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5月15日通過了先發製人進攻計劃。根據這一計劃,紅軍主力本應該在克拉科夫卡托維茲方向發動進攻,以切斷德國與巴爾幹的聯繫。然後,這支部隊本應該向波羅的海沿岸進攻,以包圍在波蘭的法西斯武裝力量。按照我們總參謀部的計劃,在主要打擊方向上是152個蘇聯師對抗德國的100個師。憑著發動突然襲擊和在坦克及飛機上的絕對優勢,史達林和他的將軍們指望迅速粉碎敵人的主力部隊。但是,即使蘇軍真的搶在敵人前麵動手,比如像先前計劃的那樣在6月12日發動進攻,那麽他們所遭受的損失也不會比"巴巴羅薩"計劃實行過程中遭受的損失更小。要知道,實際上,敵人在西南方向部署的兵力並不像蘇聯情報機關報告的那樣是100個師,而是不到30個師。法西斯德國的主要力量組成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肯定會給進攻克拉科夫的蘇軍側翼沉重打擊。
紅軍被迫在進攻過程中迅速重新調整戰線,而它並不擅長此事。而且我們的飛行員們也沒有學會熟練駕駛飛機,坦克駕駛員也不會熟練地駕駛坦克。戰爭開始時,我們西部軍區的飛行員們在1941年的頭三個月裏平均飛行時間是4~15.5小時,而他們總的飛行時間--加上在學校的飛行時間,一般不超過30小時。德國空軍的飛行員投入戰鬥時,飛行時間不得少於450小時。同時我們的坦克駕駛員一直到1943年駕駛實習時間是5~10小時,而熟練駕駛坦克所需時間不能少於25小時。
不幸就在於史達林及紅軍領導人追求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他們匆匆忙忙組建幾十個新的機械化兵團來代替先前的坦克兵團。新兵團擁有的坦克數量並不比先前多,而無線電台要比原來少,是一個不可控製的醜八怪。要知道,坦克兵團在1939年9月進入波蘭時管理混亂、紀律散漫,以至於甚至落在了騎兵兵團的後麵。同時,從納入我們航空兵團的成千上萬架飛機身上也獲益很少,因為連勉強說得過去的駕駛員數量也沒有增加。原因是空軍汽油供應不足,學校的飛行教員和飛機也不夠。
這下子你可得考慮一下,應該如何評價史達林和希特勒的軍事行動?德國元首打算進攻蘇聯,是出於自己的入侵計劃,但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趕在了蓄謀已久的蘇聯前麵。蘇聯的總書記原計劃讓紅軍用武力為歐洲帶來蘇聯的製度,同時對"巴巴羅薩"計劃一無所知。但是,兩份進攻計劃,無論是蘇聯的,還是德國的,實際上都是先發製人進攻計劃。這樣,雙方的準備工作就站得住腳了嗎?一般來說,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會有統一答案。不得不比較一下雙方的罪行,但兩者沒有根本區別。當然,大屠殺是歷史上最大的種族滅絕,但是,殺害成千上萬的波蘭人和波羅的海沿岸人民、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這是1939年至1941年間政治局做出的決定)也同樣是種族滅絕。區別隻是規模大小不同,本質上是一樣的。希特勒侵略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蘇聯。史達林占領了波蘭、芬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和羅馬尼亞。他們彼此有什麽區別呢?
------------統計隻能精確到百萬位------------
不知為什麽人們習慣上認為,紅軍隻在戰爭的第一年裏戰鬥素養較低。實際上,甚至在德軍突然襲擊的影響消失後,情況也並未發生根本改變。難怪在戰爭最後的一年半裏,德國空軍把東線戰場看成是特殊的練兵場。那裏的年輕飛行員們可以在相對較為安靜的條件下練習射擊並飛夠最低限度的飛行時數(戰爭後期,學校的訓練時數已經由450小時削減為150小時),然後才能參加在德國上空與英美"飛行堡壘"更為激烈的格鬥。
或者拿著名的普羅霍羅夫克坦克戰來說,在戰役中羅特米斯特羅夫似乎戰勝了占絕對優勢的敵人並取得了光榮的勝利。至於占優勢的程度,讀者可以自己判斷:近衛軍第5坦克集團軍有850輛坦克和自動火炮,而德國豪謝爾將軍率領的德國黨衛軍第2坦克軍團的火力是273輛坦克和突擊火炮--其中包括8輛作為戰利品的t-34型坦克。而至於勝利到底屬於哪一方,我認為,在比較了普羅霍羅夫克城下雙方的損失後,可以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德國軍團損毀了5輛坦克,另有54輛坦克和突擊火炮損壞。而羅特米斯特羅夫的集團軍損失了334輛坦克和自動火炮,另有約400輛受損。難怪戰役剛一結束,史達林就為羅特米斯特羅夫的無能葬送了集團軍而大為光火,但隨後最高人民委員會出於宣傳目的決定,最好把普羅霍羅夫克城下的失敗看做是勝利,於是不再追究倒黴的指揮官的刑事責任。
甚至在柏林戰役接近尾聲時,盡管蘇軍在人員數量和戰鬥裝備上占據絕對優勢,但是戰術優勢,即善於作戰的優勢,仍屬於德國。我們回憶起朱可夫元帥率領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對塞羅夫斯克發起的強擊。雖然進行了充分的進攻前的炮火準備,仍然未能使敵人遭受任何傷亡。德國人提前撤到了高地的反向斜坡上並用猛烈的火力來迎接衝鋒的部隊。記錄下這點的並不是德國的回憶錄作者,而是蘇聯的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元帥,他曾與朱可夫一起攻下了柏林。還有一位葉廖緬科元帥--他在戰爭結束不久前被任命為烏克蘭第4方麵軍領導人,他在1945年4月4日的日記中寫道:"必須迅速行動起來,可是部隊對於即將採取的進攻軍事行動準備工作做得非常薄弱。烏克蘭第4方麵軍沒有及時解決這些決定成敗的問題。"我們直到戰爭最後幾個星期也沒能夠學會作戰。同時還總是忙忙碌碌的,巴望著勝利快些到來,不惜用紅軍戰士成千上萬的屍體鋪就勝利之路。我有幸聽到過一位曾參加塞羅夫斯克高地強擊的營長的敘述。他們隻襲擊了敵人的一個碉堡。結果營長失去了所有連級指揮員,幾乎失去所有的排級指揮員。當他鼓勵戰士們發起最後一次衝鋒時,700多人的隊伍剩下不到100人。但敵人的機槍突然啞了聲。闖進碉堡的紅軍戰士們殺死了第二個機槍手,而第一個機槍手已經瘋了,他受不了麵前堆積如山的屍體。
紅軍被迫在進攻過程中迅速重新調整戰線,而它並不擅長此事。而且我們的飛行員們也沒有學會熟練駕駛飛機,坦克駕駛員也不會熟練地駕駛坦克。戰爭開始時,我們西部軍區的飛行員們在1941年的頭三個月裏平均飛行時間是4~15.5小時,而他們總的飛行時間--加上在學校的飛行時間,一般不超過30小時。德國空軍的飛行員投入戰鬥時,飛行時間不得少於450小時。同時我們的坦克駕駛員一直到1943年駕駛實習時間是5~10小時,而熟練駕駛坦克所需時間不能少於25小時。
不幸就在於史達林及紅軍領導人追求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他們匆匆忙忙組建幾十個新的機械化兵團來代替先前的坦克兵團。新兵團擁有的坦克數量並不比先前多,而無線電台要比原來少,是一個不可控製的醜八怪。要知道,坦克兵團在1939年9月進入波蘭時管理混亂、紀律散漫,以至於甚至落在了騎兵兵團的後麵。同時,從納入我們航空兵團的成千上萬架飛機身上也獲益很少,因為連勉強說得過去的駕駛員數量也沒有增加。原因是空軍汽油供應不足,學校的飛行教員和飛機也不夠。
這下子你可得考慮一下,應該如何評價史達林和希特勒的軍事行動?德國元首打算進攻蘇聯,是出於自己的入侵計劃,但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趕在了蓄謀已久的蘇聯前麵。蘇聯的總書記原計劃讓紅軍用武力為歐洲帶來蘇聯的製度,同時對"巴巴羅薩"計劃一無所知。但是,兩份進攻計劃,無論是蘇聯的,還是德國的,實際上都是先發製人進攻計劃。這樣,雙方的準備工作就站得住腳了嗎?一般來說,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會有統一答案。不得不比較一下雙方的罪行,但兩者沒有根本區別。當然,大屠殺是歷史上最大的種族滅絕,但是,殺害成千上萬的波蘭人和波羅的海沿岸人民、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這是1939年至1941年間政治局做出的決定)也同樣是種族滅絕。區別隻是規模大小不同,本質上是一樣的。希特勒侵略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蘇聯。史達林占領了波蘭、芬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和羅馬尼亞。他們彼此有什麽區別呢?
------------統計隻能精確到百萬位------------
不知為什麽人們習慣上認為,紅軍隻在戰爭的第一年裏戰鬥素養較低。實際上,甚至在德軍突然襲擊的影響消失後,情況也並未發生根本改變。難怪在戰爭最後的一年半裏,德國空軍把東線戰場看成是特殊的練兵場。那裏的年輕飛行員們可以在相對較為安靜的條件下練習射擊並飛夠最低限度的飛行時數(戰爭後期,學校的訓練時數已經由450小時削減為150小時),然後才能參加在德國上空與英美"飛行堡壘"更為激烈的格鬥。
或者拿著名的普羅霍羅夫克坦克戰來說,在戰役中羅特米斯特羅夫似乎戰勝了占絕對優勢的敵人並取得了光榮的勝利。至於占優勢的程度,讀者可以自己判斷:近衛軍第5坦克集團軍有850輛坦克和自動火炮,而德國豪謝爾將軍率領的德國黨衛軍第2坦克軍團的火力是273輛坦克和突擊火炮--其中包括8輛作為戰利品的t-34型坦克。而至於勝利到底屬於哪一方,我認為,在比較了普羅霍羅夫克城下雙方的損失後,可以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德國軍團損毀了5輛坦克,另有54輛坦克和突擊火炮損壞。而羅特米斯特羅夫的集團軍損失了334輛坦克和自動火炮,另有約400輛受損。難怪戰役剛一結束,史達林就為羅特米斯特羅夫的無能葬送了集團軍而大為光火,但隨後最高人民委員會出於宣傳目的決定,最好把普羅霍羅夫克城下的失敗看做是勝利,於是不再追究倒黴的指揮官的刑事責任。
甚至在柏林戰役接近尾聲時,盡管蘇軍在人員數量和戰鬥裝備上占據絕對優勢,但是戰術優勢,即善於作戰的優勢,仍屬於德國。我們回憶起朱可夫元帥率領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對塞羅夫斯克發起的強擊。雖然進行了充分的進攻前的炮火準備,仍然未能使敵人遭受任何傷亡。德國人提前撤到了高地的反向斜坡上並用猛烈的火力來迎接衝鋒的部隊。記錄下這點的並不是德國的回憶錄作者,而是蘇聯的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元帥,他曾與朱可夫一起攻下了柏林。還有一位葉廖緬科元帥--他在戰爭結束不久前被任命為烏克蘭第4方麵軍領導人,他在1945年4月4日的日記中寫道:"必須迅速行動起來,可是部隊對於即將採取的進攻軍事行動準備工作做得非常薄弱。烏克蘭第4方麵軍沒有及時解決這些決定成敗的問題。"我們直到戰爭最後幾個星期也沒能夠學會作戰。同時還總是忙忙碌碌的,巴望著勝利快些到來,不惜用紅軍戰士成千上萬的屍體鋪就勝利之路。我有幸聽到過一位曾參加塞羅夫斯克高地強擊的營長的敘述。他們隻襲擊了敵人的一個碉堡。結果營長失去了所有連級指揮員,幾乎失去所有的排級指揮員。當他鼓勵戰士們發起最後一次衝鋒時,700多人的隊伍剩下不到100人。但敵人的機槍突然啞了聲。闖進碉堡的紅軍戰士們殺死了第二個機槍手,而第一個機槍手已經瘋了,他受不了麵前堆積如山的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