將他視
為“民族英雄”。每個星期的周末,由他創建的一拉丁美洲運動黨都要舉行聚會,會場
裏依然是懸掛著他的巨幅畫像。該黨全體都一致堅持要求美國當局釋放他們的領袖。
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萊德爾被引渡到美國後的第二個星期天,麥德林歌劇院的
那位首席小提琴手查萊德和他的情人。音樂學院的女大學生曼塞娜雙雙失蹤了。幾天以
後,他們兩人的屍體被吊在麥德林廣場街心公園的欄杆上。兩個人都被剝得精光,一絲
不掛,遍體傷痕。
這幅慘象,是黑手黨人對告密者慣用的懲罰方式,令人怵目驚心。
萊德爾被捕獲之後,麥德林販毒集團已元氣大傷。當年販毒集團的“五虎上將”,
如今隻剩下了埃斯科瓦爾和在國外的羅德裏格斯了。
這時在國內的埃斯科瓦爾已孤掌難鳴。同政府的談判破裂之後,他又被警方通緝全
國。於是,他又隻好倉皇出逃,在各個地方流亡。最後不得不躲過高安德林不遠的科迪
勒拉山的一個潮濕的山洞中,一有風吹草動,就帶著幾名保源逃過深山老林,全沒了當
年稱霸黑道時的風采。
麵對這種困境,大毒梟埃斯科瓦爾開始考慮的,不是販毒集團東山再起,而是自己
的前途和命運。何去何從,這是他第一次麵臨的選擇。有了萊德爾的前車之鑑,他最擔
心的是被引渡到美國。
然而,就在埃斯科瓦爾舉棋不定,猶豫彷徨之時,一條“喜訊”從天而降。
1990年4月5日,即將任職期滿的哥倫比亞總統巴爾科訪問了法國,在向歐洲議會代
表的講話中,這位總統首次公開宣布:哥倫比亞不會將埃斯科瓦爾引渡給美國,條件是
隻要他放棄毒品走私,向政府投降。
巴爾科總統的這番講話,無疑給了埃斯科瓦爾一線求生的希望。不過,巴爾科畢竟
是一位即將下台的人物,他下台之後,他的繼任者會不會恪守他的諾言很難說,所以埃
斯科瓦爾對哥倫比亞政府的這個決策,還是將信將疑。
加維裏亞總統針對販毒分子懼怕被引渡的心理,繼承了前任“打擊和招安”相結合
的策略,製定了一套對付販毒分子的新辦法。在加緊對販毒集團圍剿和追捕的同時,他
鄭重地頒發了第三號總統令。該總統令宣布:
在此法令頒布之日前,凡是犯有毒品生產、製造罪的販毒集團分子,隻要向政府投
降,司法當局將對他們從輕處理,並保證不把他們引渡到美國或其他國家、新總統這項
寬大的政策,終於讓埃斯科瓦爾把準了政府的脈搏。他和他的同夥,都是在美國毒品管
理局通緝令上,榜上有名的“可被引渡者”,如果一旦被引渡到美國,那就一切都完了。
如今,這一新的法令,使埃斯科瓦爾和他的同夥們心動了。他們在考慮是否向政府
投降。但是,同政府兵戎相見,浴血廝拚了近二十年的“巴勃羅大爺”要向政府投降並
非一件易事。他還需要察言觀色,看準氣候,還要物色可靠的中間人在中間斡旋,還需
要投石門路,否則,將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正在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又讓埃斯科瓦爾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台階。
一天,《波哥大電訊報》的新聞記者桑特斯,找到他的鄰居帕柯昂家裏,議論新總
統加維裏亞對販毒分子的新政策。
桑特斯是一位對事物非常敏感的職業記者,他總想捕捉一些重大新聞來引起轟動效
應。因此,他在波哥大的同行中名氣很大。而他的鄰居帕柯昂是一位電影工作者,時任
波哥大電影協會會長,又是資深電影評論家,但同樣對新聞極大興趣,有“特邀記者”
之稱。桑特斯28歲,帕柯昂55歲一一已盡管兩人年齡相差很大,但由於共同的興趣和愛
好,使他們成了一對感情極深的“忘年交”。帕柯昂對加維裏亞的新政策也很感興趣。
他們認為,安召林販毒集團的頭目,在這種新政策的感召下,一定會有新的舉動、因為
他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絕不放過這麽一個“柳暗花明”的機會。如果能獲得第一
分子,謀殺了哥倫比亞政府5名部長級政府首腦、57位法官、3o名記者和300名警察及許
多無辜的老百姓。從l979年開始,他操縱麥德林販毒集團,先後將33噸古柯鹼和其他大
量的毒品運輸到美國經過三章後,美國聯邦大法官米爾頓在對萊德爾的終審判決中宣布:
“終身監禁,追加l60年徒刑,永遠不準保釋。”
指控萊德爾團罪行有走私古柯鹼罪、暴力殺人罪、謀殺罪等10多項罪名。他從此開
始了漫長的鐵窗生涯。美國聯邦調查局和緝毒總署,為了偵破和捕獲這位大毒條,花了
將近十年的時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這對總算如願。但是,盡管萊德爾被
關進了美國監獄,他在哥倫比亞依然陰魂不散。許多古柯種植者和麥德林人,還將他視
為“民族英雄”。每個星期的周末,由他創建的一拉丁美洲運動黨都要舉行聚會,會場
裏依然是懸掛著他的巨幅畫像。該黨全體都一致堅持要求美國當局釋放他們的領袖。
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萊德爾被引渡到美國後的第二個星期天,麥德林歌劇院的
那位首席小提琴手查萊德和他的情人。音樂學院的女大學生曼塞娜雙雙失蹤了。幾天以
後,他們兩人的屍體被吊在麥德林廣場街心公園的欄杆上。兩個人都被剝得精光,一絲
不掛,遍體傷痕。
這幅慘象,是黑手黨人對告密者慣用的懲罰方式,令人怵目驚心。
萊德爾被捕獲之後,麥德林販毒集團已元氣大傷。當年販毒集團的“五虎上將”,
如今隻剩下了埃斯科瓦爾和在國外的羅德裏格斯了。
這時在國內的埃斯科瓦爾已孤掌難鳴。同政府的談判破裂之後,他又被警方通緝全
國。於是,他又隻好倉皇出逃,在各個地方流亡。最後不得不躲過高安德林不遠的科迪
勒拉山的一個潮濕的山洞中,一有風吹草動,就帶著幾名保源逃過深山老林,全沒了當
年稱霸黑道時的風采。
麵對這種困境,大毒梟埃斯科瓦爾開始考慮的,不是販毒集團東山再起,而是自己
的前途和命運。何去何從,這是他第一次麵臨的選擇。有了萊德爾的前車之鑑,他最擔
心的是被引渡到美國。
然而,就在埃斯科瓦爾舉棋不定,猶豫彷徨之時,一條“喜訊”從天而降。
1990年4月5日,即將任職期滿的哥倫比亞總統巴爾科訪問了法國,在向歐洲議會代
表的講話中,這位總統首次公開宣布:哥倫比亞不會將埃斯科瓦爾引渡給美國,條件是
隻要他放棄毒品走私,向政府投降。
巴爾科總統的這番講話,無疑給了埃斯科瓦爾一線求生的希望。不過,巴爾科畢竟
是一位即將下台的人物,他下台之後,他的繼任者會不會恪守他的諾言很難說,所以埃
斯科瓦爾對哥倫比亞政府的這個決策,還是將信將疑。
加維裏亞總統針對販毒分子懼怕被引渡的心理,繼承了前任“打擊和招安”相結合
的策略,製定了一套對付販毒分子的新辦法。在加緊對販毒集團圍剿和追捕的同時,他
鄭重地頒發了第三號總統令。該總統令宣布:
在此法令頒布之日前,凡是犯有毒品生產、製造罪的販毒集團分子,隻要向政府投
降,司法當局將對他們從輕處理,並保證不把他們引渡到美國或其他國家、新總統這項
寬大的政策,終於讓埃斯科瓦爾把準了政府的脈搏。他和他的同夥,都是在美國毒品管
理局通緝令上,榜上有名的“可被引渡者”,如果一旦被引渡到美國,那就一切都完了。
如今,這一新的法令,使埃斯科瓦爾和他的同夥們心動了。他們在考慮是否向政府
投降。但是,同政府兵戎相見,浴血廝拚了近二十年的“巴勃羅大爺”要向政府投降並
非一件易事。他還需要察言觀色,看準氣候,還要物色可靠的中間人在中間斡旋,還需
要投石門路,否則,將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正在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又讓埃斯科瓦爾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台階。
一天,《波哥大電訊報》的新聞記者桑特斯,找到他的鄰居帕柯昂家裏,議論新總
統加維裏亞對販毒分子的新政策。
桑特斯是一位對事物非常敏感的職業記者,他總想捕捉一些重大新聞來引起轟動效
應。因此,他在波哥大的同行中名氣很大。而他的鄰居帕柯昂是一位電影工作者,時任
波哥大電影協會會長,又是資深電影評論家,但同樣對新聞極大興趣,有“特邀記者”
之稱。桑特斯28歲,帕柯昂55歲一一已盡管兩人年齡相差很大,但由於共同的興趣和愛
好,使他們成了一對感情極深的“忘年交”。帕柯昂對加維裏亞的新政策也很感興趣。
他們認為,安召林販毒集團的頭目,在這種新政策的感召下,一定會有新的舉動、因為
他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絕不放過這麽一個“柳暗花明”的機會。如果能獲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