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格連瓦爾與史達林討論的到底是些什麽問題呢?當時他們談話時,在場的還有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和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在談話快結束時,政府首腦兼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也參加了。可以想見,討論的肯定是關於停戰的事。正是因為受格連瓦爾與史達林會麵的影響,在曼納林的回憶錄中才出現了下麵這段話:"克裏姆林宮覺得在此時此刻手腳還被束縛,這對自己很不利,此時,蘇德條約所規定的新的任務已經擺在了他們的麵前:占領比薩拉比亞並使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布爾什維克化。從1940年1月初起,蘇聯領導人就預料到德國將會入侵西歐,這才使得它有可能繼續自己的擴張政策。如果芬蘭戰爭仍然繼續下去,就會產生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像進攻德國和西方國家這樣的計劃,尤其需要精心的策劃,同時還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否則,這將變成一種冒險行為,或者被延誤,從而引出新的、讓人意想不到的麻煩。"也許,莫斯科的會見給格連瓦爾留下一種這樣的印象:蘇聯迫切想盡快結束芬蘭戰爭,以便在德國向西發起進攻時騰出手來。但是,1940年1月並沒有達成停火協議。


    但是,如果相信塔赫瓦奈年的話,史達林與曼納林之間的接觸並沒有停止。可能,還有一個秘密把他們連在了一起。曼納林在回憶錄中描述了容克-52型芬蘭客機"卡列娃"號的墜毀事件,它是在1940年6月14日由塔林飛往赫爾辛基的正常航線上被擊落的:"據證實,卡列娃是被蘇聯的兩架戰鬥機擊落的,並且蘇聯駐防在這個地區的一艘潛艇劫走了機上的所有物品。除了芬蘭的飛行員和機組工作人員外,所有乘客也全部遇難。這些乘客全部是外國公民,其中一位是法國的外交信史,他隨身攜帶的裝有信件的包也被劫走。芬蘭政府在對自己很微妙的形勢下……出於大局考慮,既沒有提出抗議,也沒有要求賠償。對外公開的說法是,飛機墜毀的原因至今尚未查明,但事件的真實過程已經基本明了。但是,這一說法由一名兩年之後被俘的潛艇上的軍官推翻,按照他的說法,墜落到公海中的文件袋被送到了一條隨即從喀琅施塔德駛出的船上。"


    曼納林搞錯了,飛機並不是被戰鬥機擊落的,而是被轟炸機擊毀的。蘇聯英雄彼得·伊裏奇·霍赫洛夫,曾任波羅的海艦隊第1魚雷航空兵團的領航長,他在1988年寫的回憶錄《在三大洋上空》中,講述了2架伊爾-4轟炸機的英雄業績,就是它們在塔林附近擊毀了芬蘭的民用飛機。在其中一架伊爾-4轟炸機上的是團長希奧·別濟諾維奇·別濟納什維利、霍赫洛夫和射擊手卡祖諾夫中士,而在第二架飛機上的是


    m.А.巴布希金大尉、領航員康斯坦丁·維諾格拉多夫中尉和射擊手В.А.盧奇尼科夫中士。國家理應知道自己的英雄!


    ------------攻入巴黎------------


    彼得·伊裏奇很肯定地說,"我們接到命令:未經檢查,任何外國船隻和外國飛機不得離開波羅的海沿岸各共和國的港口以及飛機場……1940年6月23日,我們兩個機組在團長Ш.Б.別濟納什維利上校的帶領下,在波羅的海西北方向進行偵察……在距離塔林3至4公裏處我發現,有一架飛機從拉各斯貝格機場起飛了。它正飛往赫爾辛基方向……我們靠近這架沒有任何標誌符號的容克-52


    (難道威武的轟炸機飛行員們沒有發現芬蘭飛機上那藍色的標誌嗎?--作者按)。我打開駕駛艙的領航窗,抬起手向飛行員示意,以便飛機轉飛回機場。但是,這架容克式飛機仍按照剛才的航線飛行,甚至還加快了速度……幾顆曳光彈從容克式飛機前閃過,但是這無濟於事。我們離這架被跟蹤的飛機太近了,以至於我們透過它的舷窗都看到了裏麵的乘客……和他們自負的表情。富農們朝我們指指點點,並用手槍威脅我們(標誌沒有發現,倒是把自負的表情和富農們看得清清楚楚!--作者按)。這之後,這架破壞分子的飛機(不明白的是,破壞了什麽。--作者按)就被擊落了。"


    "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嚴格按照指令完成的。但畢竟還是懷著一種對剛發生的事感到惋惜的心情返回了機場。我們詳細地匯報了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但是我們卻受到了批評:好像說,我們沒能迫使這架容克飛機降落。從海灣裏打撈出的機身中不僅發現了許多貴重物品,而且還發現了大量涉及國家機密的文件……這時,一切才恢復正常。我們明白了,為什麽這架容克-52拒絕服從命令返回機場:它必須為所從事的間諜活動受到懲罰。"


    給人的感覺是,霍赫洛夫和他的同誌們為9條無辜死難的生命沒有感到絲毫良心上的譴責:命令就是命令。我們暫時隻知道其中兩個人的名字:"卡列娃"號的機長博·馮·維勒布蘭德和無線電報務員坦諾·蘭尼斯。剩下7位乘客--其中也包括法國外交信使,至今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彼得·伊裏奇不知不覺地把這次慘劇發生的時間說晚了9天--即說成了6月23日。大家知道,飛機從塔林飛出已經是在愛沙尼亞被蘇軍占領之後。按霍赫洛夫的話說,當時"剝削階級""妄圖把搶劫的巨款運過大洋(說實話,波羅的海並不是大洋)。"但是,實際上飛機是在6月14日被擊毀的--正好是德國人攻入巴黎的日子。也許,彼得·伊裏奇由於時間隔得太久,便把巴黎淪陷與法國投降的日子弄混淆了--要知道,法國是在隨後的6月22日投降的,所以,他把"卡列娃"號遇難的日子搞錯了。我想,法國首都被攻陷與下達擊落飛機的命令之間肯定存在著某些聯繫。可能,在"卡列娃"號飛機上有那麽一份文件,它不僅隨著法國抵抗的失敗而失去存在的價值,而且如果落入他人之手,將會使史達林處於一種危險的境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戰秘密檔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俄]索科洛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俄]索科洛夫並收藏二戰秘密檔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