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這不,送他上學都坐一天的車了。”爹說道,那神情頻有些自豪感。
“啊呀呀!可真不容易啊,要不說這農村人就是能吃苦有心勁兒,可比城裏這些花裏胡哨的小青年強多了。你們看……”
我和爹順著老太太手指的方向望去,見有一排的人,手舉著牌子來接站的隊伍,“啊呀,還打聽呢,就在跟前,快走吧!”爹說著,便抗起了行李。
爹把我送到了學校門口,為了趕晚上那趟火車,飯也沒吃就匆忙地走了。
寢室緊挨著教學樓,要不是一個紅色一個灰色的牆麵,我恐怕一時還分不清兩座樓的方位。還好,碰到了老鄉,不僅在一個縣,還是一個鄉的高年級大哥。
熱情的老鄉幫我找到了早就編了號的寢室和床位,八張床分上下鋪地安插在一個寢室裏。我被安排在上床位,老鄉又教我怎麽上床,他說上床時重心要靠床,不能太傾斜了,否則會把床搬倒下來的。
學校裏吃“死”夥食,每天憑“早、午、晚”餐票在大食堂裏排隊打飯。如果不夠吃,可以另花錢和糧票到小窗口加量,但是,家裏給的幾個錢要是再除以在校的天數,恐怕就沒有加量的份兒了。能到小窗口加量的學生大多都是長的白白淨淨城裏來的,父母掙工資,而農村出來的學生父母是掙工分的,旱澇不保收,無法相比。
是啊,每頓隻給兩個小白饅頭,或者兩個小花捲兒,連城裏的人都不夠,何況我們這些飯量大的泥腿子?
老鄉看到我穿著一身著眼的衣服,他勸我能不能換一套舊的下來,這樣就能評上一等助學金,“嗬嗬。”我苦笑一下,哪有那麽多套衣服,剩下的都是棉的,壓在枕頭下了。後來,這套父母用雞蛋換來的衣服被我一直穿到了參加工作的第七個年頭兒。
每天早晨刷牙晚上洗腳已成了習慣,久而久之,我的臉和牙也漸漸地變得嫩白了,說話的聲調也漸漸地城市化了,“哪旮噠”也不說“哪旮噠”了,說“哪兒”了。也不“嗯那”了,說“是”或“好”了。
可城裏人的確看不起這些從泥地裏拔出來的人,他們一眼就能認出我們這些個屯老二,有的還叫我們屯二迷惑,有時在人前覺得自己要矮了三分,這就是城鄉差別。
但是,盡管每天早晨堅持跑步鍛鍊,可我的體重一直在下降著,因為每天在食堂裏吃的對於我這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貓食。為了對抗飢餓,我每天盡量減少活動量,晚自習結束後,便立即上床躺下,想想紅軍長征兩萬五,等待著“喜等,喜等。”的指令,晚上催促“息燈”的李老師是個外地人,熱心的李老師每天晚上都要檢查一遍各個寢室的人數和水電等安全問題。每當要下雨了,他首先想到的是搭在外麵的衣服和被子。他能體貼農村來的學生,所以,我們和他無話不說。
畢業前夕的一天,在校舍前碰到了李老師,李老師笑嗬嗬地看著我,“怎麽樣?還餓不?”
我也笑嗬嗬地答道,“嗬嗬,感謝李老師平時對我的關心和教誨,我不餓了,我想我已經畢業了。”
我的各科成績都是優良,在學業上我已經畢業了;在與適應困難環境,克服種種的不良習慣上,我想我也已經畢業了。
第十二章 下工地
巔峰之下,灰霧蒙蒙的白雲,朦朧的像一片一望無際的海,籠罩著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巒。
一條通往大山深處的公路,好似一條長長的蔓延飛舞的飄帶,在山巒中忽隱忽現地纏繞著,不時地想起“嘀嘀”的並伴有急剎的聲音。
此刻,我們坐著破的都掉了漆的客車,吃勁兒地向山坡上爬著,車身好像散了架子似的,“吱呀吱呀”地發出了刺耳般金屬磨蹭的聲音,後邊冒著團團的黑煙,不一會,喘著粗氣的客車總算爬上了坡頂,乘客們也都跟著鬆了口氣兒。然而,這時車身一晃,卻又停了下來。
“媽的,又開鍋了。”司機開門“啐”了一口便下了車。
“啊呀,趕緊到外麵喘口氣兒,這車裏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真憋死人了。”乘客也都擠著下了車,不時地傳出報怨的聲音。
“聿津,別走遠了,一會恐怕上車要費勁。”呂堅下了車,提醒著我。我頭也沒回,想找個體麵的地方方便一下。
我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一家在a市裏名氣比較大的“通途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裏。這家公司成立較早,抗美援朝期間,公司裏有不少的老職工都跨江到過朝鮮,參加那裏的公路援建工作,有的還得過獎章。該公司一直承擔著省內大型公路及橋樑隧道建設項目,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方麵的轉型和高速公路項目的上馬,公司與新興起的同行業相比,在人力資源方麵的優勢已明顯不足,因此,新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深得公司領導方麵的器重。
公司技術科辦公室裏,劉科長對著門,悠閑地坐著。他是個三十左右,體態微胖,麵容溫和的人,即使他坐著,那中山服的一排扣子都是嚴嚴的,腳上的皮鞋好像剛剛擦過,穿戴的一絲不苟。
“邦——邦——”
“進來。”聽到一陣懶洋洋的敲門聲,他便應允了一聲,習慣性地端起了那總不離手的杯子,押了一小口茶水,然後又慢慢地放下,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態。
“啊呀呀!可真不容易啊,要不說這農村人就是能吃苦有心勁兒,可比城裏這些花裏胡哨的小青年強多了。你們看……”
我和爹順著老太太手指的方向望去,見有一排的人,手舉著牌子來接站的隊伍,“啊呀,還打聽呢,就在跟前,快走吧!”爹說著,便抗起了行李。
爹把我送到了學校門口,為了趕晚上那趟火車,飯也沒吃就匆忙地走了。
寢室緊挨著教學樓,要不是一個紅色一個灰色的牆麵,我恐怕一時還分不清兩座樓的方位。還好,碰到了老鄉,不僅在一個縣,還是一個鄉的高年級大哥。
熱情的老鄉幫我找到了早就編了號的寢室和床位,八張床分上下鋪地安插在一個寢室裏。我被安排在上床位,老鄉又教我怎麽上床,他說上床時重心要靠床,不能太傾斜了,否則會把床搬倒下來的。
學校裏吃“死”夥食,每天憑“早、午、晚”餐票在大食堂裏排隊打飯。如果不夠吃,可以另花錢和糧票到小窗口加量,但是,家裏給的幾個錢要是再除以在校的天數,恐怕就沒有加量的份兒了。能到小窗口加量的學生大多都是長的白白淨淨城裏來的,父母掙工資,而農村出來的學生父母是掙工分的,旱澇不保收,無法相比。
是啊,每頓隻給兩個小白饅頭,或者兩個小花捲兒,連城裏的人都不夠,何況我們這些飯量大的泥腿子?
老鄉看到我穿著一身著眼的衣服,他勸我能不能換一套舊的下來,這樣就能評上一等助學金,“嗬嗬。”我苦笑一下,哪有那麽多套衣服,剩下的都是棉的,壓在枕頭下了。後來,這套父母用雞蛋換來的衣服被我一直穿到了參加工作的第七個年頭兒。
每天早晨刷牙晚上洗腳已成了習慣,久而久之,我的臉和牙也漸漸地變得嫩白了,說話的聲調也漸漸地城市化了,“哪旮噠”也不說“哪旮噠”了,說“哪兒”了。也不“嗯那”了,說“是”或“好”了。
可城裏人的確看不起這些從泥地裏拔出來的人,他們一眼就能認出我們這些個屯老二,有的還叫我們屯二迷惑,有時在人前覺得自己要矮了三分,這就是城鄉差別。
但是,盡管每天早晨堅持跑步鍛鍊,可我的體重一直在下降著,因為每天在食堂裏吃的對於我這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貓食。為了對抗飢餓,我每天盡量減少活動量,晚自習結束後,便立即上床躺下,想想紅軍長征兩萬五,等待著“喜等,喜等。”的指令,晚上催促“息燈”的李老師是個外地人,熱心的李老師每天晚上都要檢查一遍各個寢室的人數和水電等安全問題。每當要下雨了,他首先想到的是搭在外麵的衣服和被子。他能體貼農村來的學生,所以,我們和他無話不說。
畢業前夕的一天,在校舍前碰到了李老師,李老師笑嗬嗬地看著我,“怎麽樣?還餓不?”
我也笑嗬嗬地答道,“嗬嗬,感謝李老師平時對我的關心和教誨,我不餓了,我想我已經畢業了。”
我的各科成績都是優良,在學業上我已經畢業了;在與適應困難環境,克服種種的不良習慣上,我想我也已經畢業了。
第十二章 下工地
巔峰之下,灰霧蒙蒙的白雲,朦朧的像一片一望無際的海,籠罩著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巒。
一條通往大山深處的公路,好似一條長長的蔓延飛舞的飄帶,在山巒中忽隱忽現地纏繞著,不時地想起“嘀嘀”的並伴有急剎的聲音。
此刻,我們坐著破的都掉了漆的客車,吃勁兒地向山坡上爬著,車身好像散了架子似的,“吱呀吱呀”地發出了刺耳般金屬磨蹭的聲音,後邊冒著團團的黑煙,不一會,喘著粗氣的客車總算爬上了坡頂,乘客們也都跟著鬆了口氣兒。然而,這時車身一晃,卻又停了下來。
“媽的,又開鍋了。”司機開門“啐”了一口便下了車。
“啊呀,趕緊到外麵喘口氣兒,這車裏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真憋死人了。”乘客也都擠著下了車,不時地傳出報怨的聲音。
“聿津,別走遠了,一會恐怕上車要費勁。”呂堅下了車,提醒著我。我頭也沒回,想找個體麵的地方方便一下。
我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一家在a市裏名氣比較大的“通途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裏。這家公司成立較早,抗美援朝期間,公司裏有不少的老職工都跨江到過朝鮮,參加那裏的公路援建工作,有的還得過獎章。該公司一直承擔著省內大型公路及橋樑隧道建設項目,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方麵的轉型和高速公路項目的上馬,公司與新興起的同行業相比,在人力資源方麵的優勢已明顯不足,因此,新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深得公司領導方麵的器重。
公司技術科辦公室裏,劉科長對著門,悠閑地坐著。他是個三十左右,體態微胖,麵容溫和的人,即使他坐著,那中山服的一排扣子都是嚴嚴的,腳上的皮鞋好像剛剛擦過,穿戴的一絲不苟。
“邦——邦——”
“進來。”聽到一陣懶洋洋的敲門聲,他便應允了一聲,習慣性地端起了那總不離手的杯子,押了一小口茶水,然後又慢慢地放下,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態。