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木辛哥部署了部隊1940年夏季訓練任務,他在自己簽署的第120號命令中要求:"戰場上部隊需要什麽,我們就教什麽;戰場上部隊需要怎麽做,我們就教怎麽做。"為了完成這一要求,他命令在演習中和訓練場上隻允許使用實彈。這導致紅軍各部隊在和平時期死傷人數不斷增加。這一點也沒使鐵木辛哥感到難為情。他深信,這些傷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為這會減少未來戰爭中不可避免的傷亡。同時布瓊尼與鐵木辛哥團結一致,他在回憶錄中以讚賞的口氣敘述即將實行軍事訓練條件要求更嚴的新舉措。事實上,就像布瓊尼證實的一樣,部隊在訓練場上用實彈射擊的主意是史達林本人想出來的。他好像向鐵木辛哥和其他的人表示過自己的態度:"我不認為這些個演習可取,士兵們一切都是按預先規定的動作做--射擊、進攻,甚至按規定的動作挖戰壕。人們應該那樣學習,就好像他們在進行真正的戰鬥。並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應該不惜彈藥。隻有在複雜的戰況下,一個戰士才能學會自信而英勇地作戰。"也有人冒險反對說:"要知道,這樣有可能發生重大事故。""是的,有可能。"史達林欣然同意。"但是,如果現在我們不教會戰士們如何使用武器,不學會進攻,不學會防禦,在戰場上我們將遭受更大的傷亡。"
------------戰爭離我們很近------------
好像新舉措並未取得什麽效果。衛國戰爭期間紅軍的傷亡人數達到了天文數字,而大家也更傾向於把未經任何訓練的補充隊伍投入戰鬥,無論他使用過實彈還是沒有使用過。毫無疑問,朱可夫肯定會讓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民委員和副人民委員滿意的。大概,就是根據鐵木辛哥和布瓊尼的推薦,史達林才任命朱可夫領導基輔軍區的,哈拉哈河勝利的榮耀也起了自己的作用,而哈拉哈河之戰的另一名勝利者施泰爾恩在芬蘭戰爭中大丟臉麵。現在剩下的就是要檢驗一下朱可夫的分量如何了。是在戰役中檢驗,而且很快。要知道,史達林一直在為這場戰爭做準備,就像他在1940年5月推測的那樣,距離戰爭的爆發如果不是幾個星期,那也隻有屈指可數的幾個月。
關於朱可夫乘火車去基輔走馬上任一事,保存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見證。朱可夫在蒙古時的副官m.Ф.沃羅特尼科夫引用了自己的老營長、曾經在哈拉哈河被授予蘇聯英雄的上校Г.m.米哈伊洛夫的一段敘述:"朱可夫對所有來為他上任而送行的人表示了感謝。談話間他表現得很克製。偶爾他也開玩笑說:我們還會再見麵的。
我們送行的人都覺得,
米哈伊洛夫說,朱可夫好像不太高興,也有一些人說,他甚至落了淚。
不可能!我反對說。
我們也不信,可……我們不可能搞錯。"
很多年以後,副官找到了證明米哈伊洛夫的話正確的證據:"在一次談話時,朱可夫稱之為叔伯兄弟的m.m.皮利希恩的妻子克拉夫季婭·伊利尼奇娜插嘴說:
誰也沒見過朱可夫流淚,可我見過。
為什麽事兒流淚?我問她。
我不說。
為什麽呀?也許,這很重要。要知道他這麽有魄力的人不可能無緣無故就輕易流淚。
我不說。
她執拗地堅持著,不再理睬我們。談話時她丈夫皮利希恩也在場。他推測說,朱可夫可能是回憶起蒙古時流淚了。但我不敢肯定這種說法,因為朱可夫為自己在這個國度的使命而自豪。
沃羅特尼科夫副官決定破解這個世人並未見過的朱可夫流淚之謎。他很想搞清楚,為什麽皮利希恩的妻子隱瞞了一些事情。於是,他冒險向朱可夫本人詢問這個問題:"一天在元帥的別墅,我找了個合適的機會問1940年4月(實際上是6月。--作者按)他動身去基輔時激動的原因。流淚說明了什麽--如果真的流淚了的話,是因為高興,還是因為傷心?
元帥沒有馬上回答……
我被委以重任--指揮著一個最重要的邊境軍區。在同史達林、加裏寧和其他一些政治局委員的交談中,我最終認定了這一想法,就是戰爭離我們很近,而且不可逆轉。讓我當這麽重要的邊境軍區的司令也證明了這點。但是,它會是什麽樣子呢,這場戰爭?我們有準備嗎?我們來得及充分準備嗎?我似乎嗅到了某種災難逼近的味道,我看著對此一無所知、為我送行的親人和同誌們,看著莫斯科,看著莫斯科人愉快的臉龐,想到:我們到底會怎樣呢?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點。不知怎麽地,我有點兒不自然,接著我就忍不住了。我認為,對於我來說戰爭已經開始了。可一走進車廂,我立刻就控製住了自己的傷感情緒。從那一刻起,我個人的生命就屬於即將爆發的戰爭,雖然在我們的土地上當時還是和平……"
至於自己關於紅軍對這場戰爭是否有準備的疑問,朱可夫在同沃羅特尼科夫的談話中好像已經做了補充。可在《回憶與思考》中他對自己40年前的思想描述完全不同:"我們預見到,與德國的戰爭將是艱苦而又漫長的,但同時我們認為,我們的國家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打算把這場戰爭和鬥爭繼續下去,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當時我們並沒有想到,我們的武裝力量不得不倉促應戰,以致在最初的戰役中,我方遭受了嚴重的失敗並被迫向蘇聯縱深處撤退。"但是談到眼淚,元帥沒有否認。他兩眼確實流出了淚水。因為同史達林的幾次談話讓這位新上任的大將深信:戰爭即將開始。實際上,朱可夫為了取得勝利,一點兒也不憐惜戰士們的生命,不憐惜那些他根本分不清麵孔、文化程度不高的戰士們。但是,朱可夫對那些他很熟悉並喜歡的人並不冷漠無情。他清楚地記得,在那場即將爆發的戰爭中--據他估算,離戰爭爆發隻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個星期--許多在基輔火車站為他送行的親人和朋友們死於非命。一年後,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許多朱可夫在哈拉哈河的戰友--他們曾一起在蒙古大草原上變得親密無間--為衛國戰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m.m.皮利希恩身負重傷,朱可夫終生與他保持著最親密的關係。在那次去莫斯科時,皮利希恩一家人對"叔伯兄弟"的妻子和孩子們關懷備至,而那位"叔伯兄弟"更多時候是在國防人民委員部忙於公務。朱可夫的女兒埃拉證實:"皮利希恩一家人按莫斯科古老的傳統用鹽和麵包來款待我們,並且總是熱情地迎接我們。他們很熟悉莫斯科,所以就幫我們在熙熙攘攘、陌生的城市中辨認方向。那次去莫斯科,他們使我們長了見識,還去了劇院,所以我也沒覺得父親老不在,當時他經常都在忙公事。"
------------戰爭離我們很近------------
好像新舉措並未取得什麽效果。衛國戰爭期間紅軍的傷亡人數達到了天文數字,而大家也更傾向於把未經任何訓練的補充隊伍投入戰鬥,無論他使用過實彈還是沒有使用過。毫無疑問,朱可夫肯定會讓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民委員和副人民委員滿意的。大概,就是根據鐵木辛哥和布瓊尼的推薦,史達林才任命朱可夫領導基輔軍區的,哈拉哈河勝利的榮耀也起了自己的作用,而哈拉哈河之戰的另一名勝利者施泰爾恩在芬蘭戰爭中大丟臉麵。現在剩下的就是要檢驗一下朱可夫的分量如何了。是在戰役中檢驗,而且很快。要知道,史達林一直在為這場戰爭做準備,就像他在1940年5月推測的那樣,距離戰爭的爆發如果不是幾個星期,那也隻有屈指可數的幾個月。
關於朱可夫乘火車去基輔走馬上任一事,保存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見證。朱可夫在蒙古時的副官m.Ф.沃羅特尼科夫引用了自己的老營長、曾經在哈拉哈河被授予蘇聯英雄的上校Г.m.米哈伊洛夫的一段敘述:"朱可夫對所有來為他上任而送行的人表示了感謝。談話間他表現得很克製。偶爾他也開玩笑說:我們還會再見麵的。
我們送行的人都覺得,
米哈伊洛夫說,朱可夫好像不太高興,也有一些人說,他甚至落了淚。
不可能!我反對說。
我們也不信,可……我們不可能搞錯。"
很多年以後,副官找到了證明米哈伊洛夫的話正確的證據:"在一次談話時,朱可夫稱之為叔伯兄弟的m.m.皮利希恩的妻子克拉夫季婭·伊利尼奇娜插嘴說:
誰也沒見過朱可夫流淚,可我見過。
為什麽事兒流淚?我問她。
我不說。
為什麽呀?也許,這很重要。要知道他這麽有魄力的人不可能無緣無故就輕易流淚。
我不說。
她執拗地堅持著,不再理睬我們。談話時她丈夫皮利希恩也在場。他推測說,朱可夫可能是回憶起蒙古時流淚了。但我不敢肯定這種說法,因為朱可夫為自己在這個國度的使命而自豪。
沃羅特尼科夫副官決定破解這個世人並未見過的朱可夫流淚之謎。他很想搞清楚,為什麽皮利希恩的妻子隱瞞了一些事情。於是,他冒險向朱可夫本人詢問這個問題:"一天在元帥的別墅,我找了個合適的機會問1940年4月(實際上是6月。--作者按)他動身去基輔時激動的原因。流淚說明了什麽--如果真的流淚了的話,是因為高興,還是因為傷心?
元帥沒有馬上回答……
我被委以重任--指揮著一個最重要的邊境軍區。在同史達林、加裏寧和其他一些政治局委員的交談中,我最終認定了這一想法,就是戰爭離我們很近,而且不可逆轉。讓我當這麽重要的邊境軍區的司令也證明了這點。但是,它會是什麽樣子呢,這場戰爭?我們有準備嗎?我們來得及充分準備嗎?我似乎嗅到了某種災難逼近的味道,我看著對此一無所知、為我送行的親人和同誌們,看著莫斯科,看著莫斯科人愉快的臉龐,想到:我們到底會怎樣呢?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點。不知怎麽地,我有點兒不自然,接著我就忍不住了。我認為,對於我來說戰爭已經開始了。可一走進車廂,我立刻就控製住了自己的傷感情緒。從那一刻起,我個人的生命就屬於即將爆發的戰爭,雖然在我們的土地上當時還是和平……"
至於自己關於紅軍對這場戰爭是否有準備的疑問,朱可夫在同沃羅特尼科夫的談話中好像已經做了補充。可在《回憶與思考》中他對自己40年前的思想描述完全不同:"我們預見到,與德國的戰爭將是艱苦而又漫長的,但同時我們認為,我們的國家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打算把這場戰爭和鬥爭繼續下去,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當時我們並沒有想到,我們的武裝力量不得不倉促應戰,以致在最初的戰役中,我方遭受了嚴重的失敗並被迫向蘇聯縱深處撤退。"但是談到眼淚,元帥沒有否認。他兩眼確實流出了淚水。因為同史達林的幾次談話讓這位新上任的大將深信:戰爭即將開始。實際上,朱可夫為了取得勝利,一點兒也不憐惜戰士們的生命,不憐惜那些他根本分不清麵孔、文化程度不高的戰士們。但是,朱可夫對那些他很熟悉並喜歡的人並不冷漠無情。他清楚地記得,在那場即將爆發的戰爭中--據他估算,離戰爭爆發隻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個星期--許多在基輔火車站為他送行的親人和朋友們死於非命。一年後,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許多朱可夫在哈拉哈河的戰友--他們曾一起在蒙古大草原上變得親密無間--為衛國戰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m.m.皮利希恩身負重傷,朱可夫終生與他保持著最親密的關係。在那次去莫斯科時,皮利希恩一家人對"叔伯兄弟"的妻子和孩子們關懷備至,而那位"叔伯兄弟"更多時候是在國防人民委員部忙於公務。朱可夫的女兒埃拉證實:"皮利希恩一家人按莫斯科古老的傳統用鹽和麵包來款待我們,並且總是熱情地迎接我們。他們很熟悉莫斯科,所以就幫我們在熙熙攘攘、陌生的城市中辨認方向。那次去莫斯科,他們使我們長了見識,還去了劇院,所以我也沒覺得父親老不在,當時他經常都在忙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