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絕了,誰也想不到一個權力高度集中了幾百年封建政府會突然使出這一招。如果清朝自己革自己的命真的成功了,那麽孫中山所辛苦團結起來的同盟會也就會名正言順地被成功進化後的清政府汙衊成造反派,資產階級革命也會毀於一旦。
1908年8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以九年為期,九年後正式立憲法,開國會。可惜的是,清政府的本意並不是改革,而是忽悠。所以預備立憲的實質也隻是加強皇權的工作,這個從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就可以看出。
這部《大綱》主要的內容就是規定了立憲後皇帝所擁有的種種權力,其中法律歸皇帝頒布實施,招錄任免官員也歸皇帝管,部隊歸皇帝管,打不打仗、議不議和也歸皇帝管,就連最具代表的議會體係,皇帝開心就召集,不開心也有權力解散。這樣的改革是名副其實的“換湯不換藥”。
《大綱》的頒布並沒有使清朝的皇室政運亨通,慈禧和光緒不久便死去,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接班,溥儀當時隻有三歲,就算去上幼兒園也隻是念個小小班,可能連字都還沒會寫,更不用說管理國家了,所以清朝的權力理所當然地交到了他的父親載灃手上。
載灃擔任攝政王之後,繼續用預備立憲來忽悠大眾,就連接下來成立的內閣中的十三名內閣大臣裏,皇族就占了七名,過半數的表決權掌握在皇族手裏,這樣的內閣也沒有了參政議政的意義,而是清朝皇族為了達到自己專政而製造出來的一個工具而已。
所以,資產階級的革命隊伍並沒有被清朝所忽悠到,繼續在全國各地開展起義,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敗仗之後,革命軍終於在湖北武昌熬出了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領導這次起義的團體是受同盟會影響下的“文學社”和“共進會”,這兩個組織的宣傳能力非常好,拉攏了6000多人的隊伍參加革命,取得了革命的首勝,占領了武昌城。
這次武昌起義的過程是比較激烈的,流了血,犧牲了許多革命人士,但結果卻比較娛樂化,因為當時起義成功後,革命軍需要成立一個政府機構來管理剛剛打下的江山,卻不知道選誰當一把手好。
本來孫中山是最好的人選,但他當時又在國外當總指揮,而黃興等領導人也在香港、上海等地繼續打架。當時的沒有空客也沒有高鐵,無法在短時間趕回主持新政府的成立工作,隻好就地取材,選一個人來當著一把手好了。
選誰好呢?部分革命軍人士認為應該選一個有社會威望的人才能擔起這個大旗,起碼大家要認識他,結果大家推選了當時湖北新軍的其中一個旅長當領導,他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是湖北出生的安徽人,天津北洋水師學堂1889屆的畢業生,當時在這種學校畢業是包分配的,所以黎元洪一畢業就找到了工作單位,廣東水師船艦的“二管輪”,也就是運輸船上的初級技術工種,負責打打掃掃,加加油,維護一下輪船機輪設備的技術崗位。後來甲午戰爭爆發,黎元洪隨軍上戰場,不料服役的船艦被鬼子擊沉,他隻好跳海逃生。
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黎元洪在海上後漂了好一陣子,終於被政府軍救上岸,從此,大家都開始關注這個甲午戰爭死裏逃生的人,特別是張之洞非常欣賞這個小夥子,因為黎元洪上過水師學堂,不但文化、軍事理論過硬,而且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種學貫中西而又專業性強的緊缺型人才可是當時各個部門都要爭搶的。
當時新式陸軍“自強軍”在江南地區逐漸嶄露頭角,這支部隊是張之洞在甲午戰爭後組建起來的德式部隊,而且他還在準備籌建軍事炮台。這些軍事工作都需要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來打理,國內這種人才如鳳毛麟角,當時自強軍隻好聘請德國的教官對部隊進行訓練。
可是軍隊這東西,多少有點涉及國家機密,內部的工作人員當然還是用自己人好,去哪找好呢?這時黎元洪的出現就印證了一句話: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張之洞如獲至寶,馬上把黎元洪安排到自強軍上班,負責監督修建炮台工作和負責軍事翻譯工作。
在黎元洪的精心籌劃和認真督促下,張之洞日思夜盼的獅子山、幕府山、清涼山、烏龍山炮台,不到一年就全部竣工。黎僅用不足4萬兩銀子就修建成西式炮台7座、彈藥房8間、總藥房6間、暗路4道等眾多的工程。
張之洞在出席軍事炮台工程竣工驗收後接受電視台採訪時說:“我好久沒有遇到像黎先生這樣文武兼備和老實厚道的人了。”
從此,黎元洪在張之洞的器重和提拔下步步高升,還經常漂洋過海到外國參觀培訓學習,使他的眼界更上一層樓,也是他的仕途一路步步高升。不斷地參與新軍的部隊工作,官至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領。
當然,黎元洪所統領的陸軍是清朝的陸軍,所以黎元洪是清朝的幹部,這次武昌起義,清朝派出陸軍鎮壓革命,黎元洪也受命參與了鎮壓,還親手殺死過革命的人。盡管這樣,武昌起義依然取得了勝利。
革命的成功就等於黎元洪的鎮壓失敗,所以他逃跑到自己的參謀家中希望躲過一劫,哪知屁股還沒坐熱就給革命黨人破門而入,黎元洪以為自己死定了,哪知革命軍用槍指著他的頭說:“現在大局已定,但是群龍無首,我想以黎先生的能力與威望,一定能夠帶領我們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所以煩請李先生為我們革命當主持大局,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
1908年8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以九年為期,九年後正式立憲法,開國會。可惜的是,清政府的本意並不是改革,而是忽悠。所以預備立憲的實質也隻是加強皇權的工作,這個從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就可以看出。
這部《大綱》主要的內容就是規定了立憲後皇帝所擁有的種種權力,其中法律歸皇帝頒布實施,招錄任免官員也歸皇帝管,部隊歸皇帝管,打不打仗、議不議和也歸皇帝管,就連最具代表的議會體係,皇帝開心就召集,不開心也有權力解散。這樣的改革是名副其實的“換湯不換藥”。
《大綱》的頒布並沒有使清朝的皇室政運亨通,慈禧和光緒不久便死去,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接班,溥儀當時隻有三歲,就算去上幼兒園也隻是念個小小班,可能連字都還沒會寫,更不用說管理國家了,所以清朝的權力理所當然地交到了他的父親載灃手上。
載灃擔任攝政王之後,繼續用預備立憲來忽悠大眾,就連接下來成立的內閣中的十三名內閣大臣裏,皇族就占了七名,過半數的表決權掌握在皇族手裏,這樣的內閣也沒有了參政議政的意義,而是清朝皇族為了達到自己專政而製造出來的一個工具而已。
所以,資產階級的革命隊伍並沒有被清朝所忽悠到,繼續在全國各地開展起義,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敗仗之後,革命軍終於在湖北武昌熬出了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領導這次起義的團體是受同盟會影響下的“文學社”和“共進會”,這兩個組織的宣傳能力非常好,拉攏了6000多人的隊伍參加革命,取得了革命的首勝,占領了武昌城。
這次武昌起義的過程是比較激烈的,流了血,犧牲了許多革命人士,但結果卻比較娛樂化,因為當時起義成功後,革命軍需要成立一個政府機構來管理剛剛打下的江山,卻不知道選誰當一把手好。
本來孫中山是最好的人選,但他當時又在國外當總指揮,而黃興等領導人也在香港、上海等地繼續打架。當時的沒有空客也沒有高鐵,無法在短時間趕回主持新政府的成立工作,隻好就地取材,選一個人來當著一把手好了。
選誰好呢?部分革命軍人士認為應該選一個有社會威望的人才能擔起這個大旗,起碼大家要認識他,結果大家推選了當時湖北新軍的其中一個旅長當領導,他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是湖北出生的安徽人,天津北洋水師學堂1889屆的畢業生,當時在這種學校畢業是包分配的,所以黎元洪一畢業就找到了工作單位,廣東水師船艦的“二管輪”,也就是運輸船上的初級技術工種,負責打打掃掃,加加油,維護一下輪船機輪設備的技術崗位。後來甲午戰爭爆發,黎元洪隨軍上戰場,不料服役的船艦被鬼子擊沉,他隻好跳海逃生。
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黎元洪在海上後漂了好一陣子,終於被政府軍救上岸,從此,大家都開始關注這個甲午戰爭死裏逃生的人,特別是張之洞非常欣賞這個小夥子,因為黎元洪上過水師學堂,不但文化、軍事理論過硬,而且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種學貫中西而又專業性強的緊缺型人才可是當時各個部門都要爭搶的。
當時新式陸軍“自強軍”在江南地區逐漸嶄露頭角,這支部隊是張之洞在甲午戰爭後組建起來的德式部隊,而且他還在準備籌建軍事炮台。這些軍事工作都需要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來打理,國內這種人才如鳳毛麟角,當時自強軍隻好聘請德國的教官對部隊進行訓練。
可是軍隊這東西,多少有點涉及國家機密,內部的工作人員當然還是用自己人好,去哪找好呢?這時黎元洪的出現就印證了一句話: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張之洞如獲至寶,馬上把黎元洪安排到自強軍上班,負責監督修建炮台工作和負責軍事翻譯工作。
在黎元洪的精心籌劃和認真督促下,張之洞日思夜盼的獅子山、幕府山、清涼山、烏龍山炮台,不到一年就全部竣工。黎僅用不足4萬兩銀子就修建成西式炮台7座、彈藥房8間、總藥房6間、暗路4道等眾多的工程。
張之洞在出席軍事炮台工程竣工驗收後接受電視台採訪時說:“我好久沒有遇到像黎先生這樣文武兼備和老實厚道的人了。”
從此,黎元洪在張之洞的器重和提拔下步步高升,還經常漂洋過海到外國參觀培訓學習,使他的眼界更上一層樓,也是他的仕途一路步步高升。不斷地參與新軍的部隊工作,官至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領。
當然,黎元洪所統領的陸軍是清朝的陸軍,所以黎元洪是清朝的幹部,這次武昌起義,清朝派出陸軍鎮壓革命,黎元洪也受命參與了鎮壓,還親手殺死過革命的人。盡管這樣,武昌起義依然取得了勝利。
革命的成功就等於黎元洪的鎮壓失敗,所以他逃跑到自己的參謀家中希望躲過一劫,哪知屁股還沒坐熱就給革命黨人破門而入,黎元洪以為自己死定了,哪知革命軍用槍指著他的頭說:“現在大局已定,但是群龍無首,我想以黎先生的能力與威望,一定能夠帶領我們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所以煩請李先生為我們革命當主持大局,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