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選手自然是以“議和必占人先”,主張忍辱負重的李鴻章為首的一批大臣,他們還是認為應該息事寧人,要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來發展經濟。因為當時的中國社會通過洋務運動剛有點起色,一旦中日開戰,巨大的軍費開支必定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使中國重新陷入困境。
這兩個論調都各有各的說服力,雙方也沒法拿出對自己更有利的論點。那到底打不打呢?先不打,為什麽?
因為當時反戰方的代表李鴻章掌管著清朝的軍事和外交大權,雖然光緒帝身為一國之君是主戰的代表,可惜當時的清朝並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作為清朝後期權力最大的婦女代表西太後慈禧也站在了李鴻章那一邊的。然後在日本向朝鮮不斷增兵的情況下,清朝卻有意示弱,根本沒有和日本對抗的意思。
結果在駐朝清軍請求中央政府派兵支援的時候,李鴻章婉言拒絕;日本部隊不斷騷擾甚至開始攻擊駐朝政府軍的時候,李鴻章讓部隊君子動口不動手,最起碼不準先動手。
李鴻章所依據的先不動手原則是萬國公例,兩國開戰,誰先動手,誰就是沒有道義的表現,做了不講道理的事情。
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表現出了憤青的心態。你說一路上兩行人不小心碰了一下相互道個歉,講點文明和道理息事寧人啥的還說得過去。可是那小日本當時幹的是專職碰瓷的勾當,故意找茬來了,這樣還認慫,別人不欺負你還欺負誰?
當然,李鴻章雖然說不想和日本幹架,但還是希望通過其他方法去解開中日部隊在朝鮮對峙的局麵。到底怎麽才能既不打架又能使日本回老家呢?李鴻章想到了鴉片戰爭的那夥強盜,他覺得自己與強盜們建立起多年的錢財輸送關係,也算是合作夥伴了,所以看看能否通過這層關係,以夷製夷,把日本趕回老家。
李鴻章第一個聯繫了俄國的駐華公使喀西尼,希望俄國方麵給日本施壓,讓日本從朝鮮撤軍回家。其實當時的俄國也是一肚子壞水,鴉片戰爭階段就吞併了中國東北1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俄國與中國接壤,它比日本對中國的土地更流口水,早就想拿下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所以俄國在勸退日本這個問題上是有點支持的,因為日本對朝鮮的入侵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俄國在中國的利益。
但國際形勢並不是簡單的過家家,所以俄國也考慮到另一個問題,如果自己通過出兵等強硬態度逼迫日本撤軍,很有可能使遠東地區的對手英國與日本結盟,反而對自己不利。在這個利字當頭的時代,任何結盟都是以利益為前提的,沒了利益,朋友馬上變成敵人,而且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仗沒打多少,利益卻占了大頭,使英國方麵很妒忌很惱火。俄國不想做得了便宜還賣乖那些專門招仇恨的事情,所以思前向後,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給了李鴻章一個這樣的答覆:
“我們都是文明人,不能通過野蠻的武力強迫日本方麵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隻能通過友好的方式勸他們撤兵。”
然後對於俄國的這個友好的勸退建議,日本理所當然是婉言拒絕。
李鴻章見俄國搞不定日本,馬上又聯繫了英國方麵,英國其實在勸退日本這件事情上也是願意的,蛋糕就一個,吃的人越多,每人的分量就越少。英國恨不得自己一個人把中國吃掉,所以他也不喜歡日本跑進來分一杯羹。
但事物的發展總有兩麵性,所以英國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目前自己的競爭對手俄國正在不斷啃著中國這塊大蛋糕的東北地區邊緣,如果不加節製,俄國的大嘴巴遲早會啃到中國的中原甚至沿海地區,所以英國更希望日本可以通過入侵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從而在俄國的勢力範圍與自己的入侵區域之間形成一條隔離帶,進而堵住俄國的大嘴巴,俄國如果要繼續啃中國,起碼也要先和日本打上一架。這種不耗費自己一兵一卒就能夠遏製俄國與自己爭搶在華利益的行為,英國更偏向於縱容日本的行為。
所以李鴻章與英國方麵聯繫之後的結果是,英國和日本提了個要求,這個要求不是撤兵,而是告訴日本,英國在中國的利益中心是上海,隻要將來有一天中日開戰,日本不要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打仗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你愛幹嘛幹嘛去。
這下日本爽了,本來還有點擔心俄國和英國會給自己施加點壓力,結果居然是得到了他們兩國的默許,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1894年7月23日一大早,日軍迅速闖入朝鮮王宮挾持了國王李熙,然後組織了傀儡政權,以朝鮮國的名義發布命令,授權日軍驅逐駐紮在朝鮮的清朝政府軍,企圖全麵控製朝鮮國。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可此時的形勢已經是我退一步,敵進一尺的局麵。兵臨城下,隻有一戰了。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
日本想玩大的,所以鬼子們希望通過在朝鮮駐紮的陸軍部隊把清朝駐軍擊敗,日本海軍擊敗清朝的北洋艦隊,把海上的勢力範圍囊括到自己手中,然後主力部隊從山海關登陸,就像清朝當初入關一樣實施對中國的侵略。
清朝部隊的計劃則是通過陸軍把日本的部隊限製在朝鮮境內,而北洋艦隊則在旅順和威海衛進行布防,形成高壓態勢,保障北京地區的安全。
大戰一觸即發,平壤戰役即將開打。
這兩個論調都各有各的說服力,雙方也沒法拿出對自己更有利的論點。那到底打不打呢?先不打,為什麽?
因為當時反戰方的代表李鴻章掌管著清朝的軍事和外交大權,雖然光緒帝身為一國之君是主戰的代表,可惜當時的清朝並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作為清朝後期權力最大的婦女代表西太後慈禧也站在了李鴻章那一邊的。然後在日本向朝鮮不斷增兵的情況下,清朝卻有意示弱,根本沒有和日本對抗的意思。
結果在駐朝清軍請求中央政府派兵支援的時候,李鴻章婉言拒絕;日本部隊不斷騷擾甚至開始攻擊駐朝政府軍的時候,李鴻章讓部隊君子動口不動手,最起碼不準先動手。
李鴻章所依據的先不動手原則是萬國公例,兩國開戰,誰先動手,誰就是沒有道義的表現,做了不講道理的事情。
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表現出了憤青的心態。你說一路上兩行人不小心碰了一下相互道個歉,講點文明和道理息事寧人啥的還說得過去。可是那小日本當時幹的是專職碰瓷的勾當,故意找茬來了,這樣還認慫,別人不欺負你還欺負誰?
當然,李鴻章雖然說不想和日本幹架,但還是希望通過其他方法去解開中日部隊在朝鮮對峙的局麵。到底怎麽才能既不打架又能使日本回老家呢?李鴻章想到了鴉片戰爭的那夥強盜,他覺得自己與強盜們建立起多年的錢財輸送關係,也算是合作夥伴了,所以看看能否通過這層關係,以夷製夷,把日本趕回老家。
李鴻章第一個聯繫了俄國的駐華公使喀西尼,希望俄國方麵給日本施壓,讓日本從朝鮮撤軍回家。其實當時的俄國也是一肚子壞水,鴉片戰爭階段就吞併了中國東北1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俄國與中國接壤,它比日本對中國的土地更流口水,早就想拿下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所以俄國在勸退日本這個問題上是有點支持的,因為日本對朝鮮的入侵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俄國在中國的利益。
但國際形勢並不是簡單的過家家,所以俄國也考慮到另一個問題,如果自己通過出兵等強硬態度逼迫日本撤軍,很有可能使遠東地區的對手英國與日本結盟,反而對自己不利。在這個利字當頭的時代,任何結盟都是以利益為前提的,沒了利益,朋友馬上變成敵人,而且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仗沒打多少,利益卻占了大頭,使英國方麵很妒忌很惱火。俄國不想做得了便宜還賣乖那些專門招仇恨的事情,所以思前向後,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給了李鴻章一個這樣的答覆:
“我們都是文明人,不能通過野蠻的武力強迫日本方麵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隻能通過友好的方式勸他們撤兵。”
然後對於俄國的這個友好的勸退建議,日本理所當然是婉言拒絕。
李鴻章見俄國搞不定日本,馬上又聯繫了英國方麵,英國其實在勸退日本這件事情上也是願意的,蛋糕就一個,吃的人越多,每人的分量就越少。英國恨不得自己一個人把中國吃掉,所以他也不喜歡日本跑進來分一杯羹。
但事物的發展總有兩麵性,所以英國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目前自己的競爭對手俄國正在不斷啃著中國這塊大蛋糕的東北地區邊緣,如果不加節製,俄國的大嘴巴遲早會啃到中國的中原甚至沿海地區,所以英國更希望日本可以通過入侵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從而在俄國的勢力範圍與自己的入侵區域之間形成一條隔離帶,進而堵住俄國的大嘴巴,俄國如果要繼續啃中國,起碼也要先和日本打上一架。這種不耗費自己一兵一卒就能夠遏製俄國與自己爭搶在華利益的行為,英國更偏向於縱容日本的行為。
所以李鴻章與英國方麵聯繫之後的結果是,英國和日本提了個要求,這個要求不是撤兵,而是告訴日本,英國在中國的利益中心是上海,隻要將來有一天中日開戰,日本不要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打仗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你愛幹嘛幹嘛去。
這下日本爽了,本來還有點擔心俄國和英國會給自己施加點壓力,結果居然是得到了他們兩國的默許,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1894年7月23日一大早,日軍迅速闖入朝鮮王宮挾持了國王李熙,然後組織了傀儡政權,以朝鮮國的名義發布命令,授權日軍驅逐駐紮在朝鮮的清朝政府軍,企圖全麵控製朝鮮國。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可此時的形勢已經是我退一步,敵進一尺的局麵。兵臨城下,隻有一戰了。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
日本想玩大的,所以鬼子們希望通過在朝鮮駐紮的陸軍部隊把清朝駐軍擊敗,日本海軍擊敗清朝的北洋艦隊,把海上的勢力範圍囊括到自己手中,然後主力部隊從山海關登陸,就像清朝當初入關一樣實施對中國的侵略。
清朝部隊的計劃則是通過陸軍把日本的部隊限製在朝鮮境內,而北洋艦隊則在旅順和威海衛進行布防,形成高壓態勢,保障北京地區的安全。
大戰一觸即發,平壤戰役即將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