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仨的心雖然都想著幹掉元朝,但各自又各懷鬼胎,每個人都想當皇帝。所以他們之間也在抗元的同時相互爭奪地盤,相互抗衡。
張士誠部隊在抗元的同時也常常和朱元璋的部隊幹架,兩軍相遇勇者勝,張士誠似乎不是個勇字當頭的人,無論是抗元還是和朱元璋幹架,戰事連連失利,每況愈下。為了減輕一邊的壓力,張士誠接受了元朝的招安,成了元朝的降將,當了個太尉。
其實這一舉動無論對元朝還是張士誠都是雙贏的,因為現在反元的勢力有三股,元朝的兵力要同時對付三股勢力,也是比較吃力。招安一股勢力,可用原來去打張士誠的兵力加入到於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對抗當中。而且元朝深知三股勢力都在相互抗衡,張士誠歸入元朝,當然也會繼續和另外兩股勢力繼續鬥爭。
本來是一打三的局勢,張士誠投降後馬上變成二打二,局勢開始轉變。
至於張士誠也是同理,而且張士誠在這次被招安後更是幫了元朝一個大忙,元朝因為打仗而導致京師糧食短缺,皇帝都快斷糧了。而剛剛被招安的張士誠可是鹽商出身,大款一個,所以元朝針對性地給張士誠發了一些黃馬褂、禦酒之類好看、好聽不好用的東西,提升他的虛榮心,然後要求張士誠在經濟上給與一定幫助。
張士誠非常好這口,他馬上答應了每年海運給元大都13萬石糧食的要求。從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元朝的統治,延長了元朝的生命力。
本來張和元兩家處得還是不錯的,供求得當,相得益彰。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他們的關係。
當時,張士誠雖然表麵上歸附了元朝,但他無時無刻不忘擴張自己的勢力和地盤。在張士誠眼裏,歸附隻不過是為了暫時少一個敵人,多一個朋友,給自己緩口氣而已。
所以他帶兵進攻劉福通勢力,攻克了宋政權的最後據點安豐,劉福通和小明王被朱元璋救出後。張士誠認為以自己已經把宋政權滅掉了,功勞很大,自己要封自己當個吳王,當然,現在由於他是元朝的人了,所以當吳王,還是要請示一下元朝,問一下這樣妥否請指示。
不料這事情給妥歡一下子回絕。
張士誠生了一肚子悶氣,這個時候元朝又派人來催他繼續給大都運糧食,張士誠馬上發脾氣不幹了,元朝和張士誠從此絕交,張士誠集團也逐漸走向了沒落。
而此時的南方紅巾軍,陳友諒部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陳友諒陰謀篡位後,原來跟隨徐壽輝的部下看清了這個偽君子的真麵目,不願跟隨,都逐漸離去。此時的陳友諒卻把矛頭指向了朱元璋部隊,企圖拉攏已經投降元朝的張士誠一起來幹掉朱元璋。
張士誠和朱元璋打過架,發現自己並不是他的對手,投降元朝後更希望自己無壓力發展,讓元朝把朱元璋除掉,而且張士誠也了解過陳友諒這貨的為人,哪天給你幹掉了自己也不知道怎麽死的,實在合作不起,所以張士誠按兵不動。
陳友諒失道寡助,在與朱元璋的鬥爭中連連失利。而且原來跟著徐壽輝幹的都看不慣陳老闆作為都跳槽朱元璋那上班去了,令朱元璋的實力一下了大漲。陳友諒的最後瘋狂是不顧一起發動了鄱陽湖大戰,最終自取滅亡,南方紅巾軍也到此為止。
接下來的擂台,就剩朱元璋和元朝兩人單挑。朱元璋穩紮穩打,幹掉了半死不活的張士誠部隊,隨後一舉ko了元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公元1368年,大明政權建立,定都南京,朱元璋為明太祖,富有傳奇色彩的明王朝開始了。
☆、第51章 最狠心的老闆
明朝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朝代,我們從許多影視作品都源自明朝的一些事、一些人,比如《新龍門客棧》就是源於明朝的宦官專權問題。《唐伯虎點秋香》除去風花雪夜的事情外,唐伯虎確實是明朝的一大才子,可惜懷才不遇。《錦衣衛》係列描述了一幫被朱元璋之後子孫用來爭權奪利的工具之間的故事。
除此之外,明朝也有幾個很有意思的皇帝,當然朱元璋就是其中一個,他是一個工作狂和反貪專業戶。嘉靖皇帝潛心修道,不理國事,隻求長生不老得到成仙。萬曆皇帝最慘,估計是給大臣罵得最多的皇帝,並不是他做得不好,而是他掌權的時候大臣罵皇帝已經成了一個習慣。
還有那些有點名氣的人,例如反腐專員海瑞、外交官鄭和、抗日英雄戚繼光、民族英雄袁崇煥,超級貪汙犯劉瑾。都是明朝知名人物,有趣的典故也不少,下來和大家慢慢聊。
要說明朝,我們不可能不書一書明太祖朱元璋(以下簡稱老朱),為什麽我說他是一個狠心的老闆呢?這與朱元璋的出身是有著緊密聯繫的。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給地主打過工,還當過乞丐和和尚,受過來自元朝官僚階級的壓迫,深刻體會過草根階層的辛苦。一將功成萬骨枯,打下江山之後,他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皇權,生怕別人把它給搶去。當時的明朝政府,一開始基本沿用了元朝的政治體製。設有中書省,內設左右丞相各一名,管理吏(組織人事)、兵(國防軍事)、戶(國土財政)、工(建設規劃)、禮(教育培訓)、刑(司法刑罰)六部,六部各有尚書,也就是部長。不過,部長隻不過是丞相的馬仔。丞相,才是明朝初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而當時的丞相,就是胡惟庸。
張士誠部隊在抗元的同時也常常和朱元璋的部隊幹架,兩軍相遇勇者勝,張士誠似乎不是個勇字當頭的人,無論是抗元還是和朱元璋幹架,戰事連連失利,每況愈下。為了減輕一邊的壓力,張士誠接受了元朝的招安,成了元朝的降將,當了個太尉。
其實這一舉動無論對元朝還是張士誠都是雙贏的,因為現在反元的勢力有三股,元朝的兵力要同時對付三股勢力,也是比較吃力。招安一股勢力,可用原來去打張士誠的兵力加入到於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對抗當中。而且元朝深知三股勢力都在相互抗衡,張士誠歸入元朝,當然也會繼續和另外兩股勢力繼續鬥爭。
本來是一打三的局勢,張士誠投降後馬上變成二打二,局勢開始轉變。
至於張士誠也是同理,而且張士誠在這次被招安後更是幫了元朝一個大忙,元朝因為打仗而導致京師糧食短缺,皇帝都快斷糧了。而剛剛被招安的張士誠可是鹽商出身,大款一個,所以元朝針對性地給張士誠發了一些黃馬褂、禦酒之類好看、好聽不好用的東西,提升他的虛榮心,然後要求張士誠在經濟上給與一定幫助。
張士誠非常好這口,他馬上答應了每年海運給元大都13萬石糧食的要求。從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元朝的統治,延長了元朝的生命力。
本來張和元兩家處得還是不錯的,供求得當,相得益彰。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他們的關係。
當時,張士誠雖然表麵上歸附了元朝,但他無時無刻不忘擴張自己的勢力和地盤。在張士誠眼裏,歸附隻不過是為了暫時少一個敵人,多一個朋友,給自己緩口氣而已。
所以他帶兵進攻劉福通勢力,攻克了宋政權的最後據點安豐,劉福通和小明王被朱元璋救出後。張士誠認為以自己已經把宋政權滅掉了,功勞很大,自己要封自己當個吳王,當然,現在由於他是元朝的人了,所以當吳王,還是要請示一下元朝,問一下這樣妥否請指示。
不料這事情給妥歡一下子回絕。
張士誠生了一肚子悶氣,這個時候元朝又派人來催他繼續給大都運糧食,張士誠馬上發脾氣不幹了,元朝和張士誠從此絕交,張士誠集團也逐漸走向了沒落。
而此時的南方紅巾軍,陳友諒部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陳友諒陰謀篡位後,原來跟隨徐壽輝的部下看清了這個偽君子的真麵目,不願跟隨,都逐漸離去。此時的陳友諒卻把矛頭指向了朱元璋部隊,企圖拉攏已經投降元朝的張士誠一起來幹掉朱元璋。
張士誠和朱元璋打過架,發現自己並不是他的對手,投降元朝後更希望自己無壓力發展,讓元朝把朱元璋除掉,而且張士誠也了解過陳友諒這貨的為人,哪天給你幹掉了自己也不知道怎麽死的,實在合作不起,所以張士誠按兵不動。
陳友諒失道寡助,在與朱元璋的鬥爭中連連失利。而且原來跟著徐壽輝幹的都看不慣陳老闆作為都跳槽朱元璋那上班去了,令朱元璋的實力一下了大漲。陳友諒的最後瘋狂是不顧一起發動了鄱陽湖大戰,最終自取滅亡,南方紅巾軍也到此為止。
接下來的擂台,就剩朱元璋和元朝兩人單挑。朱元璋穩紮穩打,幹掉了半死不活的張士誠部隊,隨後一舉ko了元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公元1368年,大明政權建立,定都南京,朱元璋為明太祖,富有傳奇色彩的明王朝開始了。
☆、第51章 最狠心的老闆
明朝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朝代,我們從許多影視作品都源自明朝的一些事、一些人,比如《新龍門客棧》就是源於明朝的宦官專權問題。《唐伯虎點秋香》除去風花雪夜的事情外,唐伯虎確實是明朝的一大才子,可惜懷才不遇。《錦衣衛》係列描述了一幫被朱元璋之後子孫用來爭權奪利的工具之間的故事。
除此之外,明朝也有幾個很有意思的皇帝,當然朱元璋就是其中一個,他是一個工作狂和反貪專業戶。嘉靖皇帝潛心修道,不理國事,隻求長生不老得到成仙。萬曆皇帝最慘,估計是給大臣罵得最多的皇帝,並不是他做得不好,而是他掌權的時候大臣罵皇帝已經成了一個習慣。
還有那些有點名氣的人,例如反腐專員海瑞、外交官鄭和、抗日英雄戚繼光、民族英雄袁崇煥,超級貪汙犯劉瑾。都是明朝知名人物,有趣的典故也不少,下來和大家慢慢聊。
要說明朝,我們不可能不書一書明太祖朱元璋(以下簡稱老朱),為什麽我說他是一個狠心的老闆呢?這與朱元璋的出身是有著緊密聯繫的。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給地主打過工,還當過乞丐和和尚,受過來自元朝官僚階級的壓迫,深刻體會過草根階層的辛苦。一將功成萬骨枯,打下江山之後,他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皇權,生怕別人把它給搶去。當時的明朝政府,一開始基本沿用了元朝的政治體製。設有中書省,內設左右丞相各一名,管理吏(組織人事)、兵(國防軍事)、戶(國土財政)、工(建設規劃)、禮(教育培訓)、刑(司法刑罰)六部,六部各有尚書,也就是部長。不過,部長隻不過是丞相的馬仔。丞相,才是明朝初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而當時的丞相,就是胡惟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