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國人的結論,在東線戰場上蘇軍被俘5,754,000人。逐年分布情況如下:1941年為3,355,000人,1942年為1,653,000人,1943年為565,000人,1944年為147,000人,1945年為34,000人。美國歷史學家А.達林發現了法西斯德國指揮部的這份文件,他認為,這些關於戰俘的資料並不完整。事實上,根據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早期資料,在1941年6月22日到12月1日期間,東線戰場有3,806,861人被俘,而政府官員曼斯菲爾德於1942年2月19日在德國經濟部曾宣布,蘇聯戰俘達到3,900,000人(實際上,所有這些人都是1941年被俘的)。我們傾向於認為,1941年蘇聯被俘人數是比較大的那個,即3,900,000人。同時,許多戰俘從靠近前線的地帶和後方的戰俘營中逃出,而且他們當中很多人--即使不是大部分人,在回到自己部隊後,選擇了千方百計地隱瞞自己曾經被俘的經歷,因為以前戰俘在蘇聯是要受到懲罰的。
------------人生命價值的無足輕重------------
關於蘇軍和德軍死亡人數的比例關係可以舉幾個例子清楚地說明。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戰中,在1941年12月的17日至19日期間,西部方麵軍僅一個323師陣亡和失蹤人數就達1696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數為565人。讓我們來比較一下:整個德軍東部集團軍有150多個師,在12月11日至31日間平均每天的陣亡和失蹤人數也隻是686人。這簡直令人震驚,我們一個師的傷亡竟然相當於德國150個師的傷亡,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德軍師在1941年12月都這麽英勇善戰。可見,我們的死亡人數有時是德軍的100多倍。2000年5月8日電視節目《今天》的報導說,據搜索人員提供的資料,1942年在向勒熱夫登陸場裏亞賓克村旁的一座高地發起進攻時,僅在我方一次進攻中紅軍戰士就犧牲了800人,而德軍隻損失了17人。
正如托洛茨基曾指出的那樣,相對紅軍而言,最好的方法是採取圍困戰略,而不是運用擊破戰略。這就是說,軍事行動應該主要遵照防禦方法,而坦克的運用也不在於求大,而是為了直接支援步兵。到時候我們也會取得勝利,但遭受的損失要小得多。但是,蘇聯的軍事和政治領導人深信,他們的武裝力量與德國相比,不相上下,於是便採取了進攻戰略。順便指出,在法西斯德國大約有1,630,000人復員,他們是上年紀的應徵入伍者(其中超過100萬人是在結束了1940年的法國戰役後退役的)。在紅軍裏,老兵退伍的現象在戰爭進程中是看不到的,除了有一部分民兵因為身體衰弱或年齡過大離開部隊。
難怪我們的宣傳提倡個人迷信,號召紅軍戰士們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消滅敵人。這裏我們來看一看政治指導員瓦西裏·克洛奇科夫領導下的28個潘菲洛夫戰士、政治指導員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率領下的5名塞瓦斯托波爾海軍戰士和列兵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所立下的傳奇般的功勳。實際上,這三個事跡與事實根本不相符合。杜博謝克騎兵偵察隊的潘菲洛夫戰士不是28個,而是140個。戰後倖存者是28個,犧牲和被俘的大約有110人。他們擊毀的坦克有5到7輛,也不是報紙上所說的50輛,而且他們根本沒有攔截住敵人。事情的真相是1948年在法庭上披露的,28位英雄中有一位因為後來在德國警察局任職而受到審判。開始想把團長和政委送交法庭審判,然而因為克洛奇科夫連所管轄區出現了漏洞,後來又因為報紙上大肆宣揚杜博謝克的戰鬥,才改變了主意。
政治指導員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率領下的5名塞瓦斯托波爾海軍戰士所立下的功勳也是不可能的,好像是1941年11月7日,這幾個人帶著幾捆手榴彈撲到了敵人的坦克下麵,在戰鬥中消滅了不知是10輛還是15輛裝甲怪物。隻用一個事實就可以推翻這一傳說。1941年11月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的德國-羅馬尼亞第11集團軍連一輛坦克也沒有。又怎麽會有海軍戰士撲到坦克履帶下的狂妄傳說呢?(撲到坦克下是為了用自己的身體減小爆炸的威力嗎?如果距離坦克這麽近,幹脆把手榴彈扔進去好了!)這傳說簡直沒有一點可能性,因為敵人的坦克根本就不存在。
而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用胸膛堵住敵人碉堡的槍眼。機槍立刻就會把他掀到一邊。事實上列兵馬特洛索夫用自己的身體堵住的不是槍眼,而是碉堡的出氣口。當敵人把他往裏拉時,不得不停止了掃射。我們的戰士抓住這一時機,立刻向碉堡靠攏,敵機槍手不得不望風而逃。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確實立下了戰功,但並不是像教科書中描述的那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讚美的是那種英雄--他們能夠消滅許多敵人,而且自己也沒有犧牲。讓我們回憶一下著名的哥薩克人庫茲馬·克留奇科夫,宣傳畫上他在巔峰時期能打敗十多個敵人。還把從戰俘營中逃出來的人當成是英雄。而衛國戰爭時期,人們把被俘的人看做是叛徒。史達林統治期間,人生命的價值變得前所未有的無足輕重。在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他國家裏,被神化的是那些英雄--他們消滅了許多敵人、坦克、飛機和艦船,但絕不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隻有日本的"神風"特別攻擊隊員是個意外。在這方麵,史達林和紅軍的領導人們完全贊同這種武士道精神,按照這種精神,對一個戰士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戰場上英勇地犧牲,而不是保全生命以便繼續消滅敵人。
------------人生命價值的無足輕重------------
關於蘇軍和德軍死亡人數的比例關係可以舉幾個例子清楚地說明。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戰中,在1941年12月的17日至19日期間,西部方麵軍僅一個323師陣亡和失蹤人數就達1696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數為565人。讓我們來比較一下:整個德軍東部集團軍有150多個師,在12月11日至31日間平均每天的陣亡和失蹤人數也隻是686人。這簡直令人震驚,我們一個師的傷亡竟然相當於德國150個師的傷亡,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德軍師在1941年12月都這麽英勇善戰。可見,我們的死亡人數有時是德軍的100多倍。2000年5月8日電視節目《今天》的報導說,據搜索人員提供的資料,1942年在向勒熱夫登陸場裏亞賓克村旁的一座高地發起進攻時,僅在我方一次進攻中紅軍戰士就犧牲了800人,而德軍隻損失了17人。
正如托洛茨基曾指出的那樣,相對紅軍而言,最好的方法是採取圍困戰略,而不是運用擊破戰略。這就是說,軍事行動應該主要遵照防禦方法,而坦克的運用也不在於求大,而是為了直接支援步兵。到時候我們也會取得勝利,但遭受的損失要小得多。但是,蘇聯的軍事和政治領導人深信,他們的武裝力量與德國相比,不相上下,於是便採取了進攻戰略。順便指出,在法西斯德國大約有1,630,000人復員,他們是上年紀的應徵入伍者(其中超過100萬人是在結束了1940年的法國戰役後退役的)。在紅軍裏,老兵退伍的現象在戰爭進程中是看不到的,除了有一部分民兵因為身體衰弱或年齡過大離開部隊。
難怪我們的宣傳提倡個人迷信,號召紅軍戰士們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消滅敵人。這裏我們來看一看政治指導員瓦西裏·克洛奇科夫領導下的28個潘菲洛夫戰士、政治指導員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率領下的5名塞瓦斯托波爾海軍戰士和列兵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所立下的傳奇般的功勳。實際上,這三個事跡與事實根本不相符合。杜博謝克騎兵偵察隊的潘菲洛夫戰士不是28個,而是140個。戰後倖存者是28個,犧牲和被俘的大約有110人。他們擊毀的坦克有5到7輛,也不是報紙上所說的50輛,而且他們根本沒有攔截住敵人。事情的真相是1948年在法庭上披露的,28位英雄中有一位因為後來在德國警察局任職而受到審判。開始想把團長和政委送交法庭審判,然而因為克洛奇科夫連所管轄區出現了漏洞,後來又因為報紙上大肆宣揚杜博謝克的戰鬥,才改變了主意。
政治指導員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率領下的5名塞瓦斯托波爾海軍戰士所立下的功勳也是不可能的,好像是1941年11月7日,這幾個人帶著幾捆手榴彈撲到了敵人的坦克下麵,在戰鬥中消滅了不知是10輛還是15輛裝甲怪物。隻用一個事實就可以推翻這一傳說。1941年11月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的德國-羅馬尼亞第11集團軍連一輛坦克也沒有。又怎麽會有海軍戰士撲到坦克履帶下的狂妄傳說呢?(撲到坦克下是為了用自己的身體減小爆炸的威力嗎?如果距離坦克這麽近,幹脆把手榴彈扔進去好了!)這傳說簡直沒有一點可能性,因為敵人的坦克根本就不存在。
而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用胸膛堵住敵人碉堡的槍眼。機槍立刻就會把他掀到一邊。事實上列兵馬特洛索夫用自己的身體堵住的不是槍眼,而是碉堡的出氣口。當敵人把他往裏拉時,不得不停止了掃射。我們的戰士抓住這一時機,立刻向碉堡靠攏,敵機槍手不得不望風而逃。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確實立下了戰功,但並不是像教科書中描述的那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讚美的是那種英雄--他們能夠消滅許多敵人,而且自己也沒有犧牲。讓我們回憶一下著名的哥薩克人庫茲馬·克留奇科夫,宣傳畫上他在巔峰時期能打敗十多個敵人。還把從戰俘營中逃出來的人當成是英雄。而衛國戰爭時期,人們把被俘的人看做是叛徒。史達林統治期間,人生命的價值變得前所未有的無足輕重。在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他國家裏,被神化的是那些英雄--他們消滅了許多敵人、坦克、飛機和艦船,但絕不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隻有日本的"神風"特別攻擊隊員是個意外。在這方麵,史達林和紅軍的領導人們完全贊同這種武士道精神,按照這種精神,對一個戰士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戰場上英勇地犧牲,而不是保全生命以便繼續消滅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